颅内巨型动脉瘤是由于局部血管异常改变产生的脑血管瘤样突起,当动脉瘤的大小等于或超过2.5cm者称为颅内巨型动脉瘤。主要症状多由于瘤体压迫、动脉瘤破裂出血等引起。颅内巨型动脉瘤的死亡率及致残率均比一般动脉瘤高。
部分血栓形成的颅内巨型动脉瘤。
完全血栓形成的颅内巨型动脉瘤。
无血栓形成的颅内巨型动脉瘤。
隐袭性的颅脑巨型动脉瘤,这一型动脉瘤像颅内肿瘤一样缓慢增大,无太多临床表现。
突发蛛网膜下腔出血性的颅内动脉瘤。
颅内巨型动脉瘤目前考虑主要病因有先天因素、动脉硬化、感染、外伤、其他等破坏的基础上,加上血流的冲击是动脉瘤形成的原因。颅内巨型动脉瘤好发于30岁~60岁的中年女性患者。常在患者出现忧虑、紧张、激动、血压突然升高、大小便、用力、妊娠晚期、分娩、体力劳动、性生活等情况时会诱发动脉瘤破裂。
先天性因素:脑动脉管壁的厚度为身体其他部位同管径动脉的2/3,周围缺乏组织支持,但承受的血流量大,尤其在动脉分叉部。管壁中层缺少弹力纤维,平滑肌较少,由于血流动力学方面的原因,分叉部又最易受到冲击,这与临床发现分叉部动脉瘤最多,并向血流冲击方向突出是一致的。管壁的中层有裂隙、胚胎血管的残留、先天动脉发育异常或缺陷都是动脉瘤形成的重要因素。
动脉硬化:动脉壁发生粥样硬化使弹力纤维断裂及消失,削弱了动脉壁而不能承受巨大压力。硬化造成动脉营养血管闭塞,使血管壁变性。40~60岁是动脉硬化发展的明显阶段,同时也是动脉瘤的好发年龄,这足以说明二者的相互关系。
感染:感染性动脉瘤约占全部动脉瘤的4%。身体各部的感染皆可以小栓子的形式经血液播散停留在脑动脉的周末支,少数栓子停留在动脉分叉部。颅底骨质感染、颅内脓肿、脑膜炎等也会由外方侵蚀动脉壁,引起感染性或真菌性动脉瘤,感染性动脉瘤的外形多不规则。
外伤:颅脑闭合性或开放性损伤、手术创伤,由于异物、器械、骨片等直接伤及动脉管壁,或牵拉血管造成管壁薄弱,形成真性或假性动脉瘤。
其他:此外还有一些少见的原因如肿瘤等也能引起动脉瘤。颅底异常血管网症、脑动静脉畸形、颅内血管发育异常及脑动脉闭塞等也可伴发动脉瘤。
除上述各原因外,还有一个共同的因素是血流动力学的冲击。
动脉瘤发生后,常常进一步发展,出现动脉瘤扩大。随着动脉瘤体积的增大,动脉瘤壁逐渐变薄,濒临破裂边缘。当患者出现忧虑、紧张、激动、血压突然升高、大小便、用力、妊娠晚期、分娩、体力劳动、性生活等情况时会诱发动脉瘤破裂。在更多的情况下,动脉瘤破裂出血是在没有明显诱因时突然发生的。
颅内巨型动脉瘤女性患者多于男性,颅内巨型动脉瘤多发生在颈内动脉海绵窦部及其末端分叉部、大脑中动脉主干分叉部、基底动脉及椎动脉动脉的连接部。
好发于30岁~60岁的中年女性患者:因为此年龄段是动脉硬化发展的明显阶段,而动脉硬化恰恰是动脉瘤形成的重要原因。
颅内巨型动脉瘤在临床上多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症状、局部压迫症状、缺血症状、全身症状等。其中尤以动脉瘤破裂所致蛛网膜下腔出血症状表现最急最重,严重者可导致急性期死亡。颅内巨型动脉瘤的主要并发症是脑疝、脑梗死。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的相关症状主要表现为突发剧烈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癫痫样发作、颈强直等。因此症状就诊的患者占36%,常伴有脑室内或脑内出血,临床分级差,死亡率高。
约64%的患者是因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而就诊的。常见的颅神经压迫症状,以动眼神经、三叉神经、滑车神经和展神经受累最常见,多表现为视物不清、重影,眼球旋转障碍等。颅内巨型动脉瘤压迫视觉通路引起的还会引起视觉症状,如双颞侧偏盲或同向偏盲。颅内巨型动脉瘤压迫垂体及下丘脑还会出现内分泌障碍,如停经、泌乳、性功能障碍等。
颅内巨型动脉瘤压迫动脉分枝使之缺血,或血栓形成而引发脑梗死。颅内巨型动脉瘤内血液蓄积较多时,还会出现盗血现象。根据脑组织缺血的范围及严重程度不同,出现不同的神经障碍,可为对侧偏瘫或单个肢体瘫痪、深浅感觉不同程度减退、暂时性失语、记忆力消失及精神错乱、大小便失禁、姿势紧张等。
颅内巨型基底动脉瘤可造成梗阻性脑积水,婴儿患有颅内巨型动脉瘤常导致淤血性心力衰竭,出现发绀、发育迟缓等。颅内巨型基底动脉瘤还可导致癫痫发作。
由于动脉瘤破裂所致的颅内血肿的占位效应或脑缺血所致脑肿胀,均可引发脑疝,表现为昏迷、一侧或双侧瞳孔散大固定、呼吸减慢或消失。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出现痉挛,脑组织供血差,缺血缺氧后致脑肿胀,加重脑缺血,可最终转为不可逆的脑梗死。根据梗死部位及严重程度不同表现为意识障碍加重、肢体瘫痪、失语、视力障碍等。
若突发剧烈头痛、恶心、呕吐、颈强直、意识障碍等症状,应该到神经外科或者血管介入科就诊。完善头颅CTA、 MRA或脑血管造影检查。需要与脑动静脉畸形、海绵状血管瘤、烟雾病、肿瘤等疾病相鉴别。
对于30岁~60岁的中年人,若持续出现复视、眼球运动障碍、尿崩、月经异常等,建议完善头颅CT或CTA检查,进一步请神经外科医师指导治疗。
对于突发剧烈头痛、恶心、呕吐、颈强直、意识障碍等症状,应及时就医,除外颅内巨型动脉瘤破裂可能。
对于已经发现未破裂颅内巨型动脉瘤的患者,具备手术条件的,尽快手术治疗,不能手术者,严密观察症状变化,定期复查头颅CTA及脑血管造影检查。
患者首选神经外科就诊治疗颅内巨型动脉瘤;当发现未破裂颅内巨型动脉瘤时,且不能行开颅手术,可到血管介入科治疗。
因为什么来就诊的?
头痛是一过性还是持续的?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昏迷、呕吐、复视等)
是否在外院进行过相关治疗?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头颅CT对于确定出血范围、血肿大小、脑梗死情况都很有用,血肿部位有助于出血动脉瘤的定位。这种检查安全、便捷,昏迷病人也可使用。注射造影剂后还可以完善头颅动脉CTA,能够明确动脉瘤的位置、大小、供血动脉等。
头颅MRI及MRA能够显示动脉瘤与周围脑结构的位置关系,MRA不需要注射造影剂,属于无创、便捷的检查,但诊断准确率低于CTA及全脑血管造影。
是确诊颅脑动脉瘤的金标准,凡病人有蛛网膜下腔出血、自发的Ⅲ~Ⅳ颅神经麻痹或后组颅神经障碍等,均应行全脑血管造影检查。
凡是头颅动脉CTA、MRA、脑血管造影任一项检查明确存在颅内动脉瘤,且大小等于或超过2.5cm者,均可诊断颅内巨型动脉瘤。
若出现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症状,且行头颅CT或MRI发现蛛网膜下腔出血和/或颅内血肿、脑室积血等,可诊断为颅内巨型动脉瘤破裂。
若无明显症状,且头颅CT及MRI未见颅内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等,可诊断为未破裂颅内巨型动脉瘤。
除了颅内巨型动脉瘤破裂出血以外,脑动静脉畸形、硬脑膜动静脉瘘、海绵状血管瘤、烟雾病、脊髓血管畸形等同样能造成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造影检查与头颅的CT或MRI检查,均能够对相应疾病做出确定的诊断。
无出血的动脉瘤,在头颅CT平扫和强化扫描时需和高密度肿瘤和囊肿鉴别,如发现脑外高密度结节或肿块,应考虑到肿瘤、囊肿、结核瘤、血肿等。MRI具有重要鉴别价值,动脉瘤瘤腔流空信号与其他肿瘤明显不同,而血栓T1高信号和含铁血黄素沉积也较具特征。
颅内巨型动脉瘤药物治疗的主要目的是预防血管痉挛、改善脑水肿等。手术治疗的方法主要有开颅载瘤动脉夹闭或动脉瘤孤立术、血管内介入动脉瘤栓塞术、开颅动脉瘤夹闭术。无论采用何种治疗方法,颅内巨型动脉瘤急性期治疗总共需要约2~4周时间。
颅内巨型动脉瘤破裂出血的患者应该绝对卧床休息、使患者保持安静,避免情绪激动及用力大便。治疗期间减少家属探视。控制性低血压,预防颅内再出血发生。引流脑脊液,可促进血性脑脊液的排出,防治脑积水。术后给予扩容治疗,静脉或口服液体量达3000ml~6000ml,防止血容量不足,改善脑血管痉挛所致脑缺血损害。
尼莫地平为一种钙离子拮抗剂,能够扩张小的脑血管,改善动脉瘤患者出血的预后。使用途径有两种,静脉点滴或开颅手术时行脑池注射。
甘露醇可以降低颅内压,改善脑水肿。视情况调整甘露醇用量及用法,需要密切关注血压及肾功能、电解质变化。肾功能差的患者可换用甘油果糖。
氨基己酸为一种抗纤维蛋白溶解剂,能够抑制纤维蛋白溶解,高浓度则直接抑制纤溶酶活力,达到止血效果。同类型药物还有氨甲环酸。使用期间需要注意血栓形成风险,避免长期大量使用,建议应用时间不超过3天。
镇静镇痛可给予苯巴比妥或地西泮等镇静药物,缓解患者焦躁症状,给予布洛芬或布桂嗪等镇痛药物,缓解患者头痛症状,促进睡眠,可避免动脉瘤再破裂的诱因。需要注意生命体征监测、瞳孔及意识状态变化,避免错失病情变化,贻误治疗。
颅内巨型动脉瘤开颅后约75%的病人可将瘤蒂夹闭,但有25%的患者只能选择夹闭载瘤动脉或孤立动脉瘤,甚至连这些操作也不能顺利完成。
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是利用股动脉穿刺,将纤细的微导管放置于动脉瘤囊内或瘤颈部位,再经过微导管将柔软的钛合金弹簧圈送入动脉瘤囊内并将其充满,使得动脉瘤囊内血流消失,从而消除再次破裂出血的风险。该手术方式对患者创伤较小,但费用昂贵。
能否夹闭瘤蒂,要看瘤蒂的大小,有无穿通动脉粘附在动脉瘤上及动脉瘤内压力的大小。因动脉瘤巨大常不易找到瘤蒂,甚至找到后也无法夹闭。颅内巨型动脉瘤在夹闭之后还应抽出瘤内血液或切开清除瘤内血栓或切除动脉瘤,以解除对周围组织的压迫。
头高30°卧位,促进静脉回流,减轻脑肿胀,降低颅内压。避免暴力吸痰、喷嚏、剧烈咳嗽等增加颅压的因素。
大部分颅内巨型动脉瘤患者效果良好,有的患者甚至完全治愈,无任何后遗症。部分患者经治疗后会出现偏瘫、眼球运动障碍、失语等后遗症,治愈的患者不影响寿命。每1个月复查一次头颅CT、MRI,达到治疗目标后,可6个月或1年复查一次头颅CTA、脑血管造影检查。
颅内巨型动脉瘤经过成功的动脉瘤栓塞或夹闭术后,约75%的患者长期效果良好,一些病人的神经功能障碍也能完全恢复,达到治愈状态。但颅内巨型动脉瘤手术不成功者,罕见有完全恢复者,且死亡率及致残率均在40%以上。
治愈的患者不影响寿命,病情严重或治疗效果不理想的患者急性期可能死亡。
由于颅内巨型动脉瘤破裂致使大脑运动中枢受损,出现不同程度的单侧肢体无力,严重者完全失去自理能力。
由于颅内巨型动脉瘤压迫眼球运动中枢,导致眼球运动障碍,从而出现双侧或单侧眼球各向活动障碍,表现为复视、斜视等,影响工作能力及美观。
由于颅内巨型动脉瘤破裂形成血肿致大脑语言中枢受损,出现不能说话,或交流障碍,从而失去工作能力。
出院后每1个月复查一次头颅CT、MRI,达到治疗目标后,可6个月或1年复查一次头颅CTA、脑血管造影检查。
颅内巨型动脉瘤应注意膳食多样化、保证营养补给,合并糖尿病、高血脂的患者需合理控制总热量。遵医嘱补充盐分,防治电解质紊乱。注意补充膳食纤维,防止便秘。昏迷患者可保留胃管后,早期可予以进食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如米油、稀饭等。
患者应注意膳食多样化、保证营养补给,宜补充牛肉、鸡胸肉、鸡蛋等优质蛋白,促进伤口愈合,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患者如合并糖尿病、高血脂,需合理控制总热量,减少面食及油炸食品的摄入,达到控制血糖、血脂的目的,促进伤口愈合。
根据医生指示给予低盐或高盐饮食,防治手术后电解质紊乱导致的严重不良后果。
忌食辛辣刺激食物,注意补充膳食纤维,防止便秘,从而减少动脉瘤破裂的诱因。
颅内巨型动脉瘤在日常生活中需保持良好情绪,在康复师指导下及早康复训练。注意监测患者的神志、精神、语言、肢体等功能变化,详细记录相关情况,并及时与主管医生沟通。长期口服抗癫痫药物及抗血管痉挛药物者,需要定期查肝肾功能。
保持良好情绪,充足睡眠,避免血压波动,戒酒,保持大便通畅,避免诱发颅内巨型动脉瘤破裂的因素。
康复训练有助于病人自理能力的恢复。建议在康复师指导下开展肢体康复运动,循序渐进,并长期坚持。
观察患者是否出现精神差、睡眠多、不容易叫醒、体温高于37.5摄氏度、肢体无力、不能说话或交流等症状变化,这些变化可能提示病情有变化,应及时与主治医师沟通。
注意并详细记录患者有无癫痫发作症状,如突发的意识丧失、单纯肢体抽搐或全身抽搐、口眼歪斜、牙关紧闭等症状,可手机录像留存,便于医生了解病情。
每日测量患者血压,并详细记录,复诊时可作为医师调整患者口服降压药物的依据资料。
对于长期口服抗癫痫药物的患者,需每月到医院检查肝肾功能。常用的抗癫痫药物如卡马西平、丙戊酸钠等,注意检查当日应当空腹抽血。
颅内巨型动脉瘤患者术后需口服尼莫地平片,需按医生医嘱药量服用,同时每日测量血压,避免过量服用引发低血压等危险情况。
昏迷病人需注意及时给予患者翻身拍背、辅助活动患者肢体,避免引发褥疮及坠积性肺炎。
持续出现复视、眼球运动障碍、尿崩、月经异常等症状的中老年人等人群,需尽早完善脑血管造影或头颅动脉CTA等脑血管检查。预防颅内巨型动脉瘤需注意保持良好情绪,控制血压波动,避免便秘、剧烈咳嗽、激烈性交活动等诱因。
对于中老年人,若持续出现复视、眼球运动障碍、尿崩、月经异常等,建议完善头颅CT或CTA检查,进一步请神经外科医师明确诊断,指导治疗。对于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和/或颅内血肿、脑室积血患者,需尽早完善脑血管造影或头颅动脉CTA等脑血管检查,及早发现颅内巨型动脉瘤,对症施治。
保持心情愉悦,避免暴躁及剧烈情绪变化。
合理膳食,忌食辛辣食物,避免便秘。
避免增高颅内压力的因素,如剧烈咳嗽、激烈性交活动等。
严格控制血压在140/90mmHg以下,防治高血脂、糖尿病等疾病。
4106点赞
[1]杨树源,张建宁.神经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1026-1029.
[2]王忠诚.王忠诚神经外科学[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794-796.
[3]何明方,刘宏,吴政俊,等.早期开颅动脉瘤夹闭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临床研究[J].解放军医药杂志,2017,29(3):95-97.
[4]李慧,何文龙,常祖宽.DSA对颅内动脉瘤形态与体积的诊断价值[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6,19(14):1-3,4.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