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应激障碍是指个体在突然遭遇强烈的精神应激后立即出现的、持续时间三天以上的一过性应激反应,又称为急性应激反应。急性应激障碍表现有强烈恐惧体验的精神运动性兴奋,行为有一定的盲目性,或者为精神运动性抑制,甚至木僵。本病主要通过药物和心理治疗改善,积极治疗一般预后较好。
急性应激障碍主要是由于突发的严重的生活事件或重大灾难引起,如严重的交通事故、亲属家人突然逝世、婚姻出轨等。本病好发于心里素质差者、有家族精神病遗传史者,个人因素会增加本病的危险性。
突如其来且超乎寻常的威胁性生活事件和灾难是发病的直接因素,应激源对个体来讲是难以承受的创伤性体验或对生命安全具有严重的威胁性。应激源为多种多样,大体上可分为下列几项:
如严重的交通事故;亲人突然死亡,尤其是配偶或子女;遭受歹徒袭击;被奸污或家庭财产被抢劫等创伤性体验。
如特大山洪爆发;大面积火灾或强烈地震等威胁生命安全的伤害。
据第二次世界大战有关报道,当交战双方进行短兵相接的激烈战斗中,由于遭受炮击、轰炸,甚至白刃战的恐惧体验,战斗中的士兵有的可发病。
比如战争时期长期被关进集中营受到酷刑虐待也可能发生精神障碍。
应激因素是否致病,除精神刺激本身的特征和程度外,还与个人当时的健康状态及造成内心冲突的严重程度有关。前者如慢性躯体疾病、月经期、产褥期、过度疲劳等,后者又与病人的心理社会背景,如所受教育、爱好、愿望、价值观念等有关。
对于不同的创伤事件,急性应激障碍发生率也有很大不同。在交通事故中,16%的受测者完全符合急性应激障碍诊断标准,28%的癌症患者受测符合急性应激障碍标准,经济不发达地区艾滋病感染者的研究发现急性应激障碍的诊断率为43%,另有研究发现女性急性应激障碍的发病率显著高于男性。
有假装精神病遗传史及心里素质差者,突然遭遇精神应激事件后是否出现急性应激障碍及其严重程度则取决于个体的易感素质和心理应付方式,因为大多数人在面临同样的精神应激后即使发生心理应激反应,更易发生急性应激障碍。
急性应激障碍患者在遭遇强烈的精神创伤后数分钟至数小时之内起病,典型的症状包括意识清晰度下降、高度警觉状态、创伤再体验等,部分患者可出现焦虑症状、麻木状态。本病治疗不及时可合并急性应激性精神病。
临床症状最初多表现为茫然,意识清晰度下降,注意力不集中,对周围的事物理解困难,事后有遗忘现象。
几乎每个患者都存在持续的高度警觉状态,表现为过度警觉,惊跳的噩梦;或面对与创伤性事件有关的事件、场景、人物等触景生情并产生严重的反应增强,可伴有注意力不集中,激惹性增高。
可在意识清晰的情况下反复出现闯入性的回忆或脑海里重现创伤性事件;或者睡眠中反复出现与创伤事件有关精神痛苦或生理应激反应即称为创伤再体验症状。
患者常出现焦虑情绪,焦虑的躯体症状如心悸、出汗、头痛、躯体不适、人睡困难、易惊醒和噩梦也很常见。
患者经历精神创伤后情感可表现为麻木状态,同时回避与创伤有关的人或事。
临床表现为精神运动性兴奋为主,伴有强烈情感反应,情绪激越,情感爆发,有时有冲动伤人,毁物行为。此行历时短暂,一般在1周内缓解。
病情严重的患者可出现短暂的思维联想松弛、片断的幻觉、妄想达到精神病的程度,则称为急性应激性精神病。
当急性应激障碍患者出现精神创伤持续存在或出现精神症状时需要及时到精神心理科就诊,通过做急性应激障碍量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焦虑自评量表确诊。本病需要与谵妄状态、情感障碍、分离性障碍进行鉴别。
精神创伤持续存在不能自我缓解,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确诊急性应激障碍的患者出现精神症状的波动应立即就医。
本病患者优先考虑去精神心理科就诊。
因为什么不适来就诊的?
注意力不集中是一过性的还是持续性的?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高度警觉、焦虑等)
是否曾就诊于其他医院,做过什么检查?
既往有无其他病史?
自评的急性应激障碍量表(ASDS)的19个项目主要评价急性应激障碍症状的严重程度,量表采用Likert5点计分,量表的a系数为0.96,27天间隔的再测信度为0.94。
是临床上评定抑郁状态时应用得最为普遍的量表。评定方法简便,标准明确,便于掌握,可用于抑郁症、躁郁症、神经症等多种疾病的抑郁症状之评定,尤其适用于抑郁症,可以判断急性应激障患者的抑郁症状及严重程度。
焦虑自评量表含有20个反映焦虑主观感受的项目,每个项目按症状出现的频度分为四级评分,其中15个正向评分,5个反向评分。可以评定焦虑症状的轻重程度及其在治疗中的变化,适用于具有焦虑症状的成年人,可以判断急性应激障患者的焦虑严重程度,以便指导临床用药。
急性应激障碍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特征,目前的实验室技术及其他辅助检查多无阳性发现。
有严重的精神创伤。
在遭遇精神刺激后若干分钟至若干小时内发病。
主要有闯入性创伤再体验、回避、警觉性增高、分离症状。
社会功能严重受损。
满足诊断标准的症状至少持续3天至1个月内。
某些非成瘾物质中毒、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躯体疾病在急性期常出现谵妄状态,患者表现为精神运动性兴奋、恐惧、意识障碍,有些患者还可追溯到发病前有某些应激事件,应注意鉴别。一般来讲,急性应激障碍不会有意识障碍;其次,详细的病史和体查、实验室检查确定有无器质性病因很重要;最后,谵妄患者即使病前有应激事件,程度也不强烈,与症状的关系不密切。
多数情感障碍发病也与某些应激事件有关,主要症状也可表现为精神运动性兴奋或抑制状态,需与急性应激性障碍相鉴别。情感障碍的精神运动性兴奋或抑制为协调性,病程一般较长,常循环发作;抑郁心境涉及较广,包括平时兴趣、日常喜好、个人前途等各方面,没有固定的应激事件,且消极、自卑或自杀企图也常见,整个临床相有晨重夜轻的变化规律,应激性障碍无上述特征。
是既往曾称为癔症的一个亚类,也常在精神应激性事件后发病,且症状表现短期内有时难与急性应激性障碍区别。但癔症表现更为多样化,带有夸张或表演性,并给人以做作感觉,病前个性以自我中心,富于幻想、外向等特点,其中很重要的一点为暗示性较强,病情反复多变。
急性应激障碍需要通过药物治疗结合心理治疗短期治疗改善,药物方面包括艾司唑仑、劳拉西泮、舍曲林。心理治疗方面主要是通过减轻情绪反应、学习面对应激事件、使用有效的应付技能、帮助解决相关问题改善。
艾司唑仑为苯二氮卓类抗焦虑药,具有抗焦虑,镇静催眠作用,抗惊厥作用,主要用于治疗患者同时合并焦虑、失眠时的相应的治疗。
劳拉西泮属于苯二氮卓类药物,通过增强神经系统内抑制性神经递质γ氨基丁酸而发挥作用。临床用于治疗焦虑症,睡前服用也可以改善睡眠,主要用于治疗患者同时合并焦虑、失眠时的对症治疗。
是一种选择性的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主要用于治疗抑郁症相关的症状,用于治疗患者同时合并焦虑、抑郁症状的对症治疗。
是一种α肾上腺素阻断剂,可以减少患者梦魇和睡眠紊乱的状态,但有眩晕、疲倦、口干、头痛、恶心等不良应。
如利培酮、喹硫平、奥氮平等药物可以改善患者焦虑、抑郁的状态。
本病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如果病情不是很严重,患者又有很好的社会支持系统,那么和亲友或应激事件相关人员(如发生交通事故后的事故处理人员,得急病后的急诊科医生)的有效交流和心理支持,往往就可以使患者的负性情绪得到缓解。
逐步地和患者讨论应激事件,让患者体验和表达相关的情感,认识到自己可能存在的消极感受和应付方式,有助于防止患者因过久地应用回避或否认机制而延缓疾病的恢复或使其转化为恐惧症或创伤后应激障碍。
如果发现患者应用不健康的应付方式或防御机制,如过度使用烟、酒、镇静药等成瘾物质,应指导患者学习有益的应付技能。一般来讲,应激性障碍的患者其情感反应都是呈过度唤起状态,过高或过低的情感唤起状态都会干扰应激问题的解决。因此第一步是帮助患者把情感反应调整到接近正常水平。
有时一种应激事件可以带来其他的后果,如严重的交通事故导致患者肢体的残疾。因此除了处理患者因交通事故本身带来的应激反应外,还应该帮助患者改变和适应今后作为残疾人的行为方式。
一些与精神活动关系密切的中药,也可以用来对症治疗。以精神运动性兴奋症状为主(阳证)的患者,可选用重镇安神的方剂,如朱砂安神丸,珍珠母丸磁朱丸等。以精神运动性抑制症状为主(阴证)的患者,可选用养心安神的方剂,如柏子养心丸,天王补心丸、安神补心丸等,最好是依据辩证施治来调整中药方剂。
为了减弱或消除引起发病的应激处境不良作用,应尽可能离开或调整当时的环境,消除创伤性体验,对整个治疗有积极意义。环境治疗的另一含义,包括对患者康复后生活和工作方面的指导和安排,必要时重新调换工作岗位,改善人际关系,建立新的生活规律等。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协同有关方面进行安排。
大量研究已表明,家人、朋友、医务人员社会团体等各种渠道提供给创伤个体的情感支持、经济支持、心理咨询援助(包括心理咨询师指导下的自我帮助信息)等广泛的社会支持,对急性应激障碍个体的恢复,对抑制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的形成,具有良好的效果。
急性应激障碍起病急,经及时有效的治疗后一般预后良好,精神症状一般可治愈,不影响患者的自然寿命,需要遵医嘱复诊。
本病经过积极治疗,多数患者能达到治愈的效果。
本病一般不影响患者的自然寿命。
本病无明确复诊周期,患者需要根据疾病预后情况,遵医嘱复诊。
急性应激障碍患者无需进行特殊饮食调理,注意营养均衡即可。
急性应激障碍患者日常要注意保证热量,以及保持良好心态,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本病发作期的患者,要注意保障患者的安全,避免患者出现意外。
患者应保持充足睡眠,注意休息,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通过适量的有氧运动缓解压力。
患者需要提高自身心理素质,寻求家人或朋友的帮助,增强自信心,积极的面对困难。
积极参加各项娱乐活动、集体项目等,转移注意力,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和自身情趣爱好。
避免通过吸烟、饮酒、吸毒、毁物等方式排解内心负面情绪。
对急性应激障碍发作期的患者,护理的重点在于保障患者的安全,满足患者的基本生理需要以及稳定患者情绪,避免患者出现自杀、自伤、伤人等行为。
急性应激障碍患者的预防主要是平日培养健康的心理,自我保护意识和提高处理应激事件上的应对能力,如尽快脱离能引起发病的环境,针对性的运动,同时可针对本病高危人群注意情绪反应。
对于平素心理素质较差的人群,应对日常生活应激事件中要特别注意他们的情绪反应,及时进行心理疏导,以免出现急性应激障碍。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协同有关方面改善环境,进行合理安排,尽快脱离发病当时环境。
强健的体魄是抗击应激的生理基础,平时要针对自己的体质和运动弱项增加训练量,积极锻炼,持之以恒,保持强壮的体格。
4938点赞
[1]李凌江,陆林.精神病学.第3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359-360.
[2]陈海燕,金艳艳,陈薇,陆萍.严重创伤后患者发生应激障碍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9,25(3):363-367.
[3]陈禹韬.急性应激反应评估的研究进展[J].现代医药卫生,2019,35(24):3795-3798.
[4]邓明昱.急性应激障碍的临床研究新进展(DSM-5新标准)[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6,12:1761-1769.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