唇病是发生于口唇疾病的总称,主要包括湿疹糜烂性唇炎、干燥脱屑性唇炎、腺性唇炎及肉芽肿性唇炎等,病因尚不完全清楚,多与各种慢性长期持续刺激有关,如气候干燥、风吹、寒冷等。患者可出现脱屑、糜烂、渗出等症状,一般经积极治疗后多可治愈,部分患者可复发。
常年过度日晒及对光线过敏所致的唇黏膜炎症性疾病,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因光线照射而诱发或加重。
分为慢性脱屑性唇炎以及慢性糜烂性唇炎。
以唇腺增生肥大、下唇肿胀或偶见整个唇部肿大为特征,比较少见。
唇部反复或慢性肿胀肥厚并最终发展成巨唇的炎症性疾病。肉芽肿性唇炎原因不明,病理上为肉芽肿改变。组织学特征是炎症反应和结核样肉芽肿,此病为一独立疾病,也是一种迟发型超敏反应,而其致病因子不清楚。
为接触过敏原后引起的唇部疾病,包括唇血管神经性水肿和接触性唇炎等。
唇病的具体病因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精神因素、遗传因素、口腔疾病、局部刺激、变态反应、结节病等有关。口腔卫生不良者、免疫力低下者、吸烟人群、过敏体质人群好发本病。
由外伤、感染等急性因素损害唇部,引起细菌、病毒入侵,进而导致唇部急性炎症的发生,可能是其它口腔黏膜病的一部分。
光化性唇炎与日光照射有密切关系,症状轻重与日光照射时间长短成正比,主要发生于户外工作者和运动员。内服或外用含有光感性物质可增加日光照射致敏而发病。
气候干燥、寒冷、风吹可致慢性非特异性唇炎发病。
习惯性舐唇、咬唇、吸烟、吃辛辣刺激食物、喝酒、口腔卫生情况不理想均可能造成慢性非特异性唇炎和腺性唇炎的发生。
腺性唇炎有报道家族发病者,故认为此病有先天因素的影响。
郁闷、烦躁、焦虑等不良情绪与腺性唇炎、慢性非特异性唇炎可能相关。
已经明确光化性唇炎为紫外线过敏导致,变态反应性唇炎由接触过敏原导致,腺性唇炎、肉芽肿性唇炎也可能与过敏反应相关。
唇病在各个年龄段均可发病,一年中任何时间均能发生。不同类型的唇炎,其好发人群也有不同。脱屑性唇炎多见于30岁以前的女性;腺性唇炎好发于中年人;肉芽肿性唇炎多在青壮年发病;光化性唇炎以50岁以上男性多发。
口腔卫生不良的人由于感染常发生继发性唇炎,炎症常局限于唇红缘处,逐渐扩展到整个下唇或上、下唇。根尖病灶的感染,也可扩散至嘴唇。
长期吸烟可以加重唇部上皮的损伤,从而导致唇病的发生。
免疫力低下的人身体抵抗力低,易受到侵袭。
光化性唇炎由紫外线过敏导致,其他几类唇炎也可能与过敏相关。
唇病主要表现为唇部干燥、灼热或疼痛,有时出现糜烂、脓肿或血性痂皮,患者疼痛明显。这些症状贯穿整个病程,部分患者唇周皮肤亦可受累,少数患者可继发感染等疾病。
突然发作,整个唇红部水肿充血明显,灼热、刺痛。有散在或成族的小水疱,疱破溃形成表浅糜烂面,渗出结痂,并易于破裂出血,疼痛加剧。损害重而深在者,愈后留有瘢痕。轻而表浅者,愈后可留有色素沉着。变态反应性唇炎往往伴有痒、肿的反应,组织病理变化表现为急性炎症,有突发性,可有复发性。
损害常仅累及下唇,也可以整个唇部发病,表现为鳞屑、皲裂、肿胀,患处出现疼痛性糜烂,渗出明显。
大部分患者属于原发性,常表现为持久、复发性损害,可出现鳞屑,有时结痂,最常累及上唇,反复发生的表皮脱落可形成暂时性红斑和表面触痛。
早期表现为唇部突发性弥漫性水肿,一般先从唇的一侧出现,逐步蔓延。开始阶段肿胀可完全消退,以后反复发作,或发作与缓解交替,缓解期肿胀不完全消退。
可发生于下唇、上唇及颊部黏膜,但下唇更好发,可表现为唇部肿胀、浅表溃疡、结痂,上覆一层黏液薄膜,因睡眠时唾液分泌减少,每当晨起时上唇和下唇常粘到一起。唇部黏膜面可见小唾液腺导管口,挤压有黏液渗出。
唇病患者多出现唇部破溃、糜烂等不适症状,而口腔内细菌较多,易出现继发感染。
深部化脓型腺性唇炎长期不愈可导致癌变发生,光化性唇炎长期不愈者发生光化性白斑病,也有可能发生癌变,但唇部炎症癌变较为少见。
当唇部出现发痒、红肿、皲裂、脱皮、疼痛、出血等症状时需及时就医,通过体格检查、病理检查确诊唇病,注意与盘状红斑狼疮、扁平苔藓等疾病相鉴别。
唇部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痒、红肿、皲裂、脱皮等症状,需要及时就医。
唇部出现严重糜烂、脓肿、血性痂皮、疼痛剧烈等表现,应立即就医。
患者考虑去口腔科就诊。
累及到唇部周围皮肤者去皮肤科就诊。
症状出现多久了?
以前是否出现过类似的症状?
对什么食物和药物过敏吗?
使用过什么药物治疗吗,效果如何?
嘴唇是否受过外伤,家里人有没有出现过类似情况?
唇红部可见糜烂、渗出、结痂剥脱,并易于破裂出血,可有颌下淋巴结肿大。
可见唇红干燥、开裂,有继发感染时轻度水肿、疼痛,也可出现裂隙并有烧灼感和疼痛。
唇部肿胀增厚,自觉有紧胀感,唇红缘及唇内黏膜可见小唾液腺导管口,边缘清晰。
弥散性肿胀,肥厚而有弹性。触之柔软无压痛,亦无凹陷性水肿,不出现糜烂溃疡,自觉厚胀感。唇红部可有纵形裂沟,左右对称呈瓦楞状。可有渗出结痂,扪诊可触及颗粒样结节。除口唇外,也可以出现面部其他部位肿胀。
细胞内及上皮细胞间水肿和水疱形成,过度不全角化、棘层增厚、基底细胞空泡性变。
黏膜上皮部分有剥脱缺损及不全角化,上皮细胞水肿。固有层有炎症细胞浸润,以淋巴细胞、浆细胞等为主,血管充血。
黏液腺体明显增生,腺管肥厚变大,黏膜深层有异位黏液腺,在黏液腺体及小叶内导管的周围有淋巴样细胞、组织细胞、浆细胞浸润。唾液腺导管扩张,并含有嗜伊红物质,部分有纤维化。
以固有层非干酪性上皮样细胞肉芽肿为典型病理表现。上皮样细胞周围围绕淋巴细胞,再围以成纤维细胞和胶原,形成肉芽肿。
湿疹糜烂性唇炎有散在或成簇小水疱,疱破溃形成表浅糜烂面;干燥脱屑性唇炎可出现裂隙并有烧灼感、触痛和疼痛;腺性唇炎中心有凹陷的黏液腺导管口,边缘清晰,黏膜有多个粟粒大小硬韧结节;肉芽肿性唇炎唇红部可有纵形裂沟,左右对称呈瓦楞状,可有渗出结痂,扪诊可触及颗粒样结节。
湿疹糜烂性唇炎固有层内胶原纤维嗜碱性变是其特征性表现,经地衣红染色呈弹性纤维状结构;干燥脱屑性唇炎黏膜上皮部分有剥脱缺损及不全角化,上皮细胞水肿;腺性唇炎黏液腺体明显增生,腺管肥厚变大,黏膜深层有异位黏液腺;肉芽肿性唇炎以固有层非干酪性上皮样细胞肉芽肿为典型病理表现。
唇部盘状红斑狼疮在病损周围可有放射状细微白色条纹环绕。除唇部病损外,颊、腭、舌等处也可有类似损害。同时在颧部、额部、鼻部、手背等外露和易受太阳照射部位,亦可有红斑样损害。而唇病的受累部位仅累及唇部。光化性唇炎有糜烂结痂,但无白色条纹改变。
以颊部病损最常见,病损常多发,对称分布,以灰白色角化斑纹损害为主。唇红缘及边缘皮肤较少受累。在糜烂面周围仍常可见灰白斑纹。而唇病的受累部位多为唇部。主要表现是唇部干燥、灼热或疼痛,有时出现糜烂、脓肿或血性痂皮。一般通过发病部位和症状,可做出鉴别。
本病多为急性发作,病程短暂。典型皮损为靶形红斑,可在唇、颊、舌、腭等部位发生红斑、糜烂,疼痛明显。发生于唇红部除水肿糜烂外,常覆盖有高低不平的血痂,由于唇干而影响张口,唇部活动可使血痂发生裂隙,造成出血而不断结痂。唇病仅是破损流血等,不出现红斑,也较少累及口腔黏膜。
唇病的治疗需首先明确病因,去除可疑诱因,避免不良刺激,以药物治疗为主,可结合物理治疗和手术治疗。
去除可疑诱因,避免不良刺激,如戒烟戒酒、唇部涂擦遮光剂、避免强光照射等。
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抗炎抗过敏性强而持久,可持续2~3周。局部封闭可减少炎症早期的渗出、水肿、毛细血管扩张,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白细胞浸润及吞噬反应,促进愈合。口周注射曲安奈德,具有疗效佳,省时方便,无明显不良反应的优点。腺性唇炎局部治疗可注射泼尼松龙混悬液。
肉芽肿性唇炎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无效时可以选择氯法齐明,为一种吩嗪染料的中间衍生物。其具有的抗菌、消炎、免疫调节作用,对肉芽肿性唇炎有一定效果。但长期使用可以导致剂量相关的红铜色皮肤色素沉着,并随紫外线暴露而加重;原因不明的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功能下降;偶尔引起可逆性血糖、总胆红素、转氨酶升高;胃肠道反应以及少见的肝毒性。
对糜烂型病损可用维生素A、D、C以及复合维生素B,有促进愈合作用。外涂维生素E或维生素A可以帮助唇部保湿,但嘴唇有渗出液时不能用。
金霉素甘油、红霉素软膏等主要用于治疗慢性脱屑性唇炎。
对于顽固性病损,可进行手术治疗,切除局部病灶。疑有癌变患者应及早切除活检,治疗前需权衡利弊,因其术后可出现感觉异常、肿胀复发等风险。
唇病与中医之唇风、唇肿、唇疮近似,可中医辨证施治,包括活血化瘀、清理胃热、凉血解毒等,需中医指导,不能擅自用药。
腺性唇炎治宜疏风健脾、清热祛湿、养血润燥。方药可用四物消风饮、五苓散等加减。
急性发作者可选用防风通圣散、化斑解毒汤、茵陈蒿汤、除湿胃苓汤等加减。
慢性非特异性唇炎治疗强调祛风清热、补血润燥、淡渗利湿的原则。
唇部糜烂、溃疡的症状可使用微波疗法、二氧化碳激光照射、光动力疗法等。
唇病经过基本的治疗可缓解或消除症状,预后良好。但此病易反复发作,平时生活中要注意防护,尽量避免复发,需遵医嘱定期复诊。
本病可治愈,但部分患者可复发。
患者如果护理得当,治疗及时,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仅有少数患者会出现恶变影响生存期。
唇病易反复发作,患者根据医嘱定期门诊复查,同时注意观察病情,若有不适随时就诊。
唇病患者应注意日常饮食禁忌,以利于疾病恢复。日常需注意忌食辛辣、刺激性等食物,尽量以清淡饮食为主。
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过食辛辣可导致水湿不运化,容易出现口唇湿烂。
宜清淡饮食,多食新鲜水果、蔬菜,补充维生素。
戒烟、戒酒。香烟和酒精可对唇部病变造成直接损害,并加重病情,患者应注意避免烟、酒。
唇病的治疗效果与日常护理有关,患者应注意唇部保湿,避免刺激性因素,并遵医嘱用药,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改变舔唇、咬唇等不良习惯,注重唇部保湿。保持心态平和,勿紧张焦虑。
避免风吹、寒冷刺激,避免长时间强光照射。
注意唇部病变处的清洁,预防发生继发性感染。
遵医嘱按时用药,避免自行改变药物剂量,并注意避免使用非处方药品,以免导致不良后果。
患者需随时注意观察病情,若有不适或脱皮红肿,疼痛加重的症状及时就诊。
唇病的预防主要是避免诱因,减少不良刺激,部分唇炎具有季节性,可在寒冷、干燥季节注意加强预防,平时要多注意唇部的保湿工作。
注意唇部的保湿工作,减少唇部干燥,避免舔唇、咬唇等不良习惯。
饮食中注意增加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摄取,少吃辛辣刺激食物。
注意唇部及口腔的卫生,防止感染。
如果工作或生活中可能接触到射线、化学物质等危险因素,应做好规范的防护。
高危人群外出时可佩戴口罩,避免危险因素。
4418点赞
[1]王宝玺.中华医学百科全书皮肤病学[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社,2017:1223-1230.
[2]张震康,俞光岩,徐韬.实用口腔科学第4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372-384.
[3]许亚培,王秀娟.王秀娟教授治疗唇炎[J].吉林中医药,2014,34(3):243-245.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