吻合口溃疡为胃切除术后发生在吻合口及其附近由胃酸和(或)胃蛋白酶所致的溃疡,又称边缘溃疡,溃疡多位于吻合口空肠侧。在所有的复发性溃疡中,约95%以上见于十二指肠溃疡术后,胃溃疡手术后很少发生。多数患者会表现出腹痛、上腹部烧灼感、恶心、呕吐等症状。
患者发生吻合口溃疡的因素目前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胃液中胃酸过高、迷走神经切断不完全、胃切除范围不足、空肠输入袢过长或碱性肠液转流、胃窦黏膜残留、其他因素等有一定关系。其中约有80%~90%肠的吻合口溃疡病人有胃酸过高的现象。
胃切除面积不足、胃窦黏膜残留、迷走神经切断不完全、胃引流不畅、胃泌素瘤从而导致吻合口、残胃胃酸过度分泌,直接原因是胃酸作用强于黏膜抗侵袭能力。
吻合口溃疡还与手术方式有关,如输入空肠样过长或误将回肠与胃吻合,因回肠抗酸能力低,则易发生吻合口溃疡。空肠输入袢和输出袢之间侧侧吻合和胃空肠γ形吻合,以致十二指肠内的碱性液不能通过吻合口中和胃酸,而出现吻合口溃疡。
如患者在术前就有高胃泌素血症,如胃窦G细胞增生症、胃泌素瘤、多发性内分泌瘤Ⅰ型、甲旁亢等可致胃泌素水平增高。另外,术后病人长期服用致溃疡药物,如激素、阿司匹林、吲哚美辛(消炎痛)等。
术后残胃的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诱发本病。
吻合口溃疡的发生率与手术方式及原发病有关。行迷走神经切断和胃窦切除术或胃大部切除术者为1%~4%,行迷走神经干切断术加引流术后者为10%,胃溃疡术后者为2%,十二指肠溃疡术者为3%~10%,常在术后2~3年发生,男性多于女性。
残留的胃窦黏膜可继续分泌胃酸,引发本病。
长期服用水杨酸盐、保泰松、消炎痛、利血平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等药物,也可以使胃切除术后发生吻合口溃疡。
吻合口溃疡的典型症状为腹痛、上腹部烧灼感,部分患者因吻合口出血可有黑便。患者可有并发症消化道穿孔及相应的急性腹膜炎症状。
与术前消化性溃疡相似,但多较术前严重,疼痛发作期更长,而缓解期较短。腹痛多位于脐上偏左处,呈发作性,夜间加重,常向背部放射,进食或服制酸剂能暂时缓解。可伴有上腹部烧灼感、恶心、呕吐和食欲不振。中上腹部压痛,其压痛位置与腹痛部位相符,局部可有肌紧张表现。
病程长者,于脐左上方可扪及吻合口溃疡,慢性穿透与临近器官粘连所形成的边缘不清的炎性包块。
最常见的并发症为出血,消化道出血发生率高达50%~60%,临床表现为黑便、黑蒙、呕血。
慢性穿孔者可形成炎性包块、外瘘或胃空肠-结肠瘘。源于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的患者并发穿孔、梗阻和出血的概率增高。临床表现为腹痛、腹部包块、腹胀。
吻合口溃疡患者起病常为胃肠道手术后一段时间出现持续不缓解的腹痛,而就诊于消化内科。部分患者为及时就医,合并消化道穿孔引起急性腹膜炎出现腹部压痛、反跳痛及板状腹就诊于急诊科。通过急诊内镜检查、治疗稳定患者病情,同时与残胃癌等疾病鉴别。
胃肠道手术后出现腹痛、上腹烧灼感应及时就医。
出现黑便、呕血、全身乏力者应及时就医。
出现腹部压痛不能触且有反跳痛,腹部硬如平板者,家属应立即拨打120送医。
吻合口溃疡患者常因行消化道手术后一段时间出现持续不缓解的腹痛、黑便就诊于消化内科、普外科、急诊科。
有没有腹痛、上腹烧灼感、黑便症状?
症状持续多久了?腹痛位置在哪?疼多久了?
既往有什么手术史?既往有什么病史?
术后有没有规律性复查?
有无食物药物过敏史?
可直接观察溃疡的大小、形态、数目及部位,并做病理学和幽门螺杆菌检查,是确诊此病最有价值的方法。
X线钡餐造影阳性发现率约50%。通过检查可以确定是否存在吻合口变形、狭窄、吻合口输出袢畸形,胃排空是否延迟等。如果存在上述现象可以确定疾病。
血清胃泌素>500ng/L则可能为胃泌素瘤、胃窦部G细胞增生症或胃窦黏膜残留,需进一步做钙激发试验或促胰液素激发试验。如血清胃泌素>1000ng/L则可确诊为胃泌素瘤。
吻合口溃疡病人的基础胃酸排出量(BAO)和最大胃酸排出量(MAO)均明显增高,一般最大胃酸排出量6mmol/h,若基础胃酸排出量>15mmol/h,则有利于吻合口溃疡的诊断。
内镜是唯一能直接观察吻合口溃疡的检查方法,诊断正确率达90%,也是诊断吻合口溃疡的首选方法。在有些病例胃镜可能通过空肠输入袢进入十二指肠残端进行检查和活检,可证明有无胃窦黏膜残留。
若溃疡在十二指肠或空肠无需进行活检,因消化性溃疡胃部分切除20年残胃癌发病率增高,所以吻合口溃疡如在胃则应做活检。
上腹痛与溃疡病术前相似而又不同,比术前严重,疼痛多呈发作性,大多在饥饿时疼痛,可向背部放射,腹痛发作期较长,纳差、恶心、呕吐及体重减轻较常见。部分患者可并发穿孔和出血,极少部分患者发生胃空肠结肠瘘。
溃疡活动期粪便隐血可持续阳性。
X线钡餐检查或胃镜见吻合口有龛影或溃疡面。胃镜下活检可除外恶性溃疡。
血清胃泌素检测,水平>1000pg/ml是胃泌素瘤的诊断指标,<100pg/ml可排除此诊断。
本病为中上腹部持续性烧灼痛餐后加重,不具备消化性溃疡的疼痛特点,而以胆汁性呕吐为其特征表现。用制酸药不能使疼痛缓解,内镜检查可见残胃内有大量反流胆汁。胃液分析表现为胃酸缺乏,以此鉴别。
胃大部分切除术后发生中上腹部疼痛,但此种疼痛不能用制酸药缓解,伴有纳差、贫血和体重下降。本病的鉴别主要依靠胃镜取活组织检查证实。
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临床表现与本病类似,可通过家族遗传史与腹部CT鉴别。
吻合口溃疡轻症患者只需长期药物治疗来控制症状,需手术患者手术方法应视原施行的手术而定,包括溃疡在内的残胃大部切除、切断迷走神经、切除残留胃窦等。
先行H2受体阻滞剂、质子泵抑制剂、生长抑素等治疗。较多报道,治疗6~8周以后约70%可痊愈。一旦停药复发率可达80%以上。加用抗幽门螺杆菌抗生素,可降低复发率。常见药物有四环素、甲硝唑、铋剂三联抗生素、奥美拉唑、雷尼替丁等。
手术治疗应去除病因,方能治愈。术式的选择应个体化,根据首次术式并结合病因合理选择。如为胃泌素瘤或甲旁亢者,则行相应的手术去除病因。
宜改行胃大部切除术或迷走神经干切断术加行胃窦切除术。
如胃切除范围不足,应首选迷走神经干切断加胃再切除术。如胃切除范围已达75%,无胃窦残留,则行迷走神经干切断术。如有胃窦残留,则须切除。如空肠输入袢过长,应予纠正重建吻合口。
应改行迷走神经干切断加胃窦切除术。若胃窦切除有困难,则可行单纯迷走神经干切断术。
则可改行胃大部切除术或迷走神经干切断加胃窦切除术。
本病主要是使用质子泵抑制剂或H2受体阻断剂治疗,但停药后易复发,宜长期维持。有大出血、穿孔、梗阻等并发症或药物治疗三个月无效者,疑为恶性溃疡,此类患者预后较差。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者预后差,可反复发作和出现并发症。
本病难以彻底治愈,可控制病情进展,但病情易反复。
诊治得当且病情控制良好的患者,可不影响自身寿命。有大出血、穿孔、梗阻等并发症或药物治疗三个月无效者,疑为恶性溃疡,此类患者预后较差,可对患者寿命的影响。
本病可恶变,恶变者可有大出血、穿孔、持续不缓解的腹痛。
建议初次胃肠道手术后第1、3、6、12个月到医院复诊一次,已出现本病患者病情稳定者半年一复诊,可行腹部B超、腹部CT等检查。症状持续不缓解者应及时就医。
吻合口溃疡患者建立合理的饮食习惯与结构,避免摄入刺激性食物,戒除烟酒。饮食宜少量多餐、营养丰富、定时定量。少食盐腌及烟熏食品,避免过冷、过热、过辣、油煎及油炸食品。
食物应选择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食物的温度不易过冷、过热,应适宜。
若并发急性大出血伴恶心、呕吐者应禁食。
免食用硬、生、冷及含粗纤维多的蔬菜、水果的食物。
在溃疡活动期,宜少量多餐,避免睡前进食。饮食不宜过饱,进餐时避免急食,注意细嚼慢咽。
吻合口溃疡患者宜保持乐观情绪,规律生活,避免过度紧张、劳累,可选择适当的锻炼方式,提高机体抵抗力,日常需避免加重溃疡病的相关因素。
溃疡活动期且症状较重或者有并发症时,嘱其卧床休息,可使疼痛等症状缓解。病情较轻者则应鼓励其适当活动,以分散注意力。
生活有规律,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
患者应注意手术切口周围皮肤的清洁,以避免继发感染。
吻合口溃疡患者按医嘱正确服药,学会观察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若出现呕血、黑便时,应立即就医。
预防吻合口溃疡发生首先手术时应切除足够的胃,行溃疡旷置手术时应将胃窦部黏膜剥除,近端空肠袢以距十二指肠韧带10cm左右为宜。
胃肠道术后患者应注意遵医嘱定时复查,建议每年行一次全身体检。
本病最重要的预防措施为第一次手术时注意胃窦黏膜的完全切除。
胃肠道手术后应注意避免暴饮暴食,如有不适及时就医。
4247点赞
[1]张宏.现代内科临床护理[M].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01,194.
[2]黄象廉,王邦茂.消化科手册[M].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04,118.
[3]华积德.普外科手册[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1,312.
[4]杨德君,许东梅.胃切除术后吻合口溃疡24例诊治体会[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1998(02):3-5.
[5]佚名.胃大部切除术后吻合口溃疡[J].武汉医学院学报,1975(01):28-37.
[6]韩洪超,许洁,王爱坤,王立胜,徐越超.康复新液联合艾司奥美拉唑肠溶片治疗胃肠吻合口溃疡的临床研究[J].吉林医学,2019,40(02):281-283.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