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体泌乳素腺瘤又称为催乳素瘤、垂体催乳素腺瘤,是最常见的有分泌功能的垂体肿瘤。催乳素是由腺垂体催乳素分泌细胞分泌的蛋白激素,对乳腺和性腺的发育及分泌起到重要作用,同时还参与应激、免疫调节、生长发育和物质代谢的调节。垂体泌乳素腺瘤的临床表现主要以高催乳素血症效应,如月经稀少、闭经、泌乳、男性乳房发育、性功能障碍等,以及大腺瘤占位效应,如头痛、视野缺损等为主。
垂体泌乳素腺瘤根据肿瘤大小分为:
微腺瘤:直径小于1厘米的腺瘤。
大腺瘤:直径1~3厘米的腺瘤。
巨大腺瘤:直径大于3厘米的腺瘤。
垂体泌乳素腺瘤的发生与催乳素释放因子与催乳素抑制因子调节紊乱有关。此外,雌激素可促进催乳素细胞增生及催乳素分泌与合成。妊娠不仅可使原有的腺瘤增大,也是垂体泌乳素腺瘤的一个促发因素。
垂体泌乳素腺瘤发病机制可能是下丘脑多巴胺生成障碍或阻断垂体门脉血流,导致多巴胺等催乳素抑制因子不能到达腺垂体,以及催乳素释放因子增多,这两条途径可以引起催乳素浓度升高。除催乳素释放因子与催乳素抑制因子调节紊乱外,催乳素细胞本身有何缺陷及其影响因素尚待阐明。
如突如其来的创伤、精神打击等应激反应;药物,如多巴胺受体拮抗剂、某些降压药等,均可以刺激催乳素分泌。
垂体泌乳素腺瘤年发病率为3~7/10万,占垂体腺瘤的25%~40%,占功能性垂体瘤的40%~45%。女性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良性多见。其中,微腺瘤居多,发病率为6%~24%。女性患者中微腺瘤占2/3,大腺瘤占1/3,绝经后女性大多数为大腺瘤,男性几乎都是大腺瘤。
催乳素瘤患者催乳素基因高表达,基因调控序列突变,但影响突变的因素尚未知,也尚未有明确的遗传方式报道。
妊娠不仅可使原有腺瘤增大,也是催乳素腺瘤的一个促发因素。
雌激素可促进催乳素细胞增生及催乳素分泌与合成,因此女性较男性发病率高。
垂体泌乳素腺瘤的临床表现可以分为高催乳素血症相应表现,如闭经、不孕、男性乳房发育、性功能障碍等,以及肿瘤局部压迫症状,如头痛、视野缺损等。此外,可伴有多激素混合腺瘤的症状,严重者可出现不孕不育、垂体卒中、骨质疏松等并发症。
青春期女性可表现为闭经,男孩无青春期发育。育龄期妇女出现月经稀少甚至闭经、不孕,男性可表现为乳腺发育、性欲减退、阳痿、射精量及精子数量少。还可出现泌乳、体重增加等表现。
头痛、视野缺损、上睑下垂、瞳孔对光反射消失、复视、眼球运动障碍等。
合并分泌生长激素、促甲状腺素、促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的催乳素混合腺瘤,可伴有其他垂体激素分泌过多的表现,如肢端肥大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库欣综合征等。
催乳素瘤导致高催乳素血症,育龄期女性出现月经周期改变,出现不同程度的月经稀少甚至闭经,通常影响排卵,最终导致不孕。男性性腺功能低下,出现性欲减退、勃起功能障碍,导致不育。
垂体催乳素腺瘤可能发生垂体卒中,一般发生于大腺瘤。急性垂体卒中可表现为剧烈头痛,常伴恶心、呕吐,严重者可有急性视神经障碍、眼睑下垂及其他颅神经症状,甚至昏迷,但也有许多无症状的垂体卒中。
过量的泌乳素分泌会使性激素分泌量减少,从而导致骨密度降低,提高患骨质疏松症的风险。
当出现特征性临床表现,如女性出现月经稀少、停经、泌乳、不孕等症状,男性出现性欲减退、勃起功能障碍、乳房发育、泌乳等症状,应及时就诊于内分泌科或神经内科,明确是否为垂体泌乳素腺瘤。
女性出现月经稀少、停经、泌乳、不孕等症状,应尽早就诊。
男性出现性欲减退、勃起功能障碍、乳房发育、泌乳等症状,应尽早就诊。
青少年时期出现原发性停经或无青春发育等,应尽早就诊。
患者出现肿瘤占位效应,如头痛、视野缺损、上睑下垂、眼球运动障碍等应立即就医。
垂体泌乳素腺瘤为内分泌科疾病,首先考虑就诊于内分泌科。
若患者出现神经系统症状,也可先就诊于神经内科治疗,需手术治疗者就诊于神经外科。
本病合并妊娠、不孕不育患者,可到妇科或生殖科就诊。
患者性别、年龄?
有什么症状?(如停经、男性乳房发育、泌乳等)
症状持续了多长时间?
家族中有没有人患此病?
有无服药史?
判断有无高催乳素血症,正常人血催乳素基础浓度一般小于20µg/L,催乳素瘤患者血清催乳素一般大于200µg/L。
经眼科特定机器检查,可明确有无视野缺损,如双颞侧偏盲,有助于提示是否有占位效应。
鞍区核磁增强影像检查有助于发现垂体腺瘤,动态增强成像有助于发现垂体微腺瘤。
结合患者检查结果有助于确诊:
即患者有高催乳素血症,可通过血催乳素浓度测定确诊。如果此数值>100~200µg/L,需进一步排除其他原因导致的高催乳素血症才能诊断。如果血催乳素<100µg/L,必须结合具体情况谨慎诊断。
核磁检查有助于定位诊断,了解瘤体对周围组织的压迫情况。视野检查对大腺瘤的病情判断有重要价值。
除催乳素瘤以外的下丘脑-垂体疾病、肿瘤、浸润性或炎症性疾病、结节病、肉芽肿以及外伤、放射性损伤等,虽与垂体泌乳素腺瘤引起高催乳素血症的原因相近,但通过外伤史、损伤史,全身多系统的临床表现,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等炎症指标,核磁等检查,可以与催乳素瘤相鉴别。
原发性甲减、应激刺激由于催乳素释放因子增多引起高催乳素血症。通过测定血甲状腺素及游离甲状腺素,促甲状腺素释放激素兴奋试验等与催乳素瘤相鉴别。
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由于肾小球滤过清除催乳素障碍而导致高催乳素血症。可有血肌酐、尿素氮的升高。
肝硬化患者由于雌激素及催乳素在肝脏的灭活障碍,导致血催乳素升高。可出现黄疸、蜘蛛痣,肝功能检查异常,以此与垂体泌乳素腺瘤相鉴别。
主要发生于妊娠、乳头刺激或应激反应的时候。在妊娠期间,催乳素水平呈逐渐升高趋势,至分娩达高峰,但升高幅度因人而异,其升高原因与孕期高雌激素有关。可通过监测催乳素及雌激素浓度的动态变化,综合既往病史与垂体泌乳素腺瘤相鉴别。
很多常用药物可引起催乳素水平升高,如多巴胺受体拮抗剂、含雌激素的口服避孕药、某些抗高血压药、阿片制剂及H2受体阻滞剂。与此类疾病鉴别时,重点是用药史,且需停药一段时间后再复查血催乳素浓度。
垂体泌乳素腺瘤若为无临床表现的微腺瘤,则无需治疗。需要治疗的患者以药物治疗为主,药物治疗不佳或者肿瘤压迫周围组织时可选择手术治疗。药物无效、不耐受,手术后残留、复发,或侵袭性、恶性腺瘤的患者,也可选择放射治疗。此病根据瘤体的大小、临床症状,治疗周期长短不一。
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宣教,尤其是垂体卒中等症状较严重的并发症加强教育。另外,妊娠、哺乳期患者用药时间、安全性的建议也很重要。
我国治疗垂体泌乳素瘤的首选药物。常见不良反应有恶心、头痛、体位性低血压、鼻塞、便秘,可以通过缓慢加量计划,睡前与点心同服的方法,减少胃肠道反应和体位性性低血压的不良反应。
对溴隐亭耐药的患者可选用该药。卡麦角林的不良反应与溴隐亭大致相似,但消化道不良反应比溴隐亭轻,存在精神疾病、潜在心脏瓣膜病的风险。
较少使用。本品从小剂量开始应用,逐步增加至最佳剂量,严重心脏病及既往有精神病史的患者,使用高剂量时应慎重。
若男性和绝经期前女性患者使用大量多巴胺激动剂治疗后,仍有高催乳素血症,但性激素水平低,此时应给予性激素治疗。停经的妇女可以接受雌激素治疗,但要对催乳素水平进行监测,复查动态强化核磁观察肿瘤大小变化。
由于药物疗效确切,因此只有一小部分患者需要手术治疗。手术指征包括药物治疗时瘤体依然增大、垂体卒中、不能耐受多巴胺激动剂、多巴胺激动剂抵抗等,可选择经鼻蝶入路手术,如鼻腔感染或不能行此手术者,可行开颅垂体催乳素腺瘤切除手术。
由于药物治疗对催乳素瘤有良好的疗效,且手术切除肿瘤、减压能够快速缓解占位性效应和临床症状,因此在多数情况下,放射治疗仅作为药物无效、不耐受手术,术后残留、复发,或一些侵袭性、恶性催乳素腺瘤患者的选择。放射治疗的不良反应包括常规治疗后10~20年中,垂体功能低下的累加风险可超过50%,甚至有100%的报道。放疗后远期的脑血管病、神经认知障碍、视神经损伤也是不可忽视的。
垂体泌乳素腺瘤患者预后与瘤体大小、肿瘤性质密切相关。对于有症状的微腺瘤患者,药物及手术治疗预后好,一般不影响自然寿命,但建议患者根据医嘱定期复查。
部分患者早期手术治疗可治愈。
部分患者不影响自然寿命,侵袭性肿瘤患者存活期明显缩短。
垂体泌乳素腺瘤患者开始药物治疗后3个月复查一次,稳定后可延长复查期限,半年至1年复查一次。手术患者术后6~12周复查一次,情况平稳者3个月、6个月、1年复查一次,其后可逐渐延长复查时间间隔,如有并发症患者应术后5年延长复查时间,建议终身复查。
垂体泌乳素腺瘤患者应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忌辛辣刺激性食物,保持饮食结构的均衡。调整进食时间与服药时间的先后次序,减少药物所带来的不良反应。
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及饮品,多数患者长期药物治疗,胃肠道不良反应多见,长期食用刺激性食物可损伤消化道黏膜。
合并多种激素紊乱时,可影响水、蛋白质、脂质等物质的代谢,或导致基础代谢率的降低,因此,应注意饮食结构的均衡,调整总摄入量。
垂体泌乳素腺瘤的日常护理主要包括关注患者的长期用药、症状变化、并发症的相关护理等。出院后患者应监测核磁和催乳素浓度的变化,注意特殊时期的用药方案。
垂体泌乳素腺瘤需长期药物治疗,规律口服药物对治疗很重要。睡前与点心同服,可以减少胃肠道的不良反应。
此病为头部肿瘤,可有神经症状,注意保护患者,避免出现因视神经障碍、昏迷等症状出现的摔伤。对于经期不规律患者,应做好经期相关记录。
对于哺乳期患者,虽然没有证据支持哺乳会刺激瘤体生长,但还是建议结束哺乳时,再使用多巴胺激动剂治疗本病。
迄今垂体泌乳素腺瘤的病因研究还不尽完善,针对病因的预防存在困难,可以通过避免加重疾病的因素进行预防。早期精准筛查还缺少遗传方面的研究,但催乳素测定有助于初步的大规模筛查。
定期检查血催乳素浓度,可作为垂体泌乳素腺瘤早期筛查的指标,若此检查结果异常应进一步完善检查,就诊治疗。
某些药物可以引起催乳素水平升高,如多巴胺受体拮抗剂,应用时应咨询医师或药师,不建议此病患者自行应用。
应激反应也可引起催乳素水平紊乱,建议患者保持平稳的心境,避免重大的创伤。
4459点赞
[1]朱大年,王庭槐.生理学[M].第八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384-385.
[2]葛均波,徐永健.内科学[M].第八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665-668.
[3]中国垂体腺瘤协作组.中国垂体催乳素腺瘤诊治共识[J].中华医学杂志,2014,94(31),2406-2411.
[4]中国垂体腺瘤协作组.中国垂体腺瘤外科治疗专家共识[J].中华医学杂志,2015,95(05),324-329.
[5]孔妍,路敏.垂体催乳素腺瘤的药物治疗[J].中国新药杂志,2015,24(06),649-653+675.
[6]许荣焜,杨全会.垂体催乳素瘤的病因及发病的细胞和分子生物学机制的实验研究[J].医学研究杂志,2008,37(06),6-7.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