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特发性肺纤维化是一种原因不明的肺间质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弥漫性的肺泡炎,最终可导致肺的纤维化。临床以刺激性干咳、气促、进行性呼吸困难和低氧血症为特征,病情常持续进展,最终因呼吸衰竭而死亡。临床常见症状为呼吸困难且快,干咳;婴儿表现为三凹征,年长儿不耐受运动;还有咳血、喘息、胸痛、生长发育停止、发热等。治疗原则是控制感染,控制肺纤维化的发展和对症处理。
小儿特发性肺纤维化是一种病因不明的肺间质性疾病,可能与病毒和细菌感染、吸入的粉尘或刺激性气体、药物过敏、自身免疫性疾病有关,但均未得到证实。近年认为系自身免疫性疾病,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因有些病例有明显的家族史。
家族性特发性肺纤维化的病例在国内外均有报道,且数量不断增加,这种病例多见于嫡亲和单卵双胞胎。5%~20%的特发性肺纤维化中遗传因素在其发病中起作用。
暴露于某些金属粉尘(黄铜、铅及钢铁)和木质粉尘(松木)者的患病风险显著增加。其他粉尘暴露,如理发业、鸟类饲养、石材切割和抛光等也可能与小儿特发性肺纤维化的发生有关。
高达97%的特发性肺纤维化患者肺中可以检测到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丙型肝炎病毒等。因此推测,慢性病毒感染作为一种免疫刺激剂,引起慢性增殖性肺炎环境,导致肺纤维化病变,但该学说尚存在争议。
如胺碘酮、博来霉素、甲氨蝶呤等。
胃食管反流可能与特发性肺纤维化病变有关。
吸烟暴露程度与发生肺纤维化密切相关。
长期接触粉尘或者刺激性粉末的患者,由于粉末刺激肺部,导致肺部出现炎症或者长期炎症最终导致纤维化。
小儿特发性肺纤维化患病率和发病率的男女比例分别为1.4:1和1.3:1。亚洲国家较为罕见。我国暂无小儿特发性肺纤维化流行病学调查的证据。
婴幼儿及儿童的免疫力不是很强,较易被感染。
小儿特发性肺纤维化起病多隐匿。发病于6个月以前者,病程多为急性,6个月~2岁可为急性或慢性,发生于2岁以后者多为慢性。临床症状以干咳较为常见,可伴血痰,气短,进行性呼吸困难。活动后加重以发绀为主,一般不发热,可有体重下降,疲乏无力,食欲减退及肺心病,最后发展为呼吸衰竭及右心衰竭。大多数病人死于呼吸道感染并发的呼吸衰竭。
劳力性呼吸困难并进行性加重、呼吸浅速,可有鼻翼扇动和辅助肌参与呼吸,但大多没有端坐呼吸。
早期无咳嗽,以后可有干咳或少量黏液痰,易有继发感染。出现黏液脓性痰或殡痰,偶见血痰。
少有肺外器官受累,但可出现全身症状,如消瘦、乏力、食欲不振、关节酸痛等,发热少见。
部分患者可出现食欲减退、体重减轻、消瘦、无力等症状。
体检可见患儿发育不良,肺叩诊清,在肺底部可闻细小捻发音,称Velcho啰音,有明显杵状指(趾)。
疾病晚期可出现发绀。
肺部感染指包括终末气道、肺泡腔及肺间质在内的肺实质炎症,病因以感染最为常见,还可由理化、免疫及药物引起。临床出现呼吸困难、体温变化、咳嗽、痰量增多与痰液性状改变。
呼吸衰竭是各种原因引起的肺通气和(或)换气功能严重障碍,以致不能进行有效的气体交换,导致缺氧伴(或不伴)二氧化碳潴留,从而引起一系列生理功能和代谢紊乱的临床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急促、发绀等症状。
有长期干咳或进行性加重的呼吸困难等症状,应及时就诊于呼吸内科或儿科。一般情况下,医生结合肺纤维化的特征性表现和影像学检查,尤其是胸部高分辨率CT检查后,即可明确诊断。
孕妇定期进行产检非常有必要,尤其是有特发性肺纤维化家族史的,需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若有进行性呼吸困难、干咳、食欲不振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若患儿出现气促、发绀等症状,应立即就医。
患者可优先至呼吸内科或儿科就诊。
孩子有无呛咳的症状?痰的量和颜色有变化吗?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呼吸困难、气促、咳嗽等症状)
是否有以下症状?(如发育不良、杵状指(趾)、发绀等症状)
家族是否有特发性肺纤维化病史?
血气分析可见氧分压降低一般提示低氧血症,血常规可见 WBC变化不大,嗜酸粒细胞可增高。ESR 可增快。
典型表现为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肺活量减少,第一秒用力呼气量百分率正常或增加;由于肺泡毛细血管破坏而引起弥散功能障碍,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增大﹐静息或运动后肺一氧化碳弥散量下降。
特发性肺纤维化时,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的细胞分析可帮助判断预后。淋巴细胞高可能对糖皮质激素反应好,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高可能对细胞毒性药比激素效果好。
是诊断本病的有利检查方式,多采用开胸或经胸腔镜肺活检,有足够的标本有利于诊断。肺活检能更精确区分炎症和纤维化的范围,对确定肺泡炎症的活动程度和末期肺纤维化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早期无异常发现,以后可见磨玻璃样阴影,而绝大多数患者在就诊时已出现典型的肺弥漫阴影,以肺下叶及周围分布为主,且病变常为双侧.不对称,以网纹、线条、网结节、结节、蜂窝改变为主要表现,偶见肺门或纵隔增宽。
CT可发现诊断特发性肺纤维化的一些特征性的表现,取决于病变的范围。高分辨率CT可显示肺的次小叶水平,主要表现为磨玻璃样影、网状影、实变影,也可显示肺间隔的增厚。
小儿特发性肺纤维化主要因呼吸困难、运动不耐受就诊。
影像学的检查提供诊断线索。
病原学检查排除感染因素,如艾滋病病毒、巨细胞病毒、疱疹病毒的感染。
血清学的检查排除结缔组织病、血管炎、免疫缺陷病。
肺活检为确诊的依据,可提供病理分型。根据病变的部位、分布范围。选取活检的方法。最后得到病理诊断。
病毒感染如巨细胞病毒、疱疹病毒、腺病毒感染均可导致间质性肺炎,但病毒感染均有感染的症状和体征,如发热、肝脾淋巴结的肿大,及血清病毒学的证据。结缔组织疾病也可导致间质性肺炎的表现,但多根据其全身表现如多个脏器受累、关节的症状,及自身抗体和抗中性粒细胞细胞质抗体阳性可协助鉴别诊断。
BOOP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弥漫性肺疾病。但其实质主要侵犯小气道及其周围组织,临床上有发热、咳嗽、乏力等症状,肺功能亦表现为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HRCT表现为斑片状阴影、磨玻璃样浸润及小结节状影,亦可见条索状阴影,但较少有蜂窝肺的表现。其病理改变为小气道肉芽组织增生并可见机化性肺炎。BOOP对糖皮质激素反应良好,部分患者可临床治愈,故应仔细与IPF鉴别,以免延误治疗时机。
AIP发病无性别差异,发病年龄7~85岁,与吸烟无关。发病初期有类似上感(感冒)症状,几天至几周后出现发热、咳嗽(干咳多见)、胸闷、乏力、进行性加重的呼吸困难,迅速发生急性呼衰(Ⅰ型),可伴有右心衰竭。两肺下部可听到散在的细捻发音。胸片或胸CT在早期可无异常或仅见可疑的磨玻璃样阴影,随后迅速发展为以两肺中下野为主的广泛点片状、斑片状、细网状、磨玻璃样改变。与IPF鉴别一般不困难。
小儿特发性肺纤维化的治疗原则是控制感染、控制肺纤维化的发展和对症处理。
氧疗可以改善患者的缺氧状况。具有低氧血症的特发性肺纤维化患者应该接受长程氧疗,氧疗时间大于15小时/日。
肺康复的内容包括呼吸生理治疗,肌肉训练(全身性运动和呼吸肌锻炼),营养支持,精神治疗和教育,需在专业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进行。
目前认为有创机械通气并不能使肺纤维化急性加重者获益,但无创正压通气对部分呼吸衰竭的患者是可行的。
具有抗炎及抗过敏作用,能抑制结缔组织的增生,降低毛细血管壁和细胞膜的通透性,减少炎性渗出,并能抑制组胺及其它毒性物质的形成与释放。每次减量时,需评估临床、胸部CT和生理反应。
属于合成的糖皮质激素,不仅对炎症和免疫过程有重要影响,而且影响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代谢,并且对心血管系统、骨髓和肌肉系统及中枢神经系统也有作用。治疗期间应注意激素的副作用,减量时应在数周到数月内缓慢减量,同时密切随访,防止疾病复发。
其与DNA发生交叉联结,抑制DNA的合成,也可干扰RNA的功能,属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可用于各种自身免疫性疾病。
为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抗代谢剂。可抑制核酸的生物合成,防止细胞的增生,并可引起DNA的损害。
具有抗炎、抗纤维化和抗氧化的特性,能够延缓肺功能的降低,改善患者的生存期。适用于轻到中度肺功能受损的特发性肺纤维化患者,安全性较好。
是一种多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可以阻断成纤维细胞增殖、迁移和转化,从而抑制肺纤维化的发生。适用于特发性肺纤维化,或系统性硬化相关性间质性肺炎(疾病进展期)所致的肺纤维化。
在体内转化为谷胱甘肽前体,具有抗氧化作用,同时可以改善患者的咳痰症状。
对药物治疗无效的晚期特发性肺纤维化患者可考虑单肺移植,移植物与宿主之间的排异反应是肺移植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为了降低移植物抗宿主免疫反应,患者需终身服用免疫抑制剂。肺移植是目前治疗小儿特发性肺纤维化最有效的手段,可以改善特发性肺纤维化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五年生存率为50%~56%。但存在手术技术要求高、移植后生存率不确定、费用昂贵等因素。在充分评估患者预期寿命的基础上,对有条件者应积极推荐本项治疗方法。
目的是减轻患者的症状,安慰患者。包括缓解躯体症状和减轻心理的焦虑和痛苦,给患者和家属精神上的支持。对于特发性肺纤维化终末期患者,给予临终关怀。
小儿特发性肺纤维化没有自然缓解倾向,预后不良,诊断后平均存活时间3~5年,最常见的死因是呼吸衰竭,其他还包括心力衰竭、缺血性心脏病、感染和肺栓塞等。
目前尚无治愈良药。
急性起病者数月内可死亡,进行性起病者有2年存活左右,呈慢性经过的病例可望存活20余年。
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后,需逐渐减量并复诊,每次减量时需评估临床、胸部CT和生理反应。使用第二线药物即细胞毒药物联合治疗6~12个月后,需复诊,根据病情稳定与否,选择继续治疗或更改治疗方案。
小儿特发性肺纤维化患者应注意平时的营养,多补充维生素。婴儿宜母乳喂养,幼儿可合理添加辅食。
建议低盐、高营养饮食,多吃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无刺激食物,少量多餐。
多吃含钙、钾丰富的食品,多吃绿叶蔬菜及水果等食物。
多饮水。
保持环境卫生,不到人多拥挤的场所。注意保暖,适当锻炼,增强体质。
对于病情控制良好者,可加强呼吸运动锻炼。
注意保暖,避免受寒。
定期复查,如有不适需及时就医。
适当锻炼,增强体质,减少感染机会。注意患者需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进行锻炼,以不加重呼吸困难为基础要求。
关注每日症状,当出现咳嗽、黄痰、发热、呼吸困难加重等症状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平时不到人多拥挤的场所,外出时尽量带口罩,避免交叉感染。随着天气变化增减衣物,防止受凉感冒。
保持居室的清洁卫生,开窗通风1~2次/日,30分钟/次。
避免烟雾、香水、空气清新剂等带有浓烈气味的刺激气体,也要避免吸入过冷、过干、过湿的空气。
禁止让孩子去往粉尘过大的地方玩耍。
大人吸烟时应该远离孩子,避免孩子吸入过多二手烟。
注意卫生,平时多洗手,避免细菌进入体内。
4289点赞
[1]呼吸内科学·高级医师进阶/毕丽岩主编.第1版.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6
[2]呼吸病学/钟南山,刘又宁主编.第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3]协和呼吸病学/蔡柏蔷,李龙芸主编.第2版.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1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