胱氨酸病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多发生在儿童和婴儿,是由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及空肠黏膜对二碱基氨基酸及胱氨酸等转运障碍,胱氨酸结晶沉积在肝、脾、骨髓、周围血中白细胞、淋巴结、肾及角膜中,致肾小管和肾小球功能损伤,最后发展成尿毒症。本病为遗传性疾病,无根治办法,主要是防治胱氨酸结晶形成及其相应并发症,预后差,可危及生命。
根据临床症状出现的早晚分为婴儿肾病变型、青年中间型和成年良性型,各型主要表现不同,一般越晚出现病变者预后越好。
多见婴儿和儿童,分为早期和晚期。早期最初表现与肾小管进行性损伤有关,多见多饮、多尿,后出现生长停滞、佝偻病的表现、酸中毒等多种肾小管功能异常。晚期可出现氮质血症、电解质紊乱等。
多见青年,患者有肾功能不全,青春期才表现相应症状,可有进展缓慢的肾小球功能不全。
多见成年无视网膜病变和肾功能不全,有角膜、骨髓、白细胞中胱氨酸结晶沉积,但不产生症状,一般患者可成年。
胱氨酸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是胱氨酸病基因突变,导致胱氨酸转运蛋白的缺陷。最终引起胱氨酸在溶酶体上转运障碍,出现胱氨酸结晶沉积在各个部位出现症状。
目前认为引起胱氨酸在细胞内沉着的原因,最可能能机理是胱氨酸或半胱氨酸于细胞间或细胞内转运异常。在体外实验中发现人和大鼠的肠和肾细胞内的半胱氨酸含量远超过胱氨酸,例如Schneidler等用正常人,及胱氨酸病患者的门细胞作标记的半胱氨酸转运及细胞内代谢的观察,发现在胱氨酸病中半胱氨酸的摄取明显增加。
胱氨酸病在男性、女性中发病率相同。双亲不能垂直地遗传本病于子女,但于兄弟姐妹间常有多个发病,父母常有血缘关系。Schneider等发现婴儿型胱氨酸病患者父母的白细胞中胱氨酸含量较正常人明显增高,但仍远低于其患病的子女,这些现象说明胱氨酸病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患者为纯合子,其父母为携带本病的杂合子,后者细胞内胱氨酸虽然高,但尚不至于沉积于溶酶体中。本病临床有严重的婴儿肾病变型、青年患者的中间型以及成年的良性型三种不同程度的表现。
胱氨酸病是一种罕见的隐性遗传性疾病,主要发生在儿童和婴儿,每100000人中约1~2人患病。
如果家族内有人患过胱氨酸病,其所生的孩子更容易患此疾病。
胱氨酸病根据肾小管功能损伤情况,可分为早期和晚期,早期多见多饮多尿、生长停滞、佝偻病等病变,后期可出现氮质血症、电解质紊乱等。
又称肾病型,在生后3~6个月呈现Fan-coni(范可尼)综合征。可发现通常的氨基酸尿,但胱氨酸不占优势。肾小球滤过率进行性下降,在前10年里发生慢性肾功能衰竭,伴有严重的生长障碍和甲状腺机能减退。具有特征的临床表现是黑色素合成缺陷,导致的淡色的毛发和白皙的面色,及胱氨酸结晶沉积于结膜引起的畏光。
又称中间型,表现为轻度肾脏受累,发生于第二个10年,并且进展缓慢。
成人型胱氨酸病(良性)不引起肾脏疾病,胱氨酸结晶可发现于角膜、骨髓和白细胞中。
本病多在出生后6个月左右发病,最早有多饮多尿、呕吐、拒食、消瘦等。
一岁左右出现生长停滞,如身材矮小、体重减轻、佝偻病表现,如夜间哭吵、汗多、枕秃、方颅、肋骨外翻等病变。
若酸中毒和多种肾小管功能异常,如氨基酸尿、磷酸盐尿等,患儿皮肤白皙、淡黄色毛发,可有畏光、眼睛烧灼感,在16个月时可出现。
由于肾小球进行性损伤,可肾小球滤过率减低,出现氮质血症、电解质紊乱、酸中毒等,甚至出现肾衰竭。
胱氨酸病因胱氨酸结晶可沉积在不同部位,导致相应症状,临床上可出现肾功能衰竭、电解质紊乱、佝偻病等。
胱氨酸病后期肾小管功能进行性损伤,可出现尿毒症、肾功能衰竭表现,如少尿或无尿、氮质血症、贫血、感染等。
由于肾小管功能损伤,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出现电解质紊乱,常见有低钾血症、代谢性酸中毒。
胱氨酸病在患儿岁时可出现佝偻病,可见夜间哭吵、汗多、枕秃、方颅、肋骨外翻等病变。
胱氨酸沉积在肝脏、骨髓或者淋巴结中沉积,容易造成造血障碍,因此容易引起贫血症状。
出现多饮、多尿、生长停滞、呕吐等症状建议立即就医,尤其是家族中有此病患者,本病主要通过尿胱氨酸结晶检查等检查可以确诊。
婴儿出现多饮、多尿、呕吐、便秘、拒食、消瘦等,建议立即就医。
婴儿出现生长停滞、发育障碍,建议立即就医。
婴儿出现夜间哭吵、枕秃、方颅、肋骨外翻等,建议立即就医。
婴儿出现白皙肤色、淡黄色毛发,家族中有胱氨酸病患儿,建议及时就医。
婴儿出现畏光、眼睛烧灼感,建议立即就医。
若患儿初次就诊或复诊建议就诊儿科。
若患儿有畏光等眼部症状建议就诊眼科。
若患儿有肾功能衰竭,需要肾移植,建议儿外科就诊。
孩子查过染色体吗?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多饮、多尿、便秘、呕吐等症状)
是否伴随有其他症状?(如身材矮小、营养障碍等)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如近亲中出现相似症状患儿等)
既往就医看诊情况?(如用药情况)
取晨尿作离心沉淀,光镜检下可见六角形扁平状与苯环式相似的结晶,结晶出现常示尿胱氨酸浓度超过200~250mg/L。
可分析多种氨基酸成分,从而有助于确诊和分型。
将结石研成粉末放少许于试管中,加一滴浓氨水,后再加一滴5%氰化钠,5分钟后再加3滴5%硝普钠,如立即出特征性深樱桃红色示为阳性,表示存在胱氨酸。但同型胱氨酸、丙酮酸、全氨基酸尿及某些药物可呈假阳性,应注意鉴别,此外,因尿排胱氨酸可呈波动性,需注意假阴性。
影像学检查排除其他肾脏病变协助诊断,如肾结石等。
胱氨酸病根据病史、临床症状、辅助检查可基本诊断,其中尿胱氨酸结晶检查、基因分析是诊断本症的主要依据。
近亲中出现相似症状的患儿。
多在出生后6个月左右发病,最早有多饮多尿、呕吐、拒食、消瘦等,一岁左右出现生长停滞,如身材矮小、体重减轻、佝偻病表现,如夜间哭吵、汗多、枕秃、方颅、肋骨外翻等病变,酸中毒和多种肾小管功能异常,如氨基酸尿、磷酸盐尿等,患儿皮肤白皙、淡黄色毛发,可有畏光、眼睛烧灼感,在16个月时可出现。
由于肾小球进行性损伤,肾小球滤过率减低,出现氮质血症、电解质紊乱、酸中毒等,甚至出现肾衰竭。
尿胱氨酸结晶检查可见胱氨酸结晶,基因分析可见本病基因突变等。
因身体代谢异常而形成结石,其中草酸钙结石常见,可引起腰痛、血尿等症状,肾脏彩超可诊断。
肾肿瘤可因压迫、代谢异常可出现相应肾脏功能损害,出现相似症状如电解质紊乱、氮质血症等,肾脏彩超、肾脏CT可鉴别诊断。
胱氨酸病无特效疗法,一般予以饮食治疗,如低蛋氨酸饮食;药物治疗,如青霉胺、碳酸氢钠等;手术治疗,如肾移植治疗等多种方式,通常预后差,可危及患者生命。
可减少尿中游离的胱氨酸,同时又与胱氨酸作用生成化合物从尿中排出,可防止结石形成。
可碱化尿液,增加胱氨酸溶解度,防止结石形成。
可提高机体对钙、磷的吸收,适合佝偻病患者。
适用于终末期肾病、尿毒症、肾功能衰竭患者,可有效改善患者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延长生命。
患儿通过控制蛋氨酸的摄入量,有时可减少胱氨酸尿,因为蛋氨酸是胱氨酸的前身,如尽量避免进食芝麻、豆制品、海藻等。
多饮水,增加饮水量,尤其是夜间,防止尿浓缩形成胱氨酸结晶。
已有结石形成,可粉碎结石,使其排出体外。
适用于终末期尿毒症患者,可清除血液中的代谢产物和毒物,延长患者生命,提高生活质量,为肾移植术做准备。
婴儿和儿童发病者多为肾病损害型,因肾小管功能不同程度损害,可出现相关症状,经治疗后可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但无法阻止终末期肾病发生,患者通常预后差,大部分患儿在青春期前死亡。
胱氨酸病一般不能治愈,患者可有所好转。
后期出现终末期肾病,会影响正常寿命,多在青春期前死亡。
胱氨酸病主要存在胱氨酸转运障碍,出现胱氨酸结晶形成,而有相应病变,可从减少胱氨酸量,如低蛋氨酸饮食,减少结晶形成,如多饮水等方面入手。
尽量避免进食芝麻、豆制品、海藻等高蛋氨酸含量食物,因蛋氨酸是胱氨酸前身,减少进食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胱氨酸尿。
可通过多饮水,增加饮水量,尤其是夜间,防止尿浓缩形成胱氨酸结晶,建议每天饮水量在4L以上。
因胱氨酸病主要与胱氨酸结晶形成有关,并引发相关症状。患者在日常中应适当锻炼,增强免疫力,并按时复诊,监测肾功能损害情况。
根据个人情况,可适当锻炼身体,如散步、慢跑等,可增强免疫力。
患者要定期复诊,定期复查尿常规、肾功能、眼睛角膜等检查,监测后续情况。
近亲家族中有胱氨酸病患者,在产检、新生儿期等阶段均需提高警惕,建议完善相关检查。
胱氨酸病作为遗传性疾病,通常预后差,无特效治疗方法,可以进行早期筛查进行预防,且孕妇尽可能避免高危因素。
高度警惕近亲家族中有胱氨酸病患者,做早期筛查,可在备孕前进行产前咨询,关注双方家族是否有相关疾病,是否在直系亲属等情况。
近亲家族中有胱胺酸病患者,可做常规筛查,尤其是产前咨询、产前检查等措施。
孕妇尽可能避免高危因素,如烟酒刺激、药物、辐射等,避免出现基因突变。
4400点赞
[1]刘萍,边强.胱氨酸病及其治疗进展[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及分析,2003,02:125.
[2]马艳艳,沈延君,周玲等.CTNS基因突变导致幼儿胱氨酸肾病及角膜结晶[J].临床儿科杂志,2016,10:783-786.
[3]郭迪编,儿科症状鉴别诊断[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10,155.
[4]魏书珍,张秋业主编,儿童生长发育性疾病[M],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11,306.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