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细菌感染性口炎是一种常见的小儿口腔疾病,通常由于细菌感染导致疾病的发生。其主要症状为口腔黏膜局部水肿、黏膜糜烂、溃疡形成、发热、咽痛、口腔疼痛、拒食等相关症状。本病为临床的常见病,无明显的男女性别之分。经过科学的治疗基本可以痊愈,治疗不及时也可导致感染性休克等并发症。
发病部位以牙龈为主,覆有暗白色苔膜,易被拭去,但不引起溃疡,口腔其他部位的黏膜有不同程度的充血,全身症状轻微。涂片可见大量葡萄球菌,细菌培养可明确诊断。
呈弥漫性急性齿龈口炎,在口腔黏膜急性充血的基础上,出现大小不等的黄色白苔膜,剥去假膜则留有出血糜烂面,不久又重新被假膜覆盖。全身症状明显,常并发有链球菌性咽炎。苔膜涂片或细菌培养检查发现链球菌,即可确诊。
多发生于冬春季节,或气候骤变时,好发于硬腭、口底、舌下及颊黏膜。在充血水肿黏膜上出现银灰色假膜,伴有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苔膜涂片或细菌培养检查发现肺炎双球菌而确诊。
小儿细菌感染性口炎的主要病因是细菌感染,致病菌包括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和链球菌,其诱发因素为机体免疫力低下。
在正常人口腔内存在一定数量的各种细菌,在一般情况下并不致病。但当内外环境发生变化,身体防御能力下降时,如感冒发热、感染、滥用抗生素和(或)肾上腺皮质激素;化疗和放疗等,口腔内细菌增殖活跃,毒力增强,菌群关系失调,就可发病。致病菌主要包括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等。
这是诱发本病的重要因素,发病的患儿大部分为免疫力较为低下的婴幼儿,相同生长环境下免疫力正常或较强的婴幼儿可通过自身免疫对抗细菌,而不会造成发病,免疫力较为低下的患儿则容易被细菌感染造成疾病的发生。
小儿细菌感染性口炎为常见病,随着滥用抗生素现象和使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本病有增多趋势。本病无明显好发季节,发病率尚不明确,但在小儿感染性疾病当中的患病率较高。
如肺炎、急性胃肠炎等病患者,容易由于自身的感染造成细菌感染性口炎的发生。
主要包括长期患病、疲劳、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如糖皮质激素等药物的人群,可由于免疫力低下造成感染进而发病。
肿瘤患者免疫力较低,可导致发病。
小儿细菌感染性口炎的主要症状表现为口腔黏膜糜烂、溃疡及灰白色假膜形成,同时还可伴随发热、咽痛、口腔疼痛、拒食等表现,常见的并发症包括肺部感染和全身感染。
如发热、头痛、咽痛、哭闹、烦躁、拒食、颌下淋巴结肿大等,部分患儿还没学会说话,无法用语言明确表达,咀嚼和吞咽的疼痛感造成患儿拒食的表现,出现拒食应及时就医,不可忽视。
病损可发生于口腔黏膜各处,以舌、唇内、颊黏膜多见。初起为黏膜充血水肿,继之出现大小不等的糜烂或溃疡,散在、聚集后融和均可见到表面披有灰白色假膜,易于擦去,但留下溢血的创面,不久又被假膜覆盖。
这是本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主要感染发生于口腔,细菌可通过口腔蔓延到上呼吸道,而后下呼吸道,从而造成肺部的感染表现,出现发热、咳嗽、咳痰等典型的肺部感染症状。
免疫力较为低下的患儿,细菌可通过微小血管等途径进入血液循环,从而造成全身的感染表现,引起败血症等严重的感染性疾病,需及时控制口腔感染避免造成严重的并发症。
小儿细菌感染性口炎是典型的感染性疾病,出现口腔黏膜糜烂、溃疡及灰白色假膜形成、发热等表现时要及时就医,主要就诊于儿科、口腔科等。及时行相关检查如血常规检查、C反应蛋白等,本病注意与病毒性口炎、口腔黏膜白斑进行鉴别。
出现小面积的口腔黏膜溃烂也要及时就诊,以排除感染的可能。
出现口腔黏膜溃烂伴随口腔溃疡、灰白色假膜等表现,甚至出现发热等,必须立即就医。
优先考虑就诊于儿科,本病的大部分发病人群为婴幼儿,儿科在相关群体疾病的治疗上经验更加丰富。
出现以口腔症状表现为主,其他症状表现不明显时,主要就诊于口腔科,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什么时候发现孩子口腔黏膜溃烂症状的?
症状持续时间多长了?中间有过消失后再出现等反复的表现吗?
孩子吃饭怎么样?出现拒食症状了吗?
孩子发烧过吗?体温最高到多少?发烧过几次?
带孩子去医院看过吗?做过哪些检查?
孩子平时主要吃些什么?营养摄入均衡吗?
接触过相关肺炎等感染性疾病患者吗?
主要检查患儿口腔黏膜的溃烂状况,假膜的颜色,可初步判断是何种细菌感染,对于检查和用药有指导性意义。如为生理性白斑则可排除本病诊断,如为溃烂加之假膜形成,则对本病的诊断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这是常用的血液检查,主要观察白细胞、中性粒细胞以及嗜酸性粒细胞的数值,如果明显超过正常范围,可诊断发生感染和过敏现象。
需要抽取患者血液进行机器检验,也是常用的细菌感染性指标,如升高则表示存在明显的感染。
对于糜烂的口腔黏膜或局部的假膜采取标本进行检查,镜下可见明确的致病菌,对于本病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取口腔黏膜或局部的假膜进行细菌培养,可培养出致病菌即可明确诊断本病,是小儿细菌感染性口炎诊断的金标准。
与涂片检查和细菌培养同理,取口腔黏膜中的病灶进行病理学检查,可见炎性病变,提示为小儿细菌感染性口炎。
口腔黏膜充血,局部形成边界清楚的糜烂或溃疡。在溃疡或糜烂的表面覆盖着一层假膜,呈黄色或灰黄色,界限清楚。假膜不易被擦去,如用力擦去后,下方可见出血的创面。炎性口臭,淋巴结肿大压痛,白细胞增高,体温升高。细菌培养可协助诊断。
小儿细菌感染性口炎的相关症状表现如口腔黏膜溃烂、假膜形成伴随发热、咽痛等症状,也可出现于病毒感染性口炎当中,仅从症状难以将二者明确区分,但病毒感染性口炎患者进行病理学检查、涂片检查或细菌培养,可见明确的致病病毒,而不是细菌,是二者鉴别的主要方式,因此相关病理学检查在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尤为重要。
该病是症状上与小儿细菌感染性口炎较为类似的疾病,患者也可出现口腔黏膜的溃烂,出现白斑等表现,但口腔黏膜白斑通常为外部刺激等造成,且一般多发于40岁以上的吸烟人群,多为表皮的过度角化,细胞增生导致,行相关的病理学检查通常为阴性,可将二者明确鉴别。
小儿细菌感染性口炎的总体治疗为长期持续性治疗,主要以药物治疗为主,同时配合局部用药控制口腔黏膜的溃烂,一般不需要手术治疗,其他治疗主要是服用维生素C和提高免疫力。
对拒绝进食、水的患儿应该静脉输液,给与抗生素和需要的液体量。
这是具有清热解毒作用的中成药,在小儿细菌感染性口炎的治疗中应用较为广泛,可有效缓解患儿的口腔、咽部疼痛症状,适用于口腔和咽部疼痛较为剧烈的人群,无明显禁服人群。
主要针对肺部感染进行治疗,是具有代表性的二代头孢药物,覆盖的细菌范围较为广泛,能有效杀灭相关致病菌,适用于本病大部分患者,头孢呋辛过敏人群禁用。
主要作用是止痛,是含有麻药成分的药物,因此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对于疼痛表现较为明显的患者比较适用,对于本药过敏患者禁服。
是临床当中常用的祛痰剂,对于并发肺部感染的患儿要进行祛痰治疗,改善呼吸状况,控制肺部感染,对于呼吸道症状明显的患者适用,无明显禁服人群。
本病无明显的手术指征,一般不需要手术治疗。
主要以服用维生素C和提高免疫力为主,可以给患儿口服维生素C片,也可通过饮食调理来增加维生素的摄入,同时规律晒太阳,适当户外活动,可有效提高孩子的免疫力,促进疾病的恢复。
小儿细菌感染性口炎预后尚可,经过科学的治疗基本可以痊愈,但治疗不及时也可导致感染性休克等并发症,因此要在疾病早期积极治疗和控制。
本病大部分患者经科学治疗后可治愈。
小儿细菌感染性口炎一般不会影响患者的自然寿命。
患者可1~2周进行一次复诊,检查口腔情况,复查血常规等感染性指标,以便医生及时了解病情进展和调整用药。
总体来说小儿细菌感染性口炎患者的饮食控制较为重要,特别是维生素C的补充,可有效预防疾病以及促进疾病的恢复。
宜进食一些高维生素食物,如柠檬、柚子、橘子等,也可口服维生素C片。
对于婴幼儿的膳食要均衡,除维生素外也要注重蛋白质的补充,如瘦肉、鸡蛋等,同时也要保证蔬菜的摄入。
多喝牛奶,有利于孩子自身免疫力的提高,同时对于孩子的发育也有好处。
小儿细菌感染性口炎的护理以观察药物副作用,适当锻炼,注意口腔卫生为主。一旦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药物副作用严重时必须及时就医。
明确各种药物的口服剂量和频次,一旦出现头晕恶心、呕吐、腹泻等药物副作用严重时,必须及时停药并就医。
适当锻炼,主要是多进行户外活动,以慢走等为宜,避免劳累。
注意口腔卫生,饭前饭后要漱口,使用专业的婴儿漱口水,同时培养孩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
观察孩子口腔黏膜溃烂、咽部疼痛等症状是否好转,是本病病情监测的主要方面。
患儿出现高热、意识障碍、四肢发冷等症状,必须及时就医,控制生命体征和疾病进程。
小儿细菌感染性口炎的预防主要是做好孩子的口腔卫生,加强锻炼提高免疫力,注意维生素的补充等,同时避免接触相关感染性疾病人群。
对于本就有肺炎等感染性疾病的患儿,要做好口腔护理,多观察是否发生口腔黏膜溃烂等感染性症状。
加强营养,特别是维生素补充,多吃柠檬、橘子等水果,也可口服维生素C片。
适当锻炼,多晒太阳,增大户外活动的时间,可有效提高孩子的免疫力。
避免到人群聚集的地方,是避免其他感染性疾病患者传染孩子的主要预防方式。
培养孩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如餐后要漱口、三餐后要刷牙等。
4448点赞
[1]李振华,李保双,任顺平.口疮中医临床实践指南.[M].中医杂志.2020-03:37-38.
[2]王艺.石家庄市某医院近3年余”发热待查”住院患儿分析.[J].河北医科大学.2019:01-03.
[3]王晗峄,朱叶珊.中医药治疗儿童口腔黏膜病的现代研究进展.[M].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9:18:06-07.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