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性多肌痛为一种和其他诊断明确的风湿性疾病、感染以及肿瘤无关的疼痛性疾病,常见于老年人,伴有血沉增快。风湿性多肌痛是一种以四肢及躯干近端肌肉疼痛为特点的临床综合征,对小剂量激素治疗反应敏感。常表现为颈、肩胛带及骨盆带肌中2个或2个以上部位的疼痛及僵硬,持续30分钟或更长时间,不少于1个月时间,年龄大于50岁。诊断需除外类风湿关节炎慢性感染、肌炎以及恶性肿瘤等疾病。
风湿性多肌痛具体病因尚不清楚,一般认为与年龄、环境、职业、遗传等因素均有一定关联。风湿性多肌痛有家庭聚集现象,与HLA-DR4基因相关。老年女性、吸烟者、饮酒者易好发该疾病。
HLA-DRB14与北欧风湿性多肌痛患者联系密切,这一基因在巨细胞动脉炎和类风湿关节炎也可见;肿瘤坏死因子b3与西班牙风湿性多肌痛患者发病可能有关;粘附分子ICAM-1在意大利患者中被观察到。
免疫功能异常,如免疫球蛋白升高和T淋巴细胞异常等,免疫低下的同时,可能会受到病原体的感染、侵袭,导致本病。
患者内分泌存在异常以后,可能会导致激素在体内堆积,最终可能还会发生病变转移。
虽有多种猜测感染可能会导致一系列临床表现,但国内外尚未明确某种病原体与其发病直接相关。
如环境、季节周期性等因素也有研究提出,但均无支持证据。
长期的吸烟、喝酒等,由于酒精或者烟草可能会导致人体发生中毒反应,最终出现免疫异常的情况。
风湿性多肌痛好发于50岁以上中老年人,发病率通常为11/10万人口,年龄≥50岁的人群中发病率为50~100/10万人口,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男女患者比例约为1:2甚至1:3。我国目前尚无相关流行病学调查研究,但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本病发病率正逐年上升。
可能是由于老年女性激素分泌失调,从而对情绪影响较大,睡眠障碍可导致焦虑和抑郁;女性患者的肌肉疼痛、发热、贫血以及关节炎的症状均比男性明显,临床症状较重,可能对患者情绪造成影响;患者因肌肉疼痛、发热等症状,且病程均较长,影响胃肠道功能,导致营养不良,所以老年女性的发病率较高。
吸烟破坏血管内膜,导致机体免疫功能异常,故增加发病风险。
造成机体免疫力变化,增加患病风险。
风湿性多肌痛以四肢及躯干近端肌肉疼痛为特点,典型临床表现为颈肌、肩肌、骨盆带肌肉僵痛,肢体上抬受限,肌痛多呈对称性分布。患者可能会并发肌萎缩、骨质疏松、关节畸形、肢体偏瘫等疾病。
半数以上患者有全身症状,如乏力、低热、消瘦、睡眠障碍,并可能作为首发症状,发热症状以低热为主,体温一般不超过39摄氏度。若患者合并巨细胞动脉炎,还可有头痛、颞动脉怒张、搏动性跳痛等表现。
以对称性的近端关节和肌肉的疼痛酸痛以及晨僵为特征,以肩关节、颈以及骨盆带肌肉最为突出,常呈对称性分布,有时远端肌群以及关节也可受累。大部分患者肩胛带疼痛最先发生,然后发展到四肢近端、颈、胸、臀等部位,直接影响患者的生活,可以突然起病,也可隐匿起病,持续数周到数月。疼痛以及晨僵在早晨以及活动时加重,使患者日常活动受限。肌肉可以出现触痛,影响活动并致失用性萎缩,并且可能出现肌肉挛缩,肌力通常正常。
风湿性多肌痛患者常出现肩、膝、腕关节疼痛。关节病变主要表现为肌腱炎和滑膜炎,滑膜炎主要影响近端关节、脊柱和肢体带,肩关节最常受累;但关节痛很少超过2个,若关节肿痛超过4个则风湿性多肌痛诊断不能成立,一般无明显骨质破坏。
因本病属于消耗性疾病,长期患病,容易导致患者精神不佳,食欲下降,最终出现体重降低的情况。
患者可能会由于免疫力低下,容易受到病原体的侵袭,从而导致炎症的发生,出现发热的情况。
若风湿性多肌痛出现误治、失治,晚期可发展为肌萎缩,严重影响日常生活,还可并发骨质疏松、关节畸形、肢体偏瘫、无菌性股骨头坏死等并发症。
风湿性多肌痛患者多出现乏力、低热、消瘦、睡眠障碍等症状,在发现这些症状时要及时就医。可考虑去疼痛科、发热科、风湿免疫科就诊,常做血沉和C反应蛋白检查、超声等检查。风湿性多肌痛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无公认的“金标准",需要与多发性肌炎、肌肉劳损、类风湿关节炎等病相鉴别。
如果患者出现乏力、低热、消瘦、睡眠障碍等情况,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如果近端骨关节经常出现肌肉疼痛与晨僵,需要及时就医。
患者应优先前往风湿免疫科就诊。
是否有乏力、低热、消瘦、睡眠障碍等症状?
症状持续多久了?
是否做过相关检查?
平时有抽烟、饮酒的习惯吗?
是否还有其他病史?
红细胞沉降率和C反应蛋白水平显着升高,红细胞沉降率通常>50mm/h;生化可示肝功能异常,但肌酶多正常;可能出现正细胞、色素的贫血以及血小板减低等。
超声可显示受累关节周围结构的非滑膜炎性炎症反应,磁共振可观察到肌肉、关节周围的黏液囊炎。
如果风湿性多肌痛患者具有提示为巨细胞动脉炎的症状和体征,或者对每天15mg的泼尼松无反应,考虑行颞动脉活检。
可以辅助诊断本病,一般会伴有免疫球蛋白升高,类风湿因子、抗核抗体和补体一般正常。
肌电图检查多无异常发现,肌肉活检标本组织学无特征性改变。
肝功能、肾功能、肌酶谱检查可见肝酶可轻度升高,肾功能通常正常,但反映横纹肌炎症的血清肌酸激酶多在正常范围内,疾病活动期可有低白蛋白血症及α球蛋白增高。
通过检查RF、抗CCP抗体、抗ANA谱、抗ANCA,可以看到上述自身抗体通常为阴性。
观察患者是否存在皮疹,同时观察皮疹的颜色、以及性质,同时观察患者是否存在按压痛等情况。
符合发病年龄大于50岁。
颈、肩胛带及骨盆带部位至少2处肌肉疼痛和晨僵时间≥1周。
红细胞沉降率(ESR)和(或)C反应蛋白升高。
小剂量激素(泼尼松小于等于15mg/天)有效。
无肌力减退或肌萎缩及肌肉红肿热。
满足以上条件,排除其他类似风湿性多肌痛表现的病变,如类风湿关节炎、肌炎肿瘤和感染等,可确诊为风湿性多肌痛。
多发性肌炎是以肌无力、肌痛为主要表现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表现以对称性四肢近端、颈肌、咽部肌肉无力,肌肉压痛,血清酶增高为特征的弥漫性肌肉炎症性疾病。结合肌酶、肌电图和肌活检特点进行确诊,风湿性多肌痛肌电图、肌活检一般无异常。
常见部位为腰、颈、腿部的肌肉。多有慢性劳累史或急性损伤史,临床表现为肌肉无力、劳累、酸痛、局部压痛、活动范围受限、劳动能力下降,出现持续性疼痛、酸胀、肌肉硬结、功能障碍等,一般经休息后可缓解,发作持续时间一般<2周。风湿性多肌痛疼痛及僵硬>1个月时间。
类风湿关节炎多为手足小关节受累,常有对称性关节肿胀、破坏、畸形,摄片可发现异常,类风湿因子阳性;而风湿性多肌痛多为大关节,以肩胛带、骨盆带受累为主,一般无关节肿胀,且以老年人多见。
还可与类风湿关节炎慢性感染、肌炎、不明原因的发热、恶性肿瘤、结核、动脉粥样硬化、大动脉炎、感染性心内膜炎、非霍奇金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系统性红斑狼疮、甲状腺肌病等相鉴别。
非甾体类抗炎药可缓解部分风湿性多肌痛症状,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可收到良好疗效,能使骨骼肌肉系统疼痛和僵硬症状获得快速和显着地改善,红细胞沉降率和C反应蛋白可恢复正常。
临床上缓解风湿性多肌痛,以糖皮质激素为首选用药。
原发风湿性多肌痛可使用泼尼松,一般次日或数日内症状明显减轻,2~4周后逐步减少剂量,4~8周内减至口服泼尼松或等效剂量的其他激素,每月递减,维持剂量,维持1~2年。
治疗效果不佳者,可联合免疫抑制剂,如甲氨蝶呤肌注或口服,或环磷酰胺口服。
患者症状较轻,可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治疗,若效果不佳,则应使用激素。非甾体类抗炎药有较大胃肠道刺激反应,对年龄较大或者有胃、十二指肠溃疡者应警惕消化道穿孔、出血等不良反应,故不作为常规使用,更不能像激素那样长期使用。如果风湿性多肌痛患者并发有骨关节炎样疼痛,可短期给予非甾体类消炎药和镇痛药。
对初发或较轻病例可试用非甾类抗感染药,如双氯芬酸等,10%~20%风湿性多肌痛患者单用非甾类抗感染药可以控制症状,但难以防止并发症发生。
对使用糖皮质激素有禁忌证或效果不佳或减量困难或不良反应严重者,可联合使用免疫抑制药甲氨蝶呤或其他免疫抑制药,如硫唑嘌呤、环磷酰胺等。
本病无手术治疗。
风湿性多肌痛经合理治疗一般可迅速缓解,但亦有可能迁延不愈或反复发作,复发和缓解常交替出现。本病患者多为老年患者,病势缠绵,需要长期坚持服药治疗才能得以控制,治疗期间要定期复诊,长期激素治疗可能会有后遗症。
风湿性多肌痛经合理治疗一般可迅速缓解,可治愈,但是也可能迁延不愈,反复发作。疾病复发高峰为治疗半年内,应缓慢减少激素使用量,如出现激素不良反应或存在相关高危因素,及早加用甲氨蝶呤或雷公藤多苷片等免疫抑制剂。
本病通常不会影响患者的自然寿命。
长期使用激素可能加重基础疾病,即可能加重肌肉疼痛、关节痛、乏力的症状。
患者需要遵医嘱一个月后复诊,检查有无并发症的出现。每月门诊复查血常规、肝功能、红细胞沉降率、C蛋白反应、血糖、电解质等。
风湿性多肌痛患者应均衡营养并清淡饮食,禁忌油腻、辛辣、烟熏食物。健康的饮食习惯有助于疾病的康复。
注意清淡饮食,均衡营养。
补充营养,饮食中要有大量富含镁的食物,如绿色蔬菜、坚果、种子类食物。
服用品质优良的多种维生素、补充关键的维生素和矿物质(维生素B、维生素C、维生素E、钙等)。
茶、咖啡、柑橘类水果及羊肉、狗肉等温热食品,还有油炸、油煎食品等,则有可能会加重症状,应禁用。
同时应多吃含钙、含锌多的食物,如葡萄干、芝麻、松子、核桃、猪肝、排骨、骨髓等食物。
风湿性多肌痛患者使用激素期间尽量少去公共场所,充分了解药物的作用以及不良反应,一旦出现不适反应,需要立即就医。患者肌痛明显时宜采用均匀的腹式呼吸,当体温>39°C,及时给予物理降温。平时注意卫生,避免发生感染。
使用激素药物之前应了解药物的作用以及不良反应,用药期间尽量少去公共场所,居室注意通风、保暖,要多晒太阳。
注意口腔卫生,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女性患者注意外阴清洁,勤换内衣裤,多饮水,预防泌尿系统感染。
按时、按剂量服药,减药或停用需在专科医生指导下进行,切忌自行减量、停药,以免病情复发,中药只能作为治疗的辅助用药,不可作为激素的替代品。
患者应严密监测病情变化,注意血常规、血糖、电解质及肝功能等检查的变化,出现高血糖、低血钾、血白细胞下降或肝功能异常时,及时报告医生,调整激素及氨甲喋呤的用量,或给予相应处理措施,从而减轻药物不良反应对人体造成的危害。
肌痛明显时采用均匀的腹式呼吸,并给与行为干预,包括呼吸配合、骨骼肌放松训练和想象训练,按医嘱服药、运动,以缓解疼痛。
当体温>39°C,及时给予物理降温,必要时予复方氨基比林或双氯酚酸钠栓等药物退热治疗,监测体温变化,出汗多时及时更换衣裤,并监测血压,鼓励患者多饮水,必要时静脉补充液体。
药物的使用以及调节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如出现激素不良反应或存在相关高危因素,及早加用甲氨蝶呤或雷公藤多苷片等免疫抑制剂。
老年人群容易好发风湿性多肌痛,平时应定期体检。平时还需要戒烟、戒酒,注意均衡饮食,加强锻炼,有助于预防该疾病。
老年人群风湿性多肌痛的发病率较高,应按时体检,老年患者出现不明原因的疼痛应注意及时就医。
戒烟、限酒。
平时适当注意加强锻炼。
定期体检。
适当锻炼,增强身体素质。
注意保暖、避免受寒、受潮,着凉等情况。
4910点赞
[1]朱盈姿,董凌莉.风湿性多肌痛诊疗进展[J].内科急危重症杂志,2017,23(02):154-159.
[2]黄浦泳,姜宏.风湿性多肌痛中西医诊治体会[J].亚太传统医药,2019,15(04):106-108.
[3]陈芳,杜红卫,王颖芳.35例风湿性多肌痛的临床表现及预后[J].老年医学与保健,2019,25(01):16-20.
[4]朱盈姿,董凌莉.风湿性多肌痛诊疗进展[J].内科急危重症杂志,2017,23(02):154-159.
[5]达古拉,原荣,李鸿斌,王勇.风湿性多肌痛53例临床特点及诊治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7,14(07):49-52.
[6]廖秋菊,黄旭,魏廉,赵义,李雪梅,李小霞.不同性别老年风湿性多肌痛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诊治分析[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18,49(05):522-527.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