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椎黄韧带骨化症是一种多发于亚洲人群的疾病,尤其是日本人常见。由于临床比较少见,并且这种疾病发病比较隐蔽,无症状期比较长,而且临床症状即复杂又不典型,经常由于被误诊而延误治疗时机,因为病变位置靠近脊髓,所以如果在疾病后期韧带骨化增生严重,容易导致脊髓不可逆性的损害。这种疾病随着年龄增长,发病几率呈上升趋势,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为2:1。
按照发病部位分类可分为下胸椎段型、中胸椎段型、上胸椎段型和混合型。
下胸椎段型黄韧带骨化症是此疾病的常见类型,在所有患者当中占比约为67%,发病位置在第9胸椎到第12胸椎的黄韧带。
中胸椎段型黄韧带骨化症的发病位置为第5胸椎至第8胸椎的黄韧带,此类型比较少见。
上胸椎段型黄韧带骨化症的发病位置为第1胸椎至第4胸椎的黄韧带,此类型占比约6%。
胸椎黄韧带骨化症的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人体结构的退化病变有着直接的联系,并且可能与局部炎症、局部损伤、人体的代谢异常有一定的关系。
胸椎黄韧带骨化症的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人体组织结构会随着年龄增长不断的退化,而韧带骨化是一种比较明显的结构退化表现,韧带纤维的弹力下降,成分发生变化,并且受到骨细胞的影响,使钙质逐渐沉积形成骨化病灶。
一般的软组织无菌性炎症会使局部渗出增加,一旦炎症反复发作,会使韧带局部会产生性质变化,伴随韧带的退化可能会产生病变。
局部的反复损伤会使损伤的韧带产生明显的瘢痕增生,随着身体退化而发病。
当外界温度变化,会导致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有可能诱发疾病或使疾病加重。
过度的运动和劳动会导致局部炎性物质渗出过多,有可能诱发疾病。
本疾病在我国并不常见,在我国的发病几率低于5%,近10年的发病几率有增高的趋势。
亚洲老年人群好发,随着身体各项机能的退化,易发生此病。
胸椎黄韧带骨化症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都是由于胸椎椎管狭窄产生的,因为胸椎黄韧带出现骨化的速度比较缓慢,在黄韧带骨化病变没有侵犯脊髓时,患者会有很长一段时间处于无症状期。随着疾病发展、韧带向脊髓方向骨化增生,刚开始会出现足部的疼痛、麻木感觉,随脊髓损伤的程度加重,出现症状的位置也会逐渐上升。
早期的脊髓刺激会导致患者出现两侧足部的疼痛和麻木症状,逐渐发展成两侧下肢的疼痛麻木症状,这是胸椎段脊髓受压的典型症状。
此症状是胸椎椎管狭窄以及腰椎椎管狭窄的典型症状,此症状提示椎管已经出现明显狭窄。
由于脊髓及神经根受损,累及不同的胸椎平面会出现不同的位置和不同程度的感觉障碍。
少数比较严重的患者可能膝盖以上的下肢会出现肌肉僵硬性瘫痪,而膝盖以下的下肢出现肌肉松弛性瘫痪的症状表现。
有一些病变累及腰椎段脊髓的患者还会出现马鞍区的麻木感、排尿障碍,甚至是尿失禁。
由于脊髓损伤,下肢长期处于瘫痪或半瘫痪状态,会导致下肢不同程度的肌肉萎缩。
双下肢的长期瘫痪会有可能诱发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甚至是血栓脱落。
临床怀疑为胸椎黄韧带骨化症的患者应及时就医,做到相对的早期诊断。但是由于多种因素导致能够早期诊断患者较少,所以往往治疗结果不能令人满意,一旦疾病逐渐发展,最后只能通过手术来尽量达到治疗目的。
对于好发人群(亚洲老年人群),一定要定期进行脊柱检查。在发现下肢或胸背部出现不明原因疼痛时,应及时就医。
一般考虑至骨科就诊。
因为什么症状来就诊的?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
出现疼痛或麻木的位置有什么发展变化?
是否有以下症状?(如肢体感觉异常、感觉障碍、下肢无力等)
既往有无其他疾病病史?
除脊柱出现不同程度的增生和退变以外,胸椎正位片会显示椎体间隙消失或模糊不清,间隙密度增高,胸椎侧位片会显示有骨化块向椎管内突出。
可以明确脊髓腔的狭窄程度,以及狭窄的具体位置。
可以更充分的反映出韧带骨化程度,以及侵犯脊髓腔的程度。
是能够早期诊断黄韧带骨化的主要检查手段,对于韧带的细微变化比较敏感。
下肢疼痛。
下肢运动和感觉异常。
X线显示椎体间隙消失或模糊不清,间隙密度增高,有骨化块向椎管内突出。
胸椎CT显示脊髓腔受到明显骨化块侵犯。
核磁共振显示明显的韧带骨化。
需要与其他能够导致椎管狭窄的疾病进行鉴别:
大多数患者有明确的外伤史,与胸椎黄韧带骨化症患者平均年龄相比小一些,通过胸椎核磁共振可以鉴别。
一般有结核病史和原发灶,胸椎X线可见椎体破坏,病人会出现消瘦、低热、盗汗等症状。
临床上对于没有引发胸椎椎管狭窄的患者,一般不需要应用特殊治疗方法,只需要让身体保持一个良好的状态,不需要过度紧张。但由于胸椎黄韧带骨化症所引发胸椎椎管狭窄的患者一般需要积极治疗,出现手术指征时一定要积极考虑手术治疗,争取及早清除位于脊髓后方的骨化增生。
口服药物一般只能应用于轻症患者和存在手术禁忌症的患者,其他类型患者不建议应用。
能够有抑制炎性物质合成的作用,对于处于疾病早期的患者,只有局部症状的可以适当应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消炎、止痛的作用。
患者出现神经压迫症状时,例如下肢疼痛麻木,可以服用迈之灵片来起到减轻神经水肿的症状,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患者痛苦。
对于胸椎黄韧带骨化症患者需要进行后路入椎管减压术、骨化增生切除术,在手术过程中要求尽量准确、彻底的清除导致椎管狭窄的骨化增生,从而解除压迫,缓解临床症状。同时在手术中还需要避免损伤脊髓,但是手术治疗并不能完全消除患者症状,对于一些症状严重、脊髓出现不可逆转损伤的患者,手术治疗效果不佳。
病症较轻患者可以适当采用病灶穿刺注射治疗,一般在CT成像引导下,用细长穿刺针穿刺到病灶位置,在局部注射消炎药物,能够使症状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改善局部炎症,从而起到一定的延缓韧带骨化进程的作用。
胸椎黄韧带骨化症的患者如果能够早期发现并积极治疗,总体预后较好,所以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影响患者预后和治疗满意度的关键因素,一旦病情延误,甚至出现脊髓损伤,则预后较差。
通过手术治疗有可能治愈。
自手术治疗开始,至少每半个月复查一次,达到治疗目标症状稳定后,可3~6个月复查一次。
在饮食上,胸椎黄韧带骨化症的患者适宜多食用一些抗衰老的食物,例如红薯、番茄、胡萝卜等等,并且还应该合理搭配营养,尽量每日选择的食物种类达到20种以上,这样才能保证营养充分而且均衡。
不宜饮酒,容易加快人体结构退化速度,使韧带骨化速度加快。
对胸椎黄韧带骨化症的患者一定要做好体位护理,避免弓背、弯腰等不恰当体位对脊髓造成二次损伤,平时增加平卧休息时间,能够适当减轻患者临床症状。
对于症状比较严重的病人,建议适当控制进食量,避免进食过饱导致胸腔和腹腔压力过大,容易导致患者症状加重,增加痛苦。
适当进行对关节压力小的保健活动,例如水中关节活动。
每天常规进行下肢各关节的屈伸、旋转活动,观察肢体活动范围变化,如果活动受限症状逐渐加重,证明脊髓压迫程度加重,应更换治疗方式和休息体位等,如果症状持续加重,应及时就诊。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运动习惯、饮食习惯,让人体保持一个健康稳定的新陈代谢状态,降低人体的退化速度是预防胸椎黄韧带骨化症最好的手段。
正常超过50岁的老年人,或者存在着不明原因的腰椎或者胸椎周围不适症状者,又或者下肢活动存在异常者,应该每年定期进行脊柱的核磁共振检查,有助于疾病的早发现。
保证作息和饮食规律、合理。
尽量回避环境、温度等疾病诱发因素的刺激。
适当进行强身健体运动。
老年人勿长时间进行重体力劳动,勿长时间弯腰做事,减少脊柱损伤发生的可能性。
4056点赞
[1]肾少汀,葛宝丰,徐印坎.实用骨料学第4版[M].人民军医出版社,2012.
[2]薛远亮主编,骨科临床诊疗技术与进展[M].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4.04:194.
[3]卞泗善主编,现代骨病与骨伤诊疗进展[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8.06:502.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