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块骨溶解症是一组罕见的慢性、进行性骨质被破坏、吸收的疾病,也称鬼怪骨、消失骨、急性自发性骨吸收、特发性骨炎溶解症。该病的病因不明,可能与家族遗传、外伤、感染、无菌性坏死、血管瘤、淋巴瘤等有关,出现该病的症状、体征,应及时就医,一旦确诊,需要积极进行药物或手术治疗。
大块骨溶解症病因不明,一般认为可能与家族遗传、外伤、感染、无菌性坏死、中枢神经系统疾患、银屑病性关节炎及血管瘤或淋巴管瘤等有关。目前多认为与先天遗传性或血管发育畸形有关。
该病有一定的遗传性,可以引起调节功能出现病理性紊乱,以及导致破骨细胞分化,而引起发病。
大块骨溶解症病人因血管发育畸形、血管瘤等因素,导致骨质丰富的毛细血管纤维组织增生,呈血窦状,其中有淋巴细胞浸润。但不像原发性血管瘤,有些像动静脉瘘的毛细血管增生,而引起发病,所以有人认为是血管瘤病。
如外伤、感染、无菌性坏死、中枢神经系统疾病、银屑病性关节炎等也会导致患者发病,但是发病的原因和机制尚不清楚。
大块骨溶解症是一种罕见的疾病,1838年Jackson首先报道1例,迄今国内外已报道50余例,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曾报道2例。本病可发生于18个月的婴儿,亦可发生于70岁以上的老人,男多于女。
大块骨溶解症有一定的遗传倾向,有大块骨溶解症家族史的人容易发病。
大块骨溶解症的常见症状为病理性骨折,病变部位出现疼痛、肿胀,受累肢体活动障碍,甚至出现患病部位功能障碍。该病若发生在脊柱,可出现截瘫等并发症。
病理性骨折是该病常见的症状,病变部位多见于肩胛骨、锁骨、肱骨、胸椎及肋骨。其次可见于骨盆、胸椎及腰椎,发生于尺骨、桡骨、腕骨及掌指骨者较少见,极少有发生于上、下颌骨。
病变部位疼痛、肿胀,患者可能会出现病理性骨折,骨折导致局部无菌性的炎症渗出,引起局部肿胀。刺激神经引起患者出现疼痛症状,且患者会出现逐渐加重的疼痛。
受累部位乏力,受累肢体,患者会因疼痛出现被动体位,肢体活动减少,力量下降,可出现乏力,若持续时间过久,患者会出现受累部位肌肉废用性萎缩。
患部功能障碍,患病部位因骨折造成局部畸形,出现疼痛、乏力,久而久之会出现患部功能障碍。
若病变发生于胸椎者,可引起病理骨折。骨折会造成脊柱不稳,在剧烈运动时损伤脊髓,引发截瘫,或者直接由病理性骨折断端损伤脊髓,引起截瘫。
有大块骨溶解症家族史的人应该定期体检,病人一旦发现有大块骨溶解症的症状和体征,都应该就诊于骨科。在医生询问病情,进行体格检查后,完善患病部位X线、CT等相关检查,以明确诊断,该病需与骨肿瘤相鉴别。
如果有大块骨溶解症家族遗传病史的人,应定期到正规医院体检,一旦在体检中发现大块骨溶解症的症状、体征,应遵医嘱进一步检查。
发现不明原因的病理性骨折,局部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骨科就诊。
若患者并发高位截瘫,导致患者生命体征不稳,应就诊于急诊科,必要时应就医于重症医学科。
若患者出现严重的功能障碍,应长期就诊于康复科。
家族中是否有其它人有大块骨溶解症?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病理性骨折、局部疼痛、肿胀、关节活动受限等)
受累部位是否有过外伤?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局部有压痛、叩击痛、活动受限,若以病理性骨折为首发症状,患者可出现局部畸形。同时应检查局部皮温,以及检查受累肢体的动脉搏动情况,以便于帮助判断是否有神经、血管损伤。
在病变部位骨质呈大块骨性骨质吸收、骨干变细、皮质变薄,大块骨质吸收后呈现骨质缺损,残端呈尖削状。有残存疏松的萎缩骨,无新生骨,无骨膜反应,无软组织肿块。
能够更好的显示受累部位的骨性结构,观察是否出现神经、血管的损伤。受累骨外形呈削尖状或不规则状,边缘有或无类似骨皮质的不规则密度硬化,周围无明显软组织密度结构。病变骨亦可局部或大部分消失,呈现小于原骨外形的异常软组织结构,类似肌肉密度。局部消失者,相邻的残存骨也多呈削尖状或不规则变小,病骨周围肌肉多有不同程度萎缩。
MRI可以更清楚地显示病灶周围的软组织情况,MRI的信号变化对确定疾病分期。了解病灶活动程度以及判断预后具有重要意义,MRI扫描TIWI及T2压脂所见骨质信号基本正常。
骨溶解症早期以血管,淋巴增生为主,后期以纤维组织增生为主,并逐渐替代骨组织。可根据镜下特点与骨血管瘤病、骨囊肿及恶性溶骨性骨肿瘤等相鉴别。对于肋骨的活检要小心,容易出现气胸。
通过患者的家族史、症状、体征,结合影像学检查可明确大块骨溶解症的诊断。
部分患者有大块骨溶解症的家族病史。
出现大块骨溶解症的典型症状,如病理性骨折,局部疼痛、肿胀,出现受累部位活动障碍、乏力等。查体可见局部畸形,有压痛和叩击痛等。
通过影像学检查,排除其它病因引起的病理性骨折。如骨肿瘤,X片显示在病变部位骨质呈大块骨性骨质吸收、骨干变细、皮质变薄,大块骨质吸收后呈现骨质缺损。残端呈尖削状,有残存疏松的萎缩骨,无新生骨,无骨膜反应,无软组织肿块。
骨肿瘤也会导致骨质破坏,引起患者出现病理性骨折,出现局部肿胀、疼痛症状,应注意与该病相鉴别。一般来说骨肿瘤的患者还会出现体重下降、乏力等症状,骨肿瘤的患者肿瘤标志物检查会发现肿瘤标志物升高,而通过患部X片检查会发现肿瘤组织,以及骨质破坏。而大块骨溶解症的患者X片检查会出现骨质呈大块骨性骨质吸收,骨干变细,皮质变薄,大块骨质吸收后呈现骨质缺损,不难鉴别。
因临床上大块骨溶解症所见的病例较少,目前大块骨溶解症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和统一的治疗方案。一般而言,根据单个病例的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治疗,该病治疗周期较长,可通过药物或手术治疗。
对于明确诊断而未发生骨折者,在药物治疗方面可以应用促进骨盐沉积的药物,如利塞膦酸钠、阿伦磷酸钠等。此类药物应该口服给药,对于该类药物过敏者、低钙血症患者应该禁用。同时该类药物可能会出现消化系统、流感样综合征、头痛、头晕等不良反应,应严格遵医嘱用药。
对于疼痛严重的患者,可给予非甾体类药物,以缓解症状,一般可给予塞来昔布、布洛芬缓释胶囊等。
肱骨大块骨质溶解症经人工肱骨置换术治疗后病情可改善。
晚期的患者,对单一肢体严重病变,影响功能而又无法治愈或伴有恶性病变者,可考虑进行截肢手术。
对并发截瘫、发生血性胸水及乳糜胸者,可穿刺抽液,同时治疗其他并发症。
亦有试行放射治疗者,但疗效不肯定。患者发病后应找医生充分评估放射治疗的利弊,一旦采用放射治疗,应该注意观察局部的皮肤情况,以及监测肝肾功能。
大块骨溶解症经过积极有效的治疗,部分患者能治愈。但部分病人病情可能得不到有效的控制,会出现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因此患者应定期复查,以观察病情变化。
大块骨溶解症部分患者能治愈,部分患者会出现截瘫等严重并发症,引起终身残疾,甚至危及患者生命。
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只有部分患者出现乳糜胸和截瘫等并发症。可危及患者生命,具体存活时间应根据病情而评估。
大块骨溶解症在病情缓解后可复发,应在病情控制后第1、3、6月复查。若出现病情变化,应及时复诊。
大块骨溶解症患者应加强饮食营养,以提供免疫力,患者应该高钙、高蛋白饮食。同时应注意避免吃辛辣刺激的食物,避免出现便秘。
该病患者应该高钙、高蛋白饮食,以改善患者骨质情况,提高患者免疫力,建议可以多吃鸡蛋、精瘦肉、多喝牛奶。
不要吃辛辣刺激食物,该病患者可能因为病情,出现活动量减少。过多进食辛辣食物,可能会造成肠蠕动减慢,引起患者出现便秘。建议不要吃辣椒、芥末、生姜等食物。
大块骨溶解症的患者日常生活中应讲究卫生,注意日常活动的防护,应遵医嘱用药。了解药物的不良反应,在服用药物期间也要观察是否有皮疹等过敏反应。
患者应讲究卫生,每日勤洗澡、刷牙、但是动作应轻柔,以免出现破损和骨折。
应该注意日常活动的防护,必要时应该支架支持,避免因碰撞外伤,造成病理性骨折加重或是脊柱骨折,引起截瘫。
规律作息,不熬夜,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
遵医嘱用药,不可擅自增减药量,多了解药物的相关信息。
在使用二磷酸盐制剂期间,患者需要注意观察是否有皮疹等过敏反应。同时该药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恶心、呕吐等胃肠刺激症状。最好是在饭后用药,或者是配合使用保护胃黏膜的药物,一旦发现有严重的不良反应,应及时告知医生。
大块骨溶解症是一种十分罕见的疾病,该病尚无良好的预防措施,只能从可能因素入手。可以从日常增强锻炼,减少与放射性物质接触等方面进行一定的预防。若是有家族史的夫妻,有生育要求,应积极筛查。
对于有家族遗传史的育龄夫妻,应在孕前做遗传基因筛查。在孕中做好孕前检查,若发现宝宝有遗传方面的问题,应咨询优生医生,必要时应该终止妊娠。
日常可适当的锻炼身体,以起到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的目的。
避免和有毒有害、放射性物质接触,可减少患不明原因疾病的概率。
4458点赞
[1]田伟.实用骨科学.第2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232.
[2]梁碧玲.骨与关节疾病影像诊断学.第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158.
[3]吴肇汉,秦新裕,丁强.实用外科学.第4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2085.
[4]邓星河主编;陈忠,吴政光副主编.特殊与少见骨关节病影像诊断学第2辑[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5(01):111-112.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