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菌性前列腺炎指非细菌感染因素导致的患者长期、反复的骨盆区疼痛或不适、排尿异常,伴有不同程度性功能障碍为特征的疾病。持续时间超过3个月,可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无菌性前列腺炎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病因复杂,可能是多种病因,其中一种或几种病因起关键作用。多数学者认为主要病因为病原体感染、炎症和异常的盆底神经肌肉活动共同作用。
虽然常规细菌培养未能分离出病原体,但仍有可能与某些细菌、沙眼衣原体和支原体等病原体感染有关。
某些因素引起尿道括约肌频繁过度收缩或痉挛,导致功能性梗阻或逼尿肌-括约肌协同失调,尿液逆流进入前列腺,引起前列腺组织炎症反应。
盆底神经肌肉功能障碍引起盆底会阴部肌肉痉挛,或盆腔其他器官的病变导致的疼痛牵涉引起。
近年研究显示免疫因素在非细菌性前列腺炎的发生发展和病程演变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可能是一种过敏性炎症反应或自身免疫性疾病。
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与盆腔静脉充血、血液淤滞相关。
焦虑、抑郁可通过精神-神经递质-神经这一环路,导致自主神经功能紊乱,造成后尿道神经肌肉功能失调,盆底肌痉挛,呈现排尿功能失调和骨盆区域疼痛。
无菌性前列腺炎可影响各个年龄段的成年男性,50岁以下成年男性患病率较高,几乎50%的男性在一生中的某个时期都曾受前列腺炎的影响。前列腺炎患者占泌尿外科门诊患者的8%~25%,好发于久坐不动的办公人员、司机、长期过度手淫者,经常熬夜、抽烟和饮酒等作息饮食不健康的中青年人群。在中国,15~60岁男性报告前列腺炎症状的比例为8.4%。
长期久坐患者易持久憋尿,造成前列腺部尿道压力升高,尿液逆流入前列腺,尿液内容物引起前列腺组织被细菌感染或发生非细菌性炎症反应。
过度性冲动易引起盆底肌痉挛,导致出现牵涉痛。
烟、酒、咖啡及辛辣食物中含有的部分物质可刺激细胞因子的增长,从而导致氧自由基、组胺的释放增加,诱发疼痛反应。
中老年男性为本病的高发人群,发病率较高。
尿路如感染支原体、衣原体、人乳头瘤病毒等,易增加无菌性前列腺炎的发病几率。
无菌性前列腺炎病因和发病机制不明,其临床表现各异,症状存在个体差异。但具有以骨盆区域疼痛或不适、排尿异常等一致性特征的一组疾病。
常表现为尿频、尿急、排尿时尿道灼热或疼痛、夜尿增多、排尿不畅、尿线无力或分叉、尿末滴沥、尿末或大便后尿道口滴白,上述症状时轻时重,反复发作。
常出现会阴部、下腹部、腹股沟区、大腿内侧、阴茎、阴囊、腰骶部疼痛,呈坠胀痛、酸痛或剧痛。可一处或多处出现疼痛,也可在不同部位交替出现疼痛,严重程度不一,反复发作。
表现为焦虑、抑郁、紧张、恐惧,出现明显精神心理和人格特征改变,严重者甚至有自杀倾向。
性功能减退、性欲低下、勃起功能障碍、早泄、射精痛、痛性勃起等。
神经衰弱症状,头晕、头痛、失眠多梦、疲乏无力等。
部分患者可有性欲减低、性功能减退,致使性兴奋和性活动减少,出现早泄、频繁遗精、性快感缺乏等情况。
无菌性前列腺炎是一种慢性疾病,症状常常反复迁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故建议患者出现排尿不畅、尿滴沥、尿道口滴白、会阴区疼痛等症状及早就医,改善排尿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反复出现会阴区、下腹部或阴囊部不明原因疼痛,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出现尿频、尿急、尿道灼热、尿道口稀薄分泌物,应及时就医。
出现射精痛、性欲减退、阳痿、早泄等性功能障碍,应立即就医。
优先考虑到泌尿男科就诊,如医院无泌尿男科,可到泌尿外科就诊。如在备孕期间,可到生殖男科咨询就诊。
有无排尿异常?(如尿频、尿急、尿痛、排尿不畅、尿滴沥等)
是否从事司机或办公需久坐的工作?
是否有吸烟、酗酒、熬夜等不良习惯?
是否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史?
有无过度手淫习惯,性生活是否规律及满意?
以前是否到医院就诊过及服用何种药物?疗效如何?
通常无阳性发现,主要用以区别是否合并泌尿道感染。
白细胞及卵磷脂小体的数量在一定程度上提示前列腺有无感染,前列腺中巨噬细胞含有卵磷脂小体或碎片是前列腺炎的特异性表现。
对于无法取得前列腺按摩液者可采用精液常规检查,精液组成部分包括精囊液和部分前列腺液,精液细菌学检查可间接反映是否同时合并前列腺炎。
行两杯法或四杯法进行病原体定位。四杯法可更精确的反映炎症部位,其操作方法为依次收集患者初始尿液、中段尿、前列腺按摩液、前列腺按摩后尿液标本进行检测加细菌培养,可区分男性膀胱、尿道、前列腺的感染。在实际工作中常常采用两杯法,即前列腺按摩前、后尿液进行检查。
可准确测量前列腺大小及腺体内部结构。前列腺炎患者前列腺回声不均,常发现前列腺内局部钙化或存在前列腺结石,并能鉴别前列腺良性增生或恶性病变,以及精囊、射精管病变。
对于排尿功能障碍症状明显时,应考虑行尿流动力学检查,可鉴别器质性慢性排尿功能异常,如膀胱颈部痉挛、不稳定膀胱、逼尿肌无力、神经源性逼尿肌-括约肌协同失调等器质性尿道梗阻。
当患者有血尿,其他检查提示可疑有膀胱、尿道病变,如恶性肿瘤、膀胱结石、尿道狭窄等需外科手术处理者行膀胱镜检查,非细菌性前列腺炎不推荐为常规检查手段。
可用于检查排尿功能是否正常,大致了解患者排尿状况,如下尿路有无梗阻,对鉴别前列腺炎与排尿障碍相关疾病有帮助作用。
具有长期反复骨盆区域疼痛、排尿异常等症状。
直肠指检前列腺胀大饱满,按摩后前列腺液稀薄增多。
前列腺液及尿液常规检查培养均无细菌,卵磷脂小体减少。
B超检查示前列腺回声不均,常发现前列腺内局部钙化或存在前列腺结石。
多表现为排尿费力、尿频、尿急、夜尿增多、尿不尽,患者多无腹部及会阴区疼痛表现。发病年龄多大于50岁,B超检查可发现前列腺体积增大、残余尿增多。
表现为尿频、尿急,多无会阴区疼痛及明显尿痛症状。前列腺液检查无明显异常,以青年女性患者多见。
可表现为阴囊区及腹股沟区坠痛不适,但一般无排尿症状,阴囊超声检查可明确诊断。
也可表现为尿频、尿急不适,多合并腰骶髓病变、糖尿病、帕金森病,可行尿流动力学检查以鉴别。
无菌性前列腺炎的临床进展性不明确,不足以威胁患者的生命和重要器官,并非所有患者均需治疗。治疗目标主要是缓解疼痛、改善排尿症状和提高生活质量,疗效评价以症状改善为主。
健康教育、心理行为辅导,戒酒,忌辛辣刺激食物,避免憋尿、久坐,注意保暖,加强体育锻炼。
可以改善排尿症状,常用药物包括坦索罗辛、特拉唑嗪、阿夫唑嗪和多沙唑嗪等。可显著改善患者疼痛、排尿及生活质量,适合病程较短的慢性无菌性前列腺炎患者。
部分患者接受抗菌治疗后效果好转,多作为经验性治疗,但缺乏用药依据,推测治疗获益者可能存在未被识别的病原体,常用抗菌药包括喹诺酮类及大环内酯类药物。
可缓解疼痛,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但效果仅限于治疗期间,常用药物有塞来昔布、吲哚美辛、罗非考昔等。
具有非特异性抗炎、抗水肿,以及促进膀胱逼尿肌、平滑肌松弛的作用,常用药物有普适泰、沙巴棕、槲皮素等。
用于括约肌功能障碍或盆底、会阴肌肉痉挛,常用药物有地西泮、巴氯芬等。
前列腺痛患者往往伴有精神心理障碍,使用抗焦虑及抗抑郁药即可缓解患者心理障碍症状,还可以缓解排尿异常与疼痛等躯体症状,主要药物有地西泮、劳拉西泮、氟西汀等。
无菌性前列腺炎可能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因此应用免疫抑制剂可能有效,常用药物如泼尼松龙、骁悉等。
该病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患者多因病程长、影响性生活而普遍存在心理障碍,此时医务人员和家属要积极开导患者,使其配合治疗,降低心理因素对疾病的影响。
其主要成分为泽兰、肉桂、皂角刺等,能行瘀散结、化气行水。
其主要成分为黄柏、虎杖、栀子和泽兰等,具有清热利湿、化瘀散结、止痛的功效。
治疗以利水培元为主,常用穴位如肾俞、膀胱俞、气海、关元、三阴交等。
通过定期对前列腺按摩可促进前列腺排空,排出炎性物质以达到解除前列腺分泌液瘀积、改善局部循环、促进炎症吸收和消退的一种辅助方法。
通过应用功能训练方法减少盆底肌痉挛,使之趋于协调,并松弛尿道外括约肌。
经尿道、直肠或会阴途径应用微波、射频、激光等产生热力,增加前列腺组织血液循环,加速新陈代谢,有利于消炎、消除组织水肿、缓解盆底肌痉挛。
无菌性前列腺炎疾病发展缓慢,不会对生命造成威胁,但部分患者会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不过经综合、规范用药后可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和促进相关功能恢复。
暂无法根治,以改善症状为主。在作息不规律、免疫力低下、饮酒等情况下可能再次复发。
无菌性前列腺炎一般经有效治疗后,不影响自然寿命。
无明确、具体的复诊时间安排,如相关症状再次出现建议来院复诊。
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对无菌性前列腺炎的预防保健及治疗均有促进作用,尤其辛辣刺激食物及饮酒是无菌性前列腺炎的诱发因素之一,因而需注意避免相关食物的摄入。
饮食宜清淡、营养均衡,多补充优质蛋白,如鸡蛋、瘦肉、牛奶等,提高免疫力。
宜多食新鲜瓜果蔬菜,增加维生素的摄入,如苹果、西红柿、西兰花等。
可食用富含纤维素类食物,如红薯、芹菜等食物,有利于通便。
禁忌食用辛辣刺激食物,如辣椒、大蒜、芥末、韭菜等。
不宜吃油腻食物,限制烟、酒及咖啡的摄入。
不良的生活方式为无菌性前列腺炎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因此保持良好健康的生活方式不仅有助于该病的预防,同时也可加快疾病的恢复。
生活作息规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适当多饮水,忌长时间憋尿,可有效减少尿路感染的机会,并有助于前列腺分泌物排出。
避免熬夜,防止过度劳累,预防感冒,以防抵抗力下降。
避免久坐及长时间骑车,适当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
洁身自好,杜绝危险性行为,防止感染性病。
性生活规律、适度,避免过度性自慰,减少前列腺充血。
保持大便通畅,适当温水坐浴。
如在备孕期间最好避免长期坐浴,因高温可影响睾丸附睾的精子质量,从而导致受孕几率减低。
无菌性前列腺炎主要与不健康生活方式有关,因此纠正不良生活习惯不但可以有利于疾病恢复,同样可以起到预防疾病的作用。
避免辛辣食物,戒烟戒酒。
作息时间规律,避免熬夜。
规律性生活,勿长期憋尿。
勤锻炼,避免久坐。
4610点赞
[1]魏因,郭应禄,周利群.坎贝尔-沃尔什泌尿外科学.第9版[M].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9.
[2]那彦群,郭震华.实用泌尿外科学(精)[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3]那彦群.中国泌尿外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手册:2014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