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D依赖性佝偻病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常见于儿童,在出生后12个月出现症状,大多因O型腿引起重视。病轻者多被忽视,身高多正常;严重病例可在6岁左右可出现典型的佝偻病,表现为骨骼畸形、侏儒症,甚至骨骼疼痛及至不能行走,严重者可能发生骨折与生长发育停滞。
根据病因可分为Ⅰ型维生素D依赖性佝偻病与Ⅱ型维生素D依赖性佝偻病,两种类型均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是由于肾小管上皮细胞α-羟化酶缺陷,合成1,25-(OH)2D3减少导致的。
为靶器官1,25-(OH)2D3受体缺陷而引起的。
维生素D依赖性佝偻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常染色体隐性遗传造成肾小管上皮细胞α-羟化酶的遗传性缺陷,合成1,25-(OH)2D3减少或受体缺乏,进而影响骨的正常形成而引起的一种疾病。
维生素D依赖性佝偻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Ⅰ型维生素D依赖性佝偻病发病是由于肾脏产生活性维生素D3的缺乏,或由于肾小管细胞25(OH)2D3-1α羟化酶的遗传性缺陷,不能将25(OH)2D3转化为1,25-(OH)2D3所致。Ⅱ型维生素D依赖性佝偻病主要是由于靶器官1,25-(OH)2D3受体缺陷所致。1,25-(OH)2D3主要调节钙磷代谢,正常时促进骨的形成,血钙下降时,促进溶骨以维持正常血钙,当其缺乏或者受体缺陷时,会引起一系列的骨病变,患儿多在1周岁左右开始出现骨病变,O型腿常为引起注意的最早症状,血钙降低时还会出现抽搐、肌无力等症状。
近亲结婚可能会导致遗传病的发病率增高。
长期工作在具有电离辐射或者放射性元素的环境下的工人以及长期接触化学药物者,会因增加基因突变的可能而导致导致维生素D依赖性佝偻病。
在儿童发育期因为饮食等因素引起的维生素摄入不足可能会增加发病概率,也会增加发病的严重程度。
肾脏损害可能会直接导致肾小管上皮细胞α-羟化酶的缺失,因为引起该病的发生。
2岁以内的婴幼儿,尤其是6~18个月的婴儿,是发生维生素D依赖性佝偻病的高危人群。
由于维生素D依赖性佝偻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近亲结婚发病率高,有家族遗传史的发病率高。
在我国,由于北方日照时间短,佝偻病的发生率高于南方;或者某些婴儿在发育期间因为某些因素维生素缺乏或者日照时间短会诱发该病的发生。
以儿童多见。
有家族遗传史者。
长期受到辐射以及接触化学药物等易改变基因结构者。
肾功能损害导致α-羟化酶缺乏者。
维生素D依赖性佝偻病常见于儿童,常表现为O型腿,严重者伴随搐搦、严重肌无力。2岁以前出现佝偻病,临床特征与典型维生素D缺乏症相类似,故亦称之为假性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维生素D依赖性佝偻病的症状与患儿的年龄和病情程度有关。患儿通常在出生后12周即出现症状,以O型腿为典型症状。其中Ⅰ型维生素D依赖性佝偻病与Ⅱ型维生素D依赖性佝偻病典型症状如下:
Ⅰ型维生素D依赖性佝偻病
患儿多在1周岁左右开始出现骨病变,O型腿常为引起注意的最早症状。轻者身高多正常,也有病儿身材矮小。
患儿搐搦、严重肌无力,儿童在6岁左右可出现典型的佝偻病,表现为严重骨骼畸形、侏儒症、剧烈骨痛。有些患儿可因骨骼疼痛及至不能行走。
危重患儿可出现骨折与生长发育停滞。
Ⅱ型维生素D依赖性佝偻病
Ⅱ型维生素D依赖性佝偻病与Ⅰ型维生素D依赖性佝偻病症状基本类似,除了和Ⅰ型相同的一系列骨骼损害和并发症状外,典型表现还有脱发。
部分轻症患者可在长期无症状,仅表现为轻微O型腿,严重患儿除了儒症以及骨病变等症状外,有些患儿还会出现X型腿,颅骨软化、鸡胸、方肩等症状。部分严重患者还会早期出现牙齿病变,如牙折断、磨损、脱落、釉质过少等症状。有些病例可能会表现为睡眠不安,易激动。
因为长期1,25-(OH)2D3缺乏会导致钙磷代谢异常,骨化障碍,最终导致骨骼发育畸形和软化,患儿身高一般比正常儿童低。
严重的维生素D依赖性佝偻病患儿往往血液中钙磷含量严重不足,使患儿骨样组织钙化严重障碍,骨骼生长缓慢并变软,会引起自发性骨折或者易发生撞击骨折。
严重者会出现骨的发育不完整,进而引起畸形等一系列的骨病变,会发生全身性骨痛,以下肢最为明显。
4.其他并发症
也可能会导致氨基酸尿和高血氯性酸中毒。
若患儿出现肌无力或者O型腿,应当及时就医,有家族史者应当定期早期筛查,改善预后。
对于高危人群,比如有家族史者应当早期筛查。
若患儿在12个月之前较其他婴儿出现肌无力症状,如不能自行翻身、蹬腿无力等症状应当及时询问医生,若出现O型腿,必须尽快就医。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骨科就诊,也可以直接到儿科就诊。
因为什么来就诊的?
是否有家族史?
孩子营养状况如何?
孕期是否注意补充维生素?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直接视诊患儿是否有O型腿、鸡胸或X型腿症状。
探查患儿肌力状况是否良好,是否有颅骨软化。
尿钙降低,尿磷增加,部分患儿可能有氨基酸尿。
大便可检出钙增加。
血磷值有个体差异性,可能会有少部分患儿会出现血磷降低;血钙降低,血钙值低于2.25mmol/L为低钙血症;碱性磷酸酶升高,血甲状旁腺激素增高,可有高血氯性酸中毒;
血清1,25-(OH)2D3减低或不能测出。
骨X线表现为典型佝偻病及骨软化象征,表现为临时钙化带模糊甚至消失不见,骨干骺端表面不光整,部分有增厚,间隙增宽,长骨骨干的骨皮质密度较正常降低,骨的髓质结构模糊。
可根据患儿的家族史、症状体征以及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进行诊断。首先对患儿行查体,若出现了O型腿、X型腿、方肩、颅骨软化等典型的骨骼畸形,结合家族史可初步诊断该病。在此基础上可以进行实验室检查,血液中1,25-(OH)2D3水平作为最可靠的诊断标准,血生化和骨骼X线检查亦可作为诊断的可靠指标。Ⅰ型维生素D依赖性佝偻病患儿可有高氨基酸尿症;Ⅱ型维生素D依赖性佝偻病患儿可有脱发表现。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与维生素D依赖性佝偻病症状基本相似,但是维生素D依赖性佝偻病患儿除了骨病变症状外,患儿还会出现搐搦、严重肌无力的症状。
低血磷性抗维生素D佝偻病较罕见,是由于基因突变引起的维生素D抵抗,可遗传。其特征是肾小管重吸收磷障碍,引起血磷降低,尿磷增加,血钙水平通常正常,可通过尿检与维生素D依赖性佝偻病相鉴别。
肾性佝偻病由于各种因素导致慢性肾功能障碍,甚至肾功能衰竭,导致肾小管上皮细胞α-羟化酶缺陷而引起的钙磷代谢紊乱,表现血钙低,血磷高,属于继发性佝偻病,一般会并发甲状旁腺继发性功能亢进,骨质普遍脱钙,骨骼呈佝偻病改变。
软骨营养不良也是遗传病,血钙、磷酸盐、碱性磷酸酶水平均正常。主要特征是头大、四肢短、前额突出,与维生素D依赖性佝偻病的下肢表现不同。
甲状腺功能减退一般具有其典型的症状,只有少部分会出现类似于维生素D依赖性佝偻病的症状,一般会出现眼裂小、眼距宽、鼻梁低、舌大常伸出口外等特异性症状,通过实验室检查血T3、T4、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即可鉴别。
由于维生素D依赖性佝偻病为遗传病,目前只能对症治疗,尽量避免骨骼畸形,对于Ⅰ型维生素D依赖性佝偻病以适量补充1,25-(OH)2D3为主,Ⅰ型维生素D依赖性佝偻病需要大剂量补充1,25-(OH)2D3。
维生素D赖性佝偻病治疗的目的主要是防止骨骼畸形,尽量避免骨病变的进一步发生。
口服维生素D3,未发病时应当以预防为主,Ⅱ型维生素D赖性佝偻病每天补充生理剂量的维生素D3,保证体内的维生素3D浓度正常,孕妇饮食应含丰富的维生素D3、钙、磷和蛋白质的营养物质;新生儿在2周后应给予生理量,直至2岁,婴幼儿应有计划地给予预防量的维生素D3及钙,并及时添加辅食。若已经出现了骨发育不良或骨损害症状,治疗期间应以口服维生素D为主,并且定期复查检测患儿骨发育改善情况,根据骨的恢复与生长情况调整剂量,治疗2~4周后可以改为维生素D生理剂量。
肌肉注射维生素D3对有严重骨骼畸形的或因为年龄太小无法口服,或者口服后消化系统功能不佳无法正常吸收的患者,可以选择药物注射一次肌肉注射维生素D3,2~3个月后可改为口服生理剂量。
口服钙剂,补充维生素D期间应当同时口服钙剂。
对于慢性肾功能不全引起佝偻病的患者,补充维生素D3后疗效显著,肌无力和骨痛都可明显改善,血钙升高,碱性磷酸酶和甲状旁腺激素降低,还会使骨质吸收减少,明显改善和治愈肾性佝偻病。要根据肾功能损害程度与血钙浓度及时调整药物剂量,避免剂量过大引起血钙过高。
某些患者在就医时已经出现了较严重的并发症,有严重的骨骼畸形的患者,可以考虑4岁后手术治疗。
通过进行合理的主动或被动的运动矫正骨骼畸形,例如俯卧撑或扩胸动作使胸部扩张,纠正轻度鸡胸及肋外翻。
维生素D依赖性佝偻病如早期及时诊断并采取适当治疗,一般预后较好。
维生素D依赖性佝偻病为遗传性疾病,目前尚不能治愈,一般需要终身间歇性服药。
维生素D依赖性佝偻病患者如果治疗及时,没有造成严重的骨损害,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但是如果出现了重要部位的骨折或严重的颅骨软化,可能会危及生命。
维生素D依赖性佝偻病治疗刚开始,至少每3个月复查一次骨的发育;达到治疗目标,可6个月复查一次。
患者应当在饮食上注意营养均衡,多吃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多吃含钙较多的食物。
基本无饮食禁忌,超重者应当控制体重,避免体重过大引起骨骼承重过大加重骨骼畸形。因此肥胖者忌暴饮暴食,忌吃油炸、油煎食物。
维生素D依赖性佝偻病患者的护理以避免进一步骨损害和尽可能恢复骨功能为主,需要长期监测血液相关指标和骨的发育程度。
了解维生素浓度过高和钙剂补充过多引起的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如高血钙症的一些临床表现,严重者会出现精神不集中、失眠、抑郁症状,肌力下降。部分患者还会出现恶心、呕吐、便秘等胃肠道症状,甚至发生高血钙危象等严重症状。
保持愉悦的心情,注意锻炼以恢复骨骼肌肉功能。
若在治疗期间摄入维生素D3过量,可发生高血钙症,通常发生在治疗2~3个月后,所以对于用药需求量较大的患者应当注意高血钙的发生,减药或停药后可恢复正常。
维生素D的浓度对血磷浓度也有影响,用药期间通常应控制钙磷乘积在55以下,若持续高于55,应及时降低血磷浓度或者停药。
由于维生素D依赖性佝偻病是一常染色体遗传病,因此需要做婚前检测或进行遗传咨询,在孕期可做胎儿基因检测以预防该病的发生,出生后对其发病无特效预防办法。
对于有家族史的患儿,应当在早期进行维生素D依赖性佝偻病的筛查,早发现、早治疗,尽量的减少骨损害对患儿生长发育的影响。可定期在医院进行血检,尿检,以判断各项指标是否正常。有条件的患者也可以进行基因检测。
预防措施主要对已发病患者应积极对症治疗,以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注意饮食,合理膳食,三餐规律,多吃富含维生素的食物,以充分补充维生素D。
多晒太阳,定期复查以检测骨的恢复状况。
4610点赞
[1]徐克,龚启勇,韩萍.医学影像学[M].第8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2]葛均波,徐永健,王辰.内科学[M].第9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