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是一种影响血液及骨髓的恶性肿瘤,其特点是产生大量不成熟的白细胞。这些白细胞在骨髓内聚集,抑制骨髓的正常造血,并且能够通过血液在全身扩散,导致病人出现贫血、易出血、感染及器官浸润等。发病的根本是9号染色体和22号染色体易位形成费城(Ph)染色体,进而产生的BCR-ABL1融合基因信使核糖核酸。使白血病细胞获得生长优势,表现为白细胞增多、血小板增多、脾大等白血病症状。小儿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自然病程分为慢性期、加速期、急变期,白血病细胞增殖而不分化、成熟,最终进展为急性白血病,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引入彻底改变小儿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治疗效果。
小儿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主要表现类型,Ph染色体阳性,成人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占15岁以下儿童白血病的3%,约占所有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10%。发病年龄罕见于5岁以下,以10~12岁多见,其临床表现与成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甚为相似,亦可分为慢性期、加速器和急变期。
不同于成人型,约占儿童白血病的1.5%~2%,最常见于婴儿和4岁以下幼儿。起病急,发展迅速早起出现贫血,感染等症状,对药物不敏感,病死率高。
小儿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发生与患者9号染色体与22号染色体换位有关,从而形成了新的BCR-ABL基因,该基因产生BCR-ABL蛋白,引发粒细胞生长失控。该疾病好发于10~14岁儿童,男性更常见,遭受过辐射的人群更容易发病。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大部分原因是基因突变产生了异位染色体,因首先在费城发现,故称费城染色体(Ph染色体)。研究已明确Ph染包体累及的融合基因为BCR-ABL,即9号染色体易位至22号染色体。该融合基因编码融合蛋白,扰乱了细胞内正常的信号传导途径,使细胞失分化并抑制细胞凋亡,最终导致了小儿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发生。
电离辐射是成人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明确的危险因素,之前曾遭受过辐射,例如原子弹爆炸、核电站事故的人群,发生该类白血病的风险会明显升高。
小儿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在婴儿期非常罕见,15岁以下儿童年平均发病率为0.6~1.0例/百万,15~19岁儿童年平均发病率为2.1例/百万。
小儿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好发于10~14岁儿童,男性比女性更常见,遭受过辐射的人群更容易发病。
小儿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一般慢性期发病缓慢,开始时症状较轻,表现为乏力、体重减轻、夜间盗汗、骨关节疼、左上腹饱满不适。绝大多数患儿可有巨牌、肝脏肿大、淋巴结轻度肿大、视神经乳头水肿等,个别患者可出现感染、髓外浸润等并发症。
一般持续1~4年,病人有乏力、低热、多汗或盗汗、体重减轻等代谢亢进的症状。由于脾大而自觉有左上腹坠胀感,常以脾大为最显著体征,往往就医时已达脐或脐以下,质地坚实、平滑、无压痛。如果发生脾梗死,则脾区压痛明显,并有摩擦音。肝脏明显肿大较少见,部分病人胸骨中下段压痛。当白细胞显著增高时,可有眼底充血及出血,白细胞极度增高时可发生白细胞淤滞症。
加速期可维持几个月到数年,常有发热、虚弱进行性体重下降、骨骼疼痛,逐渐出现贫血和出血,脾持续或进行性肿大,对原来治疗有效的药物,包括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无效中期症状。
为小儿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终末期,多数急粒变,少数为急淋变或急单变。临床表现与急性白血病相似,贫血、出血、发热,肝、脾肿大,并可伴有其他髓外浸润灶,预后极差,往往在数个月内死亡。
反复发热、脏器感染,主要由于缺少正常的白细胞,尤其是中性粒细胞。
浸润中枢神经系统、骨骼、眼睛、呼吸系统等引起相应症状,如昏迷、呼吸衰竭等。
患者出现体重减低、乏力、食欲低下、经常性鼻出血等症状时及时到儿科、血液科就诊。并进行血象检查、骨髓象检查、细胞组织化学染色、血液检查来确诊为小儿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注意与类白血病反应、幼年型粒单核细胞白血病等疾病相鉴别。
儿童一般精力旺盛,身高体重增加较快,如果出现体重减低、乏力、食欲低下等症状,都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出现左季肋部或左上腹沉重不适、食后饱胀感,经常性鼻出血、皮肤瘀斑、牙龈出血等应及时就医。
出现视觉障碍、意识障碍、呼吸窘迫等症状应立即就诊。
一般优先考虑去儿科。
若出现鼻出血、皮肤瘀斑等可以前往血液科。
若明确诊断,寻求治疗可前往肿瘤科。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
是否还有其他症状?(如皮肤瘀斑,视力障碍,骨痛,左上腹饱胀感等症状)
之前是否接触过辐射或者化学毒物?
之前有做过什么检查吗?结果如何?
家里有出现过类似病症的人吗?
医生通过查体,可触探脾脏有无肿大,查看皮肤有无瘀点、瘀斑。
主要查看白细胞有无增多,80%小儿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儿白细胞在100×10^9/L以上,高白细胞血症比成人常见血色素在80g/L左右,为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慢性粒细胞可见血小板增多,平均为500×10^9/L。白细胞碱性磷酸酶减低,胎儿血红蛋白不增高,血清免疫球蛋白不增高。帮助判断疾病。
骨髓增生明显活跃,以粒系增生为主,原始粒细胞<10%,多为中、晚幼粒细胞及杆状核细胞,对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诊断起到重要作用。
染色的特点是白细胞碱性磷酸酶(LAP)活性明显降低,这是鉴别炎性白细胞增高的重要指征。由于白细胞碱性磷酸酶是粒细胞发育成熟的终末标志,因此它的降低表明小儿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细胞来源于不成熟的粒细胞。
几乎所有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都有BCR-ABL异常,可帮助鉴别诊断。
白细胞数明显增高,血片中性粒细胞显著增多,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减低或呈阴性反应,骨髓增生明显至极度活跃,以粒细胞为主。血清及尿中尿酸浓度增高,血清乳酸脱氢酶增高。
加速期持续约6~9个月,之后发展到急变期,WHO的诊断标准是出现下列1项及以上者即可诊断为加速期:
外周血和(或)骨髓原始粒细胞10%~19%。
外周血嗜碱粒细胞≥20%。
与治疗无关的持续性血小板减少(<1000°L)或血小板持续增多(>1000×10^9/L),对治疗无反应。
脾脏进行性肿大和白细胞进行性增高,对治疗无反应。
出观遗传学克隆性演变(出现Ph以外的或初诊没有的染色体异常)。
约60%~70%的患者急变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约30%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且大多为B系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WHO的诊断标准是出现下列1项及以上者即可诊断为急变期:
外周血或骨髓原始细胞≥20%。
出现髓外原始细胞浸润。
骨髓活检有原始细胞聚集灶。
为造血系统对感染、中毒和溶血等刺激因素的一种异常反应,以外周血出现幼稚白细胞或白细胞数增高为特征,当原发疾病被控制后血象即恢复正常。此外,根据血小板数多正常,白细胞中有中毒性改变,如中毒颗粒和空泡形成,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积分显著增高等可与白血病区别。
白细胞増多和脾大没有小儿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明显,但单核细胞明显增多,常伴有皮肤及淋巴组织受累,骨幼稚细胞<20%,Ph'染色体或BCR-ABL融合基因阴性。若有某些特异基因(RAS、PT-PNI1、NFI)的改变,更支持本病。
本病肝、脾、淋巴结常脚大,白细胞数增高并出现异型淋巴细胞,易与小儿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混滑。但本病病程经过一般良好,血象多于1个月左右恢复正常,血清嗜异性凝集反应阳性,骨无白血病改变。
骨髓増生可低、正常或增,但存在病态造血。Ph染色体或BCR-ABL融合基因阴性,此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不同。若存在特异的染色体异常如7单体、5q,则更支持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诊断。
小儿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治疗,首选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口服,效果不佳或不能耐受者可考虑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一般需要长期间歇治疗。
甲磺酸伊马替尼是第一个分子靶向药,它是2-苯氨嘧啶的衍生物,竞争性占据BCR-ABL酪氨酸激酶的ATP结合位点,从而阻止酪氮酸激酶活化。在慢性期、加速期及急变期CML的患者,使用伊马替尼后可以有95%、60%及30%的血液缓解,有60%、24%及16%的染色体转阴反应。
可以杀死癌细胞或阻止其生长,可以口服或者通过静脉使用。过去使用较多,但随着靶向药的出现,临床上的应用就减少了。目前化疗主要用于靶向治疗耐药后的患者,以及移植前的治疗。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治疗中,可用的化疗药物,包括羟基脲、白消安、阿糖胞苷、环磷酰胺、长春新碱等。
目前认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是唯一可使小儿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儿获得治愈的治疗方法,但移植相关死亡率较高,达17%~31%,高危患者更达50%~70%。
放疗通过高能射线杀死癌细胞,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治疗中,放疗很少应用,主要用来治疗脾肿大的患者。对于侵犯骨引发骨痛的患者,也可通过放疗止痛。
小儿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无法彻底治愈,中位生存期达5~5.5年,建议患者定期到医院复查,避免病情加重,小儿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变后对治疗常耐药,预后不良。
小儿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无法彻底治愈。
目前常用的治疗手段可使小儿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中位生存期达5~5.5年,35%~40%的患者可生存7~8年。急变后生存期很短,以月计算,小儿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变后平均生存期为3个月。
治疗后的随访非常重要,随访不仅能帮助医生了解疗效,还能及时发现复发。患者一定要根据医生的建议,规律进行随访复查,每周对患者电话随访2次,家庭随访每周1次,门诊随访每两周1次,其中应该包括常规护理和对并发症的预防。
小儿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在饮食方面要注意加强营养,增强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以减缓病情,保证有效的治疗。
小儿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应摄入高蛋白饮食,特别是多选用一些质量好、消化与吸收率高的动物性蛋白和豆类蛋白质,如禽蛋、乳类、鱼虾、瘦肉、腐竹、豆浆等
小儿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属于高代谢、消耗性疾病,多进食各种水果、蔬菜,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最佳蔬菜是红薯、芦笋、卷心菜、花椰菜,最佳水果是木瓜、草莓、橘子、柑子。
恶性肿瘤患者中约有70%~90%的人体内有不同程度的维生素缺乏,摄入大量维生素C能增强机体抵抗力和全身免疫功能,含维生素C丰富的食物有油菜、西红柿、小白莱等。
忌肥腻、油煎、霉变、腌制食物,忌咖啡、浓茶等兴奋性饮料。
小儿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护理要以稳定病情,减轻相关症状为主。鼓励患者制定相关计划,要注意自我生活的管理,在治疗的过程中,较易出现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需安抚患者,保持情绪稳定,增强信心,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避免发生抑郁等相关心理问题。
注意生活环境的卫生,保持清洁,定时更换衣物,洗澡,患者每天采用漱口水进行漱口,注意预防口腔感染和皮肤感染的发生,
患者可以适量运动,可帮助改善病情。
患者及患者家属时刻注意患者自身的状态,定期测量体重,注意食欲、盗汗、睡眠情况等是否有变化。
注意患者情绪变化,是否焦虑,是否情绪低落,如有及时寻求医务人员帮助。
谨遵医嘱规律随访,通过血象、视力情况等评价患者治疗情况。
加强与患者的交流沟通,适当与患者家属沟通,鼓励其给予患者支持、关心,同时为患者列举治疗效果较好的案例,增强其治疗的自信心。
对患者治疗中存在的不良反应情况进行观察,积极引导患者,使其适当的活动和休息,合理对止呕药物使用,从而对化疗所致不良反应控制。
目前没有已知的方法可以预小儿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主要是健康饮食,注意适当运动,定期体检。
4593点赞
[1]诸福堂.实用儿科学.第八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2351-2375.
[2]王家娟.综合性护理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心理状况睡眠质量的影响观察[J].世界睡眠医学杂志,2019,6(10):1478-1479.
[3]方云,刘敏杰,张伟伟,程斯,曹兰艳.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规范化管理的效果[J].中国护理管理,2019,19(05):778-783.
[4]柏珍珍.整体化理念的护理干预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中的应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A1):305-306.
[5]李岩,郝国平,王晓欢,程艳丽.靶向治疗儿童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临床研究[J].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2019,24(01):27-31.
[6]曾慧敏,张乐萍.儿童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临床特点及治疗进展[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6,10(11):1617-1621.
[7]浦权.实用血液病学2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747-749.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