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周围淋巴结结核是结核分枝杆菌侵入淋巴结引起的淋巴结结核,儿童期肺外结核的最常见类型,可见于各年龄期,但以婴幼儿及学龄前儿童最为多见。全身各组淋巴结皆可发生结核,但最多见的是颈、颌下、锁骨上及腋窝淋巴结。本病多表现为浅表淋巴结增大,除低热外,缺乏全身症状及体征,主要为抗结核治疗,一般预后良好。
小儿周围淋巴结结核的主要病因为结核分枝杆菌感染,传染途径多为淋巴血行播散,多见于营养不良的婴幼儿、新生儿,上呼吸道感染及与结核患者的密切接触可诱发此病。
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本病是最主要的病因,儿童发病与否主要取决于以下因素:
毒力越强,数量越多,越好发病。
免疫反应是结核病发生发展的最重要的一步,当患儿对结核分枝杆菌的杀灭不足以抵抗结核分枝杆菌的毒力时,尤其好发结核病。患麻疹、百日咳、白血病等疾病,小儿免疫功能受抑制时好发病。
小儿反复上呼吸道感染,对颈淋巴结潜伏结核病灶的恶化可能有一定促进作用。
小儿吸入带结核分枝杆菌的飞沫或尘埃后即可感染。
当原发病灶或淋巴结干酪样坏死发生溃破时,大量细菌由此侵入,诱发此病发生。
小儿周围淋巴结结核临床上较为常见,其患病率和死亡率仍然很高,其中95%发生于发展中国家,每年约40~50万小儿死于结核病。
传染途径多为淋巴血行播散,故周围淋巴结结核常涉及多组淋巴结,并常与胸腔或腹腔内淋巴结结核同时存在,如锁骨上、颌下和颈深部下段淋巴结结核继发于上肺部或腹部的原发结核病灶经纵隔淋巴管向上蔓延所引起。
除淋巴血行传播外,少数周围淋巴结结核也可由局部初染病灶引流淋巴管直接蔓延而来,如眼、耳、鼻、咽及扁桃体有初染结核病灶时,颈淋巴结可肿大。
卡介苗是用来预防儿童结核病的疫苗,如未接种机体不能对结核感染产生免疫力。
包括家庭成员等传染性肺结核患者密切接触的人群。
肺部原发结核病灶经纵隔淋巴管向上蔓延所引起。
如特殊基因型携带组织相容性抗原者。
小儿周围淋巴结结核最常见类型为浅表淋巴结结核,患儿除低热外,缺乏全身症状及体征。多数患儿有淋巴结无痛性增大,常呈高度过敏状态。部分患者可表现为淋巴结快速增大,发热持久不退且热度甚高。并发症为其他部位的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及继发其他感染。
患儿除低热外,缺乏全身症状及体征,多数患儿病初伴有淋巴结增大,较硬,无痛,互不粘连,可以移动。通常为单侧,也可双侧发生。随着感染进展,多组淋巴结受累。淋巴结可彼此粘连成团块,或与皮下组织相粘连,极易发生干酪样变。
患儿常呈高度过敏状态,表现为结核菌素试验强阳性反应,常伴有疱疹性角膜结膜炎、睑缘炎、湿疹及结节性红斑等。表现为眼痒、畏光、红肿、流泪、皮肤出现红色或者紫红色结节。
部分患者可表现为淋巴结快速增大,压痛,有波动感,发热热度甚高,持久不退,盗汗明显,患儿皮肤苍白、消瘦、全身无力。部分患者可表现为在头颈部皮下出现可推动的肿块,并出现皮肤瘘管,有脓液排除。
干酪坏死液化后形成冷脓肿,冷脓肿破溃干酪液化物质排出后可形成瘘管,愈合慢,当瘘管长期不愈时,经常有少许脓性分泌物排出,日久可引起附近皮肤并发皮肤结核。
结核分枝杆菌可血行播散,继发其他感染。
当患儿出现淋巴结肿大时,应及时就医,可去儿科或感染科就诊,辅助检查可行淋巴结穿刺做结核分枝杆菌培养确诊。本病需要与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淋巴瘤和颈部放线菌病相鉴别。
当家长发现患儿浅表部位淋巴结出现不明原因肿大时,应及时就医。
患儿首次发现本病,可于儿科就诊。
有明确结核病病史,可先去感染科就诊。
患儿有发热么?最高温度多少?什么时间开始的?
有无全身无力、盗汗等情况?
淋巴结肿大多久了?
以前有得过结核病么?
家人近亲有结核病病史吗?
轻度贫血,血红蛋白下降。在有化脓及窦道形成时,白细胞数可增高。
血沉增快时代表疾病处于活动期状态。
可见到上皮样细胞、朗格汉斯细胞及干酪样坏死等特异性结核改变。
可找到抗酸杆菌,但不能确诊,需结合其它的检查手段。
不同时期淋巴结结核有不同的超声表现。多表现为圆形或者椭圆形肿胀的淋巴结,常见到颈部蜂窝状,多发结节,有的是融合性的结节,边缘比较清晰,也有部分模糊不清,淋巴结内多呈不均质低回声,髓质多数显示不清。
辅助结核病的临床诊断,检测γ-干扰素水平来判断是否存在结核分枝杆菌感染。
医生通过触诊检查患儿淋巴结的位置、大小、性状、质地等,进行初步诊断。
目的是检查骨髓造血功能是否被抑制,寻找出贫血的原因。
目的是明确肺内是否存在原发结核病灶。
胸部CT进一步检查较小的病灶,比如纵膈内肿大淋巴结等。
根据结核病接触史、结核菌素强阳性反应、身体其他结核的存在、结核中毒症状及局部症状等有助于诊断。淋巴结穿刺发现结核病变或找到结核杆菌可明确诊断。
最常见者为颈部化脓性淋巴结炎,其发病较急,由于化脓菌侵犯淋巴结所引起的局部淋巴结肿大,疼痛和压痛,初期尚可推动,与小儿周围淋巴结结核症状类似,但局部淋巴结急性炎症现象明显。通过周围血象白细胞计数及中性多形核粒细胞数都明显增高来鉴别。
重症淋巴结结核应与淋巴瘤鉴别。淋巴瘤的淋巴结肿大范围极广,从颈部、胸腔直到腹腔皆有波及。淋巴结肿大发生快,往往压迫食管及气管引起吞咽及呼吸困难或压迫门静脉而发生腹水症状,但不会发炎、化脓或钙化,以此鉴别。
此病颈部大多是沿下颌缘形成坚韧而不能移动的浸润,后可红肿、软化,逐渐破溃形成若干瘘管,分泌带有硫磺样颗粒的稀薄脓液,显微镜下可查到放线菌,以此鉴别。
小儿周围淋巴结结核需要通过一般治疗,结合异烟肼、利福平、链霉素、吡嗪酰胺等抗结核药物治疗1~1.5年,但久治不愈的患儿可酌情配合应用淋巴结切除术、结核病灶刮除术进行改善。
切断与开放性结核患者的接触。
严格卧床休息,营养必须丰富。
最好能住院治疗,只有条件不允许才可考虑门诊治疗,但应加强门诊复诊治疗。
目前多采用异烟肼、利福平、链霉素、吡嗪酰胺联合治疗。其中异烟肼为主要的药物,整个疗程自始至终应用。
如淋巴结已形成冷脓肿,可先将脓抽出,然后用链霉素融为液体或用异烟肼融为液体,注入淋巴结内,隔天1次或每周2次,如脓肿已破溃,可用10%氨基水杨酸软膏外敷或用小檗碱(黄连素)纱条换药。
具有抑制免疫应答、抗炎的作用,可以减轻结核扩散导致的炎症反应,常用药物有地塞米松、泼尼松等。
可以提高机体免疫力,促进伤口愈合。
主要应用于性质不明的淋巴结肿大,需做病理组织学检查以明确诊断。
首先进行全身抗结核治疗,在全身及局部病情稳定,血沉稳定以后,再进行局部病灶清除,清除干酪样坏死组织。
小儿周围淋巴结结核一般预后良好,不影响自然寿命,但患儿需要在药物治疗后遵医嘱定期复诊。
该病若早期诊断和彻底治疗能治愈。
一般情况下小儿周围淋巴结结核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患儿在抗结核药物治疗结束后,必须密切随访,定期复诊观察。
小儿周围淋巴结结核的饮食要注意营养,选用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满足患儿的营养需求。
多食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大豆、鱼肉、虾肉、牛肉等,以及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白菜、韭菜、橘子、梨、桃子。
忌食生冷、油腻以及具有刺激性的食物,如冷饮、辣椒等。
小儿周围淋巴结结核患儿日常要注意改变体位,避免压疮,耐心喂养,密切关注患儿淋巴结表现,同时对于手术治疗的患儿需定期消毒、更换敷料。应严格按照医生医嘱服用抗结核药物,定期复查血常规及肝功等化验指标。
细心护理,改变患儿体位,细心护理患儿眼睛、黏膜及皮肤,预防皮肤压疮。
耐心喂养,保证入量。
严格遵守医嘱,并定期复查粒细胞及肝功。
密切观察患儿淋巴结表现,但不要常触摸按压刺激淋巴结,如有变化,及时前往门诊就诊。
对于手术患儿,需及时消毒,更换敷料,如家中不能严格消毒,应去门诊就诊进行护理。
注意监测注意患儿有无感染及其他表现,复查彩超,观察淋巴结肿大程度。
应严格按照医生医嘱服用抗结核药物,避免耐药结核分枝杆菌的产生。
早期发现及合理治疗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是预防小儿周围淋巴结结核的根本措施,卡介苗接种是预防小儿周围淋巴结结核的有效措施。
儿童注意避免与结核病患者接触。
接种卡介苗是预防小儿周围淋巴结结核的有效措施。
肺结核患儿要及时治疗,避免发展到淋巴结结核。
对于已经有密切接触的患儿,应进行预防性治疗,遵医嘱给予抗结核药物,如异烟肼或利福平等。
4632点赞
[1]王卫平,孙锟,常立文.儿科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188.
[2]胡亚美.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1101.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