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皮肤病是由于细菌感染以及细菌毒素侵袭导致的皮肤病变,根据细菌形态不同可将细菌性皮肤病分为球菌性皮肤病和杆菌性皮肤病。其中球菌性皮肤病主要由葡萄球菌或链球菌感染所致,多发生在免疫力低下的老人与小孩身上,主要应用抗菌药物进行治疗,多数患者经规范化治疗后病情好转。
由化脓性球菌所引起的皮肤病,对人类有致病性的球菌,按照格兰染色分为革兰阴性球菌,如脑膜炎球菌、淋病球菌及其他球菌等。革兰阳性球菌如葡萄球菌、链球菌、四联球菌、八叠球菌等。
分为特异性感染(如皮肤结核和麻风)和非特异性感染(革兰阴性杆菌如变形杆菌、假单孢菌和大肠杆菌等),其中非特异性感染常发生在原有皮肤病变的基础上,故又称继发感染。
细菌性皮肤病的病因,主要为细菌感染或细菌毒素侵袭导致的皮肤病变,由于正常皮肤表面本就有细菌的存在。因此细菌性皮肤病的发生还依赖以下致病因素,皮肤损伤、代谢失调、相关疾病、皮肤薄嫩、免疫异常均可引起细菌性皮肤病。
细菌性皮肤病,最基础的病因就是球菌或杆菌在皮肤表面大量生长繁殖造成皮肤溃烂,或机体被毒性较强的菌株感染,产生全身病变,其中就包括皮肤病变。
皮肤损伤如痱子、异位性皮炎、湿疹、虫咬皮炎等瘙痒性皮肤病患者,因瘙痒而反复搔抓,使表皮受到破坏,致使化脓菌易于入侵。
如糖尿病、结核病患者,较常人更易发生疖及毛囊炎,可能与抵抗力下降,更易发生感染有关。
小儿皮肤薄嫩、发育未健全、抵抗力差,也容易受细菌感染。
在免疫缺陷时,脓皮病及脓疡是最常见的皮肤表现。可见于高免疫球蛋白E综合征、慢性肉芽肿病、小儿先天性白细胞颗粒异常综合征、C3缺乏、C3高分解代谢、婴儿暂时性低丙种球蛋白血症、免疫缺陷与胸腺瘤等。
病毒感染可能直接或间接地通过激发自身免疫反应,而导致免疫系统紊乱而诱发细菌性皮肤病。
细菌性皮肤病的发病率高,目前无明确的发病率。
如痱子、异位性皮炎、湿疹、虫咬皮炎等瘙痒性皮肤病患者,由于疾病或者患者反复搔抓导致皮肤损伤,易感染此病。
如老人、小儿、免疫缺陷者,由于免疫力低下,容易发生感染,最后出现细菌性皮肤病。
细菌性皮肤病的症状由于病变深浅不同,临床表现亦不相同,可分为原发性感染、继发性感染、全身系统性细菌性感染等表现。若患者病情严重,还可出现败血症、菌血症等并发症,甚至导致死亡。
由于病变深浅不同,临床表现亦不相同。如侵犯表皮上部则形成脓疱疮,侵犯毛囊口周围表现为浅毛囊炎,较深者则为深毛囊炎。侵犯毛囊深处及附近组织时形成疖,多数毛囊深处及其周围组织受累则形成痈,如痱子继发感染,则形成汗腺脓疡等。化脓性皮肤病的体征表现并非皆为脓疮,有时可出现红斑、丘疹、结节、水疱、大疱,甚至溃疡。
在原有皮肤病的基础上发生继发感染,病原菌是多种细菌的混合感染,临床表现亦无特征,抗生素治疗疗效也不明显,如传染性湿疹样皮炎、灼伤感染等。但病损上的细菌数必须超过1x10/cm^2时,才能认为有继发感染。
全身系统性细菌性感染的皮肤表现,如菌血症、猩红热等,皮肤出现红、肿、红疹等症状。化脓菌在繁殖过程中可分泌出很多有害物质,如胶原纤维酶、溶蛋白酶及透明质酸酶,可增加病原菌的扩散能力,杀白细胞素则可破坏白细胞,红疹毒素能使机体发生红疹,内毒素吸收后,可引起体温升高以及某些内脏损害。
表现为鲜红色或红褐色粟粒大小的结节、质软、稍隆起等皮损表现。
部分患者可出现高热、寒战、全身不适等症状。
患者可伴有局部或全身淋巴结肿大。
皮损为瘀点、红斑、丘疹、丘疱疹、脓疱疹等表现,形态多样,可伴有关节疼痛、红肿、发热或者呼吸急促、神志改变、肝脾肿大、休克等全身器官功能障碍的表现。
起病急、病情重、发展快、骤起高热,可达40℃以上,出现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心率加快、呼吸急促、意识障碍等症状。
患者皮肤出现红肿、局部皮肤发热、疼痛、皮肤出现脓疱等不适症状时,需要引起注意,考虑是否有细菌性感染导致的细菌性皮肤病。建议及时就诊,进行细菌培养、组织病理学检查加以判别。
皮肤出现红肿、丘疹、脓疱等情况下,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皮损有扩散或加重情况时及时就医。
出现发热、晕厥等情况应立即就医。
优先考虑去皮肤科就诊。
出现皮肤红肿、脓疱等,并出现发热等症状去感染科就诊。
出现高热、抽搐、晕厥等症状去ICU科就诊。
因为什么来就诊的?
皮肤红肿、疼痛、局部发热持续多久了?
是否有以下症状?(如高热、头晕、视物模糊、晕厥等)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身边人有没有患类似的病?
采取皮损脓液、疱液作直接涂片及细菌培养,最好能作药敏试验。方便后续治疗指导用药。
组织病理学检查可示皮肤小血管及淋巴管扩张、组织水肿、中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浸润、化脓性炎症改变等表现。
通常皮损表现为局部皮肤的红肿、热、痛、脓疱等症状。
局部皮损的细菌检查结果提示阳性,即可诊断为细菌性皮肤病。
临床表现主要呈现为水疱、鳞屑,皮损多局限于一侧,可逐渐蔓延,伴有瘙痒等不适,真菌检查结果提示阳性,以此检查可进行鉴别。
皮损主要为丘疹、丘疱疹、水疱,可出现糜烂、浸渍、渗出等表现,伴有剧烈的瘙痒,皮损常对称分布,真菌检查及细菌检查结果通常提示阴性,以此检查可进行鉴别。
细菌性皮肤病的治疗主要以消炎、杀菌、干燥、收敛为主,同时还需要注意防止炎症的扩散。常口服药物和外用药物联合治疗,药物治疗如外用软膏、全身应用抗生素等,手术治疗包括脓肿切开引流术、结节切除术等。
可用如1:8000高锰酸钾、3%硼酸溶液、0.02%呋喃西林溶液等清洁剂,清除皮损上分泌物、鳞屑及痂等,保持皮面干燥,对此类药物及药品成分过敏者禁用。
外用药物以杀菌、止痒、干燥保护为原则,常用的药物有新霉素软膏、红霉素软膏、杆菌肽软膏、莫匹罗星软膏、磷霉素软膏等外用制剂。对球菌感染性皮肤病疗效好,但对药物耐药者或过敏者禁用。
当患者皮损广泛,伴有发热、倦息等全身症状或全身营养不良抵抗力低下者,除局部外用杀菌药物外,可全身加用抗生素。常用的有苯唑西林、四环素族、卡那霉素、林可霉素、交沙霉素、头孢菌素等,可全身抗炎,但须注意青霉素过敏者、孕妇。哺乳期妇女禁用或慎用,如药物使用过量,可行洗胃、催吐、补液等治疗。
可以用于治疗麻风、皮肤结核,耐药者禁用。
适用于皮损红肿明显、面部水肿性皮损、疼痛剧烈、体温高等情况,同时静脉用抗生素,待高热等急性症状缓解后停用激素,继续用抗生素控制感染。
如有脓肿形成,应及时切开引流,将坏死组织清除。
如溃疡分枝杆菌感染导致的的分枝杆菌性溃疡,小的结节应当切除,较大的结节或溃疡可切除后做植皮术。皮肤结核早期损害较小,也可用外科手术直接切除,配合抗结核药物治疗,能够起到很好的效果。
细菌性皮肤病经过有效且规范的治疗后可治愈,一般不会影响正常寿命。但患者需要注意,停药2周后患者应进行复诊,以观察病情的变化。
细菌性皮肤病经过有效且规范的治疗能够治愈,能够减轻或消除细菌性皮肤病的不适症状,维持正常的生活质量。
一般不会影响正常寿命。
细菌性皮肤病患者应停药2周后进行复诊,如无新发皮损,则为治愈。
细菌性皮肤病患者的护理一般无特殊注意事项,正常饮食即可,若同时患有糖尿病等疾病,需注意低糖饮食,控制血糖。
患者正常饮食即可,多吃水果、蔬菜等新鲜食物,补充多种维生素,提高身体免疫力。
糖尿病并发细菌性皮肤病的患者,需要注意低油、低糖饮食,控制体重,控制血糖。少吃或不吃糖果、含糖量高的水果、各种饮料等。
每天限制摄入盐的重量,不要超过6克。
细菌性皮肤病患者的护理,以促进患者皮损消退、缓解不适症状为主,同时还需避免感染扩散或在感染发生扩散时,患者需观察皮损处的变化,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处理等。
注意皮损处的保护,避免发生再次感染或者感染加重。
如患有糖尿病,需及时检测血糖,及时用药治疗。
观察记录皮损处的变化,如有异常,应及时就诊治疗。
细菌性皮肤病患者应进行适当隔离,防止接触传染,患者用过的毛巾以及衣服等,应给予消毒处理。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注意皮肤卫生,所用衣服、用具应清洗、消毒,对痱子及各种瘙痒性皮肤病应及时治疗,可有效地的预防细菌性皮肤病。
注意个人卫生,保持皮肤清洁。
积极及时的治疗各种瘙痒性皮肤病,以防搔抓引起感染。
患者要适当隔离,尤其集体单位,患者接触过的衣服、毛巾、以及用具等,应予消毒。
4883点赞
[1]徐霞.浅析细菌性皮肤病的临床治疗方法和疗效[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44):62-63.
[2]吕学奇,黄翼,杨曦.细菌感染性皮肤病药物治疗疗效比对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20,(16):99-100.
[3]李增刚.关于夫西地酸乳膏治疗细菌性皮肤病临床的探讨[J].家庭生活指南,2018,(12):127.
[4]王宝玺主编.中华医学百科全书.临床医学皮肤病学[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7.01.85-87.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