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动力性肠梗阻是因肠管神经功能异常,引起的肠管蠕动功能紊乱而产生的肠梗阻,也称之为麻痹性肠梗阻或假性肠梗阻,小儿发病率较成人高。因机械性肠梗阻与动力性肠梗阻处理原则上有很大区别,故须掌握小儿动力性肠梗阻的基本特点,以得到早期正确的处理。
并发于其他疾患,小儿尤其是婴幼儿多见,多种重症疾病均可引起肠麻痹,如肠炎、败血症、肺炎等,肠麻痹的发生机制是由于交感神经过度兴奋所致。交感神经对肠道的作用为抑制性,故受到抑制后肠蠕动消失,正常蠕动时肠道内的气体及液体随时被吸收或向下推进,所以小肠平时不含气体,发生肠麻痹后,肠蠕动停止,吸收功能受到障碍,气体液体滞留,使肠袢胀大,进一步丧失动力,形成了恶性循环。
无明显诱因的肠管动力异常,部分患儿生后即出现症状,有的至少年或青年期才出现症状。肠梗阻的症状可持续或反复发作,诊断和治疗均较困难,病死率高,若为一段肠管动力异常,可切除或旷置该段肠管,患儿可逐渐恢复。
小儿动力性肠梗阻又分为麻痹性与痉挛性两类,是由于神经抑制或毒素刺激以致肠壁肌运动紊乱,使肠蠕动丧失或肠管痉挛,以致肠内容物不能正常运行,但无器质性肠腔狭小。小儿动力性肠梗阻好发于急性肠炎、腹腔手术后、腹部创伤或有弥漫性腹膜炎小儿。
麻痹性肠梗阻较为常见,多发生在腹腔手术后、腹部创伤或弥漫性腹膜炎病人。
痉挛性肠梗阻较为少见,可发生于急性肠炎、肠道功能紊乱或慢性铅中毒病人。
小儿动力性肠梗阻是由于神经抑制或者是毒素刺激,导致肠壁肌肉运动紊乱。
小儿动力性肠梗阻是常见的小儿外科急腹症之一。原发性小儿动力性肠梗阻部分患儿生后即出现症状,部分至少年或青年期才出现症状,而继发性小儿动力性肠梗阻常好发于小婴儿。
小儿动力性肠梗阻常好发于急性弥漫性腹膜炎、腹部创伤或者是腹部大手术之后,有时发生在急性肠炎、败血症、肺炎、肠道功能紊乱或者是慢性铅中毒时。
小儿动力性肠梗阻临床表现以腹胀为主,多均匀累及全腹,还会出现腹痛、呕吐、便秘等症状。小儿动力性肠梗阻患者可以出现肠穿孔、腹膜炎、生长发育迟缓等并发症。
临床表现多较危重,以腹痛、腹胀、呕吐及不排便为主,起病时的症状则根据引起肠麻痹的病因而异,麻痹形成后就有全腹膨胀,肠鸣音稀少或消失,婴儿可因腹胀引起呼吸困难,早期多无呕吐,腹胀加重后则出现呕吐,内含大便样物,排便次数减少,直至不能排气排便。
临床主要表现为亚急性、慢性、反复发作性,或呈持续性有阵发性加剧的肠梗阻综合征,呕吐、腹胀、便秘为其主要症状,时轻时重,轻时呕吐症状减轻,少量排气排便,但腹胀很难消失,患儿由于长期营养吸收不良,均较消瘦发育矮小,腹部外形膨隆,肠鸣微弱或消失。
部分患者由于麻痹性肠梗阻,肠壁肌呈瘫痪状态,没有收缩蠕动,因此无阵发性腹痛,只有持续性胀痛或不适。听诊时肠鸣音减弱或消失。
小儿动力性肠梗阻会切断部分肠道的血液供应,血液的缺乏会导致肠壁死亡,组织死亡可导致肠壁撕裂(穿孔)。
小儿动力性肠梗阻若未经及时积极治疗,会导致急性腹膜炎的发生,进而有全身的症状表现,如发热、白细胞升高等。
小儿动力性肠梗阻还会出现脱水、酸中毒、小儿营养障碍、生长发育迟缓等并发症。
当出现腹痛、腹胀、呕吐还有停止排气排便的症状,且一直无法得到缓解时,应引起警惕,及时到小儿消化内科、小儿外科就医,进行血常规、X线检查、CT检查等检查。本病需要注意与急性胰腺炎、慢性假性肠梗阻相鉴别。
患者出现腹痛、腹胀、呕吐等症状时,需要到医院就诊。
患者出现全身性疾患如肺炎、败血症、神经系统感染、肠炎等,建议及时就医。
症状较轻可就诊于消化内科保守治疗
若患者出现其他严重的腹痛、腹胀、呕吐或并发症,需到小儿外科手术治疗。
因为什么来就诊的?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腹痛、腹胀、呕吐及不排便等)
疼痛是持续性的吗?
是否有以下症状?(如唇舌干燥、眼窝内陷、神志淡漠等症状)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腹部手术、外伤、急性肠炎等)
患者可丢失大量水、电解质、酸碱物质等,所以需要了解全身的生理状况,以进行相应的纠正。所测血红蛋白值及血细胞比容可因缺水、血液浓缩而升高;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明显增加多见于绞窄性肠梗阻。
一般在小儿动力性肠梗阻发生4~6小时后做该检查可见肠内的积气,立位或侧卧位X线片均可,若见较多胀气肠祥和气液平面,提示可能肠梗阻,若没有相应征象亦不能排除肠梗阻诊断。
适用于疑似肠梗阻的患者进一步评估,有助于协助明确肠梗阻原因和程度,如肠扭转或肠绞窄。
甲状腺功能低下时亦可发生动力性肠梗阻。甲状腺功能测定有助于医师判断患者有无甲状腺功能减退。
通过详细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绝大部分诊断不难。
在诊断困难时可行腹部X线透视或摄片检查,如发现小肠内有气体和液平面的存在,即为肠内容物通过障碍,提示有肠梗阻的可能。
本病的诊断主要根据临床表现,即腹痛、腹胀、呕吐及停止排气、排便。
是一种有肠梗阻的症状和体征,但无机械性梗阻证据的综合征。本征是肠壁神经变性的结果,患者的症状多始于儿童或青春期,少数在30~40岁时才出现病程。通常是急性发作与缓解反复交替发作时的症状,与机械性梗阻相似为程度不等的恶心、呕吐、肠绞痛、腹痛、腹泻或脂肪泻,以及腹部压痛。缓解期可无或只有较轻的症状,如腹胀等。
可呈右上腹剧烈腹痛,有时可有腹膜炎,与肠梗阻相似。了解有无胆囊结石病史及查体,以及超声检查可以帮助鉴别。
急性发作的腹痛一般均要考虑该病,有时也有腹胀表现。了解病史并查体,同时查血、尿淀粉酶、脂肪酶水平,做腹部CT检查等可以帮助鉴别。
出现急性腹痛的患者症状上有时与肠梗阻类似,体征上主要以右下腹部固定点压痛为标志。超声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
小儿动力性肠梗阻的治疗应做到病因治疗与对症治疗兼顾。对症治疗要点是纠正由肠梗阻所致的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的失调,进行胃肠减压,以减轻腹胀,改善梗阻上端肠段的血液循环,同时控制感染。必要时应及时行手术治疗,解除梗阻,挽救生命。
药物主要目的为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营养支持以及防治感染,具体包括生理盐水、氯化钾注射液、葡萄糖注射液、氨基酸注射液以及广谱抗生素等。
手术是治疗小儿动力性肠梗阻的一个重要措施,手术目的是解除梗阻、去除病因。手术的方式可根据病人的全身情况与梗阻的病因、性质、部位等加以选择。
如粘连松解术,肠切开取出异物、蛔虫等,肠套叠或肠扭转复位术等。
对肠管因肿瘤、炎症性狭窄或局部肠袢已经失活坏死,则应作肠切除肠吻合术。对于绞窄性肠梗阻,应争取在肠坏死以前解除梗阻,恢复肠管血液循环。
当梗阻的部位切除有困难,为解除梗阻,可分离梗阻部远近端肠管作短路吻合,旷置梗阻部。但应注意旷置的肠管,尤其是梗阻部的近端肠管不宜过长,以免引起盲襻综合征。
肠梗阻部位的病变复杂或病人情况很差,不允许行复杂的手术,可用这类术式解除梗阻,即在梗阻近端肠管作肠造口术以减压,解除因肠管高度膨胀而带来的生理紊乱。主要适用于低位肠梗阻,如急性结肠梗阻,如已有肠坏死或肠肿瘤,可切除坏死或肿瘤肠段,将两断端外置作造口术,以后再行二期手术重建肠道的连续性。
营养治疗是所有消化道疾病治疗的基础,是自然病程中任何阶段必不可少的措施。总的原则为确定合理的总能量的摄入,合理、均衡地分配各种营养物质,恢复并维持理想体重。
术后进食不宜过早,即使胃蠕动已恢复,也应将进食时间延至术后7~10天。术后较长时间禁食可减少消化液分泌量,有利于消化道黏膜的修复及减少消化道瘘的发生。
开始进食后,指导患者先饮温开水30~50ml,间隔1小时重复2~3次,无不适后,进食流质如米汤、水果汁、鱼汤等,如无不良反应,再吃半流质如稀饭、水果等,以后逐渐过度到普食。
患者出院时须明确饮食注意事项,如忌食辛辣食物,饮食上以低脂、高蛋白、高维生素为主,如新鲜蔬菜、水果、蛋奶等。
如果患儿术后肠道不通气,腹胀不消,可以采用中医针灸疗法刺激肠道蠕动。
小儿动力性肠梗阻经过及时治疗后,患儿能达到基本恢复,如未经积极、及时的治疗,会进展为非常严重的后果,可危及生命,建议患者时候每个月复查一次。
小儿动力性肠梗阻及时治疗,尚能治愈。
小儿动力性肠梗阻患者如果诊断治疗及时,解除原发疾病,控制感染进展,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如果没有进行及时就医,病情很快会发展恶化,危及生命。
小儿动力性肠梗阻患者手术治疗后1个月复查一次,以后不适随诊。
小儿动力性肠梗阻的患者应注意膳食多样化、少食多餐、定时定量,避免不规律进食、暴饮暴食等饮食习惯。
饮食上以低脂、高蛋白、高维生素为主,如新鲜蔬菜、水果、鸡蛋、牛奶、鱼肉等。
避免暴饮暴食,增加消化液分泌及胃肠道负担。
患者的护理以促进患者身体恢复正常为主,还需避免发生并发症或在并发症发生时能被及时发现和处理等。在日常生活中,家属和患者必须保持良好的心态,做好日常护理,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定期复查,争取早日康复。
患者应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健康的生活方式。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出现较大的情绪波动。
避免剧烈的活动,避免进行重体力劳动。
清淡饮食,低盐、低脂饮食,多吃蔬菜水果、鱼肉蛋奶,营养均衡,规律饮食。
平时进食时应注意细嚼慢咽,勿暴饮暴食。
对于有高危因素的人群,不建议进食山楂、柿子、黑枣等易致肠梗阻的食物。
对于有高危因素的患者,应该了解小儿动力性肠梗阻的特征,如果有突发腹痛、腹胀、呕吐及不排便等情况,应尽快就诊。
腹部手术后的患者由于腹腔内肠管受到手术操作的刺激,易发生动力性肠梗阻。需注意患者的病情变化,如出现腹胀、腹痛、恶心呕吐、排气排便停止时应及时就医。
肠梗阻没有特效药,一般情况下,为了促进肠胃蠕动根据医嘱,服用大量新斯的明。用药量过大时可引起恶心、呕吐、腹泻、流泪、流涎等症状。癫痫、心绞痛、室性心动过速、机械性肠梗阻、尿路梗阻及支气管哮喘患者,应该禁用改药,因此治疗前一定要告诉医生病史和药物过敏史。
对可能引起小儿严重的神经、体液及代谢改变的腹部损伤,或可引起胃肠道功能紊乱,引起水电解质失衡的疾病,及时补液、预防性应用抗生素、营养支持可减少小儿动力性肠梗阻的发生。
任何腹部疾病、创伤、手术导致体内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的失调,如果能早期发现,早期给予适当的处理,可降低小儿动力性肠梗阻的发病率。
急性肠炎、肠道功能紊乱及慢性铅中毒病人等,注意监测血钾,及时纠正低钾血症,从而降低小儿动力性肠梗阻的发病率。
日常生活中家长和老师要肩负起监护责任,让孩子远离有害因素。将家中药物放在孩子不容易接触的地方,避免误食。注意饮食卫生,以防病从口入,不吃没煮熟、没洗干净的食物,不吃过期食物,不吃路边摊,少喝饮料。
4296点赞
[1]汪雪源,许中友,李定跃.动力性肠梗阻的发病原因和诊治分析[J].现代实用医学,2010.
[2]陈孝平,汪建平,王辰.外科学[M].第九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3]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儿科疾病分册[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4]王卫平.儿科学[M].第九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