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生性瘢痕是真皮或深部组织损伤或病变后,由新生结缔组织过度增生修复而成的一种皮损。增生性瘢痕多见于外伤、溃疡和局部炎症病变引起的深达真皮层的创面愈合之后,是人体创伤或炎症愈合过程的产物。临床表现为局部隆起的粉红色或紫红色肿块,表面充血、质地偏硬、边缘不突向正常皮肤,伴痒痛症状。治疗上以综合治疗为主。
增生性瘢痕根据瘢痕增生程度,可分轻、中、重度三型:
瘢痕隆起小于5mm。
瘢痕隆起介于5~10mm。
瘢痕隆起大于10mm。
增生性瘢痕根据病因可分为以下2类:
线性增生性瘢痕,如手术、外伤引起。
广泛生长的增生性瘢痕,如烧伤、创伤引起。
增生性瘢痕是由于伤口愈合过程中胶原的合成代谢与降解代谢之间维持的平衡被破坏,导致胶原的大量堆积而出现本病。虽然导致这种改变的确切病因尚不清楚,但许多因素与这种改变有关。本病好发于瘢痕体质者、多次手术者、术后延迟愈合者等。
在正常的伤口愈合过程中,胶原的合成代谢与降解代谢之间维持着平衡状态。但在增生性瘢痕中,这种正常的平衡被破坏,胶原的合成明显超过降解,最终导致胶原的大量堆积。虽然导致这种改变的确切病因尚不清楚,但许多因素与这种改变有关。
大部分增生性瘢痕通常发生在局部损伤一年内,包括外科手术、撕裂伤、文身、烧伤、注射、咬伤、接种和其他非特异性损伤。
增生性瘢痕具有家族倾向。常染色体的隐性遗传和常染色体的显性遗传均有报道,特别是在多发的、严重的增生性瘢痕,其阳性家族史更为明显。
增生性瘢痕的形成与内分泌的改变有一定关系,绝大多数的增生性瘢痕发生在青春期。在妊娠期,增生性瘢痕有明显的症状加重和体积增大,绝经期后瘢痕疙瘩逐渐消退、萎缩。瘢痕组织中孕激素和雄激素的含量均较高,提示病理性瘢痕的产生可能和性激素有关。
增生性瘢痕中,胶原酶的活性较正常皮肤高,从而说明胶原的合成与降解间的失平衡不是因为降解减少,而是由于合成代谢不成比例的增加。
最近几年,对增生性瘢痕的病因形成了一种新的概念,认为是包括免疫球蛋白在内的特殊的免疫反应。在瘢痕形成以前,有一个典型的损伤后潜伏期(有时原发损伤不明显而被患者忽略),如果第二次触发(例如单纯的外科切除),则会很快复发,病变常常较前增大。该特点可被比作一个免疫反射弧,最初的接触导致致敏阶段、记忆形成和效用机制。增生性瘢痕形成的第二阶段类似于第二次免疫反应。
凡损伤累及真皮深层,如深Ⅰ度以上灼伤、切割伤、感染、切取中厚皮片后的供皮区等,均可能诱发形成增生性瘢痕。这些诱因诱发伤口中胶原的合成代谢与降解代谢之间的平衡状态被破坏,胶原的合成明显超过降解,最终导致胶原的大量堆积,形成增生性瘢痕。
88%的增生性瘢痕发生在30岁以下,病患年龄多在10~30岁,青春期前的儿童或老年人很少发病。增生性瘢痕在有色人种中更普遍,例如黑色人种和黑肤色的人较白色人种更易形成增生性瘢痕,比例大约为3.5:1~15:1。
瘢痕体质者容易出现增生性瘢痕。
多次手术者,术后伤口延迟愈合者,术后感染者容易出现此疾病。
有色人种,黑色人种和黑肤色的人较白色人种更易形成增生性瘢痕。
增生性瘢痕临床表现为局部隆起的粉红色或紫红色肿块,表面充血、质地偏硬、边缘不突向正常皮肤,有痒、痛等症状。本病可并发关节活动障碍、心理、精神疾病。
增生性瘢痕明显高于周围正常皮肤,局部增厚、变硬。
因有毛细血管充血,瘢痕表面呈红色、潮红或紫红。在此期痒和痛为主要症状,甚至可因搔抓而致表面破溃。
在经过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后,充血减轻,表面颜色变淡,瘢痕逐渐变软、平坦,痒、痛减轻以至消失。
在增生性瘢痕早期,因有毛细血管充血,瘢痕表面呈红色、潮红或紫红,可因搔抓而破溃。
广泛的软组织缺损导致瘢痕愈合后留下挛缩畸形。
非功能部位的增生性瘢痕一般不引起严重的功能障碍,而关节部位大片的增生性瘢痕,由于其厚硬的夹板作用,妨碍了关节活动,可引致功能障碍。
因皮肤瘢痕增生影响面容外貌,患者可有心理、精神问题,如产生自卑心理,甚至最后发展为抑郁症等较严重的心理精神疾病。
当患者的瘢痕处出现痛和痒等症状时,需及时前往医院的皮肤科就诊,医生可以根据病史和体格检查对疾病进行诊断,同时需和瘢痕疙瘩相鉴别。
当患者的瘢痕处出现痛和痒等症状时,需及时前往医院就诊。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皮肤性病科就诊。
若患者出现其他严重不适反应或并发症,如关节活动异常、瘢痕挛缩等,可到相应科室就诊,如普外科等。
如果患者觉得增生性瘢痕影响美观,可以去整容外科就诊。
什么原因引起的瘢痕以及时间长短?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影响外观、活动异常、疼痛等)
接受过什么治疗?效果如何?
身上其他地方是否有类似的情况?
治疗期望和需求是什么?
医生通过检查瘢痕的形态、大小、数目、颜色、质地、厚度、发生部位以及皮损范围,可以初步判断患者的皮损性质,同时可以确定患者有无挛缩畸形以及其他并发症状。
通过病理学检查可以了解瘢痕中成纤维细胞外基质的成分,如胶原、基质成分增加,可以确定患者皮损的性质以及良恶性。
羟脯氨酸为胶原蛋白的特异性氨基酸,在血浆中以游离、肽结合和蛋白结合三种形式存在,游离、肽结合的氨基酸是胶原的代谢产物,经尿排出的羟脯氨酸5%是由游离形式,血清中及尿中的羟脯氨酸含量与瘢痕的面积有较大相关性。
皮肤镜又称皮表透光显微镜,能将皮肤表面放大数十倍,可以清楚看到瘢痕组织的细微结构,例如血管的分布情况,对疾病的诊断具有辅助作用。
三维皮肤CT可以细致分辨皮损的状况,观察皮肤瘢痕的深层组织结构,可以为皮损的诊断提供依据并可以为皮损的治疗提供方向。
患者有无外伤史、手术史、虫咬、预防接种等皮肤损伤史。
瘢痕发生的时间、发展过程、有无瘙痒和疼痛症状,既往治疗史以及疗效等。
根据体格检查结果,如瘢痕的形态、大小、数目、颜色、质地、厚度、发生部位以及皮损范围,有无挛缩畸形、并发症状。
增生性瘢痕的治疗方法较多,包括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两大类。非手术治疗包括加压减张治疗、硅胶贴片或硅凝胶外用、药物治疗(包括药物口服、外用以及瘢痕内注射三种办法)、激光治疗、等离子体治疗等,但尚无特效疗法,目前以综合治疗为主,可以达到改善和控制的目的。
目前常用的药物为糖皮质激素,如曲安奈德、倍他米松等。药物必须注入瘢痕内,并发症有皮肤变薄、破溃、月经失调等。
氟尿嘧啶可以与激素联合使用,可以达到抑制纤维组织增生,从而取得较好的疗效。该药物的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严重时可以出现血性腹泻或便血,另外还会有骨髓抑制反应,如白细胞、血小板减少等。
可以抑制瘢痕生长,减轻不适症状,这种药物孕妇禁用,另外,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过敏反应,也不适合使用。
临床上常用的药物有曲安缩松混悬液、康宁克通-A混悬液,确炎舒松A混悬液等。去炎松类药物的作用机制可能为减少了FB的数量和降低了合成胶原的功能,同时减少了胶原蛋白酶抑制α-巨球蛋白的量,使胶原降解增加,从而使瘢痕变平、变软。
硅酮凝胶制品有促进瘢痕软化,减轻痛、痒症状的作用,是非手术方法防治增生性瘢痕的有效方法之一。生长发育中的婴幼儿和压力治疗不合作者,采用硅酮凝胶治疗效果更好。
对于非手术治疗效果不理想,而又严重影响机体功能和外观的增生性瘢痕组织,可考虑予以手术切除,但也不排除术后复发的可能性。瘢痕增生期一般为手术禁忌证,但当瘢痕增生伴显著功能障碍时也可考虑手术治疗,如位于眶周、口周、鼻孔等部位的增生性瘢痕。
通常情况下,应在非手术疗法和积极的功能锻炼互相配合的基础上,待瘢痕成熟,增生停止后,充分松解挛缩,将畸形彻底纠正,以皮片或皮瓣修复创面。对于瘢痕面积广泛而皮源又缺乏者,可只切开或部分切除瘢痕,松解挛缩,以皮片修复缺损。术后由于张力消失,留下的增生性瘢痕软化加速,症状减轻,病变逐渐好转。
皮肤扩张术应用于烧伤后瘢痕增生与挛缩畸形的整复,可以取得满意的疗效,如令已得到广泛的推广和使用。
单纯采用放疗效果欠佳,对于瘢痕增生早期或瘢痕手术后立即应用小剂量射线放疗,具有较好疗效。但放疗存在致皮肤癌的潜在危险,应慎重使用。
超声波能使胶原纤维分散,对瘢痕组织有一定的软化作用,但应注意如果瘢痕在头部、眼睛、心脏或生殖器部位应注意剂量,防止二次损伤。
具有镇痛、消炎以及改善血液循环的作用,可以选用条状电极并置法,具有良好的软化瘢痕、止痒、止痛作用。
有利于深部组织水肿消散、镇痛、消炎,并且可以加快局部组织代谢,这种方法简单易行且具有治疗时间短、见效快、收效长的优点。
可穿戴等张力手套,这种方法可以将体内的血流速度提高到原来的1.5倍,对于加快细胞新陈代谢具有一定的效果。
开始用轻手法的按压法,随着瘢痕组织的硬化,手法可逐渐加重,主要采用推揉、提捏等方法。按摩的频率要慢,手法要柔和,不断变换部位进行,以免引起水疱及损伤新生的皮肤。
牵伸力量要逐渐加大,牵伸到一定范围时稍停顿再放松。这类运动与蜡疗、按摩配合进行效果更好。
激光种类很多,应用于治疗瘢痕的主要有CO2激光。利用CO2光热反应对瘢痕组织进行烧灼治疗,使皮肤损害气化、炭化,激光束使组织凝固变性的特性可使组织内的小血管闭塞,产生局灶性坏死,从而缓解肥厚性瘢痕。
冷冻治疗是利用0℃以下的低温,冷冻并破坏瘢痕组织,达到治疗瘢痕的目的。常用的冷冻源有液态C02、液氮等。瘢痕组织经冷冻后,首先表现为瘢痕表皮及表皮下瘢痕组织的退化、变性和坏死,然后新的肉芽组织形成,最后上皮化、闭合创面。愈后一般不形成明显的瘢痕,其作用机制尚不明确。
离子束治疗是微等离子体技术,是近年来新技术,适用于痤疮后的小凹陷性瘢痕等。
基因治疗就是向靶细胞引入外源性基因,以纠正或补偿其基因缺陷,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目前关于瘢痕基因的研究刚开始起步,是否存在瘢痕基因以及几个基因的参与,尚无定论。若发现鞚瘾基园的存在,基因治疗有望成为一种全新的、彻底的治疗手段。
增生性瘢痕的预后较差,瘢痕一旦形成很难完全祛除。通过治疗,症状可逐渐减轻,不会影响寿命。
瘢痕一旦形成很难完全祛除,通过治疗,症状可逐渐减轻。
本病经过规律有效治疗,一般不会影响患者的自然寿命。
患者治疗初期,至少每周复查一次,达到治疗目标后,三个月复查一次。
增生性瘢痕一般无特殊饮食调理,日常注意保持饮食营养均衡、丰富,改善身体状况,有助于促进机体的恢复。
增生性瘢痕的发生、发展与各种创伤和处理方法密切相关,首先在日常生活中应尽量避免各类损伤,如已发生创伤或瘢痕形成,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应的处理和治疗,同时辅以饮食调节,需密切关注患者的心理动态变化,对患者及时进行疏导。
当外伤或意外发生后,切不可自行盲目处理伤口,应及时就医,避免不必要的损伤。
伤口恢复期间注意防水、防晒,避免各类感染、炎症后色素沉着的发生。
当增生性瘢痕出现在暴露的部位,如面部、颈部等,容易予以患者较大的心理和精神压力,过大的心理、精神压力会影响到患者的日常生活,轻者产生自卑心理,重者则导致抑郁、焦虑情况的发生。这时,患者需要与朋友、家人进行及时沟通和心理疏导,必要时可寻求精神卫生科医师的帮助。
患者在创伤伤口愈合期间应避免污物污染和二次损伤,给伤口恢复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
增生性瘢痕属于继发性疾病,暂无有效的早期筛查手段。但是在生活中当皮肤出现伤口后,一定要尽量预防感染,感染是重要的瘢痕诱发因素。在进行手术时要谨慎对待创面,采用适当的方式尽早预防瘢痕。
在日常生活中减少外伤的发生。
如果存在增生性瘢痕病史的人应避免不必要的创伤或手术。
皮肤出现痤疮、感染都应尽早治疗。
出现开放性创伤后及时进行清理创面,缩短愈合时间。
4399点赞
[1]吴肇汉,秦新裕,丁强.实用外科学[M].第四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318-319.
[2]吴孟超,吴在德.黄家驷外科学[M].第七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776-779.
[3]钱锐编著,简明骨科康复护理指南[M].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0:104.
[4]廖镇江,方培耀,史济湘主编.烧伤治疗学[M].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12:273-288.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