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病毒性关节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常见慢性病,免疫复合物沉积或病毒在关节内复制,导致关节症状。本病主要临床症状有关节痛、皮疹、晨僵等,在关节症状出现前可有恶心、呕吐、黄疸、食欲不振等非特异症状,常用检查有乙肝抗原抗体检查、关节液检查等。本病若治疗不正规不及时,则关节疼痛难忍,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甚至并发其他疾病,导致死亡,若治疗及时正规则可以完全康复。本病的主要治疗方法为针对病毒的抗病毒治疗和对症治疗。
乙型肝炎病毒性关节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引起,免疫复合物沉积或病毒在关节内复制,导致关节症状。本病的传播途径有血液传播、性传播、母婴传播,好发人群有吸毒者、性工作者、医护人员、免疫力低下人群。诱发因素如吸毒、血液感染、不洁性行为。
乙型肝炎病毒性关节炎的病因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乙型肝炎病毒性关节炎诱发因素如吸毒、血液感染、不洁性行为。
乙型肝炎病毒性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病,我国为高发地区。约1/5的乙肝患者有关节炎表现,女性多发,各个年龄段均可发病,平均年龄为30岁。
若献血者是乙肝病毒患者,则输入其血液或血液制品会感染乙型肝炎。其他的血液传播途径如吸毒共用针头、不正规的纹身、打耳洞等。私生活混乱、多个性伴侣者可通过性接触感染乙型肝炎病毒。母亲是乙型肝炎患者,也可能传播给孩子。
与乙肝携带者共用针头,可使乙肝病毒经血液传播。
进行不安全的性行为,或者性生活混乱可能导致乙肝病毒感染,并继发本病。
医用器械被乙肝病毒污染后消毒不严格或治理不当,可以引发乙肝病毒的传播。
如儿童、妇女等自身免疫力较低,比普通人群较易感。
乙型肝炎病毒性关节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引起的,症状主要包括典型症状(如关节痛、皮疹、晨僵)和其它非特异症状(如恶心、呕吐、食欲不振、黄疸等)。本病常见的并发症有雷诺病、结节性多动脉炎、皮肌炎。
患者突然发病,疼痛可呈对称性累及许多关节,最常见的是手小关节,也可以呈非对称性游走性疼痛,疼痛一般比较剧烈,可持续数周甚至数月,不局限在关节部位,呈游走性。
约一半患者可有瘙痒性皮疹,最常见是荨麻疹,也可以为斑疹,丘疹或瘀点。皮疹好发于小腿,也可见于手臂、躯干和面部。
患者早上起床后感觉病变关节非常僵硬。
患者可有一些其他的非特异症状,如发热、水肿、胃肠道不适如恶心呕吐食欲下降等、黄疸(眼睛、皮肤或者其他组织变黄)。
乙型肝炎病毒性关节炎患者由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引起免疫复合物沉积,患者免疫功能异常,可并发一些免疫异常相关疾病,可并发的疾病有雷诺病、结节性多动脉炎、皮肌炎。
该病多见于青壮年女性;好发于手指,常为双侧性,偶可累及趾、面颊及外耳。典型症状是顺序出现苍白、青紫和潮红。由于动脉强烈痉挛,以致毛细血管灌注暂时停止而出现苍自。而后,可能因缺氧和代谢产物的积聚使小静脉和毛细血管扩张,小动脉痉挛略为缓解,少量血液流入毛细血管,但仍处于缺氧状态而出现青紫。
该病可以分为系统性和单器官性,单器官性以仅局限于皮肤的皮肤型最常见;系统性中包括特发性与HBV(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相关性,系统性可表现为严重的全身多器官病变。部分病人的病情进展较快。
该病以对称性近端肌无力为特征,可累及其他器官。
当患者出现关节痛、皮疹、晨僵、恶心呕吐、食欲不振、黄疸等症状时,应及时去感染科、骨科、急诊科就医,交待病情,进行相应检查并治疗,乙型肝炎病毒性关节炎需注意与类风湿性关节炎和其他感染类型关节炎相鉴别。
当患者出现关节痛、皮疹、晨僵、恶心呕吐、食欲不振、黄疸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
大多数患者于骨科就诊。
部分患者可去感染科就诊,治疗乙型肝炎。
若患者关节疼痛剧烈难忍可去急诊科就诊。
因为什么来就诊的?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关节痛、皮疹、晨僵等)
患者是否有乙型肝炎病史?
是否有输血史?
患者母亲是否为乙肝患者?
是否纹身、打耳洞等?
通过血清学检查,判断是否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相关的血清学标志物包括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e和抗HBe-IgM。HBsAg阳性表示HBV感染;抗-HBs为保护性抗体,其阳性表示对HBV有免疫力,见于乙肝康复及接种乙肝疫苗者;抗-HBcIgM阳性多见于急性乙肝及慢性乙肝急性发作;血清中很难检测到HBcAg,但可检出抗-HBc,只要感染过HBV(乙型肝炎病毒),无论病毒是否被清除,此抗体多为阳性。
关节液检查显示关节液呈炎性表现,白细胞计数升高,有多形白细胞,部分关节液中还可有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
部分患者冷凝集素升高。
乙型肝炎病毒性关节炎患者抗核抗体检查、类风湿因子检查均为阴性,可以以此与风湿免疫性关节炎鉴别。
可见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的阴影,关节间隙增宽,伴有不同程度的关节积液。
患者经血清学检查证实为乙型肝炎病毒患者,关节液检查显示炎症表现,且排除其他风湿免疫性关节炎,可以确诊乙型肝炎病毒性关节炎。
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也可以有关节痛、晨僵等表现,但是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自身抗体如类风湿因子、抗瓜氨酸化蛋白抗体为阳性,乙型肝炎病毒抗原抗体为阴性,与乙型肝炎病毒性关节炎患者相反,可以鉴别。
可以通过关节液检查来鉴别,关节液可以检查出感染的细菌、真菌和病毒,与乙型肝炎病毒性关节炎鉴别。
乙型肝炎病毒性关节炎需长期持续性治疗,治疗主要包括治疗乙型肝炎和对症治疗,一般均为药物治疗。
目前临床应用的抗HBV药物主要有2类。其一是干扰素,包括普通干扰素和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其二是核苷(酸)类似物,主要有恩替卡韦、替诺福韦、替比夫定、阿德福韦酯、拉米夫定、恩曲他滨、克拉夫定等。
乙型肝炎病毒性关节炎患者关节通常疼痛剧烈,难以忍受,此时需使用一些非甾体类抗炎药来缓解疼痛,如双氯芬酸二乙胺、美洛昔康。
本病无需手术治疗。
本病需要长期治疗,患者可能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负担,必要时需要接受心理治疗。家人应鼓励患者树立治疗的信心,积极接受治疗。
乙型肝炎病毒性关节炎的预后取决于早期诊断与及时治疗,当病变在早期阶段时经治疗后可以痊愈,预后良好,若治疗不及时不正规,则不可避免的表示相应并发症,预后差。
乙型肝炎病毒性关节炎患者若治疗及时、正规可治愈,若治疗不正规不及时,则可导致关节剧烈疼痛,产生并发症,极大影响生活。
乙型肝炎病毒性关节炎一般不影响患者的自然寿命。
对于免疫耐受期患者,可每隔6个月左右监测血清ALT,每12个月左右监测HBeAg状态、HBsAg水平及HBV-DNA载量。对于肝炎病情活动血清ALT升高和(或)B超显示肝脏有明显改变的患者,至少每3个月左右监测血清ALT和HBV-DNA载量,每6个月左右监测HBeAg状态和HBsAg水平。
乙型肝炎病毒性关节炎一般无特殊饮食调理,营养均衡丰富即可。
护理乙型肝炎病毒性关节炎患者时要注意消毒隔离,服用药物时谨遵医嘱,衣着要宽松、舒适,还要注意安抚患者,使其消除紧张烦躁心理。
注意消毒隔离,若要接触患者血液时要做好防护措施。
大部分药物都经过肝脏代谢,服用时要谨遵医嘱,防止用药不当对肝脏产生损害。
衣着要宽松、舒适,乙型肝炎病毒性关节炎患者可能会有皮疹,衣着太紧容易加重皮肤损害。
患者要遵医嘱适量的进行运动,如散步、打太极等,提高自身免疫力;但避免距离运动,以免造成受损关节病情加重。
患者要注意休息,避免熬夜,保持不低于8小时的睡眠时间,不要过度疲劳。
患者要注意日常卫生安全,避免与其他人共用牙刷、毛巾、剃须刀等物品,进行性生活时要注意使用安全套。
患者需遵医嘱定期监测肝功能和关节X线。肝功能情况可以了解患者肝炎病情的发展,关节X线可以了解病变关节具体情况。
乙型肝炎病毒性关节炎患者关节疼痛往往比较剧烈,故患者情绪容易烦躁焦虑,家属要安抚患者,帮助其消除紧张情绪。
乙型肝炎病毒性关节炎的治疗主要是治疗乙型肝炎,患者肝功能已有损伤,而大部分药物需在肝脏代谢。故使用药物时要遵医嘱,有不良反应及时和医生沟通。
若发现患者有精神心理异常可能为肝性脑病前期,要及时去医院就医;若发现患者尿量异常,可能为肝肾综合征,应及时就医;若发现患者肝脏进行性增大,腹水增多,体重下降,可能为肝癌,应及时就医。
乙型肝炎病毒性关节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引起,所以要预防乙型肝炎病毒性关节炎,就要预防感染乙型肝炎病毒,重点在于防止通过血液及体液传播,及时接种乙肝疫苗来预防感染。
乙肝好发人群应每年进行病原学检查是否患有乙肝,乙肝患者需每年X线检查是否有关节病变。
非必要时不输血及血制品。
食具、洗漱刮面用具专用。
接触患者后用肥皂及流水洗手。
洁身自好,不要有不洁性生活史。
女性乙肝患者怀孕后要告知医生进行阻断。
资料显示接种一次乙型肝炎疫苗后15年内均有效。
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属被动免疫,保护作用迅速,更适用于即将暴露者或意外暴露的高危人群。
疫苗的接种对象主要是新生儿,其次为婴幼儿,15岁以下未免疫人群和高危人群也应该进行接种。
乙型肝炎疫苗一共需接种3针,按照0、1个月和6个月的程序,即接种第1针疫苗后,在1个月和6个月时接种剩余两针。
4990点赞
[1]李兰娟,王宇明.感染病学.八年制第3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45-65.
[2]陈灏珠,钟南山,陆再英.内科学.第9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839+847.
[3]陈孝平,汪建平,赵继宗.外科学.第9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493.
[4]崔艳杰,孙付秀.以多发性关节炎为表现的乙型肝炎一例[J].中国疗养医学,1997(02):82.
[5]钱秋海.骨关节病.1版[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12:27.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