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盗血综合征是脑动脉盗血综合征一种常见的类型,临床报道较少,病例类型单一,临床表现复杂多变,诊断率低,关于其发病机制,目前尚无统一定论,根据代偿血管的不同分为前交通动脉盗血综合征和后交通动脉盗血综合征,故其临床表现多样,临床症状与血管病变不相符,缺乏特异性,可诱发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梗死等并发症。
根据代偿血管的不同分为前交通动脉盗血综合征和后交通动脉盗血综合征:
其代偿机制为一侧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时,健侧颈动脉通过前交通动脉流入患侧颈内动脉系统。
其代偿机制为一侧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时,椎基底动脉血流通过同侧后交通动脉流入颈内动脉系统。
颈动脉盗血综合征发病机制,目前尚无统一定论,该病与动脉硬化关系密切,好发于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人群,吸烟、饮酒亦为颈动脉盗血综合征的重要诱因。
颈内动脉闭塞最主要的原因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因此老年人发病率最高,先天性颈动脉缺如极少见,颈动脉缺如通常为单侧,由于通过Willis环或海绵窦间吻合可与对侧颈动脉形成侧支循环,先天性颈动脉缺如可以无症状,但由于伴随过度代偿形成盗血,临床可出现症状。
吸烟可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导致血管壁平滑肌细胞标志性收缩蛋白因子表达下降、炎症介质增生,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狭窄的发生,故易诱发颈动脉盗血综合征。
饮酒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少量饮酒与粥样硬化负相关,酗酒可促进动脉硬化的发生、发展,从而大大增加患颈动脉盗血综合征的几率。
该病临床报道较少,目前尚未有完整、确切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相关研究显示该病为颈动脉狭窄或闭塞后侧支循环形成代偿的机制之一,颈动脉狭窄或闭塞是发生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原因,在缺血性卒中患者中其发生率约为15%~30%,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其患病率逐年升高,60岁老年人颈动脉狭窄发生率约为0.5%,但颈动脉重度狭窄发生大面积脑梗死的机率仅为9.8%,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中,无侧支循环建立的患者仅占10.3%。
可使血管壁张力及切应力发生改变,致血管内皮损伤,从而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可引起颈动脉狭窄或闭塞,从而导致颈动脉盗血综合征发生。
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刺激脂肪酸氧化产生氧自由基损伤血管壁、促进动脉内膜下脂质沉积致血栓形成,诱发颈动脉狭窄或闭塞导致该病。
除了损伤血管内膜外,直接影响脂质代谢,导致血液中甘油三酯增加,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导致颈动脉狭窄或闭塞引起该病。
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同型半胱氨酸氧化应激产生氧自由基损伤血管内皮,促进胶原蛋白合成改变血管壁弹力层,使血管壁顺应性下降,影响血糖、血脂、蛋白质代谢,干扰内皮细胞凝血酶调节蛋白,使机体处于高凝状态,它与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吸烟等危险因素之间存在相互协同作用,易诱发颈动脉狭窄或闭塞,从而导致该病。
相关研究显示,随着年龄的增加,与该病关系密切的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明显增高,故出现颈动脉盗血综合征的几率随之增高。
颈动脉盗血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表现多样,特异性差,表现与其代偿血管关系密切,根据代偿血管不同,可出现言语含糊、病变侧肢体麻木、无力、眩晕、复视、视物模糊、意识障碍等症状,可诱发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梗等并发症。
主要表现为精神、言语及运动障碍,患者记忆力降低、思维能力减退、情感障碍、容易激动、主动性差、迟钝呆滞、语言不流利、动作不灵活、启动困难、精确性差、轮替动作笨拙等。
主要表现为肢体麻木、无力或瘫痪,顶叶受累可有空间障碍、结构性失用及绘图能力下降等,额叶受累可有感觉性失语。
主要表现为眩晕、复视、听力下降、共济失调及枕部疼痛等。
当颈动脉盗血综合征诱发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时,可出现一过性黑朦,对侧可逆性轻偏瘫、肢麻和失语。
口角歪斜、瘫痪为颈动脉盗血综合征诱发脑梗死所致。
最常见的并发症,为颈动脉盗血综合征导致脑组织短暂性血液供应不足所致,表现为突发的、短暂性、可逆性神经功能障碍。发作持续数分钟,通常在30分钟内完全恢复,超过2小时常遗留轻微神经功能缺损表现,或CT及MRI显示脑组织缺血征象。
系颈动脉盗血综合征导致局部脑组织区域血液供应障碍,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病变坏死所致,临床上表现为梗死部位对应神经功能缺失。
普通人群在生活中若出现疑似脑缺血临床表现(如肢体麻木、无力、眩晕等)的患者应该及时就诊神经内科,完善经颅多普勒、CT脑血管成像、磁共振脑血管成像,以明确诊断为颈动脉盗血综合征,同时应与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及椎基底动脉盗血综合征相鉴别。
对于高危人群,定期体检非常有必要,无论是不是高危人群,一旦体检中出现颈动脉狭窄或闭塞都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若普通人群出现肢体麻木a人群出现瘫痪、失语、意识障碍等症状时,应立即就医。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神经内科就诊。
若患者出现瘫痪、失语、意识障碍等症状时提示病情危重,需立即就诊急诊或拨打120急救电话。
患者的智力是否受到影响?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肢体麻木、无力、眩晕、复视、视物模糊等)
症状有多久了?
是一过性的还是持续性的?
既往是否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等病史?
是否有长期吸烟、酗酒史?
就诊前是否使用过什么药物,有没有效果?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被认为是首选、安全、经济的筛查手段,可观察血管内径大小、管壁情况及斑块形态,且对狭窄程度进行较准确的评估,经颅多普勒可观察颅内血管流速方向。颈部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显像可动态观察颈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但易受剖位置、检查者手法、仪器条件的限制。
CT脑血管成像与脑血管造影一致性较高,可清晰显示三维颅内外动脉系统,多角度观察血管病变和周围组织的解剖关系,但不能动态观察颅内血流代偿情况和评估二、三级侧支循环。
能完整显示颅内外较大血管及其分支病变,但观察小动脉分支的可靠性较差。
脑血管造影是公认诊断颈动脉盗血综合征的“金标准”,脑血管造影可动态观察颅内血管病变及其血流动力学变化,直观地测定血管狭窄的程度和范围,判断侧支循环开放路径,为后续血管内介入治疗或手术治疗提供可靠依据。但因其有创性、费用高、耗时长,且当血管严重狭窄或闭塞时,不能显示狭窄血管壁及狭窄远端的情况,故不适于临床筛查。
可检测颈部动脉狭窄和闭塞、颅内动脉血流方向和速度、动脉被盗血的影响程度。
可以让患者做扑翼样实验,观察患者是否存在精神类的疾病,同时可以观察患者的神情以及动作是否存在异样。
目前颈动脉盗血综合征的诊断标准尚不统一,诊断颈动脉盗血综合征应具备以下条件∶
各种原因导致的一侧或双侧颈内动脉或颈总动脉病变,引起颈内动脉血流明显减少或中断。
脑血管造影显示侧支循环建立。
出现被盗血血管缺血的临床表现。
当一侧锁骨下动脉或无名动脉在椎动脉起始处的近心端明显狭窄和闭塞时,如果活动上肢,患侧和对侧椎动脉的血流经患侧动脉逆流入锁骨下动脉,供应患侧上肢,从而引起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症状。临床表现为患侧上肢活动后出现眩晕、视力模糊、复视、共济失调等脑干、枕叶和小脑症状或肢体轻偏瘫、感觉障碍等症状。可通过临床表现作出初步鉴别,通过脑血管造影检查可明确诊断。
椎-基底动脉明显狭窄或闭塞时,颈内动脉系统的血液经后交通动脉逆流入椎-基底动脉系统,可产生一侧大脑半球供血不足的症状,此型较少见,其与颈动脉盗血综合征可通过脑血管造影检查相鉴别。
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或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是目前治疗颈动脉盗血综合征的有效方法,术前、术后应遵循个体化原则,采取积极控制危险因素、积极抗血小板聚集、调脂稳定斑块等治疗,患者一般需要长期持续性治疗。
控制血管危险因素,包括良好的控制血压、血糖、血脂,适当减重,戒烟、戒酒等。
术后需给予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抗血小板聚集治疗至少3个月,此后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如经济情况、出血倾向、有无消化道出血及阿司匹林不耐受等因素)选择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长期口服治疗。
颈动脉盗血综合征需长期使用他汀类药物口服调脂稳定斑块,具体可根据经济情况、有无相关禁忌等综合考虑,选择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等他汀类药物。
通过切除增厚的颈动脉内膜粥样硬化斑块,预防由于斑块脱落引起脑卒中,当狭窄病变部位位于颈部手术可及的部位时,首选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为颈内动脉内膜剥脱术的补充措施,经股动脉做一个穿刺小孔,将保护装置透过导管送至颈部动脉,球囊扩张颈动脉狭窄后再放置支架,即可将已呈现硬化、狭窄的颈动脉部位撑开,适用于当狭窄病变位于颈部较高位置、狭窄病变位于颅内段,手术无法达到,病变位于手术可及的区域,但患者合并有严重的临床状况,不能耐受手术,出现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后再狭窄。
颈动脉盗血综合征目前尚不能治愈,但经过有效规范的治疗、控制后可大大降低脑血管意外发生的风险,一般不影响自然寿命,若诱发大面积脑梗时预后较差,且可能遗留瘫痪等后遗症,建议患者手术后应1~3个月复诊1次。
颈动脉盗血综合征目前尚不能治愈,治疗的目的主要是缓解患者症状,降低脑血管意外发生的风险。
颈动脉盗血综合征患者经过有效规范的治疗、控制后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但若诱发大面积脑梗则预后较差。
颈动脉盗血综合征患者若诱发脑梗死时,可能耗会导致瘫痪、失语等后遗症。
颈动脉盗血综合征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后应1~3个月复诊1次,了解术后血管情况及根据病情调整用药,3月后若病情稳定可3~6个月复查一次血常规、凝血功能及肝功能,了解有无药物不良反应。
颈动脉盗血综合征的患者饮食上应注意低盐低脂饮食,戒烟限酒,可适当多食新鲜的水果、蔬菜。
低盐低脂饮食,每天钠盐摄入不超过6g,尽量避免蛋黄、肥肉、动物内脏、油炸食品等高胆固醇、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摄入,因为高盐、高脂饮食易损伤血管内皮诱发动脉硬化。
戒烟限酒,长期大量吸烟及酗酒亦可对血管内皮导致不可逆的损害。
宜多食富含维生素的新鲜水果、蔬菜,有助于血管修复。
颈动脉盗血综合征患者的护理以消除或控制危险因素为主,包括控制体重、血压、血糖、血脂正常或维持理想水平等,同时注意患者有无药物不良反应,定期复诊。
运动以中等强度运动为主,因人而异,以不感到劳累为宜,循序渐进,并长期坚持,有助于控制血糖和体重。
严格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等各项指标稳定并达到理想水平。
注意休息,避免因劳累及情绪波动过大导致血压波动过大及脑缺血加重。
合并有高血压或糖尿病的颈动脉盗血综合征患者要注意血压、血糖波动情况,可使用便携式血压计、血糖仪在家进行自我监测,并进行记录,定期监测血脂、血同型半胱氨酸等指标的变化,复诊时可为医生的药物调整提供重要参考。
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有导致出血风险的可能,故使用时需定期检查血常规及凝血功能,同时注意有无牙龈出血、皮肤紫癜、鼻出血、黑便等出血情况,如果出现这些情况,建议马上停药并及时就医。
他汀类药物有导致肝功能异常及横纹肌溶解等并发症的可能,因此使用期间应定期检查肝功能变化,同时若出现黄疸、肌肉酸痛等情况时要及时就医。
颈动脉盗血综合征与颈动脉硬化的关系密切,因此对高危人群的进行定期筛查及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对预防颈动脉盗血综合征的发生尤为重要。
对于高危人群(如年龄≥40岁、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以及有长期吸烟、酗酒等危险因素的人群),应定期行经颅多普勒等筛查,力求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合理膳食,适当运动,防止肥胖,建议将体重指数控制在24左右,争取每周至少5天、每天30分钟以上的中等量运动,可以有效预防颈动脉盗血综合征的发生。
4922点赞
[1]李艳艳,石际俊,姜春黎,余小艳,徐加平,肖国栋,章春园,曹勇军.颈动脉盗血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分析[J].国际脑血管病杂志,2015,23(02):91-96.
[2]李张霞,谈跃.颈动脉盗血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及临床特点研究[J].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2017,44(02):203-206.
[3]李张霞,赵晓红,谈跃,张媛媛,杨勇涛,赵青.11例颈动脉盗血综合征临床分析[J].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2017,44(06):587-592.
[4]钟秀玲,吴志强,陈仰昆,肖卫民,李爱萍,李婉仪,石铸.颈动脉系统盗血综合征3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2,7(35):182-183.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