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性坏疽是由产气荚膜梭菌等所引起的肌坏死,是一种发展迅速、预后差的厌氧菌感染。致病菌主要有产气荚膜梭菌、水肿梭菌、败毒梭菌、梭状梭菌、溶组织梭菌等,多为混合感染。气性坏疽是火器伤中最为严重、发展最快的并发症之一,如不及时诊治,可丧失肢体或危及生命。本病的防治包括早期彻底清创,敞开伤口,预防其发生。一旦发生,应早期诊断,及时治疗,避免残废或死亡。
气性坏疽是由梭状芽胞杆菌引起的一种可危及生命的急性特异性感染。通常芽胞菌引起的感染可分为芽胞菌性蜂窝组织炎和芽胞菌性肌坏死两类,后者称为气性坏疽。气性坏疽是一种发病迅速且严重的急性感染,肌肉广泛坏死,可有气体或无气体产生,伴严重的毒血症。
即产气荚膜梭状芽胞杆菌、生孢子梭状芽胞杆菌及溶组织梭状芽胞杆菌,其中以产气荚膜梭状芽胞杆菌较为常见,通常数种细菌混合感染更为常见。
伤口内有失活的或有血液循环障碍的组织,尤其是肌肉组织。
由于组织缺血坏死以后,周围形成了适合厌氧杆菌生长的缺氧环境,因此会产生气性坏疽。
气性坏疽是感染性疾病,在皮肤健康的一般人群中,气性坏疽不会传播流行,它只能在特定条件下(开放的伤口被病原体污染)才有传染性。其多见于软组织严重开放性损,死亡率可达20%~50%。
有开放性骨折者:一般开放性骨折都会存在血管的损伤,长期压迫血管会导致出现气性坏疽。
深层肌肉广泛性挫裂伤者:深层肌肉挫裂伤不易愈合,容易形成缺氧环境。
伤口内有死腔和异物存留:伤口内存在死腔,不易与外界进行空气交换,所以容易发生气性坏疽。
因创伤性质与细菌种类不同,潜伏期长短不一,气性坏疽的潜伏期一般为1~4天,但也可短至6小时,长至3~6个月,多数在伤后3天发病,其症状包括全身症状和局部症状。
早期出现神情不安、口唇皮肤苍白、脉快,在数小时内变为忧虑、恐惧或精神欣快。在感染发展到严重状态以前,伤员神志一直清醒,有时表情淡漠、面色灰白,并大量出汗,体温可高达38℃~39℃,体温与脉搏不成比例,脉搏100~140次/分,细弱无力,节律不齐。随着感染的发展,毒血症加重,体温可高达41℃左右。血压在早期正常,后期则下降,伴有血红蛋白下降,白细胞计数增高。晚期有严重贫血、脱水和血压下降,有时有黄疸,导致循环衰竭。
局部情况伤口局部明显肿胀,疼痛剧烈,有胀裂感,一般止痛剂无效。伤口周围皮肤水肿、苍白、紧张发亮,稍后转为紫红或紫黑色,并出现大小不等的水疱。伤口内肌肉呈暗红色或土灰色,无弹性,切割时不出血,无收缩反应。挤压患部有稀薄、恶臭和浆液性血性分泌物溢出,并可见气泡逸出。轻触伤口周围皮肤有捻发音。
根据菌种不同可有辛辣、甜酸、臭或恶臭等不同气味,例如水肿梭状芽胞杆菌感染,可不臭或有很轻微的臭味。后期肢体高度肿胀,皮肤出现水疱,肤色呈棕色有大理石样斑纹或黑色。肌肉由伤口膨出者,呈砖红色而至橄榄绿色,最后呈黑色腐肉。
梭状芽胞杆菌通常经伤口进人受伤组织,在厌氧环境中生长繁殖,并释放毒素(卵磷脂类外毒素)破坏细胞膜,引起溶血、肾坏死、肺脑出血、血压下降以至循环衰竭。
释放胶原酶、透明质酸酶和纤溶酶,引起组织液化。
蛋白质和糖类分解产生大量气体,造成组织肿胀、缺血、坏死,病变扩散,病情恶化。
气性坏疽是火器伤中最为严重、发展最快的并发症之一,可能会出现兼性需氧菌感染、厌氧链球菌感染。如不及时诊治,可丧失肢体或危及生命,死亡率可达20%~50%。建议到传染病医院或感染科就诊,并作相关检查,但要与厌氧菌性蜂窝织炎等疾病鉴别。
具有开放性创伤史,如大血管损伤、开放性骨折等,出现头痛、恶心、发烧、神情不安、口唇皮肤苍白、脉快,忧虑、恐惧、精神欣快,应及早就医。
伤口持续不愈合,并且往外流脓者应及时就医。
当发生严重并发症,出现头晕、昏迷等症状时,应立即就医。
破损皮肤出现皮肤脓肿或疑似感染时,建议到传染病专科医院或感染科就诊。
当出现休克或者昏迷症状时应前往急诊科进行就医。
当出现开放性伤口或者外伤时应去普通外科就医。
身体上有出血部位吗?
不适的感觉是否由明显的因素引起?
有神情不安、口唇皮肤苍白等伴随症状?
是否到过医院就诊,做过那些检查,检查结果是什么?
有无药物过敏史?
取伤口渗出液涂片、染色、镜检可见革兰阳性短粗大杆菌,单独或成双排列,白细胞很少或变形、破碎。也可用荧光抗体,酶标抗体和酶标SPA等染色法进行快速鉴定。值得注意的是,从细菌学角度而言,Cp为革兰氏阳性杆菌;但是从感染部位检得的革兰氏阳性菌经染色后,可为革兰氏阴性或阳性。
X线检查伤口肌群间有气体,有助于早期发现气性坏疽。
本病通常是几种细菌的混合感染,引起本病主要的有产气荚膜梭菌、水肿杆菌、腐败杆菌、溶组织杆菌等。厌氧性链球菌也可产气,但其所造成的损害是链球菌蜂窝织炎及链球菌肌炎等。
一些兼性需氧菌感染如大肠杆菌、克雷白菌的感染也可产生以CO为主的气体,不易在组织间大量积聚。
可发现肌纤维间有大量气泡和大量革兰阳性粗短杆菌。
随着病情的发展,可发生溶血性贫血,红细胞明显升高,同时可以观察患者血液中中性粒细胞的数目来判断是否存在其他感染。
本病的诊断依靠临床表现,外伤或手术伤口处疼痛加重,伴全身毒性反应、发热、组织中积气等均支持本病的诊断。
伤口检得革兰阳性菌的意义不大,80%以上的外伤性伤口内存在梭菌而无感染的依据,若气体量增加或呈线性或沿肌肉和筋膜面扩展,则提示为本病。在病程后期,肌束内可见到气体积聚。
大量严重毁损肌肉的分解产物被吸收后,引起的局部和全身症状与气性坏疽颇为相似。肌肉失去活力,刺激不收缩,全身毒血症症状明显,伤员萎靡疲乏。但伤口内没有气泡和气性坏疽梭状芽孢杆菌。病情虽亦很严重,需紧急处理,但不能算作气性坏疽。
二者的有些症状确有类似之处,好发于下肢、患肢水肿,皮肤紧张、发亮。肢体末端变凉,但骨筋膜间隙综合征,一般发生于闭合性损伤,没有伤口,全身毒血症也较轻,病程进展也不及气性坏疽迅猛。
此病是一种严重的、急性混合感染,多发生于肠道穿破或结肠造口的伤员。最常见的致病菌为厌氧性链球菌、拟杆菌属及某些大肠杆菌。病变的特点是沿筋膜发生严重的进行性坏死,筋膜上的皮肤亦坏死,组织内有气体,但伤口脓性分泌物多,肌肉一般不受侵患,肉眼观正常,刺激时收缩,发热较高,全身毒血症较轻,病情进展也较慢。广泛切开和注射青霉素疗效良好。
早期诊断和紧急手术是保全患肢,挽救生命的关键。一旦伤口怀疑有梭菌性肌坏死,应尽早敞开伤口,以氧化剂大量清洗。气性坏疽一旦确诊,应紧急手术。即使有休克,也应在抢救休克的同时进行手术。加强全身支持疗法、高压氧治疗、紫外线照射伤口等综合治疗。对气性坏疽患者必须就地隔离治疗。
冲洗用药有过氧化氢溶液和高猛酸钾溶液。系统用药首选大剂量青霉素,还有其他药物, 如克林霉素、氯霉素、甲硝唑、亚胺培南、强力霉素等。待细菌培养药敏结果出来后,可根据细菌培养结果调整药物。
手术范围应超过表面皮肤显示的范围,病变区作广泛多处切口,彻底清除变色、不收缩、不出血的肌肉,直达色泽红润,能流出鲜血的正常组织并行筋膜切开减压。清创后若感染仍无法控制,应再次清创。再清创时,充分暴露伤口,作广泛多处的纵深切口,彻底切除坏死组织,直到能见出血的健康组织为止。如感染仅限于某一筋膜腔,可把受累肌肉全部切除,术后敞开伤口。
整个肢体均坏死者,如不截肢将加重全身毒血症,有生命危险者,应果断截肢。在正常部位用快速高位截断术,如截肢部位必须通过受累组织时,应把残端皮肤纵行切开,并将残余的受累肌肉从起点全部切除,截肢后不缝合伤口。
用高压氧治疗气性坏疽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用2~3个绝对大气压,每次2~4小时,第一天3次,第二、三天各2次,通常3天~4天即可控制病情。
紫外线照射伤口,对本症有较好的疗效。照射范围包括伤口及其周围5~10厘米的健康皮肤,用量为强红斑量,局部炎症控制后减量,直至可作二期缝合或植皮时为止。
本病的治疗包括少量多次输血,纠正水与电解质代谢失调,给予高蛋白、高热量的营养支持和止痛、镇静、退热等对症处理。
气性坏疽一旦确诊,应尽早进行手术。即使有休克,也应在抢救休克的同时进行手术。加强全身支持疗法、高压氧治疗、紫外线照射伤口等综合治疗。如不及时治疗,病死率常达100%。
气性坏疽经过手术以及应用抗生素治疗,一般能治愈。
气性坏疽积极治疗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治疗不及时病死率100%。
气性坏疽在门诊治疗,每周复诊至疼痛缓解后,不适随诊。严重者需入院治疗,待退烧稳定后转门诊治疗。
气性坏疽患者忌饮酒类,以免病灶扩散。忌食辛辣、刺激之物与腥膻之品,刺激性食物不利于伤口的恢复,可能加重病情。
术后食用富含高蛋白食物,例如牛肉、羊肉、鱼肉及海产品等,有助于补充人体需要的优质蛋白,对身体大有裨益。
多吃高维生素食物,如西红柿、黄瓜、生菜、胡萝卜、柠檬、猕猴桃等水果或蔬菜,补充人体必需的维生素。
避免辛辣、刺激食物,辛辣、刺激食物可造成血管粘膜的通透性增加,增加本病感染细菌的风险。
避免高盐、高脂肪食物,例如烤肉肠、薯条、披萨等食物,盐分含量大可造成水钠潴留,从而增加体湿,可造成炎症反应的加重,局部渗出增加。
气性坏疽患者的护理有利于减少因伤肢剧痛而影响白天正常生活以及夜间睡眠,做好心理护理,严密监测防治并发症,护理期间务必做好严密隔离制度,避免交叉感染。
保持床单清洁、平整、干燥,有污染时随时更换,使患者卧于一个舒适的环境,协助病人完成其生活上的需要。
饮食应选择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的饮食,改善营养状况,促进创面愈合。
经常清洁口腔,尤其是饭前、饭后,以保持口腔清洁湿润;增加水的摄入量,有便秘者,注意多吃蔬菜。
气性坏疽的病人常有明显的毒血症症状,体温可高达40度,应及时给予物理降温。
由于坏死组织和毒素对神经系统的破坏,可造成病人意识障碍,须警惕感染性休克发生。
预防气性坏疽的根本方法是早期彻底清创、早期注射青霉素和加强全身支持疗法。本病一旦发生,应隔离治疗,烧毁换下的敷料,以免交叉感染。
对一切开放性创伤,特别是有泥土污染和损伤严重、肌肉坏死者,均应及时进行彻底的清创术,去除一切失活坏死组织和异物。
对疑有梭菌性肌坏死的伤口,可用3%过氧化氢等冲洗、湿敷。对已缝合的伤口,应拆线敞开伤口。
从事建筑或高空作业者做好防护,避免创伤等意外事故发生。注意交通规则,预防交通事故,如有挤压伤等创伤,紧急送医。
有胰腺炎、十二指肠溃疡穿孔、肝硬化等病史者,如突发发热、腹痛急剧进展,需立即就诊。有结肠或血液系统的恶性肿瘤、糖尿病等基础疾病者,定期复诊,控制好基础疾病,外伤后尤其要注意消毒处理好伤口。
4843点赞
[1]梭菌性肌坏死(气性坏疽)诊治意见[J].浙江医学,2008(06):664-666.
[2]梭菌性肌坏死(气性坏疽)诊疗意见[J].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2008(03):145-146+148.
[3]陈寿康,王毓媚.创伤诊断学[M],人民军医出版社,1991.11:557.
[4]岳荣春,冯继贞,医院消毒技术与应用[M],人民军医出版社,2013.01:145.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