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血管瘤是脾脏良性肿瘤中最常见的一种,病人可以无任何症状,但有时也可以表现为左上腹疼痛或无痛性的包块,多在体检或腹部行超声检查时,偶然发现脾血管瘤,可以是孤立或多个发病,后者常为全身血管瘤病的一部分。病理类型可分为毛细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和混合性血管瘤,多与女性多次妊娠和门脉高压等因素密切相关。常见于多次妊娠的女性、有门脉高压、高血压病史的人群,发病年龄多为中年人,男性稍多于女性。
根据瘤体发生的部位可分3型:
瘤体位于脾动脉主干,距脾脏5cm以上;
瘤体位于脾门处脾动脉分支上,甚至伸入脾实质;
介于上述两者之间,瘤体位于脾动脉主干及分支之间,此型多见。
脾血管瘤是一种发生机制尚不明确的动脉扩张疾病,血流动力学的改变、激素水平变化、动脉硬化、炎症等会导致脾动脉中层组织缺损,进而扩张造成瘤样组织。其发生多与门脉高压、妊娠、动脉硬化等有密切关系。
脾动脉中层组织及弹力纤维层的萎缩和缺损可能造成造成脾动脉瘤形成。
静脉高压症与脾动脉瘤的发生有一定关系。
脾动脉有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易发生血管瘤。
妊娠与脾动脉瘤的发生有重要关系,脾动脉瘤多发生于妇女。
外伤:上腹部损伤,如果伤及脾血管,可引起本病。
脾血管瘤是脾脏良性肿瘤中最常见的一种,发病年龄多为中年人,男性稍多于女性。常见于多次妊娠的女性、有门脉高压、高血压病史的人群,是常见的一种内脏动脉瘤,占所有内脏动脉瘤的60%。发病率为0.02%~0.1%,在60岁以上的人群中,发病率则高达10.4%。
脾血管瘤好发于多次妊娠的女性,有门脉高压、动脉硬化、高血压等病史的人群。
大部分脾血管瘤患者可无自觉症状,多在体检时才发现本病。部分患者可出现上腹部疼痛、肿块,阵发性绞痛。如果动脉瘤破裂,则会出现上腹部剧痛,还可以内脏大出血、休克等并发症。
上腹部疼痛、肿块,阵发性绞痛,扩张的血管瘤压迫邻近组织导致疼痛。
脾脏扩张的血管瘤压迫刺激胃肠道,可以引起恶心、呕吐等症状。
脾血管瘤还可能引起脾大、肠梗阻,以及腹水,肝脾肿大等门静脉高压症表现。
剧烈腹痛:脾血管瘤破裂进入腹膜腔,可能会引起剧烈的上腹部疼痛。
内脏大出血:如果脾血管瘤破裂进入胃肠部等消化道、胰腺等,可能会引起消化道的出血。
休克:如果出血过多,可能会引起失血性休克。
妊娠期发生脾血管瘤,一旦破裂很可能引起大出血、子宫破裂等,造成胎儿和孕妇死亡。
大部分脾血管瘤患者可无自觉症状,多在体检时偶然发现本病。所以瘤体较大的、增长迅速的,或者是妊娠期的女性需要及时就医。可以行腹部彩超、MRI等检查,判断病情严重情况,然后再行具体治疗。本病还应与胰腺炎等疾病相鉴别。
如果体检发现有脾血管瘤,瘤体较大,或者出现了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或者妊娠期女性出现,应该及时就医。
脾血管瘤一般考虑普外科就诊,如明确病因,可到相应科室就诊,如血管外科等。
因为什么来就诊的?
以前是否出现过相应症状?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腹痛、恶心、呕吐等)
既往有无外伤史?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典型征象是左上腹曲线样或环形的钙化影。
可发现典型的动脉瘤征象,在囊性的暗区内存有血流信号。
可以帮助识别瘤体与毗邻脏器的关系,为手术提供依据,为低或等密度肿块,呈圆形或卵圆形、边缘清晰。
可明确脾动脉瘤的确切位置、大小及毗邻关系。
突发左上腹部疼痛、左肩部放射痛、恶心、呕吐症状,腹部X线片提示左上腹钙化病灶,需考虑脾血管瘤的可能性。
动脉造影明确脾内有血管瘤,或腹部CT检查有低或等密度肿块,呈圆形或卵圆形、边缘清晰,可诊断为脾血管瘤。
胰腺炎及消化不良都可以出现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但一旦出现出现伴有休克的急腹症则可能是脾血管瘤或者是其他内脏动脉瘤,出现伴有休克的急腹症则可以鉴别。
女性多见,CT表现与淋巴管瘤和血管瘤有部分重叠,为囊实性肿块,实性部分增强扫描早期多为轻度强化,部分病灶三期增强随时间延长其强化程度渐强,延迟期病灶范围可进一步缩小,囊性病灶间隔可以呈“网格”样强化。动脉造影明确有肿瘤,可以与此病鉴别。
发病年龄50~79岁,常发生肝转移,CT表现为脾大,脾内单发或多发肿块,密度不均匀,边界不清,肿块内可有高密度出血,动态CT增强肿块实质边缘可出现明显强化。动脉超声造影明确有肿瘤,可以与本病鉴别。
对于瘤体直径小于2cm的血管瘤可以暂不处理,积极控制血压;如果瘤体较大或者瘤体迅速增大,或者患者出现瘤体破裂导致出血等情况时,就需要手术治疗。治疗周期一般是1~3个月,有手术指征的及时手术治疗,也可采用介入治疗等方式。
绝对卧床休息,密切监测各种生命体征,包括呼吸、心率、血压等。
脾血管瘤未发生破裂,且瘤体较小、生长缓慢时可以暂用药物治疗,可以选用降血压、降血脂的药物治疗,如卡托普利、辛伐他汀等。
脾血管瘤最有效的治疗就是手术治疗,在未破裂之前给予手术切除。脾血管瘤的主要手术方式包括脾脏切除(分为传统开腹和腹腔镜)、脾脏部分切除(分为传统开腹和腹腔镜)。通过手术可将瘤体切除或者将瘤体血液的流入端和流出端结扎,使其缺血坏死,具体手术指征如下:
出现明显症状,怀疑先兆破裂或者已经破裂出血者;
瘤体直径≥2cm者;
瘤体直径<2cm,但有持续增大趋势者;
孕妇或育龄妇女,应在产前或孕前择期手术;
对开腹手术中偶然发现的脾动脉瘤,如病情允许,也应争取切除;
因毗邻脏器病变侵袭、外伤、感染等引起的脾动脉瘤,也应尽早予以手术切除。
脾血管瘤介入治疗可以采用腔内介入治疗,在瘤体内人工形成一个血栓,以使瘤体坏死消除,具体方法如下:
覆膜支架置入动脉瘤颈部。
经皮介入弹簧圈栓塞,或其他栓塞剂填充囊腔。
栓塞瘤体近端和远端的分支。
脾血管瘤患者经过及时手术切除治疗,一般可以治愈,且患者预后一般良好,不会影响自然寿命;但一旦发生破裂,情况危急,预后也较差。
脾血管瘤患者经过及时手术切除治疗后,一般可以痊愈。
脾血管瘤治愈后,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需要定期体检,每3~6个月复查一次,项目包括超声、CT等;如血管瘤体积无变化,可继续随访,如体积逐渐增大应缩短复查间隔,或出现手术指征时建议手术治疗。
脾血管瘤的发生与动脉硬化、高血压等有关,所以患者尽量增加膳食中的蛋白质等营养成分,避免大量摄入酒精以及高盐食物。
增加膳食中的蛋白质、维生素、纤维素的摄入,如新鲜蔬菜、水果和豆类等。
避免大量摄入酒精以及高盐、高糖、高脂等不健康饮食,可能会加重动脉硬化等危险因素。
脾血管瘤患者手术后要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防止术后腹腔内出血及切口出血。严格控制高血脂、肥胖等血管瘤发生的高危因素。
手术后要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观察切口渗出情况,防止术后腹腔内出血及切口出血。
注意防止血栓形成,引起栓塞。
密切观察体温变化,防止发生感染。
脾血管瘤患者要严格监测血管瘤发生的高危因素,包括高血脂、肥胖、多次妊娠、门脉高压、高血压等高危因素。
脾血管瘤术后要按照流食、半流食、正常饮食的顺序逐渐过渡。
脾血管瘤的发生与动脉硬化、高血压等有关,同时高脂饮食、肥胖、动脉粥样硬化是其发生的危险因素,应尽量避免。可以行腹部X线片或彩超进行筛查,及时发现、治疗相应疾病。
脾血管瘤的高发人群应每年至少体检一次,可以行腹部X线片或彩超进行筛查。
定期体检,及时发现、治疗相应疾病,包括动脉硬化、门脉高压、高血压等疾病。
避免过多的糖类、脂类的摄入。
避免过劳、情绪过激。
4071点赞
[1]任金锐,张慧,崔立强,等.真性脾动脉瘤腔内治疗现状[J].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2020:59-61.
[2]魏猛,朱化刚,张志功.脾血管瘤的手术指征探讨及外科治疗现况[J].肝胆外科杂志,2019,027(001):77-79.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