涎腺肿瘤是指发生于涎腺部位的良恶性肿瘤,可分为腮腺肿瘤、颌下腺肿瘤、舌下腺肿瘤、小唾液腺肿瘤。涎腺肿瘤是一种常见病,主要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有关。主要临床症状包括肿块、疼痛、张口困难、舌运动困难,可导致面瘫、转移、感染的并发症。目前主要通过手术治疗,预后一般。
涎腺包括腮腺、颌下腺、舌下腺、口腔黏膜小涎腺等。小涎腺分布于唇、颊、舌、硬腭等处黏膜下组织。腮腺为浆液腺体,其他均为混合腺体。腺体不同,肿瘤类型不同,其临床表现不同。
占涎腺肿瘤的80% ,多为良性,且多为混合瘤,恶性多以黏液表皮样癌最多,次为混合瘤恶变为主。腺癌和腺泡细胞癌表现为耳垂下方无痛性肿块,缓慢性生长且病期长,或呈结节状,软硬不一 ,可有巨大者。
如有以下情况有恶化可能,生长速度加快、呈浸润性生长固定、出现疼痛、破溃出血、面瘫。
以混合瘤常见,长期存在,出现疼痛时有可能恶变,有可能出现破溃、出血、神经受压或以神经症状为首发症状。
恶性居多,常以疼痛、舌麻木、萎缩、舌运动不灵活而就诊,触诊时可及肿块或腺体增大。
恶性多于良性,以腺样囊腺癌常见,次为恶性混合瘤。好发于腭部、颊部、舌下等处,晚期出现溃疡或出血、疼痛。
涎腺肿瘤的的发生能与遗传和环境有关,好发于有家族史者,长期接触性刺激、慢性损伤可能诱发涎腺肿瘤。
涎腺肿瘤与其他头颈部肿瘤不同,吸烟、饮酒与恶性涎腺肿瘤发病的关系并不明确,但腮腺淋巴瘤除外,国内学者研究发现,超过95. 2%的腮腺淋巴瘤患者有吸烟史。
涎腺的慢性炎症似乎也不是一个肯定的影响因素,只能说可能是由于损伤相关组织结构细胞增加形成肿瘤的风险。
营养状况可能是低危因素。低维生素A和维生素C与高发病相关。年轻时患过良性肿瘤的患者(如多形性腺瘤),有患恶性腮腺肿瘤的高危险性,可能这类肿瘤有恶性转换的可能(3%~10%)。
辐射可能是另外一个原因,日本核爆炸幸存者及儿童时期接受放疗的患者,其发病率增高,并且有病种的特异性。根据日本广岛和长崎原子弹爆炸后幸存者的数据显示黏液表皮样癌的和腮腺淋巴瘤随着接受放射剂量的增加而发病率增高。
多种病毒可以引起涎腺肿瘤,包括多形性腺瘤病毒、腺病毒及EB病毒等。
另外工业暴露也与涎腺肿瘤相关,镍、铬、石棉工业接触者其涎腺肿瘤发病率增加。
最后遗传因素在涎腺癌的发生中亦可能发挥重要作用,具有家族史的人群患病风险较常人更高。
慢性损伤,长期慢性反复刺激涎腺可导致细胞增生肥大,若出现异型增生,可诱发涎腺肿瘤。
涎腺肿瘤是一种常见病,发病率为(0.15~1.6)/10万,占口腔颌面部肿瘤的20.6%。
有家族史者属于高发人群。
居住地周边地区辐射较高或工业污染较严重的人群。
吸烟者是腮腺淋巴瘤的高危人群。
涎腺肿瘤的典型症状包括肿块、疼痛、张口困难、舌运动困难,部分患者可出现淋巴结肿大,恶性肿瘤可导致骨质破坏,累及咽部出现咽部肿胀,吞咽困难。可导致面瘫、转移、感染的并发症。
不同部位的涎腺肿瘤有其共同的临床特点。良性肿瘤多为生长缓慢的无痛性肿块,活动,无功能障碍,表面光滑或呈结节状。恶性肿瘤多有疼痛,生长较快,与周围组织有粘连,甚至伴有神经功能障碍。有些低度恶性肿瘤在早期也可呈良性表现,且病程较长,易与良性肿瘤相混淆。不同部位的涎腺肿瘤又具有其各自的临床特点。
80%以上发生于浅叶,表现为耳垂下方或前、后方肿块,病程长短不定,长者可达数年、数十年。良性肿瘤即使体积巨大,也不出现面瘫症状。恶性肿瘤则可出现不同程度的面瘫症状,有的以面瘫为主诉就诊,经医师检查始发现腮腺肿瘤。有的侵及皮肤,出现表面溃破。侵犯咬肌时,常致张口受限。少数病例出现颈部淋巴结肿大。总之有以下症状及体征之一者,就要怀疑有恶性的可能:
肿瘤生长速度突然加快。
出现浸润并与周围组织粘连,包块活动较差。
局部出现持续性疼痛。
肿瘤表面自行破溃出血。
出现面神经麻痹的体征。腮腺恶性肿瘤主要包括黏液表皮样癌、腺泡细胞癌、恶性混合瘤、腺样囊腺癌、转移癌等。
约10%腮腺肿瘤发生于深叶,由于深叶位置深,不易早期发现,而且邻近咽侧壁,当达到一定体积时,可见患侧扁桃体后上方软腭隆起,也可在下领升支后缘内侧触及肿块,良性肿瘤即使较大,一般不发生开口困难。由于腮腺内、外均有淋巴结,腮腺常成为其他部位恶性肿瘤的转移中心。原发癌部位可能来自鼻咽、额题、后颊、耳前部皮肤以及眼睑。肿瘤类型除鼻咽癌外,常见者为恶性黑色素瘤和睑板腺癌。
表现为颌下三角区肿块。良性肿瘤常无自觉症状。恶性肿瘤侵犯舌神经时出现舌痛及舌麻木,舌下神经受累时出现舌运动受限,伸舌时歪向患侧,也可出现舌肌萎缩及舌肌震颤。肿瘤侵及下领骨骨膜时,与下颌骨体融合一体而不能活动。部分肿瘤出现颈淋巴结肿大。
部分病例无任何自觉症状,部分病例可有一侧舌痛或舌麻木,或舌运动受限。触诊可及舌下腺硬性肿块,有时与下颌骨舌侧骨膜粘连而不活动,口底黏膜常完整。舌下腺肿瘤中恶性占90%以上,多表现为舌下肿块,当舌根部体积较大时,可影响吞咽和呼吸。当舌下神经受累时可产生舌运动障碍。
腭部最多见,一般发生于一侧腭后部及软硬腭交界区。上领硬腭肿瘤固定而不活动,不能依此判断良恶性。上腭恶性肿瘤可有疼痛或烧灼感,常伴有患侧上腭、眶下区或上唇麻木。当肿瘤侵及翼肌时,常致张口困难。向口内突出生长者,肿物可充满口腔造成进食障碍。良性肿瘤对腭骨及牙槽突产生压迫性吸收,恶性肿瘤对骨质呈侵蚀性破坏。
磨牙后腺肿瘤常以黏液表皮样癌为多见,因肿瘤含黏液性分泌物,易被误诊为黏液囊肿,或因伴发炎症而误诊为冠周炎或骨髓炎,主要表现为牙龈肿胀或牙齿松动。
舌根部涎腺肿瘤以恶性肿瘤多见,主要症状为疼痛、异物感及吞咽障碍。
部分患者可出现淋巴结肿大,恶性肿瘤可导致骨质破坏,累及咽部出现咽部肿胀,吞咽困难。
当涎腺肿瘤累及面部神经可导致面瘫,表现为面部肌肉的运动和感觉障碍。
恶性涎腺肿瘤可出现远处转移,导致相应器官损伤,出现咳嗽、咳血、头痛等。
涎腺肿瘤易合并细菌感染出现肿瘤部位的溃烂、流脓,严重者可出现全身寒战、发热。
当患者颌面部出现肿块、疼痛、张口困难、舌运动困难的症状及时就诊口腔科,行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组织病理学检查明确诊断。涎腺肿瘤注意与涎腺囊肿、涎腺区的慢性淋巴结炎相鉴别。
当患者出现面部肿块、疼痛的情况下需要及时前往医院就诊。
当涎腺肿瘤增长速度突然加快,增大迅速时,患者应立即就医。
当患者出现全身发热、头痛、肿瘤破溃的情况时应立即就医。
多数患者优先考虑去口腔科或肿瘤科。
因为什么来就诊的?
目前都有什么不适?(如面部肿块、疼痛、张口困难、舌运动困难)
这些症状出现多久了,有加重或缓解的因素吗?
直系亲属有类似症状吗?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有长期接触化学物质或物理射线吗?
医生通过视诊检查肿瘤的位置、大小,表面有无皮肤破溃、红肿。通过触诊检查肿瘤的质地、边界、活动度,以及有无疼痛。
CT及MRI检查,可见涎腺内有异常肿物影,恶性肿瘤可导致周围软组织及骨质破坏。涎腺导管造影可以看到肿物的位置和形态,若有造影剂泄漏,说明导管侵蚀破坏。
因涎腺部位较深,一般不进行活组织取病理,多数患者进行术中冰冻病理检查,可以明确肿瘤的良恶性,对下一步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涎腺肿瘤的诊断需要依据以下几点:
面部肿块、疼痛、张口困难、舌运动困难的典型症状。
影像学可见涎腺肿物。
组织病理学明确肿瘤病理类型。
涎腺囊肿分潴留性和先天性两类,该病表现为涎腺区无痛性包块,潴留性囊肿扪诊时肿物柔软,有波动感,穿刺可抽出囊液,其中含淀粉酶。B超检查为囊性影像,周界清晰,周围可见一层明显的强回声包膜光带,内部回声为液性暗区。通过影像学检查可与涎腺肿瘤相鉴别。
该病常表现为无痛性肿块,特别颌下区多见,但皆有感染来源的病史,如面部、口腔或咽部的炎症史,淋巴结炎常有时大时小的病史和急性发作史,对抗感染治疗有效,通过实验室检查可与涎腺肿瘤相鉴别。
涎腺肿瘤均需要手术治疗,术中明确肿块良恶性后,进行彻底切除;恶性程度高或有转移者术后需要辅助放射治疗。因涎腺肿瘤对化疗不敏感,一般不进行药物治疗。
涎腺肿瘤以手术治疗为主,术后可以配合化学药物治疗,具体用药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即可。
肿瘤切除术:涎腺肿瘤无论良恶性均选择手术彻底切除,术中进行冰冻病理检查,若恶性程度较高,需要在彻底切除原发病灶的基础上,进行颈部淋巴结清扫和面神经切除。
放射疗法是恶性涎腺肿瘤局部治疗手段之一,对有淋巴结转移的恶性涎腺肿瘤,术后均需放疗。目前放射治疗方法进展很快,如适形放疗、立体定向放疗(γ刀)及调强放疗等。放射疗法可引起疲乏、胃纳减退、低热、骨髓造血功能抑制、放射性肺炎、肺纤维化和癌肿坏死液化形成空洞等放射反应和并发症,应给予相应处理。
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转基因技术为涎腺癌的治疗开辟了一条新途径。涎腺位置表浅,容易获取涎腺腺泡细胞核导管上皮细胞,而且,已有较成熟的涎腺细胞体外培养技术,体外培养的涎腺细胞不但保持了涎腺细胞合成、分泌和排出涎液的功能,而且容易接纳各种目的基因的载体,尤为腺病毒载体。因此,涎腺可能成为十分理想的基因治疗靶器官。通过转基因处理,使受到放射线损伤或发生了淋巴上皮病的已失去了分泌涎腺功能的导管细胞转化成能够分泌涎腺的涎腺上皮细胞。因此,通过基因治疗有可能改变涎腺组织汇总不同类型的细胞的功能而达到治疗涎腺肿瘤的目的。
涎腺肿瘤的预后与病理类型有关,良性患者预后较好,一般可治愈且不影响自然寿命,无后遗症。恶性患者预后较差,不易治愈,生存时间受影响,留有面瘫的后遗症,所有患者术后均需复查。
涎腺肿瘤良性患者一般可治愈,恶性患者一般不能治愈。
涎腺肿瘤良性患者一般不影响自然寿命,恶性患者治疗后近期生存率较高,但远期生存率持续下降,3年生存率为77.8%,5年生存率为69.6%,10年生存率为55.8%,15年生存率为36.7%。
涎腺肿瘤恶性患者术后因面神经切除会导致面瘫,出现面部的运动和感觉异常,放疗治疗后出现骨髓抑制等不良反应。
涎腺肿瘤患者术后一周复查影像学检查观察涎腺恢复情况,每半年复查一次影像学检查。
涎腺肿瘤患者的术后饮食需要由流食逐渐过度,避免导致伤口受损。恢复正常饮食后需以清淡营养为主,避免辛辣刺激及煎炸食物。
涎腺肿瘤患者术后24小时内进食不便,以流食为主,可以选择牛奶、米汤、鱼汤等。72小时后可逐渐过度到正常饮食,食物需软烂,避免坚硬难咀嚼的食物。
涎腺肿瘤患者术后以清淡饮食为主,多吃一些绿叶蔬菜和柔软类食物以及粗粮等。避免吃一些辛辣刺激性食物,油炸食品,烧烤类食品以及其他熏制类食品等。
涎腺肿瘤患者的护理需要注意伤口和口腔的清洁,患者及家属通过观察肿块、疼痛、张口困难、舌运动困难的症状有无好转进行病情监测,家属注意观察患者的心理状态。
涎腺肿瘤患者术后注意伤口周围消毒和清洁,避免感染,注意经常更换敷料,观察有无化脓或红肿。
涎腺肿瘤患者术后注意口腔卫生,每天早晚刷牙至少3分钟,进食后漱口,睡前避免进食,避免食物残渣在口腔内发酵。
患者及家属通过观察肿块、疼痛、张口困难、舌运动困难的症状有无好转进行病情监测,术后一周复查影像学检查监测涎腺恢复情况。
家属注意观察患者有无心情低落的情况,要及时安慰和疏导患者,鼓励患者积极治疗,避免出现心理障碍性疾病。
涎腺肿瘤术后患者如果出现伤口肿胀或渗血的情况需要及时就医处理。
涎腺肿瘤的病因尚不明确,目前没有特异的预防方式,主要是通过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和提高机体免疫力进行预防。对于有家族史者需要每年进行口腔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有一定的早期筛查作用。
对于有家族史者需要每年进行口腔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有一定的早期筛查作用。
避免长时间接触有毒化学物质和物理射线,工作时注意穿戴防护服。
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规律作息,适度锻炼,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和熬夜。
保持平和愉悦的心态,避免精神高度紧张。
4045点赞
[1]邵志敏主编;王卓颖,徐烨方副主编.实用肿瘤外科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8.10.215-219.
[2]黄云超主编.临床肿瘤外科学.第2版[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16.06.338-352.
[3]张素花,方庆全,陈宏.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制作细胞块术前诊断涎腺恶性肿瘤的应用价值[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17,033(005):385-387.
[4]梁丹.不同手术方式治疗腭部涎腺肿瘤的临床疗效分析[J].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2016(13):42+44.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