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期直肠癌是指妊娠期确诊,或症状起自妊娠期而于妊娠结束后1年内确诊的直肠癌。早期直肠癌多无明显症状,病情发展到一定程度可出现排便习惯改变、腹痛或腹部不适、里急后重、大便带血、体重下降、消瘦等相关症状,其发病率低,外科和妇产科医师面对偶发的病例,常缺乏足够的认识,易误诊、漏诊。
多数的妊娠期直肠癌是由腺瘤性息肉演变而来,经历增生、腺瘤、癌变各阶段及相应的染色体改变,且遗传因素在妊娠期直肠癌发病中也有重要作用。
腺瘤性息肉是妊娠期直肠癌最主要的癌前病变,具备以下三个条件之一者即为高危腺瘤:腺瘤直径≥10mm;绒毛状腺瘤或混合性腺瘤而绒毛状结构超过25%;伴有高级别上皮内瘤变。
妊娠期直肠癌中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和遗传性非息肉病直肠癌都与遗传有关。后者即使是散发性直肠癌,遗传因素在其发生中亦起重要作用。
过多摄人高脂肪或红肉膳食纤维不足等容易导致肠道微生态(肠菌等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紊乱(包括具核梭杆菌等致病菌的肠黏膜聚集),从而诱发妊娠期直肠癌的发生。
体力活动可以促进肠道蠕动,帮助粪便排出,减少肠道和粪便中致癌物质的接触时间,因此长期处于极轻体力活动有可能会诱发妊娠期直肠癌的发生。
妊娠期直肠癌少见,文献报道检查35万名妊娠妇女中仅发现7例直肠癌,发病率为0.002%。有研究显示妊娠期直肠癌约占直肠癌患者的2.28%,占女性直肠癌患者的4.58%,占具有生育能力的女性直肠癌患者的9.92%。
妊娠期直肠癌好发于青壮年女性,且妊娠期直肠癌恶性程度高,易转移,就诊时不能切除者近50%。另外,有直肠癌家族史者也好发本病。
妊娠期直肠癌的症状与病灶进展、侵犯位置有关,主要表现为排便习惯改变、里急后重、大便带血、消瘦等,也可引起呼吸困难、黄疸、头痛等症状的发生。严重时还会并发肠梗阻、肠穿孔等并发症。
直肠刺激症状,便意频繁、排便习惯改变、里急后重。
大便带血和黏液,可为脓血便。
常伴随体重明显下降、消瘦等全身症状,且若癌症病灶侵犯其他部位或发生转移至其他器官,可引起肛门失禁、血尿、黄疸、呼吸困难、头痛、骨转移部位疼痛等。
当肿瘤生长到相当大的体积,会阻塞肠腔或者浸润肠壁引起肠管狭窄,多引起不完全性肠梗阻,有腹痛、腹胀、肠鸣音亢进等表现。
妊娠期直肠癌的肠梗阻症状会进行性加重,如果不进行手术切除,通常不会得到缓解,从而进展为肠穿孔,表现为突发剧烈腹痛、全腹部压痛和反跳痛,部分有全身中毒症状。
妊娠期女性如发现排便习惯改变、大便带血,需要尽快在消化内科医生的指导下积极治疗。还应进行腹部超声检查、乙状结肠镜+活检的检查确诊,并与妊娠期痔等疾病相鉴别。
发现排便习惯改变、大便带血、里急后重等症状,高度怀疑妊娠期直肠癌时,应及时就医。
已经确诊妊娠期直肠癌的患者,若出现突发剧烈腹痛、全腹压痛等症状,应立即就医。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消化内科就诊。
若患者出现其他严重不适反应或并发症,如突发剧烈腹痛、全腹压痛、发热等,应立即前往急诊科就诊。
因为什么来就诊的?
孕期是多久?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有无家族史?
对发现直肠癌的准确率较低,但有利于发现有无肝转移,超声检查发现腹腔较大转移灶的敏感度约为75%。
有利于发现直肠癌局部病灶和远处转移灶,对于制定手术和放疗计划非常有用。但由于放射线相关的致畸性和致癌性,孕早期行腹部CT检查是禁忌的。
妊娠期行MRI检查较CT检查安全,可以有效评估盆腹腔病变。
包括CEA、CA153、CA125和CA199等水平均明显升高,提示直肠癌可能性较大。
妊娠期由于腹腔组织、器官移位,腹内压增高而不易进行特殊检查,如直肠指检可能造成流产或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因此不建议使用。
是诊断直肠癌的“金标准”,最好在孕中期以后进行。
典型妊娠期直肠癌症状——便意频繁、排便习惯改变、里急后重、便血、血尿、剧烈腹痛、体重明显下降。
结合乙状结肠镜和活检,病理活检中出现癌细胞即可确诊。
是最常见的肛肠疾病,是肛管或直肠下端静脉充血肿大所致,主要表现为排便时出血、疼痛、肛门瘙痒和痔赘脱垂,一般可治愈,少数患者可能复发。
是常见的肠道良性肿瘤,与直肠癌发生关系密切,是一种癌前病变,多数患者无症状,也可有腹部不适、腹部疼痛、排便习惯改变、间歇性便血等表现。
目前,妊娠期直肠癌还没有公认的标准治疗方案,需要长期持续性治疗。临床上采用的主要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化疗等。制定治疗方案时需参考孕周、肿瘤部位、分期、是否有并发症以及患者意愿。
该疾病一般无需药物治疗。
孕早期诊断为妊娠期直肠癌,建议终止妊娠,后行专科治疗,以手术治疗为主。
孕中期,若有手术指征,可在严密监测母胎情况下,在孕20周后行手术治疗。
孕晚期28周后,母体若未发生严重并发症,胎肺未成熟及胎儿情况良好,可对症处理,延长孕周,但推迟的时间越短越好。原则是择期终止妊娠,及早分娩活婴,之后及早行结肠癌根治术。
若合并低位肠梗阻或肠穿孔发生时,患者死亡率极高,应立即急诊手术。
若妊娠合并Ⅳ期直肠癌,可行新辅助化疗,氟尿嘧啶、亚叶酸、奥沙利铂是常用的化疗药物。分娩前3周停止化疗。化疗对胎儿的影响相对较小,但对母亲来说,化疗并不能治愈结直肠癌,甚至有可能延误病情。
妊娠期结直肠癌的早期患者预后较好,但总体预后差,部分可治愈2年生存率为64.4%。需要手术治疗定期复诊,观察病情的发展状况。
本病部分患者经过正规治疗,能够治愈,但大部分妊娠期直肠癌患者发现时已是晚期,常不能治愈。
本病可影响生存期,患者2年生存率为64.4%。
妊娠期直肠癌患者手术治疗后应定期复诊,复诊时行肿瘤标志物检测、腹部超声以及乙状结肠镜检查,监测癌症病灶有无复发。
妊娠期直肠癌患者术后待排气后,可进食少量温度适宜的流质饮食,建议清淡、易消化饮食。
术后排气后,可给予以下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如汤类、面片等,但不宜过热。待能恢复普通饮食后,合理膳食,保证营养。
建议易消化、富含维生素、低盐、低脂优质蛋白饮食。
妊娠期直肠癌患者特别是术后患者在生活上需进行相应的护理,对症状的消除或疾病的恢复,改善预后,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进食以易消化的食物为主,防止出现肠腔狭窄和肠道蠕动功能障碍及肠粘连。
术后卧床患者应注意皮肤清洁,多翻身拍背,防止褥疮、坠积性肺炎等的发生。
妊娠期直肠癌患者手术治疗后应特别注意饮食情况,因为治疗可能会造成一定程度的肠腔狭窄和肠道蠕动功能障碍及肠粘连,进食以易消化的食物为主,保持大便通畅,防止肠梗阻的发生。
妊娠期直肠癌的好发人群应关注全身状况,定期结肠镜检查、超声、MRI检查诊断,以便及时发现肿瘤,在计划妊娠前更应该进行肿瘤的筛查。
对于有易感因素和家族史的高危人群,在计划妊娠前可行肿瘤筛查如乙状结肠镜+活检。
计划妊娠前定期结肠镜检查:结肠镜下摘除直肠腺瘤可预防直肠癌发生,内镜术后仍需视病人情况定期复查结肠镜,以及时切除再发腺瘤。
妊娠期检查时应关注全身状况,一旦出现异常情况,应引起重视,及时就诊。
对有条件者最好在备孕期进行全身检查,在常规产前检查时应注意全身情况,包括是否有消化系统症状及其他临床症状,并通过超声、MRI检查诊断,以便及时发现肿瘤,及时治疗。
4211点赞
[1]邓飞涛,欧阳为相,姚杜鹃.妊娠合并晚期结直肠癌1例并文献复习[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19,48(5):613-614.
[2]韩肖燕,杨桦.妊娠期恶性肿瘤四例临床分析及文献复习[J].中华妇产科杂志,2019,54(7):480-484.
[3]翁桢泓,许慕明,许晓萍等.1例直肠癌合并妊娠患者的MDT诊治报道[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9,19(55):200-201.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