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骨骨髓炎多因颅脑外伤后处理欠妥,导致细菌感染颅骨引起炎症,从而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其感染范围可以限局在一块颅骨上,亦可超过骨缝侵及多个颅骨。临床中可表现为红、肿、热、痛,也可出现皮下积脓或者形成窦道,主要治疗是在抗菌治疗的同时行手术切除治疗。
颅骨骨髓炎可分为急性颅骨骨髓炎和慢性颅骨骨髓炎两大类:
颅骨骨髓炎急性期可表现头皮红、肿、热、痛等炎症性反应,可伴有邻近淋巴结肿大、发热、寒战等不良症状。如果治疗不及时可向外形成骨膜下脓肿,向内形成硬膜外脓肿、脑膜炎等。
颅骨感染不能得以控制就会转变成慢性骨髓炎。
颅骨骨髓炎多因开放性颅脑损伤,尤其是污染严重的火器伤或因头皮缺损、坏死使颅骨长期暴露所造成,偶尔可由血行感染而致。
开放性颅脑损伤是本病最常见原因,外伤后脑部与外界直接相通,造成颅骨感染。
如电击伤、放射治疗、头皮撕脱等,造成颅骨裸露,引发感染。
中耳炎、鼻窦、眶部感染蔓延至颅骨,或头部术后感染,均可能引发颅骨骨髓炎。
外伤病史患者长期使用激素、抗生素等药物,增加耐药性,继发感染。
开放性颅脑损伤的患者置管引流过程中护理不当,继发感染。
颅骨骨髓炎临床是神经外科的常见病,目前暂无权威的该疾病发病的相关数据。
免疫力低下患者致病菌更易生存、繁殖,导致骨髓炎进一步发展。
男性群体复杂的社会关系导致颅脑外伤的可能性较大。
颅骨骨髓炎根据时间的不同,分为急性骨髓炎和慢性骨髓炎,根据时间周期的不同,症状也不同。可以出现硬脑膜外积脓、硬脑膜下积脓等并发症。
急性期局部头皮呈红、肿、热、痛等炎性反应,远处头皮可有水肿,邻近淋巴结肿大,并可伴有发热、倦怠、寒战等全身症状,外周血中白细胞可增高。如治疗不及时或炎症未能控制,感染可向颅内或颅外扩展。向外形成骨膜下脓肿,向颅内可形成硬膜外脓肿、脑膜炎或脑脓肿、感染性静脉窦栓塞等。
颅骨感染迁延未愈可转成慢性骨髓炎,局部表现可有头皮下积脓或破溃成窦道,窦道有时闭合,有时破溃流脓,脓液中可杂有坏死的小骨块,当排脓不畅时局部及全身症状增剧。
颅骨骨髓炎较易伴发硬脑膜外积脓,偶尔亦可因开放性颅骨骨折早期清创不彻底而引起,其时头皮伤口常已愈合。这类病人早期多有头痛、发烧、嗜睡。当脓肿形成后往往出现颅内压增高及局部脑组织受压症状,如偏瘫、失语或神经废损体征。
硬脑膜下积脓可发生于颅骨骨髓炎之后,也可因穿透性颅脑伤早期处理欠妥而引起感染,或继发于严重的鼻副窦炎。常见症状包括头痛、发烧、颈强直、视力下降及嗜睡等,易漏诊。部分患者可出现偏瘫、失语或偏盲等神经功能障碍。
颅骨骨髓炎和其他部位的骨髓炎一样,治疗都非常困难。故患者需要及早就医,可就诊于神经内科,积极进行各项处理,改善预后。
有外伤史。
头皮呈红、肿、热、痛等炎性反应或者局部表现,可有头皮下积脓或破溃成窦道等不良表现。
患者可就诊于神经外科。
有无外伤?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头皮红、肿、热、痛等)
是否有全身症状?(如高热、寒战等)
有无长期服药史?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血常规可能有外周血中白细胞可增高。
一般在颅骨感染后2~3周才能在X线上呈现改变,90%表现为地图样骨质破坏,界限较模糊,或为虫蚀样骨密度减低。慢性者在骨破坏区周边可有骨硬化带,界限较清晰,半数有游离死骨,死骨形态不整、大小不一,病灶可为单一的,也可为多发的或较弥漫的。
有助于颅内脓肿的诊断,合并硬膜外或硬膜下脓肿时,表现为颅骨内板下方脑外出现菱形低密度区,增强检查内缘有均一明显的带状强化,同时伴有邻近脑组织水肿。
可明确具体的致病菌种类,对指导临床用药有积极意义。
有开放性骨折、头皮或其他部位软组织感染、鼻窦感染、中耳炎及败血症史,近期伴有局限或全身感染症状。
急性颅骨骨髓炎,有头痛、局部急性炎症、发热、白细胞计数增多,慢性期头皮局部有脓性窦道或局部死骨。
头部X线拍片:早期可无变化,亚急性与慢性期显示骨质破坏,死骨形成或增生硬化等骨质征象。
多见于中老年,早期转移至板障内无膨胀性改变,溶骨性转移者多见于颅顶骨,单发或多发,大小、形状不同,边缘不整,且多不清晰,无硬化边。病灶发展可增大、增多,且可融合,可有软组织肿块,极少有骨膜反应。
多见于成人,可有血钙增高、血清特异性免疫球蛋白增高,尿中本周氏蛋白阳性。影像学方面颅骨可见多发圆形、边缘较清,且无硬化边的穿凿样骨破坏,常伴较广泛的骨质疏松,可有软组织肿块。
颅骨骨髓炎属于比较严重的疾病,要积极应用抗生素治疗,可以在早期通过静脉输液应用抗生素,效果更好。另外,还可以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检查,根据检查结果选择敏感的药物。经过治疗以后如果是局部有脓肿形成,可以通过手术做脓肿的冲洗引流,彻底清除脓液,经过治疗以后有恢复的希望。
应用大剂量广谱抗生素治疗,已形成头皮下或骨膜脓肿,则应早期拆除伤口缝线或切开引流,并注意伤口深处有无污物,同时将已失去活力和血供的游离感染之骨片取出。
行手术清创,切除窦道,刮尽感染性肉芽组织,摘除死骨,咬除炎性骨质,直至正常颅骨为止,术中以抗生素溶液冲洗。缝合头皮伤口或大部缝合,皮下引流,术后抗生素治疗,直至伤口愈合,若合并硬膜下脓肿应同时引流处理。
头孢曲松用于敏感菌所致感染性疾病,属于广谱抗生素的一种,不良反应有皮疹、发热、瘙痒等。
头孢噻肟钠用于敏感菌所致的中枢感染以及多种系统感染性疾病,属于广谱抗生素的一种,对头孢类抗生素过敏者禁用。
在局部麻醉或全身麻醉下进行手术,以病灶为中心或通过窦道做直线形或“S”形切口,将头皮自炎变的颅骨上翻开,清除感染性肉芽和死骨。
颅骨骨髓炎经过有效、规范的治疗均通常可治愈,经过治疗能够减轻或消除炎症性症状,维持患者正常的生活质量。
颅骨骨髓炎一般能治愈。
颅骨骨髓炎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颅骨骨髓炎患者一个月后复查头颅CT。
骨髓炎患者在施治的早期强调并提倡清淡可口的素食,因素食能提供最天然、最易消化、最能直接吸收的营养素。如素食配制合理,人体所需要的糖、脂肪、蛋白质这三大营养要素都非常丰富,足够人类机体的合理需要。
加强营养,鼓励病人进食营养丰富、容易消化的饮食,一般给予流质或者半流质饮食,及时给予患者饮水或者果汁,必要时适当补液,纠正贫血,增强抵抗力。
忌大量吃肉以及辛辣、刺激性食物。
颅骨骨髓炎的患者护理以增强患者头部保护为主,注意观察头部有无异常,以有效改善预后,促进恢复。
如果患者有颅骨缺损,但没有进行手术修补,需注意保护头部,避免碰撞。另外,患者可戴帽子或假发,以降低头部外观的不良影响。
监测患者体温、生命体征,观察局部头皮有无异常。
预防颅骨骨髓炎,需要在脑外伤后要及时处理伤口,防止感染,可以有效降低本病的发病率。
避免外伤:日常外出注意安全,提高安全意识,遵守交通规则,减少外伤的发生。
加强运动: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机体免疫力,提高抗病能力。
如果发生了颅骨骨髓炎,及早应用强效广谱抗生素治疗,使炎症及时得到控制,不再发展,效果较好。但在颅骨已遭到严重破坏及头皮形成慢性窦道时,则很难仅用抗生素及换药和简单的窦道搔刮术等方法治愈,需及早进行手术。
4302点赞
[1]赵继宗,周定标.神经外科学[M].第三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480.
[2]王忠诚.神经外科学[M].第一版.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910.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