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部急性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是致病菌从皮肤黏膜破损处或其他感染病灶侵入淋巴流,导致的淋巴管和淋巴结的急性炎症。致病菌主要为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主要临床表现为畏寒、发热、全身乏力等全身症状;红丝疔,条形触痛区;局部淋巴结肿大、疼痛等。治疗上主要以控制原发感染为主,首选青霉素治疗。预后良好,反复发作者可导致慢性淋巴管(结)炎、淋巴水肿、象皮肿等。
分为网状淋巴管炎(丹毒)和管状淋巴管炎,炎症发生于皮下结缔组织层内,沿集合淋巴管蔓延。好发部位主要为面部和四肢。
好发部位多在颈部、腋窝或腹股沟或是肘内侧或者是腘窝,可能来源于口咽炎症、足癣、皮肤损伤及各种皮下化脓性感染等。
致病菌从损伤、破裂的皮肤或其他感染病灶侵入,经组织的淋巴间隙进入淋巴管内,引起淋巴管及其周围的急性炎症。急性淋巴管炎继续扩散到局部淋巴结,或化脓性病灶经淋巴管蔓延到所属区域的淋巴结,引起淋巴结炎。
病原菌主要为溶血性链球菌和金黄葡萄球菌等,颈部的淋巴结炎多源于口咽部的炎症扩散,如牙龈炎、扁桃体炎、腮腺炎、口腔炎等。足趾间的感染,如足癣常是下肢淋巴结炎的诱因。上肢、胸壁、背部和脐以上腹壁的感染可引起腋下淋巴结炎。下肢、脐以下腹壁、会阴、臀部的感染,可发生腹股沟淋巴结炎。浅表急性淋巴管炎在皮下结缔组织层内,其病因与淋巴结炎相同。
浅部急性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是一种常见的外科感染性疾病,好发于局部皮肤或黏膜损伤者、手足癣感染、糖尿病和肿瘤化疗患者,男性多于女性。
局部皮肤或黏膜损伤者、手足癣感染患者。
患者主要出现畏寒、发热、头痛、全身不适和食欲减退等症状。急性淋巴管炎表现为淋巴走行区条索状红线、硬且触痛,淋巴结炎表现为淋巴结肿大、疼痛和触痛等。
管状淋巴管炎多见于四肢,下肢更常见。淋巴管炎使管内淋巴回流受阻,同时淋巴管周围组织有炎症变化。皮下浅层急性淋巴管炎在表皮下可见红色线条,中医称红丝疔。病变部位有触痛,扩展时红线向近心端延伸。皮下深层的淋巴管炎可不出现红线,但有条形触痛区。两者淋巴管炎均可引起全身性反应,如为畏寒、发热、头痛、全身不适和食欲减退等症状。
局部先有淋巴结肿大、疼痛和触痛,可与周围软组织分辨,表面皮肤正常。轻者常能自愈,病变加重时,形成肿块,难以分辨淋巴结的个数,疼痛和触痛加重。表面皮肤发红、发热,并可出现发热、白细胞增加等全身反应。淋巴结炎可发展为脓肿,少数甚至破溃出脓。
如足癣的局部皮肤浸渍、脱屑、瘙痒以及口腔溃疡、鼻窦炎等原发疾病的表现。
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病情加重,可引起全身性反应,如畏寒、发热、头痛、全身不适和食欲减退等症状。严重者细菌入血,引起脓毒血症,甚至感染性休克。
淋巴结炎严重可发展为脓肿,少数甚至破溃出脓,或脓肿引流引起淋巴瘘。
下肢丹毒反复发作导致淋巴水肿,在含高蛋白淋巴液刺激下局部皮肤粗厚,肢体肿胀,甚至发展为“象皮肿”。
患者由于反复高热、高代谢状态,食欲减退,导致营养不良。
浅部急性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可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患者需积极就医,根据疾病的表现进行对症处理。
不明原因出现畏寒、发热、头痛、全身不适和食欲减退等症状,需要立即就医,明确诊断。
皮肤、黏膜破损或足癣严重的患者,突然出现四肢或面部皮肤发红、疼痛、发热,应及时就医。
发现颈部、腋下、腹股沟等部位的淋巴结增大、疼痛,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建议患者到普外科就诊治疗。
请问有什么不舒服?
是什么时候出现发热的?
下肢红肿疼痛之前,足部有破损吗?
颈部(腋下、腹股沟)疼痛什么时候开始的?
用过什么药?
以前生过类似的症状吗?
可通过视诊和触诊,明确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的位置、病情严重程度、脓肿成熟情况等。
通过血常规、C反应蛋白、血小板比容等检查炎症情况。通过血、脓液培养检查明确细菌的类型、药物敏感试验指导抗生素治疗。
排除淋巴结结核。
有皮肤、黏膜破损或足癣患者,突然出现局部淋巴结疼痛、肿大或下肢、颜面部的红肿热痛,伴畏寒、发热、乏力、食欲下降等全身症状。
血常规示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升高明显,C反应蛋白升高,血培养示金黄色葡萄球菌或乙型溶血性链球菌。
四肢的淋巴管炎应与糖尿病足感染鉴别,后者有糖尿病病史多年,血糖控制不佳,局部皮肤破溃后难以愈合或出现干性坏疽,两者可合并发生。
起病较慢,触痛和肿胀不如淋巴结炎明显,低热,OT试验阳性,穿刺液涂片检查可找到抗酸杆菌,结核杆菌培养阳性。
出现浅部急性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后,治疗上应着重治疗原发感染。早期、足量、全程使用敏感抗生素,补充热量,同时根据疾病的表现进行对症处理,有淋巴脓肿形成需切开引流。
一旦诊断急性淋巴管炎或淋巴结炎,应该及早使用抗生素,根据细菌培养结果选择合适的抗生素。但早期根据致病菌大多数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或链球菌,首选青霉素治疗,并且青霉素使用剂量要足够,且为时间依赖性,频率要足够。
针对局部硬结、疼痛、发红给予红外线照射外,局部可以用金黄散外敷,中药熏蒸促进清热解毒利湿。如合并有足癣的患者,应同时抗真菌治疗。如胸腹部的创面感染,需要创面换药及抗生素治疗。
淋巴结脓肿成熟,需要切开引流排脓。
淋巴管炎反复发作,出现象皮肿,严重影响生活者可行淋巴管手术,主要措施是降低淋巴系统负荷,促进淋巴回流,重建淋巴通道,如负压抽吸术、网膜引流术。
急性炎症病变起病急,症状重,可能会出现焦虑抑郁症状,及时心理疏导尤为必要。另外需告知患者病程较长,需要检查治疗,预防复发。
一般急性炎症早期及时治疗,治疗疗程规范,原发疾病根除,可治愈,但淋巴管炎临床多有复发者。另外,淋巴结炎反复发作或根除不到位,可能转为慢性淋巴结炎。
浅部急性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可治愈,需要坚持足疗程、规范使用抗生素,同时彻底治疗原发感染如足癣等。
浅部急性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一般对整体寿命影响不大。反复发作、慢性淋巴结炎、象皮肿等对生活质量有影响。
如本次疾病治愈患者,建议出院后一月来院复查,彻底治疗原发病灶如手足癣。
如慢性淋巴结炎,需要每6~12个月复查淋巴结彩超、血象等,治疗邻近感染病灶。
如淋巴水肿、象皮肿患者需要门诊每3~6个月定期随访,服用中药,局部进行相关治疗如湿敷、烘绑等。
饮食上主要以补充热量,加强营养,利尿消肿为主。通过高热量、高蛋白食物来补充因感染导致的高分解代谢的消耗。利尿消肿,以减轻组织的局部水肿,总体促进组织的修复和预后。
饮食上要加强营养,适当进食新鲜鱼肉补充蛋白,增加热量。
可服用薏仁粥、冬瓜、绿豆等,利尿消肿,清热解毒。
适当的添加新鲜蔬菜、水果,保证肠道通畅,利用营养吸收。
忌食生冷、刺激性食物,服用中药忌与萝卜、人参等同服。
对于本病的患者,护理方面需创造良好的病房环境,保证休息,遵医嘱给药,预防跌倒意外,加强营养。
定时、定量遵医嘱使用抗生素,了解各种药物副作用。使用中药局部外熏、外敷,需要观察局部有无烫伤、过敏反应等。
急性淋巴管炎患者局部中药外敷,必要时患者抬高促进淋巴回流。淋巴结炎局部神灯照射、中药外敷,另外如脓肿形成需及早引流,创面要保持干洁、勤换药。
饮食上进食高蛋白、高热量食物,必要时可输注白蛋白、服用蛋白粉等。
除了日常护理外,要及时了解患者内心的变化,多交流,家人要给予足够的关心,避免患者出现悲观情绪。
主要是密切关注体温情况,可遵医嘱使用激素治疗。关注淋巴脓肿情况,必要时需要及早切开引流。
衣物、床单被褥需注意整洁柔软、清洁,避免损伤皮肤。
首先是病因上预防,及早发现,及早治疗原发感染;出现发热、红肿、疼痛症状及时就诊,尽量早期控制炎症,避免并发症。
保持口腔、会阴、足部等皮肤和黏膜的清洁,及时发现和积极治疗各种感染性疾病,如根治手足癣、胸腹部脓肿等。
4675点赞
[1]陈孝平.外科学第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76.
[2]吴在德,吴肇汉.外科学第7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457-458.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