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子状角膜营养不良又称格子状角膜变性,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性眼病,男女均有发病。引发角膜病变,主要临床表现有角膜基质网格状混浊、视力受损等,可通过治疗缓解眼部不适症状。
格子状角膜营养不良通常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又称Bibber-Haab-DimmerCD,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格子状角膜变性中常见的一种类型,常发生在10岁以前。
又称Meretoja综合征、家族性多发性神经淀粉样变性Ⅳ型或Finnish型,也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一般发病在30岁以后。
又称HidaCD,是由Hida1987年最先描述的,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发病常在50岁及以上。
本型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无全身性系统性病变。起病晚,常于50~60岁时出现视力障碍。
由Fujikik等于1988年发现的一种深层的、严重的迟发型格子状角膜营养不良,发病年龄在40~50岁。
是介于Ⅲ型和ⅢA型之间的一种特殊类型格子状角膜营养不良, 又称中间型格子状角膜营养不良,此型常是中年发病,起病年龄在40岁左右。
格子状角膜营养不良为较肯定的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疾病,病变可能与TGFBI、GSN等基因的突变有关。TGFBI基因最早被发现,也是迄今为止报道最多的与角膜营养不良相关的基因。格子状角膜营养不良的临床表型较多,具有高度的遗传异质性。
Ⅰ、Ⅱ、ⅢA、Ⅳ型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其中Ⅰ型外显率可达100%,Ⅲ型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偶有散发病例。确切病因不明,目前认为Ⅰ、ⅢA、Ⅳ型与BIGH3基因突变有关,Ⅱ型与GSN基因(gelsolin gene)突变有关。本病是由5号染色体长臂5q31上的TGFBI基因产物-角膜上皮素(KE)发生错义突变所致,这种有缺欠的角膜上皮素使上皮细胞排出一种糖蛋白于上皮下,可能借助角膜细胞的活性,在实质内形成淀粉样沉积物,淀粉样物是一种含2%~5%碳水化合物的非胶原性纤维蛋白。格子状角膜营养不良的沉积物中有AP蛋白,据推测此沉积物可能是由异常角膜细胞直接产生;但亦可能是异常角膜细胞释放溶酶体酶,促使实质中胶原或氨基葡聚糖变性,变性产物演变成淀粉样纤维细丝沉积于基质层。
家族遗传性角膜病变,男女均会发病,Ⅰ型多见。
Ⅰ型常在10岁以前发病,Ⅱ型一般在30岁以后发病,Ⅲ型发病常在50岁以上,ⅢA型常于50~60岁时出现视力障碍,Ⅳ型发病年龄在40~50岁,I型、ⅢA型常是中年发病。
有格子状角膜营养不良家族史者。
格子状角膜营养不良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角膜基质层营养不良,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以双眼角膜基质层折光格子线条的淀粉样沉积物为特征,临床表现为眼部不适、疼痛、视力损害等。
一般发生在10岁以前,表现为眼部不适、疼痛、进展性视力损害。经常有角膜上皮的剥脱,视力下降常在20~30岁。早期发生在角膜中央且浅薄,随着年龄的增长,线状混浊向四周及深部发展,可发生浅基质的毛玻璃混浊,但一般不侵犯角巩膜缘、后弹力层及内皮层。
常伴有全身疾病,如皮肤及周边神经病变或肾上腺疾病,但视力下降不如Ⅰ型明显。除角膜病变外,患者因全身缓慢进行性淀粉样变性,而出现双侧对称性脑神经及周围神经麻痹、发音障碍、皮肤病变等,典型“面具样脸”表情、不能活动而凸出的嘴唇、悬垂的耳朵和松弛的眼睑皮肤是其有意义的临床特征。
一般不出现上皮脱落等症状。特殊为格子状的线粗、数量多,可延伸至角巩膜缘。表现为视力减退、中等程度视功能损害、双眼病程常不对称、无角膜上皮溃疡及糜烂、无眼部刺激症状。
常有角膜上皮溃疡、糜烂所致眼部刺激症状较重。裂隙灯下见角膜网格状病变起自角膜缘,位于角膜基质层中部至后部,网格状线条较I型粗大,呈绳状,并可见无定形的淀粉性沉积物,但视力损害较轻。
常发生上皮剥脱,索状或树枝状的格子状线。在深层的格子状线粗,而在浅基质层的格子状线短和细,在格子状线之间有小的圆点状浑浊。
角膜基质层的中部至后部可见到粗大的网格状线条,随病情发展,上皮下可有半透明的团块状沉积物。
发音障碍表现为发声困难、发音不准、咬字不清、鼻音异常、呼吸控制能力差、节律异常等语言障碍,无法清晰的表达语言。
进行性脑神经及周围神经麻痹,导致产生相应的临床表现。感觉障碍主要表现为感觉缺失、感觉异常、疼痛、感觉性共济失调;运动障碍包括运动神经刺激和麻痹症状,刺激症状主要表现为肌束震颤、肌纤维颤搐、痛性痉挛等,而肌力减低或丧失、肌萎缩则属于运动神经麻痹症状。
格子状角膜营养不良,治疗和护理不当所致。角膜感染指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病原体侵入角膜引起的角膜炎症反应,临床表现如疼痛、羞明、流泪和眼睑痉挛等。
皮肤异常干燥、痒、松弛、眼睑皮肤松弛等,呈苔藓样淀粉样变性,表现为表层皮肤的肥厚和角质化过度,色素变化也比较明显。
格子状角膜营养不良严重时会继发角膜溃疡,眼睛有明显的刺激症状,怕光、流泪、眼痛、角膜上出现灰白色小点或片状浸润;严重时上述症状更加明显,如睁不开眼、眼痛难忍、视力减退,球结膜呈紫红色充血,越靠近角膜越严重,角膜表面可见灰白色坏死组织脱落,形成溃疡。
格子状角膜营养不良需要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于控制症状、改善症状、预防并发症极其重要。若有家族病史,出现疑似格子状角膜营养不良的临床表现,如眼部不适、疼痛、流泪等症状,应立即到眼科就医,做裂隙灯检查、光镜检查等,以明确是否为格子状角膜营养不良。
有格子状角膜营养不良家族病史,且出现疑似症状,如眼部不适、疼痛、流泪时应立即就医,接受治疗。
格子状角膜营养不良一般去眼科就诊。
因为什么来就诊?
出现哪些症状?(眼部不适、疼痛等)
出现症状多久了?
有无其他症状?(皮肤病变、神经麻痹等)
既往有无其他疾病?(角膜炎等)
家族中有人患有格子状角膜营养不良吗?
近期服用哪些药物?
做过哪些检查?(裂隙灯检查等)
主要表现为上皮细胞层厚薄不一,排列不规则,角膜实质板层形态扭曲,有多条嗜伊红性梭形浑浊物沉积于上皮细胞层与Bowman层之间。实质层内亦有此沉积物散存,但主要位于实质浅层,可辅助诊断为格子状角膜营养不良。
显示此沉积物为淀粉样物质,用刚果红、结晶紫和硫代吖啶黄T三种方法染色时,三项皆呈阳性反应。在偏振显微镜下观察,病变呈现双色性与双折光性,采用免疫组化方法亦证实沉积物为淀粉样物质。
电镜显示上皮基底细胞退行性变,胞质内有空泡形成。上皮基底膜变厚且不连续,半桥粒消失。Bowman层厚薄不一,且存断裂。实质层内的角膜细胞数目减少,上皮下和实质层内的沉积物,经透射电镜观察是由很多细胞外微细的高电子密度的纤丝组成,此纤丝不分支,电镜为8nm~10nm,多数聚集成行,少数聚集成块。可确诊为格子状角膜营养不良。
属于眼部常规检查,无创性检查,目的是检查角膜上皮是否完整、角膜基质有无特征性网格状浑浊等。格子状角膜营养不良早期常见角膜中央轻度弥漫性浑浊。
根据家族格子状角膜营养不良病史,典型的临床症状,以双眼角膜基质层折光格子线条的淀粉样沉积物为特征,临床表现为眼部不适、疼痛、视力损害等。
结合遗传学检查:开展与格子状角膜营养不良发病相关的基因检查,与TGFBI、GSN等基因突变相关。
裂隙灯检查:格子状角膜营养不良早期见角膜中央轻度弥漫性浑浊,在实质浅层与Browman层内有不规则的分支状白色细条和浑浊点,逐渐增粗增大,交织成网格状。
病理学检查:格子状角膜营养不良病理学特征表现,光镜检查见上皮细胞层厚薄不一,排列不规则,Bowman层有断裂,角膜实质板层形态扭曲,有多条嗜伊红性梭形浑浊物沉积于上皮细胞层与Bowman层之间。电镜见上皮基底细胞退行性变,胞质内有空泡形成。上皮基底膜变厚且不连续,半桥粒消失。Bowman层厚薄不一且存断裂,实质层内的角膜细胞数目减少,胞质内空泡形成,细胞质内内质网及高尔基器扩大。
真菌性角膜炎是一种由致病真菌引起的、致盲率极高的感染性角膜病。起病缓慢,亚急性经过,刺激症状较轻,伴视力障碍。角膜浸润灶呈白色或灰色、致密,外观干燥而表面欠光泽,呈牙膏样或苔垢样外观,表面由菌丝和坏死组织形成边界清楚的灰白色隆起病灶。前房积脓,呈灰白色,黏稠或呈糊状。真菌穿透性强,进入前房或角膜穿破时易引起真菌性眼内炎,可通过涂片检查早期快速诊断真菌感染。
化脓性角膜炎是由细菌、真菌或原虫等感染引起的化脓性眼病,青壮年多见,发病迅猛,进展快,表现为头痛、目痛、畏光、流泪、视力下降、结膜充血、水肿、角膜创面有浸润或坏死,甚至伴有前房不同程度积脓等,可通过溃疡组织刮片检查行革兰和吉姆沙染色有助于早期病因学诊断。
病毒性角膜炎是受病毒致病原感染角膜而引起的炎症,角膜浅层有丰富的三叉神经末梢,故该病常有明显的刺激症状,有畏光、流泪、酸痛等,角膜透明度发生改变、视物模糊,炎症刺激角膜病变的邻近组织,所以刺激症状仍较明显。病毒性角膜炎病程较长,愈后易复发。
Reis-Bucklers角膜营养不良是一种严重的角膜前部营养不良,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表现为反复发作性角膜上皮糜烂所致的眼痛、畏光、流泪、视力下降等。需要通过遗传学检查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确定遗传方式和病理改变特变,与格子状角膜营养不良相鉴别。
格子状角膜营养不良根据致病菌不同,需要根据细菌种类进行药物治疗。症状一般较轻,预后良好。治疗总体遵循及时、积极而理性、综合治疗、治疗措施个体化等原则,通过药物、健康教育、饮食调理等治疗。
当伴发角膜上皮糜烂出现眼红、眼痛、畏光、流泪等刺激症状时,可给予抗生素眼药水、眼膏预防感染,常用药物包括玻璃酸钠滴眼液、氧氟沙星滴眼液等。
局部可应用促进角膜上皮修复的药物、高渗剂、润滑剂,以减轻症状,促进角膜上皮愈合,如5%氯化钠盐水等。
麻痹睫状肌的同时散大瞳孔,有助于改善患者角膜糜烂、眼部刺激等严重症状。
目的是切削角膜表浅部位的淀粉样沉积物所致的混浊区,使角膜表面变光滑,改善角膜表面的不规则散光,防止复发性角膜上皮糜烂的发生,改善患者的视功能。
为治疗角膜营养不良成功率较高且应用最多的术式,适用于几乎所有角膜格子状营养不良患者,但它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供体来源有限;需等候角膜材料;操作复杂;可增加内眼手术并发症的机会;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的发生常使移植失败;术后恢复较慢,手术费用高等。
适用于角膜深层基质无明显淀粉样物质沉积的角膜格子状营养不良患者,与PK术相比,移植排斥反应的发生率较低。
角膜营养不良均起源于角膜上皮,而角膜上皮则源于角膜缘干细胞。因此,为了减少或避免角膜营养不良的复发,在进行角膜移植的同时,通过角膜中央,角膜缘成型术移植了健康的供体角膜缘部。
配戴绷带式隐形眼镜,有助于改善畏光流泪的症状,促进患者的角膜上皮愈合。
可以与绷带式隐形眼镜联合使用,有助于缓解症状,适用于反复上皮脱落的患者。
格子状角膜营养不良属于遗传性疾病,经过有效且规范的治疗,能够减轻或消除格子状角膜营养不良症状、维持正常的生活质量。但是格子状角膜营养不良容易复发,目前仍然不可治愈。
格子状角膜营养不良目前还不能治愈。
格子状角膜营养不良患者如果护理得当,治疗及时,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格子状角膜营养不良患者术后建议每个月复查一次,检查角膜情况,病情稳定后可每年复查一次。
格子状角膜营养不良的饮食总原则应遵循膳食多样化、定时定量、合理控制总热量、避免不规律进食、减少刺激性饮食、暴饮暴食。提倡多食高蛋白、含维生素丰富、易消化的营养饮食,以增强体质。
进食适量优质蛋白质,如鸡蛋、牛奶、豆类等。
多喝水,避免生冷、刺激性饮食如火锅、烧烤、冷饮等。
限制饮酒量,每日食盐量<6g。
饮食清淡,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补充维生素和膳食纤维。
多进食富含维生素A、维生素C、胡萝卜素的食物,如胡萝卜、鸡蛋等。
格子状角膜营养不良患者日常需特别用眼注意卫生,防止继发角膜感染。坚持日常用药,治疗期间禁止用不干净的手揉眼睛,避免强光刺激,眼部不适或发生感染时需要及时被发现接受治疗。
了解各类治疗格子状角膜营养不良药物的作用、剂量、用法、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遵医嘱正确服用。
无特殊注意事项,建议进行日常常规运动如慢跑、游泳等增强体质。外出可配戴防护镜,避免日晒、风沙、外伤。
戒烟限酒,养成规律的生活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提高免疫力。
成人需自我监测,观察眼角膜情况。若出现眼部不适、疼痛、流泪等情况,及时报告医生给予处理。
患者需掌握正确的点眼药方法及操作时注意事项,勿擅自停药;注意保持眼部清洁卫生,勿用手随意揉眼。注意饮食与休息,劳逸结合,定期复诊,病情有变化应随时就诊。
格子状角膜营养不良是一种遗传性疾病,由基因变导致,目前还没有特异而有效的预防方法。对于存在格子状角膜营养不良家族史者,建议定期进行眼部检查,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是预防该病最有效的方法。
有格子状角膜营养不良家族史者,建议尽早到医院筛查。
进行眼部检查,若裂隙灯早期筛查发现角膜正常,则排除格子状角膜营养不良;若角膜异常,则需要进一步进行病理学检查,是否存在上皮细胞异常。
患格子状角膜营养不良人群,通常伴有家族病史,因基因突变导致,大多于童年发病,并无良好的预防措施。建议平时避免强光、紫外线照射,会降低该病的发生率。
4843点赞
[1]张铭连.新编临床眼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9.
[2]郑玲,谷静芝.TGFBI相关性格子状角膜营养不良表型及基因型研究进展[J].眼科新进展,2014,34(04):393-396.
[3]邓莹莹,刑怡桥.格子状角膜营养不良[J].临床眼科杂志,2014,22(06):562-566.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