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氏菌病是一种常见的动物源性传染病,在牧区常见,系由布鲁氏菌所致的人兽共患性全身感染病,人类主要通过直接接触病畜或其排泄物,或者食用未加工熟的病畜的肉类及其奶制品而感染。主要表现为长期发热、多汗、关节痛和肝脾肿大等。病情轻重不同,易复发和转为慢性。
布鲁氏菌病属于传染性疾病,其主要传染源为羊、牛、猪、犬,经皮肤黏膜接触、经消化道、呼吸道传播,人群普遍易感。细菌通过上述途径感染后,可进入血液并随血流到身体各组织器官形成感染灶,感染灶不断释放细菌入血,引起新的败血症,可形成“波浪热”及复发。此外,细菌也可以引起免疫反应,产生各种变态反应,也可使各种吞噬细胞聚集、浸润感染灶形成炎性肉芽肿以及纤维化等慢性病变。
布鲁氏菌病是由布鲁菌感染引起。主要通过直接接触患病的羊、牛、猪、犬或食用被病菌污染的食物和水而感染。
目前已知有60多种家畜、家禽及野生动物是布鲁菌的宿主。与人类有关的传染源主要是羊、牛及猪,其次是犬、鹿、马、骆驼等。本病全年均可发病,但以家畜流产季节为多。发病率牧区高于农区,农区高于城市。流行区在发病高峰季节(春末夏初)可呈点状暴发流行。患病与职业有密切关系,兽医、畜牧者、屠宰工人及皮毛工人等明显高于一般人群。发病年龄以青壮年为主,男多于女。牧区存在自然疫源地,但疫区流行强度受布鲁菌种和菌型、气候、生活水平及对牧畜和牧场管理状况等因素的影响。
直接接触病畜或其排泄物、阴道分泌物、娩出物及其尸体,或在饲养、挤奶、剪毛、屠宰及加工皮、毛及肉等过程中没有注意防护。可经皮肤微伤或眼结膜感染,也可间接接触病畜污染的环境及物品而感染。
食用被病菌污染的食品、水或生乳及未熟的肉和内脏而感染。
病菌污染环境后形成气溶胶,可发生呼吸道感染。
苍蝇携带、蜱叮咬亦可传播本病,但意义不大。
本病好发于牧区人员或有流行地区居留史和与病畜有接触史的人群、进食或接触未严格消毒的乳制品及未煮熟的畜肉史的人群以及从事肉类加工、长期接触家畜的人群。
布鲁氏菌病的临床表现复杂多变,症状各异,轻重不一,呈多器官病变或局限某一局部。临床分型为急性期、慢性期。
起病缓慢,常有前驱症状,如全身不适、疲乏无力、食欲减退、头痛、肌痛、烦躁及抑郁等,持续3~5日后进入发病期。发病期表现为发热,典型热型为波浪热,热程2-3周,热退后间歇数日至2周,再次发热,反复数次后,可自行缓解。目前典型热型已很少见,多不规则发热或弛张热。伴有多汗,可湿透衣被,关节疼痛,多发生在大关节,如膝、腰、肩、髋关节,呈局部红肿和游走性。部分患者急骤起病,以寒战、高热、多汗及游走性关节痛为主要表现。
病程超过6个月进入慢性期,慢性期可表现为慢性活动型和慢性稳定型。慢性活动型有发热等急性期症状表现,慢性稳定型病情稳定,无急性期症状,表现为久病后体力衰竭、营养不良和贫血。慢性期有两类表现:
类似神经官能症低热、头痛、多汗、疲乏、失眠、烦躁、肌肉和关节疼痛等。
器质性损伤:可侵犯各组织器官,呈慢性炎症、纤维化和畸形。尤以骨骼-肌肉和神经系统较为明显,表现为顽固和固定的关节和肌肉疼痛,尤以大关节和脊椎明显,可表现为关节僵直和畸形,也可表现为慢性神经痛。
布鲁菌可侵犯泌尿生殖系统,引起睾丸炎、附睾炎、卵巢炎、子宫内膜炎、肾盂肾炎和膀胱炎。也可引起滑膜炎、腱鞘炎、关节周围炎。坐骨神经、腰神经、肋间神经及三叉神经等均可神经根受累引起疼痛。也可累及脑膜、脑脊髓膜表现为剧烈头痛和脑膜刺激征。其次还可有肝炎,肝脾大,淋巴结肿大。少数病例也可出皮疹。部分患者还可出现顽固性咳嗽,咳白色泡沫痰等肺炎表现。引起流产者少见。
体力明显减退、营养不良、贫血、肝脾大等。
3%~5%患者可出现脑膜炎、脑膜脑炎、脊髓炎、多发性神经根炎。表现为发热、头痛、喷射性呕吐、颈强。可伴有抽搐、嗜睡等神志改变。部分患者还可出现精神症状。
睾丸炎比较常见,表现为患侧阴囊红肿,睾丸明显压痛,可伴发热、寒战、恶心、呕吐等全身症状。也可并发附睾炎、卵巢炎、子宫内膜炎、肾盂肾炎和膀胱炎。
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以及噬血细胞综合征。
可见葡萄膜炎、视神经炎、视神经盘水肿及角膜损害,多见于慢性布鲁菌病。
主要为心内膜炎,常累及瓣膜、室间隔缺损部位、腱索和心壁内膜等部位。表现为发热、全身不适、疲乏、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进行性贫血,心脏听诊可闻及杂音。病死率较高。偶见心肌炎、心包炎、主动脉炎等。
妊娠妇女不进行抗菌治疗,流产、早产、死产也可发生。
来自或曾到过本病流行区的人,如出现发热、多汗、关节疼痛、疲乏无力、食欲减退、头痛等症状,需及时就医,通过血常规、细菌学检查、免疫学检查确诊,布鲁氏菌病要与伤寒、结核、类风湿关节炎、淋巴瘤等相鉴别。
来自或曾到过本病流行区的人如果出现发热、多汗、关节疼痛、疲乏无力、食欲减退、头痛等症状,应怀疑本病,需及时就医,进行检查。
已确诊为布鲁氏菌病,症状暂时稳定后若又出现急性期感染症状,应立即就医。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感染科就诊。
若患者出现其他严重不适反应或并发症,如并发心内膜炎等,可到相应科室就诊,如心内科等。
因为什么来就诊?
近期有无布鲁氏菌病高发区居住或逗留史?
目前有什么症状?
有无高热、出汗、关节痛等症状?
是否接触羊、牛、犬等家畜和动物?
是否有饮生奶及食未熟透的牛羊肉习惯?
白细胞半数正常或轻度减少,淋巴细胞相对或绝对增多,分类可达60%以上,久病者有轻或中度贫血。血沉在各期均增速。
患者血液、骨髓、乳汁、尿液及子宫分泌物均可做细菌培养。急性期阳性率高,慢性期阳性率低。培养出布鲁菌可确诊。
虎红平板(RBPT)或平板凝集试验(PAT)结果为阳性或阴性。
患者多在第2周出现阳性反应,1∶100以上有诊断价值。病程中效价递增4倍及以上意义更大。
补体结合抗体主要为IgG,出现较迟,病程第三周才开始阳性,持续时间长,慢性患者阳性率高,一般1∶16以上为阳性。由于操作复杂,多用于诊断困难的慢性患者。
凝集试验阴性者可作此检查。1∶400以上为阳性。
为细胞介导的迟发型变态反应,发病后2~3周开始出现阳性反应。其方法是以布鲁菌抗原做皮内试验,阴性有助于除外布鲁菌感染。阳性仅反映曾有过感染。接种疫苗也可呈阳性,所以对无症状的阳性者不可视为本病现症患者,该方法一般不用于临床,而用于流行病学调查。
并发骨关节损害者可行X线检查,有心脏损害可做心电图,有肝损伤做肝功能检查。对于肿大的淋巴结必要时可做淋巴结活检,镜下看有无特异的肉芽肿。有脑膜或脑病变者可作脑脊液检查及脑电图。
患者有流行区居住或逗留史.
起病缓慢,有波浪热或不规则发热,伴有多汗、游走性关节痛等临床表现;
血清学阳性检查有助于诊断。
细菌培养阳性可以确诊。
伤寒是由伤寒沙门杆菌感染所导致的肠道传染病,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流行病学史两者有明显差别。临床表现伤寒起病缓慢,体温呈阶梯样上升,然后呈稽留热。热型与布鲁菌病有区别,临床表现反应迟钝、淡漠、相对缓慢、玫瑰疹,消化道症状与布鲁菌病多汗、关节游走性疼痛存在显著不同。通过血清学及细菌培养可以进一步鉴别。
疟疾是由疟原虫引起的传染性疾病。其潜伏期的时间长短不一,一般在7~30天不等,疟疾在潜伏期无症状。典型症状是呈周期性、规律性发作的寒战高热,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全身乏力酸痛等。间日疟隔日发作1次,三日疟隔两日发作一次,而恶性疟发作无规律性,通过此症状相鉴别。
布鲁氏菌病的治疗需要中西医结合治疗,以抗菌药物为主,佐以支持疗法的综合治疗原则,本病的治疗周期较长。
布鲁氏菌病急性期要以抗菌治疗为主。但部分患者使用抗菌药物后存在耳鸣、恶心、呕吐、肾脏损害等不良反应,联合用药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服用。
利福平为脂溶性,可透过细胞壁,抗菌作用强大,常与喹诺酮类抗生素联合治疗布鲁氏菌病。对药物过敏者禁用。肝功能严重不全、胆道阻塞者和3个月以内孕妇禁用。
该病一般不采取手术治疗。
营养治疗是布鲁氏菌病治疗的基础,是布鲁氏菌病自然病程中任何阶段预防和控制布鲁氏菌病必不可少的措施。总的原则为确定合理的总能量的摄入,合理、均衡地分配各种营养物质,合理餐次分配,忌食辛辣温热食物,补充足够的水分及电解质。
中医认为布鲁氏菌病急性期系外感湿热病邪为患,慢性期因久病正气耗伤,风、寒、湿三气杂合,表现为虚证、血瘀、痹证和湿热等,治疗应辨证施治。
急性期给予清热、利湿、解毒方剂,如三仁汤、独活寄生汤等。
慢性期根据证型分别用益气养阴煎、细辛牡蛎汤、复方马钱子散、逐瘀汤、化瘀丸、三黄一见喜汤、蜥蜴散或穿山龙制剂等。
布鲁氏菌病经抗生素治疗后预后良好,极少数病死者的死因是心内膜炎和神经系统并发症,但慢性患者容易遗留关节病变。
布鲁氏菌病的患者经规范治疗可以治愈。
布鲁氏菌病患者如果护理得当,治疗及时、规范,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布鲁氏菌病的患者如果治疗不及时发展为慢性,容易遗留关节畸形、关节炎等病变。
建议本病患者至少每3个月复查一次,复查一年以上。
布鲁氏菌病的患者宜合理控制总热量,合理营养物质分配,主要以富含营养又易消化的食物为主。忌食辛辣生冷等刺激性食物。忌食油腻油炸的食物。
饮食以富含营养而又易消化的食物为主,多摄入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多吃蔬菜、水果,如胡萝卜、白菜、菜花、圆白菜、香蕉、芒果等。
避免食用雪糕、辣椒等生冷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饮食宜清淡,少食煎烤、油炸之品。
布鲁氏菌病的患者急性期应卧床休息,增加营养,多食高热量、高维生素的食物,增强机体抵抗力为主,早诊断早治疗,避免发生并发症或及时发现和处理并发症。
休息:急性期发热患者应卧床休息,除上厕所外,一般不宜下床活动;间歇期可在室内活动,也不宜过多。
饮食:应增加营养,给高热量、多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并给足够水分及电解质。
患者出汗要及时擦干,避免风吹,每日温水擦浴并更换衣裤。
病原学检查指的是寻找病因的检查,治疗期间可通过定期去医院行病原学检查,主要监测体内是否还有病原体,以确定病情变化及治疗效果。
患者应注意稳定情绪,保持心情舒畅、精神愉快,积极配合治疗,增加战胜疾病的信心。
布鲁氏菌病患者治疗期间应尽量减少家属探视,做好隔离工作,防止传染源的传播,切断传染途径。
由于布鲁氏菌病是传染性疾病,所以其主要的预防措施主要包括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有疫区居住史或逗留史的人群一旦出现寒战、高热、关节痛等症状应尽早去医院诊治。
高危职业人群若出现寒战、高热等表现应及时就诊。
避免食用未经消毒的奶制品,未煮熟的肉等。
食品加工人员、屠宰场工人、兽医等高危职业人员工作时尽量做好防护措施,如带隔离手套等。
对疫区动物进行检验、治疗或捕杀,切断传染源。
[1]白媛媛,姚江华,白颖,等.布鲁氏菌病[J].畜牧兽医杂志,2013,032(003):34-36.
[2]毛景东,王景龙,杨艳玲.布鲁氏菌病的研究进展[J].中国畜牧兽医,2011,038(001):222-227.
[3]周艳彬,柳晓琳.布鲁氏菌病的流行、发病原因及防治进展[J].辽宁医学院学报,2010,031(001):8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