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氏菌病是由布鲁菌引起的人畜共患性全身传染病,人类主要通过直接接触病畜或其排泄物,或者食用未加工熟的病畜的肉类及其奶制品而感染,主要表现为长期发热、多汗、关节痛和肝脾肿大等。一般经过及时规范的治疗,患者预后较好。
布鲁氏菌病属于传染性疾病,病原体为布鲁氏菌,主要传染源为羊、牛、猪、犬,经皮肤黏膜接触、经消化道、呼吸道传播,人群普遍易感。
人类主要通过接触病畜或被污染的畜产品而感染,布鲁氏菌在自然环境中生命力较强,在病畜的分泌物,排泄物及死畜的脏器中能生存4个月左右,在食品中约生存2个月。加热60℃或日光下曝晒10~20min可杀死此菌,对常用化学消毒剂较敏感。
目前已知有60多种家畜、家禽及野生动物是布鲁菌的宿主。与人类有关的传染源主要是羊、牛及猪,其次是犬、鹿、马、骆驼等。本病全年均可发病,但以家畜流产季节为多。发病率牧区高于农区,农区高于城市。流行区在发病高峰季节(春末夏初)可呈点状暴发流行。患病与职业有密切关系,兽医、畜牧者、屠宰工人及皮毛工人等明显高于一般人群。发病年龄以青壮年为主,男多于女。牧区存在自然疫源地,但疫区流行强度受布鲁菌种和菌型、气候、生活水平及对牧畜和牧场管理状况等因素的影响。
直接接触病畜或其排泄物、阴道分泌物、娩出物及其尸体,或在饲养、挤奶、剪毛、屠宰及加工皮、毛及肉等过程中没有注意防护。可经皮肤微伤或眼结膜感染,也可间接接触病畜污染的环境及物品而感染。
食用被病菌污染的食品、水或生乳及未熟的肉和内脏而感染。
病菌污染环境后形成气溶胶,可发生呼吸道感染。
苍蝇携带、蜱叮咬亦可传播本病,但较为少见。
患者也可以通过粪、尿、乳向外排菌,但人传人的实例很少见到。
人类普遍易感,病后可获得一定免疫力,不同种布鲁氏菌间有交叉免疫,再次感染发病率为2%~7%,疫区居民可因隐性染病而获得免疫力。
布鲁氏菌病的临床表现复杂多变,症状各异,轻重不一,呈多器官病变或局限某一局部,如局部出现脓肿,临床分型为亚急性及急性期、慢性期感染。
亚急性及急性感染病多较缓,急性起病者占10%~30%。少数患者有数日的前驱症状,如无力、失眠、低热、食欲低下、上呼吸道炎等。急性期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多汗、乏力、关节炎、睾丸炎等。次要症状有头痛、神经痛、肝脾肿大、淋巴结肿大等,皮疹较少见。
热型以弛张型最为多见,波状型虽仅占5%~20%,但最具特征性,其发热期为2~3周,继以3~5天至2周无热期后再发热,如此循环起伏而呈波状型。多数患者仅有2~3个波,偶可多达10个以上。其他热型有不规则型、持续低热型等。
多汗是本病的突出症状,常于深夜清晨热急剧下降出现大汗淋漓,大多患者感到乏力、虚弱。
关节疼痛常使患者痛楚难忍,可累及一个或数个关节,主要为骶髂、髋、膝、肩、腕、肘等大关节,急性期可呈游走性。疼痛呈锥刺状,一般镇痛药无效,部分患者的关节有红肿,局部肿胀如滑囊炎、腱鞘炎、关节周围炎等也较多见。肌肉疼痛多见于两侧大腿和臀部,后者可出现痉挛性疼痛。
睾丸炎也是本病的特征性症状之一,是睾丸及附睾被累及所致,大多呈单侧性,可大如鹅卵,伴明显压痛。
主诉以夜汗、头痛、肌痛及关节痛为多,也可有疲乏、长期低热、寒战或寒意、胃肠道症状等,如胃纳差、腹泻便秘等,还可有失眠、抑郁、易激动等,易被诊断为神经官能症。
急性期遗留的症状,如背痛、关节痛、坐骨神经痛、明显乏力、夜汗等。顽固的关节痛多见于羊型,化脓性并发症则多见于猪型。
如药物的疗程不足,则复发率可高达10%~40%。经彻底治疗3年后再发病者称为再感染。
3%~5%患者可出现脑膜炎、脑膜脑炎、脊髓炎、多发性神经根炎。表现为发热、头痛、喷射性呕吐、颈强。可伴有抽搐、嗜睡等神志改变,部分患者还可出现精神症状。
睾丸炎比较常见,表现为患侧阴囊红肿,睾丸明显压痛,可伴发热、寒战、恶心、呕吐等全身症状,也可并发附睾炎、卵巢炎、子宫内膜炎、肾盂肾炎和膀胱炎。
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以及噬血细胞综合征。
可见葡萄膜炎、视神经炎、视神经盘水肿及角膜损害,多见于慢性布鲁菌病。
主要为心内膜炎,常累及瓣膜、室间隔缺损部位、腱索和心壁内膜等部位,表现为发热、全身不适、疲乏、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进行性贫血,心脏听诊可闻及杂音。病死率较高,偶见心肌炎、心包炎、主动脉炎等。
妊娠妇女不进行抗菌治疗,流产、早产、死产也可发生。
来自或曾到过本病流行区的人,如出现发热、多汗、关节疼痛、疲乏无力、食欲减退、头痛等症状,需及时就医,通过血常规、细菌学检查、免疫学检查确诊布鲁氏菌病,要与伤寒、疟疾等相鉴别。
来自或曾到过本病流行区的人如果出现发热、多汗、关节疼痛、疲乏无力、食欲减退、头痛等症状,应怀疑本病,需及时就医,进行检查。
已确诊为布鲁氏菌病,症状暂时稳定后若又出现急性期感染症状,应立即就医。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感染科就诊。
因为什么来就诊?
近期有无布鲁氏菌病高发区居住或逗留史?
目前有什么症状?
有无高热、出汗、关节痛等症状?
是否接触羊、牛、犬等家畜和动物?
是否有饮生奶及食未熟透的牛羊肉习惯?
白细胞多数正常或轻度减少,淋巴细胞相对或绝对增多,分类可达60%以上,久病者有轻或中度贫血。血沉在各期均增速。
患者血液、骨髓、乳汁、尿液及子宫分泌物均可做细菌培养。急性期阳性率高,慢性期阳性率低,培养出布鲁菌可确诊。
虎红平板(RBPT)或平板凝集试验(PAT)结果为阳性或阴性。
患者多在第2周出现阳性反应,1∶100以上有诊断价值。病程中效价递增4倍及以上意义更大。
补体结合抗体主要为IgG,出现较迟,病程第三周才开始阳性,持续时间长,慢性患者阳性率高,一般1∶16以上为阳性,由于操作复杂,多用于诊断困难的慢性患者。
凝集试验阴性者可作此检查,1∶400以上为阳性。
为细胞介导的迟发型变态反应,发病后2~3周开始出现阳性反应。其方法是以布鲁菌抗原做皮内试验,阴性有助于除外布鲁菌感染。阳性仅反映曾有过感染。接种疫苗也可呈阳性,所以对无症状的阳性者不可视为本病现症患者,该方法一般不用于临床,而用于流行病学调查。
并发骨关节损害者可行X线检查,有心脏损害可做心电图,有肝损伤做肝功能检查。对于肿大的淋巴结必要时可做淋巴结活检,镜下看有无特异的肉芽肿,有脑膜或脑病变者可作脑脊液检查及脑电图。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以家畜流产季节(春末夏初)为多,牧区发病率高于农区,农区高于城市,患病与职业有密切关系。
出现数日乃至数周发热,多汗,肌肉和关节酸痛,乏力兼或肝、脾、淋巴结和睾丸肿大等可疑症状及体征。
血清学检查和细菌培养均为阳性结果,可明确诊断。
伤寒是由伤寒沙门杆菌感染所导致的肠道传染病,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流行病学史两者有明显差别。临床表现伤寒起病缓慢,体温呈阶梯样上升,然后呈稽留热。热型与布鲁菌病有区别,临床表现反应迟钝、淡漠、相对缓慢、玫瑰疹,消化道症状与布鲁菌病多汗、关节游走性疼痛存在显著不同,通过血清学及细菌培养可以进一步鉴别。
疟疾是由疟原虫引起的传染性疾病。其潜伏期的时间长短不一,一般在7~30天不等,疟疾在潜伏期无症状。典型症状是呈周期性、规律性发作的寒战高热,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全身乏力酸痛等。间日疟隔日发作1次,三日疟隔两日发作一次,而恶性疟发作无规律性,通过此症状相鉴别。
布鲁氏菌病的治疗需要中西医结合治疗,以抗菌药物为主,佐以支持疗法的综合治疗原则,本病的治疗周期较长。
急性期应住院卧床休息,多饮水,加强营养,给予易消化、高热量高维生素的饮食,高热者应物理降温,并注意补液及电解质平衡,对关节痛及肌肉痛明显者可予适当解热镇痛剂。
布鲁氏菌为细胞内寄生,抗菌药物应选择能进入细胞内的药物。由于体外药物敏感试验与临床疗效有时不一致,为提高疗效,防止耐药和复发,一般采用长疗程的联合用药。常用四环素、链霉素。对有合并症者,建议应用多西环素联合利福平口服。对于8岁以下儿童和孕妇,不宜应用四环素,可用利福平加复方磺胺甲恶唑。
慢性感染患者仍应当应用抗菌疗法,必要时需重复治疗几个疗程,同时辅以菌苗疗法和对症疗法。
该病一般不采取手术治疗。
中医认为布鲁氏菌病急性期系外感湿热病邪为患,慢性期因久病正气耗伤,风、寒、湿三气杂合,表现为虚证、血瘀、痹证和湿热等,治疗应辨证施治。
急性期给予清热、利湿、解毒方剂,如三仁汤、独活寄生汤等。
慢性期根据证型分别用益气养阴煎、细辛牡蛎汤、复方马钱子散、逐瘀汤、化瘀丸、三黄一见喜汤、蜥蜴散或穿山龙制剂等。
布鲁氏菌病经抗生素治疗后预后良好,极少数病死者的死因是心内膜炎和神经系统并发症,但慢性患者容易遗留关节病变。
布鲁氏菌病的患者经规范治疗可以治愈。
布鲁氏菌病患者如果护理得当,治疗及时、规范,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布鲁氏菌病的患者如果治疗不及时发展为慢性,容易遗留关节畸形、关节炎等病变。
建议本病患者至少每3个月复查一次,复查一年以上。
布鲁氏菌病的患者宜合理控制总热量,合理营养物质分配,以富含营养又易消化的食物为主。忌食辛辣生冷等刺激性食物,忌食油腻油炸的食物。
饮食以富含营养而又易消化的食物为主,多摄入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多吃蔬菜、水果,如胡萝卜、白菜、菜花、圆白菜、香蕉、芒果等。
避免食用雪糕、辣椒等生冷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饮食宜清淡,少食煎烤、油炸之品。
布鲁氏菌病的患者急性期应卧床休息,规律用药,及时发现和处理并发症,以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急性期发热患者应卧床休息,除上厕所外,一般不宜下床活动,间歇期可在室内活动,也不宜过多。
患者出汗要及时擦干,避免风吹,每日温水擦浴并更换衣裤。
患者应遵医嘱规律用药,避免自行停药或更改药量,完成整个治疗过程,以利于早治愈。
病原学检查指的是寻找病因的检查,治疗期间可通过定期去医院行病原学检查,主要监测体内是否还有病原体,以确定病情变化及治疗效果。
患者应注意稳定情绪,保持心情舒畅、精神愉快,积极配合治疗,增加战胜疾病的信心。
布鲁氏菌病患者治疗期间应尽量减少家属探视,做好隔离工作,防止传染源的传播,切断传染途径。
由于布鲁氏菌病是传染性疾病,预防措施主要包括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来降低感染的风险。
有疫区居住史或逗留史的人群一旦出现寒战、高热、关节痛等症状,应尽早去医院诊治。
高危职业人群若出现寒战、高热等表现,应及时就诊。
避免食用未经消毒的奶制品,未煮熟的肉等。
食品加工人员、屠宰场工人、兽医等高危职业人员工作时尽量做好防护措施,如带隔离手套等。
对疫区动物进行检验、治疗或捕杀,切断传染源。
在患畜流产和分娩之际尤应特别注意,穿着防护服,做好消毒工作等。
5284点赞
[1]白媛媛,姚江华,白颖,等.布鲁氏菌病[J].畜牧兽医杂志,2013,032(003):34-36.
[2]毛景东,王景龙,杨艳玲.布鲁氏菌病的研究进展[J].中国畜牧兽医,2011,038(001):222-227.
[3]周艳彬,柳晓琳.布鲁氏菌病的流行、发病原因及防治进展[J].辽宁医学院学报,2010,031(001):81-85.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