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颈鳞状细胞癌是由于HPV感染、激素水平变化、多孕、多产等因素导致的宫颈柱状细胞向鳞状细胞化生的恶性疾病,占宫颈浸润癌的80%~85%,与腺癌在外观上无特殊差异,二者均可发生在宫颈阴道部及宫颈管内,是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高发年龄为50~55岁。
宫颈鳞状细胞癌根据细胞病变程度分为以下几个类型:
宫颈鳞状细胞原位癌(cervic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in situ)是指不典型增生累及整个,上皮层,基底膜完整而无间质浸润。该病变是处于鳞状上皮不典型增生与浸润性宫颈鳞状细胞癌之间的变化阶段,属于亚临床型。经过宫颈涂片检查和阴道镜、活组织检查确诊。通常发生于宫颈外口鳞状上皮与柱状上皮交界处。根椐原位癌细胞形态大致分为两型:
非角化性大细胞型:细胞大,多边形,核大、不规则,无角化珠,细胞间桥可见到。符合来自宫颈内膜储备细胞的不典型鳞状化生。
小细胞型:一种是核梭形深染的小细胞,来自鳞状上皮基底细胞;另一种是比较少见的类型,为浅色或略深色的小细胞,细胞核圆形,来自宫颈内膜储备细胞。
早期浸润性鳞状细胞癌(eArly invAsive squAmous cell cArcinomA)由原位癌发展而来,发展慢,开始时浸润灶较浅而小,因此不发生或很少发生转移,治疗效果和预后很好。此期细胞突破基底膜,向固有膜间质浸润,在固有膜内形成一些不规则的癌细胞巢或条索,但浸润深度不超过基底膜下5mm,宽度不超过基底膜下7mm。一般肉眼不能判断早期浸润癌,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确诊。为了治疗和估计预后,把浸润深度在5mm以内的早期浸润癌又分为微灶浸润癌和融合性浸润癌。
对于浸润性鳞状细胞癌(invAsive squAmous cell cArcinomA)来说,现在还没有一种分类系统能够如实地提供与预后相关的可靠信息。一般说来,这些分级系统强调的是优势细胞成分的分化类型和分化程度。按照瘤细胞形态和分化程度将鳞状细胞癌分为高、中、低分化(或称为Ⅰ、Ⅱ、Ⅲ级)。
角化型癌(kerAtinizing cArcinomA)约占鳞癌总数的1/6。根据定义必须有角化珠形成。即便只见到一个角化珠,诊断也能成立。角化珠是由复层鳞状上皮围成的类圆形漩涡结构,中心是细胞角化。肿瘤细胞大都分化成熟呈巢状或条索状分布。瘤细胞胞体大,胞质丰富,嗜酸红染。细胞间连接紧密,并见有明显的细胞间桥。与其他类型相比,角化型鳞癌的核分裂相少见。虽然很多瘤细胞都会显示出单个细胞角化,但若没有角化珠形成,则角化型鳞癌的诊断是不能成立的。
大细胞非角化型癌(lArge cell,non-kerAtinizing cArcinomA)约占鳞癌总数的2/3;主要由具有鳞状上皮细胞特征的多角形细胞构成,可见细胞角化,但无角化珠形成。细胞和细胞核的多形性程度轻重不等,核分裂相多。瘤细胞边界清楚,有时可见细胞间桥。鳞癌偶可局限性地表现出成熟分化,很多瘤细胞中有糖原聚集,表现为细胞胞质透亮,有时候只见细胞大而呈多边形轮廓。
小细胞非角化型癌(smAll cell,non-kerAtinizing cArcinomA )约占鳞癌总数的1/6。主要由小的卵圆形基底样细胞构成,呈片状或巢状分布。瘤细胞胞质稀少,细胞核形态一致,深染,核分裂相多见。常见有坏死。局部偶尔可见鳞状上皮分化和细胞角化,但没有角化珠。这种类型的宫颈肿瘤的预后极差,但对放射线敏感。
糜烂型:病变处黏膜潮红,呈颗粒状,质脆,触之易出血。在组织学上多属原位癌的早期浸润癌。
外生菜花型:癌组织主要向子宫颈表面生长,形成乳头状或菜花状突起,表面常有坏死和浅表溃疡形成。
内生浸润型:癌组织主要向子宫颈深部浸润生长,使宫颈前后壁增厚变硬,表面常较光滑,临床检查容易漏诊。
溃疡型:癌组织除向深部浸润外,表面同时有大块坏死脱落,形成溃疡,似火山口状。
即疣性癌。大体观呈乳头状或菜花状,或疣样。镜下瘤组织呈乳头状。镜下可见鳞状细胞呈复层,核有明显异型性,乳头中央为血管中心柱。癌细胞向中心柱间质浸润。活检必须包括整个乳头的厚度及中心柱组织,以区别原位癌及其他类型鳞状细胞癌。
疣状癌是一种分化很好的鳞癌,由不规则的乳头状结构构成,无明显纤维结缔组织及血管构成的轴心。其特点为细胞保持成熟和有层次,细胞无明显不典型性,生长及浸润呈膨胀性或推移性。与乳头状癌的区别是疣状癌乳头无纤维中心柱结构,细胞无异型性。疣状癌对放射治疗不敏感。
是一种低分化宫颈鳞状细胞癌,罕见。镜下见癌细胞呈梭形,柬状排列,如肉瘤样细胞。部分与分化好的鳞状上皮癌成分移行。免疫组化检测:角蛋白星阳性反应,波形蛋白阴性,与肉瘤的检测结果相反。
其特征为周边细胞呈明显的栅栏样排列,浸润性生长,间质反应轻微。这种肿瘤具有侵袭性的生物学行为。
类似于比较常见的上呼吸道的同名肿瘤,其特点为肿瘤细胞体积大,核呈空泡状,核仁明显,可见合体细胞,有明显的淋巴细胞浸润。该肿瘤发生是否与EB病毒或HPV感染有关仍有争议。
可发生于宫颈、膀胱或卵巢,需与发生在宫颈的内翻性移行细胞乳头状瘤鉴别。此外,还需与乳头状鳞状细胞癌相鉴别。对于具有明显的两种细胞成分的肿瘤称为乳头状鳞状移行细胞癌。
病灶局限于宫颈(包括累及子宫体)
ⅠA:肉眼未见癌灶,仅在显微镜下可见的浸润癌。
ⅠA1:间质浸润深度>3mm至≤5mm,宽度≤7mm。
ⅠA2:测量的间质浸润深度>3rAm但≤5mm,宽度≤7mm。
ⅠB:临床可见病灶局限于宫颈或显微镜下可见病变>ⅠA2。
ⅠB1:临床可见癌最大直径≤4cm。
ⅠB2:临床可见癌灶最大直径>4cm。
病灶已超出宫颈,但未达盆壁。癌累及,但未达阴道下1/3。
ⅡA:无宫旁浸润。
ⅡB:有宫旁浸润。
癌肿扩散到盆壁和(或)累及阴道下1/3,导致肾盂积水或无功能肾。
ⅢA:癌累及阴道下1/3,但未达盆壁。
ⅢB:癌已达盆壁,或有肾盂积水或无功能肾。
癌细胞发生转移
ⅣA:癌播散超出骨盆或癌侵润膀胱黏膜。
ⅣB:发生远处转移。
宫颈鳞状细胞癌的发生与人乳头瘤病毒感染、慢性炎症反复刺激以及吸烟等因素密切相关,其中人乳头瘤病毒感染是主要的因素。除此之外,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初次性交年龄为16岁以下、多个性伴侣,早年分娩、多产,以及高危男子性伴侣与其发生也密切相关。
目前宫颈鳞状细胞癌并无具体病因,因何引起,只能通过临床统计确定高危因素,如HPV感染、疱疹病毒感染、年龄、性行为等多种因素可能会诱发宫颈鳞状细胞癌的出现。
国外报道宫颈癌的发病高峰年龄为30~34岁,宫颈浸润癌为40~60岁。宫颈原位癌的发病年龄较官颈浸润癌早20年或以上。我国报道的发病年龄:宫颈原位癌为35~55岁,宫颈浸润癌则为40~70岁。近年来随着子宫颈腺癌发生比率的增加,其发生年龄有低龄化的倾向。
性生活年龄过早、早育、生育过频:国内外不少文献报道,性生活开始年龄过早(<18岁)、早育、生育过频、性伴侣过多与子宫颈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国外文献报道,当性生活年龄≥22岁与<16岁组相比.调整年龄后与子宫颈浸润癌的相关危险性为1.0和3.88。国内文献报道也证实这一点。因此性生活过早是一种具有显著意义的高危因素,可能与宫颈组织处于一个易发生变异的青春期有关。北京市子宫颈癌防治协作组报告20岁以前结婚的患病率比21~25岁组高3倍,比26岁以后结婚者高7倍,同时子宫颈癌的发生率随产次增加而递增,7胎以上比1~2胎的妇女高10倍以上。
性伴侣增加:也是宫颈癌的高危因素之一。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致癌因素人侵的概率,随着性伴侣数增加,调整年龄与子宫颈癌的相对危险度增加,当性伴侣数≥10时,相对危险度达2.75。部分资料分析结果也表明性伴侣增加与子宫颈癌的相对危险度具有显著意义。
不良的卫生习惯:如进行性行为前不清洁外阴、不注意经期卫生,配偶有包皮垢等与子宫颈癌发生增加有关,目前认为包皮垢中的胆固醇经细菌作用后可转变为致癌物质。
流行病学及分子生物学等研究认为有些病毒尤其是通过性传播性的病毒,如人类乳头瘤病毒(HPV)、巨细胞病毒(CMV)、人免疫缺陷病毒(HIV)及单纯疱疹病毒(HSV)与宫颈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人类乳头瘤病毒(HPV):HPV感染是发生宫颈癌的主要危险因素,高危型HPV有16、18、31、33、35、45、52、56等,低危型有6、11、30、39、42、43、44等,高位型感染易发生CINⅡ-Ⅲ(宫颈上皮瘤变Ⅱ-Ⅲ期),而低位性感染易发生CINⅠ(宫颈上皮瘤变Ⅰ期)。病毒负荷与宫颈癌的发生间为剂量效应关系,癌细胞内如检出HPVDNA是癌发生前感染的良好标志物。妇女如患CIN(宫颈上皮瘤变),其配偶阴茎有病灶者占64%~75%,其中1/3的配偶有明显的尖锐湿疣病灶,2/3表现为斑疹及丘疹。女方患CIN(宫颈上皮瘤变)者,男方几乎都是HPVI6、18型(+)。
人巨细胞病毒(haman cytomegalovirus,HCM):是一种疱疹病毒,它可以转变细胞并有致癌的潜在能力。HCM最常见于孕妇的阴道及宫颈分泌肿瘤浸润转移的相关症状:肿瘤浸润邻近组织如膀胱、直肠时可出现尿频、血尿、排尿痛、排尿困难,继而尿潴留、尿瘘等。直肠浸润可发生腹泻、便血。直肠阴道瘘等。浸润输尿管可发生痉挛性痛,严重者肾积水或肾盂积水引起腰骶胀痛。
宫颈鳞状细胞癌好发于50~55岁女性,近年来其发病有年轻化的趋势,目前尚无确切的发病率数据。
感染HPV的患者,90%以上的宫颈癌病人中可以检测到HPV感染。
初次性交年龄为16岁以下、多个性伴侣、早年分娩、多产以及高危男子性伴侣。
社会经济条件差地区由于医疗资源或相关知识的匮乏导致也易出现病毒感染,从而提高宫颈癌的出现率。
营养不良、吸烟者由于自身免疫功能较差,容易发生感染,从而诱发宫颈癌。
临床以阴道不明原因流血、阴道排液、疼痛、尿频、血尿和发热等为主要临床症状。早期宫颈鳞状细胞癌通常没有明显的症状和体征,宫颈管患者由于子宫颈的正常外观常常被遗漏或误诊。随着病情的发展,常表现为接触性出血、阴道流血等。晚期患者根据肿瘤的程度有不同的继发症状,如尿频、尿急、便秘、下肢肿胀、疼痛等。当肿瘤受压或涉及输尿管时,可引起输尿管梗阻、肾积水等。
是宫颈鳞状细胞癌病人最常见的症状。通常是性交后或妇科检查后的出血,也可表现为阴道不规则流血。晚期病灶较大侵蚀血管破裂时,可出现大量出血,甚至致命性大出血。年轻病人可表现为月经期延长或月经间期出血,老年病人常表现为绝经后阴道流血。一般外生型癌出血较早,量多;内生型癌和颈管癌则出血较晚,容易错过早期就诊时机。
阴道排液增多,稀薄如水样或米泔样,有腥臭味。若肿瘤坏死感染,可有脓样或米汤样恶臭分泌物。
为晚期宫颈鳞状细胞癌会出现的表现。可出现坐骨神经痛或骶髂部持续性疼痛。若肿瘤压迫或侵蚀输尿管造成梗阻,可出现腰痛。淋巴管阻塞可出现下肢水肿和疼痛。
由于肿瘤的发育同样需要能量,因此患者常常因身体消耗加剧,出现消瘦、发热、全身器官衰竭等临床表现。
因癌组织浸润宫旁组织或压迫血管、神经,引起坐骨神经痛或腰骶部持续性疼痛。
侵犯淋巴系统,可引起淋巴回流受阻,从而出现下肢水肿。
压迫或侵犯膀胱,可有尿频、排尿困难及血尿。
侵犯直肠,可有肛门坠胀、大便秘结、里急后重。
由于宫颈病变,阴道自净功能大幅下降,感染机会增加。
直肠和膀胱为子宫临近器官,当病变范围波及临近器官可有相应反应,如出现恶心、呕吐、便血、肠梗阻或尿频、尿急等尿路刺激征。
最常见的是放射性直肠炎,多发生在放疗后1~1.5年。主要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黏液便、便血,严重者可出现直肠阴道瘘,其次常见的是放射性膀胱炎,多数在1年半左右,主要表现为尿频、尿痛、尿血、排尿不畅,严重者可出现膀胱阴道瘘。
宫颈鳞状细胞癌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于控制疾病、改善症状、预防并发症极其重要,对于有疑似宫颈鳞状细胞癌临床表现的患者更应该及时就诊以明确诊断。
出现阴道不规则流血、阴道排液等表现的患者,应及时就诊。
出现尿频、排尿困难、血尿、肛门坠胀、大便秘结、里急后重等症状,严重影响工作生活者,需到医院进一步检查。
部分患者例行妇科体检后,检查结果提示高危HPV感染等,应及时到医院做进一步检查,以便达到早期诊断目的。
多数患者就诊于妇产科。
目前出现了什么症状?
是否有性生活史、生育史?
月经是否规律?
有无HPV感染史、慢性阴道炎、宫颈炎?
症状持续时间、相关检查史、治疗史?
由于淋巴转移是宫颈癌转移的重要途径,所以通过体表触诊,主要是用以观察患者颈部、腹股沟、腋下等体表淋巴结是否出现肿大的情况,用以判断患者病情进展。
阴道检查:窥阴器检查以暴露子宫颈及阴道穹隆及阴道壁时,应缓慢扩张并深人暴露宫颈及阴道,以免损伤病灶而致出血。主要观察子宫颈外形、大小、病灶的位置形态、有无溃疡。阴道指诊时用手指触摸全阴道壁至穹隆部,子宫颈口,了解病灶质地、形状、范围等。并注意有无接触性出血。
双合诊:主要了解子宫颈、阴道上段,子宫体的位置形状大小、质地、活动度、双侧附件及宫旁结缔组织有无包块,结节状增厚等。
三合诊:是诊断子宫颈癌临床期别不可缺少的方法,主要了解阴道后壁有无浸润,子官颈大小形态,子官旁组织情况,需注意触诊有无肿大的盆腔淋巴结。
由于多数宫颈鳞状细胞癌的患者都可能合并HPV感染,所以从宫颈采集细胞,检测细胞中的DNA或RNA,以确定是否感染了高危型的HPV,用以辅助日后的诊断和治疗
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SCC):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最早用于诊断鳞癌,血清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增高,其浓度随病情加重而增高。测定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可监测这些肿瘤的疗效、复发、转移及评价预后。
子宫颈癌相关抗原(TA4):是肿瘤相关抗原的一种。正常宫颈鳞状上皮内虽也有TA-4存在,但其浓度仅为肿瘤组织的20%,几查不出。从宫颈腺癌及未分化癌组织中几乎也查不到TA-4。因此,对宫颈鳞癌来说,TA-4是特异性较强的抗原。
癌胚抗原CEA:在部分鳞癌患者中会呈现阳性表达,且与肿瘤期别有关,可作为一种辅助诊断方法。
是宫颈癌筛查的主要方法,应在宫颈鳞柱状细胞转化区取材。传统的宫颈细胞学检查称作巴氏涂片,目前临床采用薄层液基细胞学(TCT)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联合检测,作为筛查和早期发现宫颈癌的主要方法。
将碘溶液涂在宫颈和阴道黏膜上,正常宫颈和阴道鳞状上皮被染为棕色或深赤褐色,不染色区为危险区,应在该区取材活检。
宫颈细胞学检查巴氏Ⅲ级及以上、TBS分类提示上皮细胞异常,均应在阴道镜下观察宫颈面病变状况,选择可疑癌变区行活组织检查。
若细胞学检查异常而宫颈活检阴性,或阴道镜检查不满意时,应用小刮匙搔刮宫颈管组织,以排除宫颈管病变。
宫颈脱落细胞检查多次见到恶性细胞,而宫颈多次活检及分段刮宫均未发现病灶;
宫颈活检为原位癌或镜下早期浸润癌,而临床可疑为浸润癌,为明确病变累及程度及决定手术范围;
宫颈锥切术作为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或重度靡烂患者的治疗手段。
对发现宫颈癌前病变、早期宫颈癌、确定病变部位有重要作用,可提高活检的阳性率。
临床上怀疑膀胱或直肠受侵的患者应对其进行相应腔镜检查。
包括经腹部及经阴道(或直肠)超声。主要用于宫颈局部病变的观察,同时可以观察盆腔及腹膜后区淋巴结转移情况,以及腹盆腔其他脏器的转移情况。
软组织分辨率高,是显示宫颈病变最佳的影像学方法,可以明确地分辨病
可以客观评价宫颈病变与周围结构关系,以及淋巴结是否有转移,同时观察腹盆腔其他器官是否有转移。
包括胸部正位和侧位片,主要目的是为了排除肺转移,必要时行胸部CT检查。
仅用于怀疑有骨转移的患者。
宫颈癌Ⅳa期的患者,需要由膀胱镜或直肠镜活检病理证实。
出现阴道异常流血、排液,并且下浮出现疼痛,部分患者可能发热、消瘦等全身症状的出现。
内窥镜检查和影像学发现宫颈处和邻近组织的异常增生肿物。
实验室检查发现肿瘤标志物和HPV检测为阳性。
组织病理学发现宫颈鳞状细胞出现癌变征象,并向周围浸润。
表现为宫颈外口附近及其周围有鲜红色微小颗粒,可见小量多点出血,质地柔软。宫颈糜烂是宫颈的一个状态,宫颈癌是一种疾病,是女性的恶性肿瘤,宫颈癌的早期容易呈现宫颈糜烂的外观,甚至早期的宫颈鳞状细胞癌和宫颈糜烂不易区分,所以发现有严重的宫颈糜烂,都需要做一下宫颈鳞状细胞癌的筛查,以进一步确诊是否患有宫颈鳞状细胞癌。
有蒂的扁圆形赘生物,表面光滑、色泽红润、质软。息肉通常来自宫颈管内,突出在宫颈管外,应进行息肉摘除术,并送组织学检查。通过相关检查可以将二区分,宫颈息肉是良性病变,宫颈鳞状细胞癌是恶性病变。
宫颈外观可正常,也可肥大、糜烂、溃疡、乳头状或息肉样表现。多见于青年人,多有月经异常、结核病史和不育史。活体组织检查能够将二者鉴别。宫颈结核是女性生殖器结核的一种,而女性生殖器结核是由结核杆菌侵入机体后,在生殖器官引起的一系列慢性炎症性疾病。
肌瘤突出在宫颈或阴道,其表面出现感染、坏死者,可类似于宫颈鳞状细胞癌,但仔细检查是能够区别。宫颈肌瘤因为肿瘤呈膨胀性生长,可将宫颈口推向对侧;黏膜下肌瘤常来自宫颈管或官腔,也可有蒂,光滑的宫颈被挤压变薄包裹在肿瘤四周,质地均匀,不脆不硬。三者可通过组织病理学检查相鉴别。
瘤体呈局限性生长,病变处呈乳头状,多无浸润表现,活检能够将二者鉴别鉴别。
宫颈腺癌的发病率较鳞状上皮癌会低一些,有时二者可同时出现,临床表现也多有相似,所以当发现宫颈可存在癌变时需要将二者鉴别,二者主要通过取宫颈上皮细胞做组织病理学检测相鉴别,根据细胞学特点可鉴别。
宫颈鳞状细胞癌的治疗手段包括手术、放疗、化疗和多种方式联合的综合治疗。早期宫颈癌患者(Ⅰ-ⅡA)单纯根治性手术与单纯根治性放疗两者治疗效果相当,对于ⅡB以上中晚期宫颈鳞状细胞癌,首选方法是放射治疗。
药物治疗主要为化学药物治疗,适用于晚期转移、治疗后未控或复发癌、新辅助化疗及与放疗同步的放化疗。化疗常常两药联合方案,常用的化疗方案有顺铂+5-氟尿嘧啶、盐酸伊立替康+顺铂、紫杉醇+顺铂、吉西他滨+顺铂等方案。在放化疗同步时有研究表明单药顺铂每周方案疗效与联合化疗方案相当,但毒副作用较小。
化疗药物的不良反应较多,常见的有恶心呕吐、脱发、食欲缺乏、腹泻等不良反应,医生将根据情况对症治疗,严重时终止化疗。
靶向治疗是使用药物杀灭癌细胞,因癌细胞对其具有靶向性,所以对正常组织细胞无损伤或损伤较小,目前子宫颈癌靶向治疗应用较多的药物是贝伐珠单抗,可以靶向抑制新生血管形成。因为肿瘤需要新生血管供养,这种药物可以在晚期子宫颈癌中减慢肿瘤生长与转移。
ⅠAl期可行筋膜外全子宫切除术。
ⅠA2期行子宫次根治术。
ⅠB期及ⅡA期应行子宫根治术及双侧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切除的宫旁组织、宫骶韧带及阴道壁的多少应根据病灶的范围而定,要求切缘距病灶3 ~ 4cm。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应包括髂总、髂外、髂内、腹股沟深、闭孔淋巴结的清扫,必要时需清扫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卵巢无器质性病变者可予保留。术后放置经腹膜外或经阴道放置导管以引流淋巴液及渗液,如引流液少,可在48 ~72小时后取去。术后保留导管5~7日,去除导尿管后注意排尿情况,并测剩余尿。如剩余尿超过50 ~ 100mL.者,应继续保留导尿管至排尿功能恢复正常。
晚期或治疗后复发病例侵犯泌尿道或肠道者,根据病情和患者全身情况可行全、前和后盆腔清扫术。
放射治疗放射治疗也是子宫颈癌的一种主要治疗方法,其包括体外照射及腔内照射两部分。子宫颈鳞癌的敏感度远大于腺癌,各期子宫颈癌均可行放射治疗,主要适合于Ⅰb期以上的患者或有内科合并症不易手术者。早期病例以腔内放射为主,体外照射为辅。晚期病例以体外放射为主,腔内放疗为辅。原则上是体外照射和腔内照射并用。
腔内照射的目的是控制局部病灶,体外照射的目的则用以治疗盆腔淋巴结及宫颈旁组织等处的病灶。
体外照射时需具有钴60以上的能量放射线,照射范围需根据患者的体格,至少将盆腔淋巴结包括在内,采用照射的方式需明确其在盆腔内的剂量分布情况,腔内照射尽可能性采用后装机进行。
放射治疗会损伤机体正常细胞,常见的并发症包括放射性膀胱炎、直肠炎、肠管损伤、皮肤损伤、造血功能障碍。
宫颈鳞状细胞癌的预后相对较好,5年存活率60%左右。临床分期、肿瘤分级、病理类型和淋巴结转移是影响宫颈癌预后的重要因素。另外,肿瘤体积大小、宫颈间质浸润深度、淋巴血管间隙受浸及手术标本切缘不净、年龄等也与预后有关。
宫颈鳞状细胞癌有治愈的可能,预后好坏与疾病分期有直接关系。ⅡA期以前行全切术后患者一般预后良好。而较晚期的癌变,手术治疗后也已发生复发和转移,无法治愈。
对于早期的宫颈癌,通过手术治愈的可能性很大。
对于中晚期的宫颈癌患者,生存时间能够达到3~5年,部分患者可能更长。
治疗后2年内每3月复查1次。
治疗后3~5年内每6月复查1次。
治疗后第6年开始每年复查1次。
宫颈鳞状细胞癌患者的饮食以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富含蛋白质饮食,少量多餐,防止便秘。适当增加富含植物性雌激素、微量元素的食物,有助于提高机体免疫力,对疾病的恢复也有一定有利的影响。
平时要注意营养合理,食物尽量做到多样化,多维生素、低动物脂肪、易消化的食物及新鲜水果、蔬菜。
不吃陈旧变质或刺激性的东西,少吃薰、烤、腌、泡、油炸、过咸的食品。
主食粗细粮搭配,以保证营养平衡。
多进食富含锌、硒的食物,有利于提高抗病、抗肿瘤能力。
宫颈鳞状细胞癌患者的护理应从用药护理、术后调理、日常护理等方面入手。患者应积极配合治疗、自我消除恐惧心理、增强治疗信心,从而有助于疾病治疗与恢复,提高预后效果和治愈后的生存质量。
使用化疗药物或靶向治疗的患者应遵循医嘱按时按量用药治疗,严密监测不良反应,如有恶心、呕吐、脱发、鼻出血等应立即告知医生,妥善处理。
不要滥用药物,更不要服用私人配制的成分不明确的所谓专治子宫颈癌的药物。
宫颈癌需要进行疗程治疗,因此疗程未结束不要随意更换治疗药物或不要贸然停药,以免影响疗效。如有严重不良反应可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整用药。
预防感染,注意阴部卫生,宫颈锥切术术后一周左右创面结痂脱落,少量出血为正常现象,如有创面发红、肿等感染迹象,及时告知医护人员进行妥善处理。
术后1月内禁止性生活,术后3个月内不要进行重体力劳动、性生活以及盆浴。
在实施各种治疗的同时,还应采用营养治疗,特别是中晚期患者,更应积极的纠正贫血,加强优质蛋白补充,提高治疗疗效。
术后早期可发生出血,部分患者继发腹腔感染可在术后几周发生出血,一旦伤口有脓液渗出或红肿疼痛出现就要立即告知医生。
术后患者应减少卧床,适当下床活动,避免血液高凝引起下肢静脉血栓,血栓一旦脱落会有生命危险。
劳逸结合,生活规律,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不能劳累,否则可影响抗病能力。
根据身体状况适当的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促进机体恢复。
平时要注意会阴部清洁,避免感染。
家属需密切观察患者精神及饮食状况,一旦有病情变化,或症状进行性加重,应及时就诊。
宫颈鳞状细胞癌的发病部位相对而言较为特殊,需要进行手术切除的范围较为广泛,不仅仅会对患者的个人形象造成影响,而且还会导致绝经、生育能力丧失、性功能障碍等不良事件的发生。因此,同其他类型的肿瘤疾病相比较而言,宫颈鳞状细胞癌疾病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更多,会对患者的康复造成严重的不利影响,患者要正确对待自身所患疾病,保持良好心态,学会自我身心调整,主动和医护人员、亲属、朋友交流沟通,缓解社会心理压力。
患者应积极管理负性情绪,可以通过呼吸进行调整,如全身放松,双目闭合,通过冥想打坐,缓解紧张情绪或者选择合适音乐倾听。
家属尤其是患者的配偶,在治疗期间尽可能多的给予患者关爱与理解,有助于患者恢复自信心,减少担忧,增强治疗依从性。
高危人群应做好宫颈鳞状细胞癌的早期筛查,尽早使用HPV疫苗,同时积极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尽可能消除宫颈鳞状细胞癌的诱发因素。发现相关症状,及时就诊,避免拖延。
阴道流血、阴道排液、近期体重改变情况。
宫颈上皮内瘤变病史。
初步考虑宫颈疾病者,应行宫颈或阴道细胞学涂片检查等。
宫颈巴氏涂片在过去70余年中一直是宫颈癌筛查的主要方法。
近年来,宫颈薄层液基细胞学检查被引入到宫颈癌筛查中,能显著提高标本的满意度和宫颈异常细胞的检出率,逐渐取代巴氏涂片成为宫颈细胞学检查的主要方法。
HPV检测有100多种亚型,仅高危型HPV才引起宫颈病变和宫颈癌,因此HPV检测应针对高危型。
HPV疫苗目前已用于HPV感染及癌前病变的预防,是目前世界上第一个用于肿瘤预防的疫苗,但其效果和安全性有待进一步评价确定。世界卫生组织建议HPV疫苗应用的主要目标人群为9~14岁未发生性行为的女孩,15岁以上女性或男性为次要目标人群。我国目前已上市二价、四价和九价HPV疫苗,三种疫苗的适用年龄及适应证各不相同,需咨询专业人士进行注射。三种疫苗在临床试验中均具有良好的安全性。不良反应主要有局部疼痛、红斑和肿胀,发热、头痛、眩晕、肌肉痛、关节痛、恶心、呕吐、腹痛等,一般会在一段时间后消失,如持续不退或症状加重请及时就医。需要注意的是,HPV疫苗接种不能代替常规的子宫颈癌筛查。
可以预防HPV 16和18亚型,适用于9~45岁女性,一共注射3次,第二次和第三次在注射第一次的1月和6月后进行。
可以预防HPV 6、11、16和18亚型,适用于20~45岁女性,一共注射3次,第二次和第三次在注射第一次的2月和6月后进行。
可以预防HPV 6、11、16、18、31、33、45、52和58亚型,适用于16~26岁女性,一共注射3次,第二次和第三次在注射在第一次的2月和6月后进行。
妇科普查不容忽视,宫颈癌虽然危险,但是最易早期发现。从早期的炎症发展到恶性的癌变需要6~8年的时间,通过合理有效的检查手段,检查出病变,及时治疗。
远离宫颈癌的危险因素,洁身自爱。
怀孕增加宫颈癌危险性,孕妇身体因怀孕分泌的一些激素对癌症有促进作用,怀孕时身体免疫力下降,无法抵抗癌细胞的侵蚀。此类宫颈癌患者预后不佳。所以孕妇在怀孕前,一定要做好各种检查。
提倡计划生育和适龄结婚。
4816点赞
[1]谢幸,孔北华等.妇产科学[M].第9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298,249.
[2]李春凤.宫颈癌的早期筛查.医学综述,2012,18(4):530-532.
[3]杨宇飞等.临床肿瘤康复[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93-98.
[4]王建六,漆洪波等.妇产科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62~64.
[5]邓守恒,陈萍,王一平.临床内科诊疗指南[M].出版社: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时间:2011.05.
[5]邓守恒,陈萍,王一平.临床内科诊疗指南[M].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2011-05.
[6]张瑞珍,刘蒲,薛会灵等主编.妇科疾病的诊疗与护理.[M].2009.07.79-85.
[7]杨映红,许淑霞主编.妇产科常见疾病病理诊断图谱[M].2015.47-50.
[8]刘孜主编.子宫颈癌诊断治疗新策略[M].2010.6-10.
[9]陈杰主编.临床病理科[M].2014.275-277.
[10]谢树瑞,杨义,王祥同,缪作华等主编;程凤凤,朱林琳,闫新玲,王晓星等副主编.临床病理诊断学[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05.404-405.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