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期情绪障碍是指发生于儿童期以焦虑、恐怖、抑郁或躯体功能障碍等各种情绪问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组疾病。城市儿童患病率比农村高,女性比男性多。可因家庭教育不当、患儿性格过于内向或精神压力大、幼儿时期受到精神创伤所致。患者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行为异常、对正常的事物有恐惧感等症状。目前主要依靠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儿童期情绪障碍严重影响患儿社交、学习和生活,部分强迫症病程可迁延,甚至转为难治性,因此需积极治疗,一般预后良好。
表现为与家人分开时出现过分地焦虑惊恐不安。
表现为对正常的事或物感到恐惧。
表现为与周围环境接触时敏感、紧张恐惧、胆怯、害羞、退缩。
出现反复的、刻板的强迫观念或强迫动作。
出现发作性意识朦胧、情感爆发、行为异常等。
出现心境不愉快、情绪低落、悲伤哭泣、兴趣减少、活动减少、迟钝、少语、失眠、食欲减退等。
造成儿童情绪障碍的原因较多,其中遗传因素是一个原因,幼儿时期胆怯、敏感或过分依赖者易产生情绪障碍。家庭因素和不良的教育方式、对小孩过度保护或过分严格苛求、态度粗暴等都可能使儿童发生情绪障碍。若儿童幼年时期遭受精神创伤,深刻的情感体验也是常见致病因素。躯体疾病或过度紧张疲劳、学习负担过重对发病均具有影响。
多发于对紧张性刺激反应过强或过分敏感的儿童,如果这种反应已成为习惯性倾向时,称为“焦虑素质”。此与遗传有关,持续的紧张环境可使儿童发病,另有一些病儿与父母慢性焦虑有关或因过分依赖成人所致。
正常儿童在成长发育过程中都可能会对一些特殊的物体或情境出现恐惧害怕的现象,这是面临危险处境的一种防御反应,不属于病态症状。害怕的物体与情境包括与父母分离、黑暗、动物、登高、雷电、学校等。
儿童对新环境或陌生人产生恐惧、焦虑情绪和回避行为,主要与周围的环境和人有关系。可能因为不愿到陌生环境,害怕与母亲分离等有关。
儿童强迫症是强迫症的一类,是一种明知不必要,但又无法摆脱,反复呈现的观念、情绪或行为。在儿童期,强迫行为多于强迫观念,年龄越小这种倾向越明显。
家庭不和、教育方法不当、父母对孩子过分溺爱和保护都易使儿童发生癔症。文化程度及家庭经济水平低、或地方风俗迷信影响的儿童也易发生癔症。
本症多发生于少年期,病因尚未清楚,可能是多因素所致,包括遗传因素、生化代谢缺陷和环境因素等。
如父母离异、家庭环境不和谐、单亲抚养为主、父母外出务工、留守儿童、隔代抚养等,这种情况容易出现情绪障碍。
有些儿童性格比较内向,学习压力相对比较重,学习成绩不好,从而引起压力增大,出现情绪障碍。
儿童期情绪障碍为十分常见的儿童心理卫生问题,其在国内居行为问题、发育障碍之后的第三位。可见于各个年龄的儿童,患病率约为3%~5%,女性较男性多,城市儿童较农村多。
女性较男性多。由心理因素如某些精神刺激,或因家庭教育不当等,容易造成儿童的情绪异常,使儿童自身感到痛苦或影响社会的适应。
儿童期情绪障碍的典型症状是对生活丧失兴趣、情感暴发、恐惧、儿童退缩行为、强迫行为、意识朦胧状态等。
发生于学龄前期与学龄期,恐怖的对象为猫、狗、昆虫等。
如害怕黑暗、独处、登高等。
如对尖锐物体的恐怖。
害怕患癌症、肝炎、心脏病,害怕死亡。
害怕陌生人、害怕在大庭广众下说话、害怕被人注视。
在与陌生人或同龄人交往时,存在持久的焦虑,表现为社交回避行为。
与陌生人交往时,对其行为有自我意识,表现出尴尬或过分关注。
患儿与家人或熟悉的人在一起时,社交关系良好。
显著影响社交关系,导致交往受限,当进入新环境时,感到痛苦、不适、哭闹、不语或退出。
除表现情绪低落外,可以较多地表现为多动、攻击性和冲动性等行为变化,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下降,各种躯体不适等。按照发生的年龄不同分为下列几种类型:
婴儿抑郁6个月以后的婴儿与母亲分离,在经过短暂的急性痛苦期后,逐渐表现行为退缩、对环境反应降低、兴趣丧失、食欲下降、体重减轻、发育停止、睡眠紊乱等。当母亲重新回到婴儿身旁数月后,抑郁逐渐消失。
学龄前期抑郁表现为不快乐、哭啼、活动减少、兴趣减退、行为退缩、不愿参加活动和游戏、食欲下降、睡眠减少和紊乱。由于他们的言语和认知发展水平有限,不能确切地描述抑郁病情,主要是通过行为观察和病史帮助判断。
学龄期抑郁此时期除了有学前期抑郁的表现外,可以出现抑郁体验、自责自罪、烦躁抱怨,有自杀观念或行为。同时,在学校有行为方面异常,如学习兴趣丧失,注意力不集中,拒绝参加学校活动等。诊断的确立需要结合父母报告的病史和对儿童的询问,单凭一方面的资料往往会漏诊。
青春期抑郁症状类似于成人的抑郁症状,有抑郁的外在表现,也有明显的内心体验。但是,与成人不同的是,儿童更多的出现行为问题,如攻击性行为、破坏性行为、逃学、药物滥用,出现自杀的比例也较高。
通常表现反复的、刻板的强迫观念或强迫动作,如过分反复洗手、反复检查自己行为、无意义的计数、排列顺序、反复回忆自己刚做完的事或考虑一些无意义的事情。患儿自知这些思想和动作是不必要的、无意义的,但自己无法克制。
临床发作形式的类型与成人基本相同,一类是躯体形式障碍,是指表现为非器质性的运动、感觉或植物神经症状,称为转换性反应;另一类为分离性反应,表现为发作性意识朦胧、情感爆发、行为异常等,发作间期正常。随着年龄增长,发作表现遂与成年癔症相近似。
可能伴有心悸、头昏、呼吸急促、睡眠障碍、发噩梦、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痛、多汗、尿频、便秘、乏力等症状。部分患者有秋季狂躁症、攻击行为、强迫观念、紧张、尿频等症状。
儿童焦虑症的患儿常有一些行为、智力、人格的改变,如小儿常出现退缩行为、过度顺从,或暴怒、恐惧,甚至拒绝上学。一些儿童学习成绩下降,智商偏低。
高度焦虑的儿童对自己的人格形成有一定的影响,如自卑、自我评价低下、依赖性强、过度敏感,对自己可能发生攻击性行为。
当儿童出现恐惧、退缩、强迫、狂躁症、攻击等行为应及时到精神科就诊,本病对儿童的精神发育有重要影响,因此需要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于控制症状、改善症状、预防并发症极其重要。
当儿童出现与其亲人离别时出现过分的焦虑惊恐不安,对日常生活一般的客观事物或处境产生过分的恐惧、反复或刻板的强迫观念或强迫动作、发作性意识朦胧、行为异常、持续心境不愉快、情绪低落等表现,应及时就医。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精神科就诊。
情绪异常是一过性还是持续的?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焦虑、抑郁、恐惧等)
是否有以下症状?(如情感爆发、行为异常、持续心境不愉快等症状)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生活学习环境是否出现变化?
包括意识状态和高级皮质功能检查,排除神经系统器质性改变引起的精神症状。
主要为相关的量表,辅助判断患病类型及其严重程度。
分离性焦虑障碍、儿童期恐怖性障碍、社交敏感性障碍、儿童强迫症可根据患儿的典型症状进行诊断。
儿童癔症可根据患儿病史、典型症状、检查进行诊断。
儿童抑郁症的诊断标准主要有情绪恶劣及自我评估过低。
下述8项症状中具有2项或2项以上。攻击行为、睡眠障碍、同其他人接触减少、不愿上学、成绩下降、躯体主诉、精力不足、食欲和(或)体重改变,这些症状能说明患儿的行为较平时有改变;症状至少持续1周以上。
儿童期情绪障碍症状明确,经心理评估测量很容易确诊,无需与其他疾病相鉴别。
儿童期情绪障碍根据患儿发病有关因素和症状的特征,可采取心理治疗,包括行为疗法、游戏疗法和暗示疗法等,以暗示疗法、行为疗法为主或应用相应药物治疗,剂量由小量开始,必须个体化调整,注意药物副作用。
药物治疗对于年长儿童与青少年的治疗与成年人类似,但是治疗6岁以下儿童的情绪障碍很少使用药物:
可用苯二氮䓬类药物,如奥沙西泮、劳拉西泮等药物治疗焦虑、恐惧、抑郁等症状。
可用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如舍曲林、艾司西酞普兰等药物治疗抑郁。
对于癔症情感暴发或冲动哭闹患儿,可服用羟嗪、小量氟哌啶醇、氯丙嗪等。
儿童期情绪障碍通常无需手术治疗。
根据患儿发病有关因素和症状的特征,可采取心理治疗,包括支持性心理治疗、行为治疗、认知治疗、家庭治疗、游戏治疗、精神分析治疗。行为治疗、家庭治疗可以适用于各年龄的儿童;认知治疗、精神分析治疗适合于青少年和认知水平较高的大年龄儿童;游戏治疗适合于幼儿,也可以用于年龄偏小的学龄儿童。
是治疗情绪障碍中较为经典和有效的方法,治疗原理是以行为学理论、经典条件反射及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为理论依据,采用一系列具体而特定的步骤,来消除不良行为,建立适应良好的行为。具体行为治疗方法有多种,要根据情绪障碍的性质来选择合适的行为矫正方法。如强迫症可选用冲击疗法和厌恶疗法,恐怖症可选用脱敏疗法、冲击疗法和示范法,焦虑症选用冲击疗法和脱敏疗法,暴怒发作等选择消退法和暂时隔离法等。
是通过采取一系列的策略纠正患儿的错误认知,引导患儿的情感,调整患儿的行为模式,从而改变患儿的情绪反应,控制异常的情绪。
是以整个家庭成员或部分家庭成员为治疗对象,解决与调整家庭内的矛盾与冲突,去除家庭内对儿童情绪异常的不利原因,使儿童的情绪异常得到恢复。由于许多儿童情绪障碍的发生与家庭不良环境有关,使用家庭治疗处理情绪障碍,在一些病例往往能起到良好的效果。
若患儿是年幼儿童,语言表达不完善,思维水平较低,领悟能力有限,不适合认知治疗和精神分析治疗,可以尝试游戏治疗方法。在游戏治疗中,儿童能自由地游戏,情绪得到充分的放松。借用游戏的方法,治疗者能了解儿童的想法,与儿童进行沟通,让儿童自然地表露与疏泄情绪,使情绪障碍得到恢复。
儿童期情绪障碍经长期规范治疗后一般预后较好,部分强迫症病程可迁延,甚至转为难治性。儿童期情绪障碍治疗结束后应追踪治疗,遵医嘱复诊。
儿童期情绪障碍能治愈,但部分患者会出现反复情绪异常的现象。
儿童期情绪障碍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儿童期情绪障碍治疗结束后应该追踪治疗,大约半年复诊一次。
患者以心理治疗为主,无需特殊饮食。日常可按照生长发育需求均衡饮食,以高蛋白、高维生素食物为主,适当补充水果、蔬菜等。
家长需要关心儿童,关注其情绪变化并给予积极引导,帮助其适应环境,鼓励参与社交。同时要注重改善家庭环境,不给患儿带来更多刺激。
让孩子正确认识到情绪障碍这种疾病,了解病因并能够正确面对。
积极治疗,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鼓励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多与人沟通等。
家长要耐心教育引导患者,帮助克制情绪上的障碍,树立勇敢坚强健全的性格。鼓励他们积极参加集体活动,改善情绪,增进交往,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环境。同时要改善家庭环境,以减少心理上不良的影响。
预防儿童青少年出现精神障碍,家长、老师及所有关心儿童青少年的人士,都要努力帮助其在日常生活中锻造出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社会能力。
掌握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锻炼孩子的社交能力,切忌过分溺爱和恐吓。
鼓励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不要在他人面前训斥孩子,以免增加逆反心理。
切忌将患儿独自关闭在家中与社会隔绝
4451点赞
[1]戚元丽,于瑞丽.舍曲林治疗儿童学校恐怖症临床观察[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6(1):44.
[2]吴景莲.以躯体化症状为主要表现的儿童情绪障碍16例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06(14):2187-2188.
[3]梅其霞,王敏建,杨世华等.1338例儿童情绪障碍的临床分析[J].儿科药学杂志,2011(6):16-18.
[4]王美芳,刘莉,王玉廷.父母婚姻质量、亲子依恋与幼儿焦虑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6):802-805.
[5]项东顺,肖庶堂.儿童期情绪障碍的临床鉴别及处理[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5,15(52):37.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