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型副伤寒属于肠道传染病,我国多见于成人,其肠道病变表浅,范围非常广泛,可波及结肠。潜伏期比较短,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食欲减退,腹胀、脾肿大,起病多以腹痛、腹泻、呕吐等急性胃肠炎症状为首发表现。甲型副伤寒复发率比较高,肠出血及肠穿孔并发症少见,病死率比较低。
甲型副伤寒无特殊疾病分类。
甲型副伤寒是由甲型副伤寒杆菌(或称甲型副伤寒沙门菌)感染引起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患者多由于食用了被甲型副伤寒杆菌污染的食物或水而感染,也可通过接触被患者排泄物污染的环境或者直接与病人接触而感染。
食物或水被致病菌污染,食用后导致感染。
自身免疫力低下,病菌乘虚而入。
如果食用未煮熟的食物有感染的风险。
苍蝇、蟑螂接触患者的排泄物,再污染食物可导致感染。
接触患者的分泌物或排泄物,未注意洗手,有感染的风险。
甲型副伤寒发病率在2015年之前逐年上升,之后呈下降趋势,分布比较局限,常呈地方性流行。水源污染可呈爆发流行。传染源为患者和无症状带菌者,消化道传播,全年可以发病,但夏秋季节高发。
甲型副伤寒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即食用污染的食物和水,苍蝇、蟑螂可作为传播媒介。
免疫力低下人群易感率较常人高。如果接触患者或带菌者极易被感染。
甲型副伤寒临床表现比伤寒轻,主要表现为发热、食欲减退,腹胀,病初常表现为腹痛、腹泻、呕吐等急性胃肠炎症状。下腹部可有压痛,脾肿大常见,偶出现肝大。
体温可达39℃之上,可持续高热,也可有体温波动。
食欲不振、腹胀、腹痛、腹泻,也有可能出现便秘和腹泻交替。
表情淡漠、反应迟钝、耳鸣、严重者可出现谵妄。
胸部和腹部可出现红色或暗红色的斑丘疹,偶出现在背部和四肢。
正常情况下,体温增加1度,脉搏每分钟增加15-20次。但该病高热时,部分患者脉搏次数没有随着体温增加而增加。
右侧卧位左肋下可触及肿大的脾脏。偶出现肝脏肿大,可在右肋下或剑突下触及。
较少出现。多发生于患病后2~3周,有便血现象。常有饮食不当,活动过多、便秘排便用力,等诱发因素。大量出血时体温迅速下降、可有失血性休克表现。
较少出现,为最严重的并发症,表现为突然剧烈腹痛,伴恶心、呕吐,腹胀、腹壁紧张、全腹压痛和反跳痛。
患者出现高热、食欲下降、腹泻等症状后需立即就医,以防延误病情,导致病情加重。此外,患者还需要和医生充分说明饮食、饮水、环境及个人卫生及接触人员情况,有助于医生判断病情,及时给予正确诊治。
当出现高热、食欲下降、腹痛、腹泻、恶性、呕吐或皮疹需要及时就医。
当出现反应迟钝、肝脾增大,需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根据当地医院情况,优先考虑去感染疾病科就诊。
如无感染疾病科,可考虑去消化内科就诊。
最近吃了一些什么食物?
近期有没有接触类似病人?
日常生活习惯怎么样?
最近是否去过不卫生的餐馆就餐?
周围的人是否有相似的症状?
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数减低,嗜酸粒细胞消失。
血培养在发病1-2周阳性率高,骨髓培养阳性率高于血培养。粪便培养在2周后阳性率逐渐增加。
甲型副伤寒杆菌与伤寒杆菌有共同的菌体抗原,即O抗原,不同的鞭毛抗原,即H抗原。所以可以检查伤寒杆菌O抗体、甲型副伤寒杆菌的鞭毛抗体辅助诊断。
结合高烧、食欲下降、腹胀、腹泻、脾大等临床表现,血常规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下降,嗜酸粒细胞消失,伤寒杆菌O抗体阳性,甲型副伤寒杆菌鞭毛抗体阳性,血培养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可表现为发热、腹痛、腹泻,但无表情淡漠、反应迟钝、脾大、相对缓慢、皮疹等表现。病程也较短,一般在1周左右,而甲型副伤寒病程多在3周左右。
可表现为高热、腹痛、腹泻、恶性、呕吐,肝脾大、皮疹与该病有类似表现,但败血症常有原发感染灶,如胆管炎、肺炎、急性肾盂肾炎等,寒战较明显,血培养不同的病原菌可帮助鉴别。
主要采取抗菌药物治疗,同时对症处理,治疗和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病原治疗首选喹诺酮类药物,如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儿童和孕妇可以选择三代头孢如头孢噻肟、头孢哌酮、头孢他啶等。用药途径根据患者恶性、呕吐情况,是否能够进食、饮水采取口服或静脉治疗。
禁止使用复方樟脑酊、盐酸洛哌丁胺、地芬诺酯等止泻剂,以免抑制肠道蠕动,导致肠道积气,引起腹胀,严重的可诱发肠穿孔。
甲型副伤寒以对症治疗和药物治疗为主,对于并发肠出血和肠穿孔者,非手术治疗无效时需要及时进行手术治疗。
甲型副伤寒病情相对轻,肠出血及肠穿孔并发症少见,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基本都能够治愈,病死率极低,预后良好。
甲型副伤寒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注意合理饮食,遵照医嘱用药,基本可以治愈。
甲型副伤寒经过合理的治疗,基本可以彻底治愈,一般不会对存活时间造成影响。
该病预后较好,一般情况下不会留有后遗症。
患者如果没有复发,不需要复诊。
需易消化、高营养、高热量饮食,可食用含糖多、高蛋白、少渣或无渣食物。少食多餐。避免食用多渣、坚硬、易产气、刺激性食物。
患者可以多食用含糖类食物,因为糖类食物可以补充人体所消耗的能量。
注意补充营养及维生素,如蒸蛋、肉汤、绿叶菜、果汁等。
禁止食用多渣、坚硬、易产气、刺激性食物,如芹菜、花生、豆制品、牛奶、辣椒、浓茶、咖啡、酒类等。
该病为消化道传播的疾病,患者需要消化道隔离。
患者需要单独饮食,固定餐具,不能与他人共用餐具。餐具及使用过的生活用品需要煮沸或消毒处理。
患者排泄物需要含氯消毒剂消毒后再处理。
患者发热期需卧床休息,体温正常后适当活动,逐渐过渡至正常活动量。
关注患者在治疗期间的体温变化情况,如果无效及时与医生沟通,改变治疗方案。
病程第2~3周,关注患者是否有突发剧烈腹痛、血便等并发症情况,及时汇报医生。
如果患者病情偏重,患者可能会有心理负担,家属需多陪伴,给予劝导和安慰,鼓励患者积极配合治疗。
甲型副伤寒与患者的生活饮食习惯有关,所以患者要注意养成良好的饮食生活习惯,注意饭前、便后洗手,注意个人及环境卫生,防止类似的疾病再发生。
甲型副伤寒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患者需要消化道隔离至体温正常后2周。生活中需要注意个人和环境卫生,注意采取煮沸、加热等措施保障饮用水和食品安全。
患者多以腹痛、腹泻、恶性、呕吐等胃肠炎症状起病,及时到医院就诊,可做到早期诊断、早期隔离。
忌食未煮熟的食品,不饮生水,不食未清洗的蔬菜、水果。
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饮食和生活习惯,饭前便后注意洗手。
一旦出现消化道症状、发热等不适症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尽早隔离,避免传染给他人。
4234点赞
[1]舒进安,王红.一起甲型副伤寒爆发疫情的调查与处理[J].河南预防医学杂志.2016(02).
[2]王树坤,姚颖波.伤寒和副伤寒的流行、诊断、治疗和预防[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9(01).
[3]倪世友,王树坤.全球伤寒和副伤寒的流行强度区域及其预防策略[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6(11).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