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长于颅内的肿瘤通称为脑瘤。脑瘤发病多缓慢,首发症状可为颅内压增高,如头痛、呕吐,或为神经定位症状,如肌力减退、癫痫等。数周、数月或数年之后,症状增多、病情加重。发病也有较急的,患者于数小时或数日内突然恶化,陷入瘫痪、昏迷。男女老少均可发生,且脑瘤对人的危害非常大,致残率大,严重威胁身体健康和生命。
良性脑瘤生长缓慢,包膜较完整,不浸润周围组织及分化良好,可发生于脑组织、脑膜、颅神经、垂体、血管残余胚胎组织等。
指身体其它部位的恶性肿瘤转移或侵入颅内形成的转移瘤,恶性脑瘤生长较快、无包膜、界限不明显,呈浸润性生长,分化不良。无论良性或恶性,均能挤压、推移正常脑组织,造成颅内压升高,威胁人的生命。
脑瘤的产生与发展受多种因素共同制约、共同影响,绝非单一因素所决定的。主要病因有先天性遗传因素、癌基因和化学因素 。另外,不良的生活环境、饮食习惯、生活习惯以及职业因素都有可能会造成脑瘤的发生与发展。
由于遗传基因传给下一代患癌几率高。
其他部位的癌症可转移到脑部,从而形成脑部转移瘤。
有些食物或药品中含有致癌物,从而引发脑瘤或身体其他部位癌症。
长期吃烟熏、烧烤、腌制、易霉变类的食物都会大大增加脑瘤发病率。
脑瘤的发生与烟有密切关系,主要源于烟里边含有一百多种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其中苯并芘是三大致癌物之一,让致癌物质进入体内即可诱发脑瘤。
源于工业发达和交通发达地区大气污染严重。人类长期吸入有害气体到体内可引发脑瘤。
长期接触铀、镭等放射性物质及其衍生物,致癌性碳氢化合物、沥青、石油、铁、锡等物质,均可诱发脑瘤。
男性稍多于女性。任何年龄可发病,但最常见的是影响40~70岁的成年人和3~12岁的儿童。颅内肿瘤的发生部位往往与肿瘤类型有明显关系,胶质瘤好发于大脑半球,垂体瘤发生于鞍区、听神经瘤发生于小脑桥脑角,血管网织细胞瘤发生于小脑半球较多,小脑蚓部好发髓母细胞瘤等。
脑瘤的高发人群,比如长期接触一些电子的辐射,还有一些化合物为主的化学物质,很容易会诱发脑瘤的发生。
这类人体内的生长素往往分泌特别旺盛,而激素分泌也容易引起脑瘤的发生。
如彻夜唱卡拉OK、打麻将、夜不归宿等生活无规律,都会加重体质酸化,容易得脑瘤。
先天原因或者后天患艾滋病造成的免疫力下降,都会增加肿瘤的风险。
脑瘤常较缓慢,病程长短不等,有些发病成急性,甚至可能出现卒中。主要症状多为颅内压增高,临床表现为头痛、呕吐及视神经乳头水肿,甚至还会并发视野模糊、昏迷、失明等并发症。
大脑半球功能区附近的肿瘤可表现有神经系统定位体征,发病早期可出现局部刺激症状。晚期或肿瘤位于功能区则出现破坏症状。
常表现为肿瘤对侧肢体的位置觉、两点分辨觉、图形觉、质地觉、实体觉的障碍。顶叶肿瘤所致痛觉和温觉障碍多不明显,多发生于肢体远端,并且非常轻微。
可表现为全身大发作和局限性发作,后者对脑肿瘤的诊断更有意义,局限发作可由一侧肢体开始,甚至局限在单个手指或足趾,或者一侧口角。额叶肿瘤诱发的癫痫最常见,颞叶次之。
主要表现为记忆力减退,最常见于额叶肿瘤,特别是双侧额叶肿瘤,精神症状明显。患者多表现为反应迟钝、生活懒散、近记忆力减退甚至丧失,严重者丧失定向力及判断力,可表现为欣快、脾气暴躁或易激动。
因肿瘤对运动区损害程度的不同而异,表现为肿瘤对侧单一或半身肢体瘫痪或肌力弱,最早可发现一侧腹壁反射减弱或消失,继而该侧肌反射亢进,肌张力增加,病理反射阳性。
表现为运动性和感觉性失语两种基本类型。丧失语言表达能力,保留语言理解能力,称为运动性失语;患者保留语言表达能力,但不能理解语言,无法和别人交谈,称为感觉性失语。
枕叶和颞叶深部肿瘤影响视放射神经纤维,可出现视野缺损。最初可表现为同向性视野缺损,随肿瘤体积增大,视野缺损的范围也增大,最后可形成同向偏盲。
蝶鞍区肿瘤的症状和体征与肿瘤的病理性质密切相关,主要包括以下两类∶
蝶鞍区肿瘤向鞍上发展压迫视交叉引起视力减退和视野缺损,眼底检查可发现原发性视神经萎缩。视野缺损的典型表现为双颞侧偏盲,因肿瘤压迫视神经和视交叉的部位不同,视野缺损可不对称,可出现一眼失明,另一眼颞侧偏盲或正常。肿瘤压迫视束时,表现为同向偏盲。
可有垂体功能低下,男性表现为阳痿、性欲减退,女性表现为经期延长或闭经。生长激素分泌过剩在发育成熟前可导致巨人症,在发育成熟后表现为肢端肥大症。
松果体区肿瘤因位于中脑导水管附近,早期可引起脑脊液循环障碍,故颅内压增高常为首发症状,有时是唯一的临床表现。
表现为上视障碍和瞳孔对光反射和调节反射障碍。上视障碍有时合并下视障碍,但双眼侧视障碍少见。
肿瘤累及脑干皮质脊髓束时可出现肢体不全麻痹,锥体束、中脑网状结构受侵犯时,患者可有意识障碍。
出现尿崩症、嗜睡、肥胖及全身发育停顿,也可有性早熟表现。
肿瘤可压迫小脑上蚓部或中脑的皮质脑桥束,表现为持物不稳、步态蹒珊和眼球水平震颤。
颅后窝肿瘤较大时可有颅内压增高表现,肿瘤引起的局部症状可分为小脑半球、小脑蚓部、脑干和小脑脑桥角4组症状。
主要表现为患侧肢体共济失调,做指鼻试验和跟膝胫试验不准确,轮替试验幅度增大、缓慢笨拙,行走时手足运动不协调,常向患侧倾斜,可有患侧肌张力减退或无张力,腱反射迟钝或出现钟摆样膝反射。小脑性眼球震颤多以水平性震颤为主。
其典型表现为交叉性麻痹,即病变节段同侧的核及核下性脑神经损害及节段下对侧的锥体束征。中脑病变多表现为患侧动眼神经麻痹。脑桥病变可表现为病侧眼球外展及面肌麻痹,同侧面部感觉障碍及听觉障碍。延髓病变可出现病侧舌肌麻痹,咽喉麻痹,舌后1/3味觉消失等。
主要表现为躯干性核下肢体远端的共济失调,行走时两足分离过远,步态蹒跚。
表现为病侧中后组脑神经症状及小脑症状。
包括口齿不清、视野模糊、手脚活动受限、感官能力差、嗜睡或昏迷等。
多出现在术后,如肿瘤周围的血管和神经受到损伤,导致功能障碍、昏迷、失明等。通常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不足5%。
脑瘤患者当出现呕吐伴有剧烈头痛、视力障碍、肢体麻木乏力,严重时可出现四肢抽搐和癫痫发作,应及时去医院就诊于神经内科或者急诊科,并做CT、核磁共振等检查明确诊断,但要与脑血管疾病相鉴别。
头痛剧烈时需要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出现呕吐伴有剧烈疼痛时应及时就医。
出现肢体麻木乏力、抽搐或癫痫发作时应立即就医。
优先考虑去神经外科。
出现呕吐伴有剧烈疼痛症状去急诊科。
出现肢体麻木乏力、抽搐或癫痫时去急诊科或神经内科。
近来有什么症状?
之前做过哪些检查?
之前服用过什么药物吗?
家里人有人得过这种病吗?
之前有没有过类似的症状?
需进行血常规、血糖、肝功能、肾功能、凝血功能、血电解质等检查,明确全身情况及有无血液相关疾病检查。
可用 CT、核磁共振探查肿瘤的部位、大小及浸润情况,是主要手段。
颅内肿瘤的诊断应包括定位诊断与定性诊断两个部分。患者的临床症状与体征是定位诊断与定性诊断的主要依据。根据病史、病程特点,可初步诊断病变是否为肿瘤,以及肿瘤的类型。然后根据特殊检查的结果来肯定或排除颅内肿瘤的性质及所在部位。
部分脑瘤患者可见颅内压增高、偏瘫,应注意与脑血管疾病相鉴别。脑血管疾病多见于老年人,常有高血压和动脉硬化病史,多突然出现昏迷,可有颅内压增高症状和偏瘫。CT、核磁共振有助于鉴别。
脑瘤患者可以有症状性癫痫,常伴有颅内压增高的症状(如头痛、呕吐、视力下降等)和其他局灶性症状(如精神障碍、感觉障碍、运动障碍等)持续存在原发性癫痫通常缺少局灶性脑症状,发作过后多无明显症状。CT、核磁共振有助于鉴别。
脑瘤的治疗以手术治疗为主,酌情采用物理治疗、化学药物治疗、光动力学治疗、热疗等。热能治疗可增加放疗效果,因此应对症治疗、及时治疗、合理用药,防止肿瘤复发。
颅内压增高的患者可以给予甘露醇、激素及利尿剂降低颅内压。副作用相对较低,但是多多少少对人体还是有影响的,降压药吃多了或者是不注意量,有可能会引起心慌,还有可能会导致心率下降,甚至会引起头晕、头痛以及腹部疼痛等症状,而有些人在用药期间还会出现腹泻以及便秘。
癫痫的患者给予抗癫痫药物,以苯妥英钠、丙戊酸钠、妥泰最为常用。患者需规律服用药物,维持稳定的血药浓度,避免血药浓度波动诱发癫痫发作,如病情好转,仍需在医生指导下逐渐停药。
予以外科手术切除,尽可能将肿瘤细胞切除,避免肿瘤细胞继续增生是最普遍的治疗模式。而针对一些较深层的肿瘤或无法以传统开刀手术移除的肿瘤,立体定向放射手术也是另一种手术的选择。
采用手术完全切除的机率较高,病人的存活率也较高,如大脑或小脑脑膜瘤、蝶鞍颅咽管瘤、脑室脉络丛瘤等,不需进行放射线或化学药物治疗,复发机率低,但需定期做CT或MRI复检。未能以手术全部切除的残余良性瘤可视情况予以观察追踪、或随即使用化学药物治疗,或放射线治疗。
如星形细胞瘤、 髓母细胞瘤、脑室膜瘤、畸胎瘤等,能够完全切除或接近完全切除者,预后较佳,但必须加上放射治疗及(或)化学药物治疗,方能达到控制肿瘤生长的目的。
目前临床常用的化疗药物是替莫唑胺、亚硝脲类烷化剂BCNU和CCNU,或者用PVC方案(甲基苄肼+长春新碱+CCNU),有一定疗效,但有延迟和累积骨髓抑制和肺毒性等副作用,易产生耐药性。
放射线治疗是最常见的肿瘤辅助治疗手段,一般于手术后1~2星期开始。放射线治疗主要利用肿瘤细胞对放射线比较敏感,容易受到放射线的伤害来杀死肿瘤细胞,一般治疗约需4~8个星期,会依据不同的肿瘤病理诊断、分化程度及影像医学检查结果而决定照射范围的大小及剂量。
粒子刀可根据肿瘤或残存癌体的大小来确定辐射剂量和放射性粒子的数量,因此具有精确、持续、灵活和个性化的特点。
全身热疗对病灶和体内较难发现的转移病灶均有效,而且与放、化疗组合治疗有协同作用和增敏作用。
热效应能增强化疗药物对癌细胞的杀伤作用,减少耐药性产生,同时循环灌注有利于药物均匀分布,最大面积地作用于体腔,治疗后能有效歼灭体腔内游离的癌细胞和残存的微波癌转移病灶,预防肿瘤复发,提高术后生存率。
光动力疗法适用范围广,而且进入组织的光敏药物在达到一定尝试和足量光照射才会引发光动力学反应杀伤肿瘤细胞,人体未受光照射部分不产生这种反应,因此不受损伤。
脑瘤根据肿瘤种类、发病部位以及治疗时机、预后不同。良性肿瘤一般预后良好,恶性肿瘤预后较差,应定期复查,防止复发。
脑良性肿瘤一般手术切除部分都能治愈。
初发性脑瘤病人的存活率与肿瘤的类型,及病人的年龄和生理机能有相当大的关联性,这些因素将会影响病人选择治疗的模式。恶性脑肿瘤患者视具体病情的严重程度不同,可以存活时间各不相同,短则可以2~3个月,长则可以五年、十年甚至更久。良性脑肿瘤一般积极治药物治疗以及手术切除治疗后,都有很长的生存期,应随时复查,防止复发的可能性。
在手术切除肿瘤的过程中,往往由于肿瘤组织与脑组织的粘连或手术切除的需要,而造成一些脑神经组织的受损,从而产生一些相应的临床症状。如出现肢体麻木、疼痛、运动不灵、语言不利等症状。不能全部切除的肿瘤,其残余肿瘤体的存在将继续产生对局部脑组织的压迫而表现出各种不适症状,如头痛、头晕等。这些都是脑瘤术后遗留的后遗症状,需要通过后期的康复治疗来解决脑瘤后遗症。
根据肿瘤的良恶性来决定,一般良性肿瘤,最初1年一次,以后可以逐步延长到2~3年一次。而恶性肿瘤则至少1年复查一次,必要时6个月复查一次。
宜食高蛋白质的食物,可以从动物食品和豆类食品中获得,如鱼、蛋、乳及豆制品。
宜食高维生素的食物,可以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如苹果、桔子及各种绿叶蔬菜。
宜食高热量食物,可从易消化的糖类食品中摄取,如巧克力等。
忌酒,忌食辛辣刺激食物。
脑瘤患者术后要注意是否并发颅内血肿或脑水肿,严格检测患者生命体征,对恢复较好的患者应适当运动,对术后后遗症解决应积极做好康复。同时需要保持乐观心态,积极配合治疗。
严格监测患者的神志、瞳孔、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
对于昏迷及长期卧床的患者要预防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褥疮以及坠积性肺炎,给予胃肠营养。
对于恢复较好的患者,建议其早期下床,适当活动,向正常的饮食过渡。
家属需要注意观察患者神志是否清楚,查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情况,还要看到瞳孔对光反射,以及眼球的活动。另外,要注意观察四肢的活动,是不是有偏瘫。最后要观察患者尿量,一旦某个环节发现异常,应及时就医。
脑瘤患者需要保持乐观心态,积极配合治疗。
对于脑瘤术后遗留的后遗症状,需要通过后期的康复治疗来解决脑瘤后遗症。尤其在发病后的前三个月内的康复治疗是获得理想功能恢复的最佳时机。
预防脑瘤,首先要规范自己的行为,包括饮食习惯及生活习惯,如避免熬夜、避免过度的劳累、避免食用腌制食品等。生活中尽量缓解精神压力,少接触放射性物质等。
早期定期体检筛查,有些肿瘤并无症状,一旦发现异常,及早治疗。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戒烟、限酒。
不要过多地吃咸而辣的食物,不吃过热、过冷、过期及变质的食物;年老体弱或有某种疾病遗传基因者酌情吃一些防癌食品和含碱量高的碱性食品,避免苯并芘、亚硝胺等致癌物质进入体内。
有良好的心态应对压力,劳逸结合,不要过度疲劳。
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多在阳光下运动,多出汗可将体内酸性物质随汗液排出体外,避免形成酸性体质。
生活要规律,应当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从而保持弱碱性体质,使各种癌症疾病远离自己。
避免脑部外伤,发生脑外伤时应及时治愈。
不要食用被污染的食物,如被污染的水、农作物、家禽鱼蛋、发霉的食品等,要多吃绿色有机食品,防止病从口入。
4289点赞
[1]袁国珍,李忠海,李怀军,刘健主编;徐国正,遇红,张健,李发鹏副主编.临床急危重症救治关键(下)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09:第471页.
[2]吴江,贾建平.神经病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3]贾建平,陈生弟.神经病学[M].第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