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蛛网膜炎是蛛网膜的一种慢性炎症过程,起病可急可缓。在如感染、脊髓外伤、邻近组织病变、异物刺激、非特异性感染或不明原因病因的作用下,使蛛网膜逐渐增厚,引起脊髓和神经根的损害,或形成囊肿阻塞髓腔,或影响脊髓血液循环,最后导致脊髓功能障碍。脊髓蛛网膜炎有胸腹部束带样疼痛、运动障碍等多样表现。腰椎穿刺、椎管造影、磁共振等检查可帮助诊断,多采用扩血管、抗感染或抗结核治疗,必要时手术治疗。
引起脊髓蛛网膜炎的病因很多,如感染、脊髓外伤、邻近组织病变或异物刺激以及非特异性感染或原因不明,致使蛛网膜增厚与脊髓、脊神经根粘连或形成囊肿,阻塞髓腔造成脊髓功能障碍。
可原发于脊柱结核、硬膜外脓肿和脑膜炎等,也可继发于流感、伤寒、产褥感染等。
脊髓损伤反复腰穿等,可产生脊髓、软脊膜、蛛网膜和硬脊膜不同程度的撕裂、出血,导致蛛网膜增厚与脊髓粘连或形成囊肿。
鞘内注射药物或脊髓造影所用的碘油刺激所致。
如脊髓空洞症、脊髓肿瘤、椎间盘突出、脊柱先天畸形等。遗传因素在脊髓蛛网膜炎的发病中起一定作用,瘢痕体质、纤溶缺陷等均有家族倾向。
在脊髓疾病中属相对常见病之一,但属临床少见疾病。其发病率与脊髓肿瘤近似,在脊髓压迫症中占第二位,男性略多于女性,30~60岁发病居多。
免疫力低下人群(劳累、产后、营养不良或结核、肿瘤等消耗性疾病可导致)。
有感染病史人群。
从事高危工作人群。
中年男性。
腰椎间盘突出患者。
多为慢性起病,逐渐进展,少数可急性或亚急性起病。因累及部位不同,临床表现呈多样性,可为单发或多发的神经根痛,感觉障碍多双侧不对称,常呈神经根型、节段型或斑块状不规则分布。
慢性或亚急性起病,病程进展缓慢,病程由数月至数年不等,最长者可达20年左右。少数病例起病较急,病前多有感冒、发热或外伤史。症状常有缓解,病情可有波动,可在感染、受寒、外伤或劳累后加重。
脊髓后根激惹症状是最常见的首发症状,占84.2%,这是由于病变多发生于脊髓背侧的缘故。临床表现为自发性疼痛,有的如针刺样或刀割样疼痛,往往范围较广而不局限在1~2个神经根,有的散在分布于相隔不同区域,咳嗽、喷嚏或脊柱活动可使症状加重。腰骶段及马尾病变可引起腰痛并向下肢放射,表现为类似坐骨神经痛,夜间症状加重,且常为双侧性。
运动障碍,表现为进行性肌无力和不同程度的肌肉萎缩,颈段病变表现为上肢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及下肢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胸段病变表现为下肢的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腰骶部以下病变出现两下肢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并有不同程度的肌肉萎缩。
感觉异常,脊髓蛛网膜炎可导致躯干及四肢感觉异常,出现痛觉、触觉、温度觉的减退甚至消失。
自主神经症状,部分患者出现烦躁不安、大汗淋漓、心跳过速、发热等。
扩约肌功能障碍,出现较晚或症状不明显,表现为间断性排尿困难、尿潴留或尿失禁、便秘等。
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一种综合征,以骶尾部为主的脊髓蛛网膜炎可引起该征,通常有下肢瘫痪,影响圆锥时可伴有尿便障碍。粘连的瘢痕累及马尾部硬膜囊,导致蛛网膜憩室和该部位骨质的破坏,进一步引起血液循环障碍和脑脊液压力增高,由于马尾部硬膜囊弹性的消失导致神经根缺血加上脊髓蛛网膜增生的长期压迫引起马尾神经根损害。
由于长期慢性蛛网膜炎所致的脊膜钙化和骨化,蛛网膜鞘内骨化压迫神经根引起神经症状,包括难以忍受的疼痛、下肢轻瘫和尿便失禁等。脊髓蛛网膜骨化的原因目前还不清楚,若出现蛛网膜骨化,应尽快手术治疗。
是脊髓蛛网膜炎的一种少见的合并症,多认为脊髓空洞症是一种先天性疾病,常与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伴发。然而,脊髓空洞症也可由脊髓蛛网膜炎引起,当增生的瘢痕组织妨碍了脑脊液的流动以及影响脊髓的血液供应时可出现脊髓空洞症。
是指颅内占位性病变、颅脑外伤、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脑血管病、高血压脑病、特发性颅内压增高症、颅内肿瘤、脑积水和其他全身性疾病引起的颅内压增高的情况。脊髓蛛网膜炎可阻断脑脊液回流,引发高颅压综合征。
脊髓蛛网膜炎症状复杂、不典型,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十分重要。若有四肢及躯干刺痛或肌无力应及时就医,配合检查,以免病情恶化。
如出现四肢及躯干麻木、刺痛、肌肉力量下降、肌肉萎缩应立即就医。
如出现瘫痪、大小便失禁的情况应立即就医。
患者可到脊柱外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就诊。
是因为什么来就诊的?
目前有什么症状?(如有无胸腹部束带样疼痛,有无下肢放射性疼痛,有无两下肢无力、大小便功能障碍等)
是否患有其他疾病?
有无感染史、脊髓外伤史、椎管内注射药物史?
家族中是否有人出现过类似疾病?
既往有什么病史?
弥漫型和囊肿型可导致椎管阻塞,因此腰穿测脑脊液压力可较低。脑脊液呈淡黄色,淋巴细胞数接近正常而蛋白显着增高,甚至脑脊液流出后可自动凝固,呈Froin征。
可检测出是否有椎管腔呈不规则狭窄,碘油呈点滴状或串珠状分布,囊肿型则表现为杯口状缺损。
能明确囊肿性质、部位、大小,并能了解病灶对周围重要组织的损害情况。
可显示脊髓椎管内的粘连和狭窄,有助于诊断和治疗效果评估。
有助于判别肌无力的病因,评估患者恢复情况。
如血常规、生化、电解质、心电图检查等。
本病的诊断依据临床表现、病程经过和磁共振诊断,需排除其他疾病。临床上多慢性起病,一般病程都较长,进展缓慢,如为囊肿型,可有缓解期。弥散性粘连性蛛网膜炎多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运动、感觉和括约肌功能障碍,因常侵犯多个神经根,感觉障碍范围较广,水平不固定、易变。确诊需依赖脊髓磁共振或脊髓造影,需注意本病可合并脊髓蛛网膜炎性骨化症和脊髓空洞症。诊断根据慢性起病,既往病史,临床症状的多样性,体征一般不对称,病程有波动,腰穿及影结果分析可作出诊断。
病前常有发热、外伤、感染、椎管内注射等病史。
病程进展缓慢,症状常自发缓解或复发加重,常因感冒受凉而加重。
病变以胸段、腰段、颈段多见,呈放射性疼痛或束带感。
腰椎穿刺压颈试验呈部分性或完全性阻塞;脑脊液白细胞计数正常或稍多,蛋白中等度增高,糖和氯化物多数正常。
椎管造影显示造影剂在病变部位呈斑点状或片状不规则分布,如有阻塞平面,其边缘多不整齐。
磁共振检查可见小的蛛网膜囊肿。
起病缓慢,有进行性脊髓受压症状,并与受压的脊髓节段相对应。脑脊液有时淡黄色,磁共振增强扫描及椎管造影有助鉴别,但囊肿型脊髓蛛网膜炎与脊髓外硬膜内肿瘤在术前易鉴别。
多见于中、老年人,单侧或双侧上肢根性疼痛常见,手或前臂可有轻度的肌缩及病理反射。脑脊液蛋白正常或轻度增高,细胞数正常。颈椎平片可见病变椎间隙狭窄,颈椎生弯曲消失,磁共振可见颈椎间盘突出、椎间孔狭窄。
通常为亚急性起病,多呈缓解和复发病程,有两处或多处病变的体征,头颅CT、磁共振提示脑白质、脑干和小脑等多处病灶。
脊髓蛛网膜炎尚无特效疗法,主要是对症治疗缓解疼痛。治疗的方法包括麻醉止痛剂、类固醇和直接脊髓刺激控制疼痛,对重症病例可考虑手术切除瘢痕组织,但手术治疗是在内科保守治疗完全无效的情况下的最后一种选择。病因治疗,如抗感染或抗结核治疗等。
虽然认为椎管内注射皮质激素能治疗蛛网膜炎,但由于其本身也是引起蛛网膜炎的原因之一,临床上多采用口服或静滴的方法。
有急性感染症状如发热使症状加重时可考虑使用。
如维生素B1、B12及烟酸等,营养神经,促进脊髓神经功能的恢复。
玻璃酸酶鞘内注射,它的作用可能是能溶解组织的渗出物及粘连,因而可改善脑脊液的吸收和循环、有利于抗结核药物的渗透,解除对血管的牵拉使其更有效地输送营养。
改善脊髓血液循环功能,对脊髓功能的恢复有一定的作用。
镇静止痛药,适用于剧烈腰背部疼痛的患者。
对于引起脊髓压迫症状的患者,可选用肿瘤切除、囊肿切除或粘连松解的手术,小心剪开粘连带,但不可强行剥离,以免加重症状,同时行椎管减压,治疗效果明显。
此法对新生物的纤维组织有效应,对陈旧的纤维组织作用较小。一般使小剂量放射线照射,不容许使用大到足以引起正常组织任何损害的剂量,并须注意照射面积的大小及其蓄积量。
蛛网膜下隙注氧或注入灭菌空气,有人认为此法有一定疗效。
康复治疗,脊髓蛛网膜炎导致肌肉力量下降,常用站立训练、肌肉力量训练,配合电刺激疗法及针灸疗法进行康复治疗。
脊髓蛛网膜炎预后极差,目前尚无特殊治疗措施。外科治疗仅能暂时缓解症状,术后短时间内又回复到术前状态甚至更重。许多患者因不能忍受痛苦而发生抑郁、自杀、酗酒和麻醉药物成瘾,最后因该病致残,存活期12年左右。
脊髓蛛网膜炎目前无法治愈。
脊髓蛛网膜炎患者能存活12年左右。
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法、治疗周期定期进行复诊,积极配合治疗。
脊髓蛛网膜炎患者饮食应清淡,尽量避免进食刺激性食物,营养均衡,合理膳食,多吃富含维生素的果蔬,定时定量进食,同时保证饮食的多样化。
饮食宜进食清淡、富有营养的食物。
给予高纤维素饮食。
多吃新鲜的水果、蔬菜。
忌食生冷、油腻、刺激性食物。
脊髓蛛网膜炎患者日常应预防感冒、感染,长期坚持康复锻炼,保持乐观、心情愉悦,早发现、早诊疗,积极配合治疗。
坚持服药,局部可物理治疗。
术后应卧床休息。
注意保暖,预防感冒。
适当锻炼,增强机体抵抗力。
注意个人及环境卫生,勤开窗通风。
术后应注意伤口有无渗血,保持身体清洁,防止感染。
出院后积极进行康复训练,家属陪护,防止摔伤。定期复查、评估,调整训练方案。
脊髓蛛网膜炎病因目前尚不明确,因此缺少特异而有效的预防方法。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外伤感染对预防脊髓蛛网膜炎有好处。
早期发现病人,早确诊,早报告,早治疗。
脊髓蛛网膜炎病菌对日光、干燥、寒冷、湿热及消毒剂耐受力很差,所以要注意个人和环境卫生,保持室内的清洁,勤洗勤晒衣服和被褥;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新鲜。
注意保暖,预防感冒。感冒时病人抵抗力会降低,容易受到流脑病菌的袭击而发病。因此,要随天气变化,随时增减衣服。在剧烈运动或从事劳动后,应及时把汗水擦干,穿好衣服。夜间睡觉时要盖好被子,对儿童更应留意这个问题。
5019点赞
[1]聂志余.脊髓蛛网膜炎的诊断与治疗[J].中国全科医学,2007,12:.959-960.
[2]吕春翔,崔轶群.脊髓蛛网膜炎的内科诊断与治疗[J].中外健康文摘,2012,35:219.
[3]贾建平,陈生弟.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08:378-379.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