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洪病又称箍趾病、指(趾)断症或自发性指(趾)脱离症,是热带的一种地方病,临床上少见。由于慢性炎症纤维化,环绕趾(指)呈线状狭窄形成指(趾)断离。临床表现为皮肤损害,开始于第1足趾关节近端屈侧或内侧出现皲裂横沟,皲裂处发炎或呈慢性溃疡,渐扩展成环状缩窄,趾远端呈球形,与近端仅一线相连,常继发缺血、疼痛或感染。经过5~10年的发展自然断离脱落,好发于足趾,手指亦可受侵。本病无有效治疗,最终以手术截指(趾)或自然脱落而愈合。
阿洪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目前尚未完全阐明。总而言之阿洪病可能由慢性外伤、感染、皮肤角化过度、血供减少、感觉受损等单个或多个原因导致,这些原因造成炎症和皮肤纤维化,导致其慢性发病。此外,阿洪病和遗传因素也有关。本病好发于非洲热带的成年黑人、赤足行走的人等人群。
由于慢性外伤、感染、过度角化、血供减少等单个或多个因素导致患者皮肤发生过度炎症反应,导致过度纤维增生,形成瘢痕,如有一些黑人对于一些很小的刺激产生的炎症即表现为皮肤过度纤维增生。
小趾血供受损可能与本病有关,由于足弓部的动脉及其分支缺失,可能使趾头易于受到外伤,有时也为一种先天性异常。
阿洪病与遗传因素有关,由于基因改变致使有家族史的患者其家族成员患病率高于无家族史的患者。
从事皮肤容易受伤的工作,导致皮肤长期慢性损伤,以及损伤导致的过度角化、感染等因素会诱发阿洪病的发生。
足部长期受到挤压,导致足部血供障碍,可能使趾头易于受到外伤。
文献记载本病多见于非洲成年黑人,我国目前仅报告三例(1984~2004),其发病年龄多在40~60岁,以男性多见。该病好发于足趾或手指,以足趾更为常见,75%的患者为双侧发病。
多见于非洲热带的成年黑人,由于黑色人种长期居住热带其基因发生了改变,相对于白色人种、黄色人种其皮肤对于很小的刺激反应敏感,患病率高。
一般情况下,赤足行走的人没有保护措施,容易脚部受伤。长期慢性损伤、损伤导致的感染等致使皮肤发生炎症,由炎症导致的皮肤发生纤维化,导致阿洪病的发生。
阿洪病发生率最高的部位是脚趾,手指亦可受侵。典型表现为两侧性(受侵害两侧的小脚趾),主要表现为环状深沟,溃疡、疼痛,趾(指)关节活动过度。严重情况下会发生自动截肢,永久畸形,身体残疾以及引起心理创伤。本病可能继发感染,严重患者可导致脓毒血症。
皮肤损害开始于第1足趾关节近端屈侧或内侧出现皲裂横沟,逐渐向背面延伸而形成环状深沟。
皲裂处发炎或呈慢性溃疡,渐扩展成环状缩窄,趾远端呈球形,与近端仅一线相连。
一般疼痛感觉在环状收缩带,有时在患趾(指)末端。随着病情的进展,疼痛由轻微到严重。
趾(指)骨头在关节处分离,导致患趾(指)关节运动过度。临床表现趾(指)环状缩窄带,类似趾断症。
一般5~10年后没有进行治疗患趾(指)自动断离脱落。
阿洪病属于遗传性疾病,皮肤过度角化脱落,皮肤完整性被破坏,患者可由抓挠诱发皮肤溃烂,导致细菌感染或者真菌感染;有些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导致机体免疫啦低下,容易发生感染;再者有灰指甲等真菌感染的患者,如并发细菌感染可有发热、皮肤肿胀、破溃及脓性分泌物流出等表现。严重病例在没有积极消毒、抗炎处理可导致脓毒血症。
患者若出现趾(指)关节掌侧裂隙、环状深沟、疼痛、溃疡、肿胀等,应及时就诊。通过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组织病理学检查后确诊,本病需要与假性阿洪病、糖尿病足进行鉴别。
对于高危人群,普查检测非常有必要,密切观察患者脚掌(手掌)改变。无论是不是高危人群,一旦出现异常改变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如果脚趾(手指)根部出现掌侧裂隙,或根部出现环状深沟,溃疡、肿胀、疼痛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
已经确诊的该病的患者,若患趾(指)出现继发感染应立即就医。
患者症状轻时大多数考虑去皮肤性病科,如果患者出现继发感染并发症,或需要截肢,应就诊普通外科。
是哪里人?从事什么工作?
皮损是什么时候出现的?有没有疼痛?有没有逐渐加重?
有没有掌趾角化症、硬皮病等遗传史?
患趾(指)有没有受过外伤?
有没有治疗病史?
观察脚趾(手指)根部有无环形深沟,有无掌侧或根部出现裂隙,有无患侧出现溃疡、肿胀等症状。
观察末端趾(指)是否头红肿呈球状。
X线检查可显示骨质改变,对该病的临床分期具有一定价值。根据临床和X线表现,阿洪病分为4度:Ⅰ度表现为可见的凹沟或缩窄区,指(趾)无膨大,骨质无受累,X检查为阴性。Ⅱ度表现为缩窄环远侧指(趾)呈球茎状膨大,可伴有明显外旋,此期X线表现可有相应部位骨骼轻度缩窄变形,但与正常骨骼分界不清。Ⅲ度表现为“摇晃指(趾)“,X线表现为骨骼显著缩窄变形和骨质疏松,患指(趾)极易遭受损伤,随意运动功能丧失,轻微创伤可能引起离断。Ⅳ度为摇晃指(趾)自然离断,常伴有轻微疼痛和出血,指(趾)骨残端在X线片上呈特征性的三角形或冰山状外观。
病理组织学检查可显示阿洪病的基本变化,如皮肤过度角化,由少至多,皮下纤维组织增生由少至多甚至瘢痕化,皮下血管管腔由正常到变小,管壁增厚,直至管腔闭塞、消失,未见管内血栓形成。神经纤维由正常到逐渐增生,真皮浅层内可见淋巴细胞呈灶状浸润。指腹膨大处呈现出血、淤血、坏死。
根据临床表现如趾(指)出现环形深沟、溃疡、肿胀、疼痛。
X线表现骨骼缩窄变形。
皮肤过度角化,由少至多,皮下纤维组织增生由少至多甚至瘢痕化,皮下血管管腔由正常到变小,管壁增厚,直至管腔闭塞、消失,未见管内血栓形成。
三者结合即可确诊。
是指继发于各种疾病或为先天性外胚层缺陷所致,表现与阿洪病相似。两者可从病史、先天性还是后天性、有无原发疾病、发病诱因等几个方面鉴别。阿洪病是自发性趾(指)脱落,主要病变部位在第5趾,亦可累及其他肢端,多发生在非洲热带地区,原因不明。假性阿洪病是指外伤引起的肢端环形缩窄,诱发因素有化学损伤、烧伤、冻疮及机械性损害损伤。
糖尿病患者因周围神经病变与外周血管疾病合并过高的机械压力,可引起足部软组织及骨关节系统的破坏与畸形形成,进而引发一系列足部问题,从轻度的神经症状到严重的溃疡、感染、血管疾病、Charcot关节病和神经病变性骨折。糖尿病足患者有血糖升高,而阿洪病患者血糖一般正常,属遗传性疾病,可相鉴别。
阿洪病的病因目前尚不清楚,故治疗主要以缓解症状为主要目的,早期治疗包括有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阿洪病经5~10年患病趾(指)可自行脱落,给患者造成心理生理的负担影响。早期治疗可以避免患趾(指)自行脱落,同时减少感染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
早期局部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如皮损内注射倍他米松治疗。
对于合并皮肤细菌感染的患者,给予抗生素抗感染治疗,可以选择青霉素、红霉素、头孢类抗生素等。
低分子右旋糖苷为营养性血容量扩充剂,可使已经聚集的红细胞和血小板解聚,降低血液粘滞性,改善微循环,防止血栓形成。罂粟碱对血管平滑肌有松弛作用,可缓解伴有动脉痉挛的外周血管疾病,静脉注射过量或速度过快可导致房室传导阻滞、心室颤动甚至死亡,应充分稀释后缓慢推入。山莨菪碱为抗胆碱能神经药物,用于血管痉挛和栓塞引起的循环障碍,可有口干、皮肤潮红、心率增快、视力模糊等,应严格遵医嘱用药,注意观察药物不良反应。
阿洪病分四期,Ⅰ期为裂隙或深沟;Ⅱ期为裂隙或深沟内出现溃疡;Ⅲ期为骨头性质发生改变;Ⅳ期为自动截肢。目前针对于阿洪病有两种手术治疗方案:
Z成形术是一种外科手术技术,它可以重新定位疤痕组织的位置,以便与皮肤的自然纹理和皱褶相平行或重叠,使之外观不明显,同时也可减轻因瘢痕挛缩而引起的皮肤张力过大问题。Ⅰ期和Ⅱ期的治疗手段一般采取:"Z"形修复皮肤及皮下组织。
适用于跨关节的线状或蹼状的瘢痕挛缩,根据挛缩情况,设计成单“Z”字或多“Z”字,松解挛缩线,并用两侧形成的皮瓣交叉换位来解除挛缩。
因外伤或灼伤致虎口皮肤挛缩者。
外伤性截指致拇指近节缺损,无拇指再造要求,仅要求恢复夹捏功能者。
此为阿洪病Ⅲ期和Ⅳ期治疗的手术,为了缓解症状。
阿洪病目前还无法治愈,但是有效且规范的治疗,能够减轻或消除阿洪病的症状、维持正常的生活质量。
阿洪病不能自愈,早期需要通过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等方式进行治疗,一般患者经过5~10年的发展,患趾(指)终将自动断离脱落。
阿洪病患者在早期经过积极治疗,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阿洪病患者治疗刚开始,至少每1~2周复查一次;达到治疗目标,症状控制稳定后,可1个月复查一次。
此病无特殊饮食调理,营养丰富均衡即可。
阿洪病患者的护理要注意避免损伤,增强机体免疫力,防止继发感染,避免不良情绪加重病情。
避免赤足行走,避免穿不合脚的鞋,以免反复损伤。
遵照医嘱,定时复查,观察疾病进展。
日常作息要规律,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增强自身免疫力。
放松心情,不要过度的紧张,家属应给予关心和帮助,避免不良情绪加重病情。
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时注意遵医嘱正确地减量与停药,激素的减量与停药是维持巩固疗效的关键。停药前应逐渐减量,不宜骤停,以免引起停药反应和反跳现象。激素减量一般应遵循“先快后慢”的原则。
阿洪病的病因以及发病机制尚未阐明,可能与环境、遗传、饮食等因素有关。因为其病因不明确,故无法针对病因直接预防本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间接预防本病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5500点赞
[1]曾红,董萍,李佳.1例阿洪病合并鳞状细胞癌患者行皮瓣移植的护理[J].中国临床护理,2015,7(06):547-548.
[2]罗颖,夏罡,晏洪波.扁平苔藓致假性阿洪病[J].临床皮肤科杂志,2017,46(02):121-122.
[3]余晖,段岚桦,蔡念宁,王萍.掌跖角化病并发假性箍趾病1例[J].临床皮肤科杂志,2012,41(07):432.
[4]Razvigor Darlenski MD,PhD,Yanko Popov MD,PhD,Lyubomir Dourmishev MD, PhD,etal.Pseudo‐ainhum in a patient with CREST syndrome.2020,59(9):1163-1164.
[5]石海涛,黄俊,李利.阿洪病1例[J].皮肤病与性病,2005:61.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