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尖线吸虫蚴移行症是指生食或半生的有感染期幼虫的海鲜类产品,而引起的内脏蠕虫蚴移行症。感染早期临床表现为急腹症;慢性期常表现频繁发作性腹绞痛、胃肠或肠外嗜酸性肉芽肿形成。此病可通过胃镜检出食管或胃幼虫确诊,一般进行药物治疗,必要时可行手术治疗。
根据胃和尾的特征,将异尖线虫属的幼虫分为:
为长胃、短尾,有尾棘。
为短胃、长尾,无尾棘。
为短胃、短尾,有尾棘。
异尖线虫成虫一般寄生在海栖哺乳动物的胃部,虫卵随粪便排入海水后孵出幼虫,并被甲壳类、水产品动物吞食在其体内进一步发育为感染期幼虫。人经食用含感染期幼虫的水产品后,寄生在胃肠道内继续发育为成虫,一旦虫蚴穿过消化道胃,肠壁进入腹腔,可移行至肝、肾、胰、肺、卵巢、肠系膜等处,导致各脏器严重的蜂窝织炎、嗜酸性脓肿及肉芽肿,成为异位异尖线虫病,影响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
生活环境潮湿,主要养殖家畜家禽以及水产品的场所等地易感。
经常捕捉、食用生或未完全煮熟的海鲜类产品,造成异尖线幼虫寄生在人体胃肠道继发感染。
婴幼儿、老年人免疫力低下以及免疫功能异常人群易感。
沿海地区是本病重要疫源地,世界各地人群进食海鱼及软体动物等水产品习惯不同,但患病原因都是有食生海鲜产品史。我国沿海及日本居民喜食生拌海鱼片、鱼肝等,发病率也逐渐上升。
感染性幼虫生活在器官内,并常在鱼死后侵入鱼体肌肉。当幼虫被人摄食到胃,经消化游离出来后,侵入胃、肠黏膜可致病。
异尖线虫常常寄生于鱼或者其他海产品身上,因此,吃不熟的或者半生的海鲜有可能会得此疾病。
由于与海产品亲密接触,所以容易感染此疾病。
人生食或半生食有感染期幼虫的海鲜产品后,异尖线虫蚴寄生在人体胃和小肠肠壁,虫蚴穿过消化道、胃、肠壁进入腹腔,移行其他内脏器官、组织,导致各脏器受到严重感染、损害,而表现不同的临床症状。
本病急性型多发生在食人生鱼2~8小时后,出现剧烈上腹部疼痛,胃灼热、胃胀,并伴有恶心、呕吐,甚至出现呕血,常被误诊为胆石症、胃溃疡或胃穿孔等症,缓和型多数症状轻微或无症状。本病末梢血象多数呈白细胞中等增加,但嗜酸性粒细胞增加不显著,只有30%左右的病例可见轻度上升。
本病急性型,多在食人生鱼数小时或数十小时后发作,表现为下腹或全腹疼痛、恶心、呕吐、腹胀以及大便不正常等。因此,常被误诊为阑尾炎、肠梗阻或肠穿孔等症,缓和型症状轻微或无自觉症状,本病血象变化和胃异尖线虫病相同。
腹绞痛是指异尖线虫蚴寄生在人体肠道,造成相应部位梗塞、缺血、肠管痉挛而引起上腹或中腹部反复、发作性急性疼痛。可伴有恶心、呕吐、腹泻,常因畏疼痛而减少进食,造成体重减轻。
胃肠或肠外嗜酸性肉芽肿是指由生物病原体异尖线虫蚴感染引起的肉芽肿,能形成具有特殊结构的细胞结节,实质是一种炎症反应。
部分患者可长期无症状,当异尖线虫蚴移行至肝、肾、胰、肺、卵巢、肠系膜等处,导致各脏器严重的蜂窝织炎、嗜酸性脓肿及肉芽肿,称为异位异尖线虫病,咽喉及口腔黏膜也可波及影响。
异尖线虫蚴寄生在人体可引起皮肤和皮下组织广泛性、弥漫性、急性、化脓性炎症,患处局部剧痛,呈弥漫性红肿,边界不清,有明显凹陷性水肿,早期为硬块,后期中央变软、破溃而形成溃疡,伴有恶寒、发热等全身症状。
异尖线虫蚴感染、刺激或损伤所引起的常见的一种严重并发疾病。临床症状主要为腹痛、腹部压痛、腹肌紧张,伴发恶心、呕吐、发烧,病情严重时可引发血压下降和全身中毒性反应,治疗不及时可死于中毒性休克。
异尖线虫长期侵犯肠道黏膜容易造成肠穿孔的现象,患者会表现为腹痛、腹胀,严重者会出现发热、寒战、心率加快等现象。
异尖线吸虫蚴虫移行症早期发现、早期治疗,通常可早期治愈,避免并发症的出现。若病情发展,后期可增加治疗难度,最终需要手术治疗。
在体检或其他情况下,发现胃肠道形成脓肿以及肉芽肿等其他炎症反应,可进一步做胃镜检查。
出现严重急腹症,有发热、呕吐、下腹部绞痛等,尽快送去急诊科就诊。
患者出现严重的并发症的时候,出现休克或者昏迷的时候,应立即就医。
异尖线吸虫蚴移行症患者大多优先考虑去急诊科、感染科就诊。
做什么职业?是否养殖海产品?
有没有食生鱼史以及其他海鲜产品?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发热、呕吐、下腹绞痛等)
是否有以下症状?(如腹痛腹泻、食欲减退、口腔脓肿等症状)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异尖线吸虫蚴移行症患者,主要以出现胃肠道急腹症为临床表现,可配合其他相关检验,检查观察蚴虫是否有迁移,造成其他系统感染。
嗜酸粒细胞较正常者大,含有大型颗粒,细胞数增多,嗜酸细胞直接计数常在3.0×10^9/L左右。
血液中寄生虫抗体检查阳性;IgE可高至2300ng/ml,有肝脏肿大者常示高球蛋白血症。
肺泡灌洗液及24小时痰找寄生虫卵提示阳性。
寄生虫皮试液皮试提示阳性。
胃肠镜检出幼虫可确诊,存在异位病变诊断困难,乳胶凝集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可协助诊断。肠外的异尖线虫病,需活组织检查发现虫体而确诊。采用异尖线虫幼虫切片作抗原,进行荧光抗体试验,有一定的辅助诊断意义。
胸部X线片提示云絮状、斑片影,阴影短期内消失不久后又再次出现,部位可迁移。
患者有食生鱼、海鲜产品史,或者有到过沿海地区从事海产品类工作。
患者出现严重急腹症,有发热、呕吐、下腹部绞痛等,并且发现胃肠道脓肿以及肉芽肿等其他炎症反应。
患者胃肠镜检出异尖线吸虫蚴可明确诊断。
注意鉴别其他原因所致胃肠道急腹症。
急性阑尾炎初期有中上腹或脐周疼痛,数小时后腹痛转移,并固定于右下腹,麦氏点通常有压痛和反跳痛,伴发腹肌紧张。在早期因反射性胃痉挛而有恶心、呕吐,发热一般只有低热,无寒战。异尖线虫病一般不会出现典型的转移痛,同时还可以利用胃镜检查来鉴别,此疾病一般可以镜检检出线尖虫。
人体钩虫所致皮炎症状消退后不久,即可从粪便中查见钩虫卵;粪类圆线虫病不仅有皮肤损害,而且幼虫移动迅速,并可有肠道症状,粪便查见幼虫是确诊的依据。
弓首线虫幼虫在人体内不能发育为成虫,对疑似患者可行肝脏或其他罹患脏器穿刺、剖腹取标本小块连续切片,观察组织病变,并找到弓首线虫即可确诊。
异尖线吸虫蚴虫移行症的轻症患者,一般可经药物治疗后顺利恢复,病情严重者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在胃或食道的异尖线虫可在内镜下将虫取出,异位病变者可服阿苯达唑,必要时联合手术治疗。
此药品为广谱驱虫药,可以使寄生虫在人体内无法生存和繁殖,注意此药品不宜与苯巴比妥类的药物同用。常见的不良反应有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
手术切开脓肿引流或取出蚴虫,可减少炎症蔓延感染、减轻患者疼痛,效果良好。
异尖线吸虫蚴移行症患者一般经药物治疗或联合手术治疗可顺利好转,能够减轻或消除疼痛症状,维持患者正常的生活质量。
异尖线吸虫蚴移行症患者病情轻微者,可经药物治疗或联合手术治疗治愈。
异尖线吸虫蚴移行症患者没有并发症,以及其他系统严重感染经治疗后能痊愈,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患者出院后一个月复查胃肠镜,出现不适时随诊。
异尖线吸虫蚴移行症患者应注意膳食多样化,避免进食生鱼或未完全煮熟的海鲜产品,并且少吃海产品。
忌食用生鱼或未完全煮熟的海鲜产品。
宜食用经高温煮熟透的食物,多吃蔬菜瓜果以及含膳食纤维高的食物。
异尖线吸虫蚴移行症患者的护理,应促进患者炎症指标正常,并保持稳定,避免诱发其他感染,还需避免发生感染或在感染发生时能被及时发现和处理等。
规律并坚持疗程服药,不能因症状好转而中断治疗,并且要定期复查,避免愈后复发。
适当开展室外运动,提高免疫力,循序渐进,并长期坚持。
炎症指标监测:定时定期复查血常规,观察炎症反应指标是否有所下降。
胃肠镜:复查患者胃肠道是否还有异尖线吸虫蚴,以及观察脓肿、肉芽肿的恢复情况。
检测患者的发热、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症状是否有所减轻、缓解。
此类患者用药期间可能出现恶心、呕吐等不良副反应,一般患者可耐受,若副反应较为严重,应及时告知医生。
与人有较密切关系的家养动物、野生动物、海鲜产品为此类寄生虫的适宜宿主,人们常因生产或生活等活动被感染。故建立良好的生活、饮食习惯对预防疾病发生,或避免疾病进一步加重有益处。
提高自我卫生知识水平,了解寄生虫的感染方式及预防措施。
改善居住条件及卫生设施,不吃生螺、生虾、生鱼等,不喝生水,少吃海鲜类产品。
家庭生熟餐具分开使用等,以免污染。
4888点赞
[1]李秀军. 幼虫移行症的诊治[J]. 中国畜禽种业, 2019, 015(005):180.
[2]李彦,孙黎,邓银.一起家族聚集性肺吸虫病案例报告[J].寄生虫病与感染性疾病,2019,17(03):186-188.
[3]张文学,曹永珍.嗜酸性淋巴肉芽肿的诊断和治疗的研究进展[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5,41(04):881-884.
[4]李兰娟,任红主编.传染病学[M].第9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