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结核是人体各器官结核病中最罕见的一种疾病,绝大多数患者是继发性的,多发部位是幽门部,研究表明通常与肺结核或免疫缺陷状态相关。因胃结核的罕见性,以及临床表现无明显特异性,加上辅助检查尤其是胃镜下表现并不典型,因而多数被误诊,如胃癌、胃黏膜下肿瘤。
该型最常见,边缘浅而不规则,基底部呈灰白色,严重者溃疡可深达肌层和浆膜层。
由于炎症增生而形成的肿块,也可由胃与周围组织或脏器粘连形成,易致梗阻。
又称弥漫浸润型,病变常累及全层,胃壁明显增厚。
为全身粟粒性结核的一种表现,胃壁各层组织均可见散在的粟粒结节。
胃结核国内发病人数极少,可能与结核菌感染有关,好发于胃部,多见于免疫功能紊乱、肺结核、胃溃疡患者,结核性腹膜炎手术、胃肠蠕动减弱等因素容易诱发。
患者在抵抗力低下时,因无意识接触了其他结核病人,经飞沫传染或共用未经消毒的餐具而被感染,可患肺结核病,结核杆菌随着淋巴管扩散至胃壁导致胃结核发生。
如结核性腹膜炎需行手术时结核杆菌极易发生播散,可能会引发胃结核。
如消化不良、服用某些药物时,胃排空能力减弱,结核杆菌在胃内存留时间延长,可引起胃结核的发生。
胃结核无论是原发性还是继发性均不常见,其发病率尚无明确的报道。
如原发性或继发性免疫缺陷等,机体抵抗力减弱,免疫系统功能紊乱,极易感染结核杆菌。
若病人吞咽的痰液中带有结核杆菌,胃部黏膜受损,抵抗力减弱时,结核分枝杆菌可侵入胃壁内。
胃壁黏膜连续性和完整性遭到破坏,对于病原菌的局部清除作用减弱,易感染结核杆菌。
临床表现很不一致。全身可出现活动性结核的表现,主要为午后低热、夜间盗汗、消瘦、乏力和贫血等症状。根据病变类型的不同,腹部可出现多种症状,上腹疼痛是最常见的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贫血的表现,症状严重者可出现上消化道出血、幽门梗阻等并发症。
此类型患者出现类似溃疡病症状,表现为上腹疼痛不适,疼痛轻重不一,与饮食有关。同时伴有食欲减退、消化不良,偶有反酸、暖气等。
此三种类型突出表现为饭后饱胀、呕吐,为喷射状,呕吐物为当天或宿食以及胃液,不含胆汁,严重时可伴有咖啡样或血性液体。
胃结核的病人可出现面色苍白、心悸、乏力等贫血表现。
一般出血量不多,临床表现为大便潜血阳性或黑便,呕血少见。
临床表现主要为呕吐,呕吐物多为宿食,很少混有胆汁,极易发生脱水,可闻及振水音。
细菌经血液循环或淋巴循环,可感染肠道,以回盲部多见,可表现为右下腹或脐周痛,餐后加重,伴有大便习惯改变等。
患者出现腹痛、腹胀、黑便、呕血等表现时,建议到消化内科、感染科等科室就诊,并进行X线钡餐检查、胃镜检查、病理检查、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等检查来确诊。
本身已存在肺结核等胃外结核的情况下,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出现腹痛、腹胀、黑便、呕血等情况应立即就医。
患者优先考虑去消化内科,出现呕血等表现建议到急诊科。
已有肺结核等胃外结核的情况下,出现腹胀、腹痛、黑便等建议到感染科就诊。
目前出现了哪些症状?持续了多久?
症状加重或缓解的因素?
是否患有肺结核、骨结核等结核病?
是否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基础疾病?
发病以来饮食、睡眠、大小便情况如何?
胃结核无特异的X线征象,可表现为龛影、充盈缺损、胃窦狭窄变形,常有十二指肠受累及幽门梗阻征象。胃黏膜粗乱,胃壁尚软,但亦有胃壁僵硬,少数甚至呈皮革胃,可以了解病变的部位、范围和性质。
胃结核病灶常局限于黏膜下,活检阳性率不高,故对疑似病例应进行不同部位多点取材及病变边缘深挖活检,有助于提高病理检查阳性率。当活检发现干酪样肉芽肿,切片抗酸染色或活检材料培养发现结核杆菌时,有助于胃结核的诊断。
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胃液或活检组织可显示结核杆菌DNA呈阳性,但此技术开展难度大,在结核病高发地区本病的诊断相当困难。
胃镜检查可见幽门窦部多发小溃疡,边缘不规则增厚,底部不平整,如周围有小结节,应考虑结核的诊断。活组织病理检查因所取标本表浅,很难取到位于深部的结核性肉芽肿病变,组织学检查常常为非特异性的炎症改变。
医生可取病人痰液或胃内容物送检验科做结核杆菌培养和鉴定,最终确诊患者是否患有胃结核。
医生可通过血常规中的特异性指标增高而判断患者有感染的症状。
当患者有感染性炎症时,红细胞沉降速度会增快,沉降时间缩短,医生可通过血沉检查判断患者是否有急性感染。
医生可以通过给患者局部皮肤(左前臂)注射结核菌素行生物,如患者感染了结核杆菌,72小时内会有发红的硬质结节,如没有感染,则没有症状。但结核菌素试验不能判断是否现症感染,需结合其他检测结果及临床表现。
低热、盗汗、食欲不振、消瘦、腹痛、黑便。
出现发红的硬质结节,胃镜显示切片抗酸染色呈阳性等。
常呈慢性过程,反复或周期性发作,典型者多在季节变化时发生,部分病人有与进餐相关的节律性腹痛,一般餐后疼痛加重,抗酸剂治疗效果较好,病理检查可予以鉴别。
初期可无任何症状,随着病情的发展可出现腹痛、腹胀、腹部包块等症状,与胃结核表现极为相似,但胃平滑肌瘤无盗汗、低热等结核中毒症状,CT检查以及病理检查可予以鉴别。
常表现为便血或黑便等消化道出血症状,也可有吞咽困难、腹胀、腹部包块等症状,胃镜以及病理检查可予以鉴别。
胃结核为临床症状不显著的病例,可应用抗结核治疗,部分患者症状缓解,可定期复查。如症状进行性加重,出现消化道出血、穿孔、幽门梗阻,或不能明确诊断,尤其不能除外恶性肿瘤者,则需手术治疗。
口服后可迅速吸收,杀菌力较强,偶可发生药物性肝炎,肝功能异常者慎用,需注意观察,如果发生周围神经炎,可服用维生素B。
对细胞内外的结核杆菌均有快速的杀菌作用,主要经胆汁排泄,用药后可出现一过性转氨酶升高,若出现黄疸,应立即停药。
主要杀灭细胞内的结核杆菌,常见不良反应为高尿酸血症、肝损害、食欲缺乏、关节痛、恶心等。
还原型谷胱甘肽是护肝的药物,因为患者服用的抗结核药物对肝脏有严重的毒副作用,因此要同时服用护肝的药物,以防患者出现肝脏损害。
奥美拉唑是一种保护胃的药物,患者分泌的胃酸可能加重局部的炎症反应,可服用奥美拉唑保护胃黏膜。
胃大部切除术主要适用于并发急性大出血,反复出血或者是内科治疗无效者,弥漫性腹膜炎(并发胃穿孔所致)者,有幽门梗阻并发者等,术中肉眼判断病变性质困难时,应及时行冰冻切片检查。有肺结核等其他结核病者术前应抗结核治疗3周,术后继续应用抗结核药物治疗6~12个月。
一般联合抗结核药物进行治疗,被推荐为胃、十二指肠结核的一线治疗方案,内镜治疗失败时才选择外科治疗。
胃结核发病虽然少见,但进行正规治疗一般都可痊愈,不会影响寿命,总体预后良好,但还是建议患者每半年复查一次,避免复发。
胃结核经正规手术治疗以及抗结核治疗后,一般都可痊愈。
胃结核一般不影响自然寿命。
胃结核治疗后,定期复查,建议每半年做一次胃镜检查,一旦再次出现低热、盗汗、腹痛等症状应及时就诊。
胃结核与其他结核病一样,都属于消耗性疾病,因此患者常表现为抵抗力下降、乏力等,所以此病患者应注意均衡饮食,提高营养。
忌辛辣刺激性食物,忌烟忌酒,减少对胃黏膜的刺激。
建议以高热量、高蛋白的食物为主,如精瘦肉、优质黄豆等,可提供优质蛋白质和必需脂肪酸。多食用新鲜蔬菜和水果,保证维生素的足量摄入。
忌牛奶、鱼、茄子等与抗结核药物存在拮抗作用的食物。
由于胃结核是一种消耗性疾病,因此患者机体抵抗力低下,易受到病原体感染等的威胁,而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及良好的家庭护理,对于病人的恢复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注意定期更换床单及被服,保持患者机体感觉干爽,以利于患者充分休息。
保证居住环境干净整洁,通风良好,空气清新,温室适宜。
注意对患者的餐具进行及时消毒,避免交叉感染。
抗结核用药期间可出现头痛、恶心、乏力等不良反应,一般较难忍受,但是绝对不可因难受擅自减量服用抗结核药物,一定要按时足量服药。
对于术后患者,需要注意伤口的清洁、干燥,避免感染。
密切观察低热、盗汗、腹痛的情况,如若症状加重,建议及时就医。
由于患者对病情的不了解以及对于结核病的恐惧,其心理负担很重,家属及医护人员应主动关心患者,及时给予患者心理疏导,尽可能地消除患者的焦虑和恐惧,增强患者对抗疾病的信心,鼓励患者积极配合治疗。
术后应注意禁食,同时做好伤口护理,防止感染,如有不适应及时告知医生。
接触过结核的患者,应及时到医院做结核菌素试验来筛查,避免感染疾病。
合理安排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注意休息,劳逸结合,增强机体抵抗力。
尽量少去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不与他人共用餐具等,必要时外出应佩戴口罩。
肺结核的早期发现和早期防治,是预防胃结核的重要措施,当患有开放性肺结核时,应避免将痰咽入胃内。
4044点赞
[1]金铁俊.原发性胃结核1例报道[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9,23(12):2182-2183.
[2]聂国记,张红霞,徐峰,阿尔祖古丽•米吉提,林志刚,周璐.胃底部溃疡型结核1例报道[J].中国内镜杂志,2019,25(07):86-88.
[3]王文节,杨进孙,盛皓宇,杨江华.尿毒症合并胃结核致上消化道出血1例及文献复习[J].临床荟萃,2018,33(12):1080-1082.
[4]曾令鹏,周林华,余韬,张煜.原发性胃结核3例并文献复习[J].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2018,58(04):75-76.
[5]赵玉沛.中华医学百科全书普通外科学[M].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7:318.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