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发育不全是染色体核型、性腺表型以及性腺解剖结构不一致的一大类遗传异质性疾病的总称,是指直到青春期末或性成熟期性器官仍不发育或发育不全,第二性征缺少或不健全。患者的临床表型繁多、病因复杂,外生殖器可兼有男、女两性特征甚至性别模糊难以确定等。该病的治疗以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为主,预后较好,一般不影响患者的自然寿命。
临床特征为身材矮小、乳房不发育和幼儿型女性外生殖器,又称为特纳综合征。病因为性染色体缺一个X或X染色体结构异常,亦可有多种嵌合型。
此类患者染色体为45、X/46、XY,最初发现此类患者的性腺一侧为发育不全的睾丸,另一侧为条索状性腺,故又称为混合型性腺发育不全。
单纯性腺发育不全患者性腺始终没有分化发育。其临床特征为幼稚的女性内外生殖器,有输卵管、子宫与阴道,双侧性腺呈条索状,均按女性生活,青春期无女性第二性征的发育,阴毛、腋毛无或稀少,乳房不发育,用人工周期可来月经。
真两性畸形是指一个个体体内具有卵巢与睾丸两种性腺组织,两种性腺都有一定功能和临床表现。性腺可以是单独的卵巢或睾丸,亦可以是卵巢与睾丸在同一侧性腺内,称为卵睾。
此类疾病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当21-羟化酶或11-羟化酶缺乏时,雄激素合成分泌增多,造成女性男性化或男性性早熟。
雄激素不敏感综合征临床较为常见,占原发闭经的6%~10%,发病率为出生男孩的1/20000~1/64000。
性发育不全的病因尚未完全阐明,目前认为与染色体异常、胎儿因素、胎盘因素及母体因素相关,好发于高危孕妇、生殖器性别特征不确定的新生儿、婴幼儿及出现性发育不全迹象的儿童。
在胎儿发育时期,由于遗传或者怀孕用药不当、理化损伤、不明原因等,导致染色体的丢失或者变异,尤其是性染色体的缺失或者增多较为常见。
如21-羟化酶缺乏、11-羟化酶缺乏、CYP19基因缺陷。
如芳香化酶缺失、P450氧化还原酶缺乏。
黄体瘤,母亲在孕期口服外源性激素、避孕药、使用辅助生殖技术,性发育异常的风险增加
由于性发育不全可能在任何年龄发现,而并非在出生时发现,因此发病率并不确切,有文献报道发生率最高可达新生儿的1/4500~1/5000。
近亲结婚,服用药物的,辐射等条件的孕妇高发。
出生后外生殖器模糊,如阴蒂异常肥大等。
孕期彩超示外生殖器发育异常。
性发育不全患者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严重者可以出现生殖器官外观异常,性别反转为主的临床表现,起病隐匿者亦可以出现小阴茎、女性男化、闭经等相关体征,严重者可出现内分泌紊乱、性腺恶变等并发症。
严重者外观的畸形多在早期能被发现,主要症状有严重尿道下裂合并阴囊分裂,有单侧或双侧。隐睾合并尿道下裂,双侧不可触及睾丸的足月男婴,任何程度的阴蒂肥大,且无可触及的性腺,外阴只有一个开口。性别不确定,模糊的外生殖器。女孩腹股沟疝,青春期变声异常,或无青春期,或青春期异常。
不伴有明显外阴畸形的性发育障碍多在年长的时候,发现儿童及青少年期可有轻微尿道下裂和(或)小阴茎,肾上腺皮质功能不足,儿童的性早熟、高血压,女性男性化、闭经以及性腺肿瘤等相关的特征性临床表现。
由于性腺具有内分泌功能,所以性器官的发育异常往往会导致内分泌的紊乱,如常伴随血糖代谢异常,钙、磷等离子的代谢异常导致骨密度降低。
自身的畸形,往往会给患儿带来心理上的阴影变化,需要及时的处理和干预。
多为生殖细胞或生殖母细胞肿瘤。
当患儿出现生殖器官外观异常、性别反转或是出现性别特征不明确、智力及生长发育延迟等症状时,均应及时就医,完善体格检查,染色体核型、性激素、类固酮等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并需要与间质细胞瘤、生长激素缺乏性侏儒症等疾病相鉴别。
出现外生殖器发育异常时,婴幼儿、儿童青少年及青春期生殖器性别特征不明确、发育延迟、闭经、女性男性化请及时就医。
生长发育过程中出现畸形体貌、智力低下、身材矮小等请立即就医。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内分泌科就诊,儿童患者可以去儿科就诊。
母孕期间有无口服外源性激素、避孕药、是否使用辅助生殖技术、有无接触过放射性物质?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外生殖器异常等)
患儿生长发育、智力情况如何?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家族中是否有患病史?
可以判断是否存在外生殖器异常及大致类型。
染色体核型可以确定染色体性别。
血清性激素水平是最基本的评估指标,包括促黄体生成素、促卵泡激素、催乳素、孕酮、睾酮、雌二醇。当促黄体生成素、促卵泡激素升高,性激素水平低下甚至测不到,需考虑性腺发育不良可能。
肾上腺轴功能评估,促肾上腺皮质激素(8:00和16:00)、血清皮质醇(8:00和16:00)、睾酮、血孕酮、17-羟孕酮、脱氢表雄酮、雄烯二酮等检测有利于排除肾上腺疾病,还可以通过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激发试验鉴别不同类型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
血清抗缪勒管激素和抑制素B测定,血清抗缪勒管激素及抑制素B是提示睾丸支持细胞存在的标志物,评估血清抗缪勒管激素和抑制素B有助于判断睾丸存在及功能。在双侧隐睾患者中,检测不到血清抗缪勒管激素和抑制素B提示睾丸组织缺失。此外血清抗缪勒管激素检测有助于性腺发育不良和雄激素合成障碍类疾病的鉴别。
血、尿类固醇激素检测,利用液相色谱质谱或气相色谱质谱技术进行检测,有助于类固醇代谢障碍疾病的鉴别诊断,如尿5α和5β类固醇的比值降低,对5α-还原酶2缺乏症具有诊断意义。
激发试验,当基础性激素检测很难鉴别病因时,则需进行激发试验。如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发试验用来检查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功能,hCG激发试验检查睾丸间质细胞功能。
腹股沟区或盆腔B超确定子宫及性腺的结构和位置。
泌尿系超声检测肾脏及肾上腺结构。
创伤性的外科直视手术或腹腔镜探查不作为诊断的常规检查,仅适用于以下情况:
常规检查无法探及性腺,高度怀疑腹腔内存在发育异常的性腺,尤其是睾丸,或常规检查不能明确诊断,必须依赖开放手术或腹腔镜探查的其他情况。
性发育不全的鉴别诊断必须依赖于性腺组织学检测的情况。
对于无法通过核型和血清检测获得准确诊断,腹腔疑似睾丸组织、卵睾组织,需要对性腺做纵向取样活检的情况。
性发育不全可通过患者病史、症状结合体格检查以及其他相关检查结果明确诊断。
患儿父母是近期结婚或存在家族史,母亲在孕期使用口服外源性激素、避孕药或接触过放射性物质。
患儿青少年及青春期生殖器性别特征不明确、发育延迟、闭经、女性男性化等表现。
染色体核型可以确定染色体性别,性激素水平低下甚至测不到,在双侧隐睾患者中,检测不到血清抗缪勒管激素和抑制素B提示睾丸组织缺失。
间质细胞瘤可分泌雄激素,由于雄激素的影响,患者会出现一系列去女性化及男性化症状。性成熟期前发病,会出现异性性早熟。性成熟期后,首先会出现月经稀少、闭经、乳房萎缩等去女性化表现,随即逐渐出现多毛、声音低哑、痤疮、喉结、阴蒂肥大等一系列男性化症状,染色体核型正常,行腹部CT或MRI可见瘤体。性发育不全的严重者可以出现生殖器官外观异常、性别反转,存在染色体异常,影像学检查没有瘤体存在。
该病患者成长到青春期,可出现性腺发育不全,无第二性征,男性外生殖器小似婴儿状、睾丸细小如黄豆。女性乳房不发育、无月经、外阴无阴毛或阴毛稀少。行染色体核型检查为正常。性发育不全存在染色体异常,可以出现生殖器官外观异常、性别反转。
性发育不全需要长期持续性治疗,一般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药物可使用雄激素、雌激素、孕激素等,手术治疗方式包括外科整形手术、性腺切除术指征等。
常用十一酸睾酮、丙酸睾酮、2.5%双氢睾酮凝胶,可以模拟小青春期促性腺激素介导的雄激素分泌从而实现阴茎生长,超生理剂量够对抗雄激素的抵抗效应。
常用17-β雌二醇,促进女性第二性征发育,促进骨线性生长改善身高,促进骨矿沉积、改善骨密度以及促进心理健康。
醋酸甲羟孕酮、地屈孕酮或微粒化黄体酮,联合雌激素有利于女性第二性征维持。
能够部分的重塑外生殖器形态,但在功能上很难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社会性别受到家庭和社会等多重因素的影响,需要医生、患者及其家庭共同讨论后慎重决定。
指征为早期生殖细胞癌,预期性腺分泌的激素对选择的性别有相反的作用;患儿自检或通过影像学检查监测性腺恶变的依从性差、难度高,患儿自身要求切除性腺;存在Y染色体物质的条索状性腺例,如Turner综合征、46、XY完全型性腺发育不全、混合型性腺发育不全。
给予患者情感上的支持,指导其正确看待疾病,使积极配合治疗。为患者做好医疗保密工作,从认知角度启发家长及患儿重新认识自我,定位自我,告知通过手术及激素治疗可得到一定程度的纠止。
让家长在认知基础上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增加患儿与社会、家庭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对患儿给予鼓励和赞扬,指导患儿养成正常的生活习惯,正确看待周围的人与物,积极面对生活。
帮助患儿确认自己的长处和潜能,助其在工作中有出色的表现,更好的融入社会。在患儿逐渐成长过程中,当患者心理性别与生理性别不相匹配时易造成其严重的角色冲突,此时家长应及时带患儿至医院进行心理疏导,做好亲戚朋友及周围人群的解释工作。
性发育不全患者经过手术的矫正治疗,可像正常人一样生活,预后较好,不会影响自然寿命,若发展为癌变,则可能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此外该病患者需要长期定期随访。
性发育不全为先天性疾病,无法彻底治愈,症状可有所改善。
性发育不全患者经积极治疗后一般不影响自然寿命。
患儿没有接受任何手术治疗前,至少每年进行一次随访,通过数据对比了解患儿发育情况。随访内容主要包括外生殖器检查、性腺的超声检查。
患儿在手术及激素替代治疗后,需要对患儿心理和性腺功能进行密切的随访。青春期诱导期前,3~6个月随访一次,了解药物治疗的相关不良反应以及时调整激素治疗剂量,检测患儿身高、骨龄、性激素水平等。到青春期发育后可以延长随访时间。
性发育不全患者无特殊饮食调理,营养丰富均衡即可。
性发育不全患者应注意日常护理以及心理护理,有外生殖器异常的患儿需要加强会阴部清理,家属应密切关注患儿的生长发育、第二性征发育及心理发育是否正常。
患儿应注意个人卫生,需要加强会阴部清理,避免感染。
患者应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保持情绪的稳定。
注意气候变化,及时添减衣物,避免受寒引发感冒。
遵循医嘱用药,避免擅自停药或调整药物用量;一旦发生不适表现,要及时告知医生,以免延误病情。
手术治疗后的患者应注意保持伤口的清洁干燥,避免沾水,引发感染。
应密切关注患儿的生长发育、第二性征发育及心理发育是否正常,若出现异常应及时复诊。
性发育不全属于先天性疾病,其预防措施主要是孕妇应根据医生建议,制定规范的饮食、保健计划,并严格执行,怀孕期间切忌盲目使用药物、保健品,避免近亲结婚等,以此减少该病患儿的出生。
孕期应遵医嘱定期产检,如完善N-T检查、四维彩超等检查,必要时可行可行羊水或绒毛膜穿刺,可有效判断胎儿是否存在性发育不全及其他畸形,尤其对于有高危因素(有相关家族史、近亲结婚、服用药物、接触辐射等)的孕妇来说,定期产检更是尤为重要。
孕期应根据医生建议,制定规范的饮食、保健计划,并严格执行。怀孕期间切忌盲目使用药物、保健品,使用前需得到医生的许可,避免性激素的滥用,勿接触化学制剂、放射性物质等可能导致胎儿发育异常的因素。
女性避免富含雄激素的药物和食物。
有两性畸形家族史的人员,在妊娠期间应及时和产科医生进行交流,进行产前咨询。对某些诊断明确的疾病,可行羊水或绒毛膜穿刺对胎儿进行相关基因检测,有助于判断胎儿是否携带了此致病基因。
避免近亲结婚,近亲结婚是子代出现遗传疾病的高危因素。
怀孕期间应做好安全防护,禁烟酒及毒品,避免接触放射线,积极治疗炎症、创伤、肿瘤等原发性疾病。
4957点赞
[1]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内分泌遗传代谢学组.性发育异常的儿科内分泌诊断与治疗共识[J].中华儿科杂志,2019,57(006):410-418.
[2]田秦杰,黄禾.性发育异常疾病诊治[J].实用妇产科杂志,2017,33(08):563-565.
[3]邓姗,田秦杰.性发育异常的诊治要点及现状[J].中国计划生育和妇产科,2020,12(03):23-30.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