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移性皮肤钙化病是钙盐沉着于真皮或皮下组织而发生丘疹、结节或肿块的皮肤疾病。转移性皮肤钙化病是一种常见病,主要病因是高钙血症和高磷酸盐血症,主要临床症状包括丘疹、结节状斑块、皮下结节,可导致血管闭塞、血管栓塞性溃疡,目前主要通过药物及手术治疗。
转移性皮肤钙化病的主要病因是高钙血症和高磷酸盐血症,好发于甲状旁腺功能亢进者、慢性肾衰竭者、摄入钙过多者等人群,目前尚未明确有其他发病诱因。
多发性骨髓瘤、骨髓炎、白血病或癌转移,骨骼被破坏而放出大量钙及磷酸盐离子。
过分摄取维生素D而使血钙含量太高和多吃牛乳及含碱类饮食。
由于甲状旁腺肿瘤或甲状旁腺功能亢进而有高钙血症,动脉往往发生弥漫性钙化。皮肤钙质沉着常见于继发性而罕见于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
慢性肾病降低肾脏清除磷酸盐的作用,血清磷水平增加,从而降低血钙水平,甲状旁腺受此刺激而促使大量钙磷由骨骼移入血液,血清磷酸盐更增多,引起软组织钙化。
转移性皮肤钙化病是一种常见病,发病率尚无准确的流行病学数据。
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导致钙磷代谢异常,此类人群发病率较高。
慢性肾衰竭导致高磷酸盐血症,是本病的病因之一,慢性肾衰竭者属于高发人群。
摄入钙过多导致高钙血症,此类人群发病率较高。
转移性皮肤钙化病的典型症状包括丘疹、结节状斑块、皮下结节,病变浅者可出现疼痛、易破溃,严重时可出现血管闭塞、血管栓塞性溃疡等并发症。
皮肤有多个坚硬的白色小丘疹,直径约1~4cm,周围皮肤可轻微水肿,丘疹可排列成线状,常对称发生于腘窝、髂嵴及后侧腋线部位。
有时有对称分布的浸润性结节或斑块,可从丘疹及结节挤出淡白色粒状物。
通常是一个隆起的坚硬小结节,偶然不止一个。本病在出生时或婴幼儿时期出现,结节表面光滑或呈疣状,最易发生于面部及四肢。
本病病变浅者可出现疼痛、易破溃,指末端皮损疼痛尤其剧烈。
真皮及皮下组织的血管可因钙盐沉着而闭塞,最易发生于小腿部位。
主要是小腿中下段的慢性皮肤溃疡。起病初表现为炎症渗出,继而发生溃疡,最终将皮肤全层坏死,溃疡周围皮肤发生萎缩,颜色发黑,引起湿疹,不时脱屑,感到瘙痒。
当出现丘疹、结节状斑块、皮下结节的症状及时就诊皮肤科,行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骨密度检查、组织病理学检查明确诊断转移性皮肤钙化病,注意与普遍性钙质沉着、限界性钙质沉着、肿块性钙质沉着相鉴别。
当出现丘疹、结节状斑块、皮下结节的情况下需要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当皮肤病变面积增大影响日常生活应及时就医。
当合并下肢血管栓塞出现下肢剧痛不能活动的情况应立即就医。
大多数患者优先考虑去皮肤科就诊。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丘疹、结节状斑块、皮下结节)
这些症状出现多长时间了,有加重或缓解的因素吗?
最近有大量补钙吗?
既往有其他疾病吗?
测定血清钙及磷酸盐水平可以帮助诊断,注意抽血前一天避免食用油腻、高蛋白类食物,忌饮酒,该检查可判断是否存在高钙血症或高磷酸盐血症,测定磷酸酶可以反映骨骼脱钙程度。尿钙及钙平衡的实验室检查也可协助诊断。
注意检查前2~4周需停食含碘丰富的食物,如海带、紫菜、海鱼虾等。服用含碘药物或影响甲状腺功能的药物,会对该指标造成影响,需空腹检查,可帮助排查病因。
临床常用指标是血清尿素、血肌酐、血β2-微球蛋白、尿酸等,肾功能检查异常,可反映肾脏损害的程度,对于原发病的诊断有指导意义。
X线显示软组织中钙盐所在处,也能鉴别本病与囊肿、痛风或其他疾病。X线也可显出骨骼的脱钙程度。
可以明确患者有无骨质疏松、骨质软化,有助于疾病的诊断、预后及病情监测。
钙盐沉积于真皮的胶原纤维束之间及皮下组织内,在真皮内常呈粒状或小片,在皮下组织常是大块状,附近为结缔组织所包绕,并可有异物巨细胞。皮下脂肪在钙盐沉着前可以变性,变性的脂肪可和游离钙离子结合,成为块状沉着物的一个组成部分。常规(HE)染色使钙盐呈深蓝色,而柯萨(vonKossa)染色法染成黑色。
转移性皮肤钙化病的诊断主要依据典型的皮肤损害症状,结合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组织病理学检查等表现可明确诊断。
典型症状包括丘疹、结节状斑块、皮下结节,病变浅者可出现疼痛、易破溃。
X线显示软组织中钙盐所在处。
骨密度检查可以明确患者有无骨质疏松、骨质软化。
组织病理学检查可见钙盐沉积于真皮的胶原纤维束之间及皮下组织内,在真皮内常呈粒状或小片,在皮下组织常是大块状,附近为结缔组织所包绕,并可有异物巨细胞。
转移性皮肤钙化病的治疗主要是药物治疗,通过依地酸二钠降低体内血钙浓度,通过氢氧化铝凝胶来降低磷含量,对于单个病变者可手术切除,多数患者的治疗周期为4周左右。
当钙盐广泛存在而为普遍性钙质沉着时,可用络合物依地酸钠溶于5%葡萄糖溶液静脉滴注。可降低血钙浓度,偶有恶心、呕吐、腹胀、肌肉震颤等不良反应。
适于有转移性钙质沉着尤其伴有慢性肾病,可有效降低磷含量,但避免长期使用,不得超过7天。
肿物切除术适于单个病变者,可通过手术完全切除,损伤范围小,一般无后遗症。
转移性皮肤钙化病的预后尚可,一般可治愈且不影响自然寿命,部分治疗不及时的患者可出现下肢血管栓塞导致肢体坏死。转移性皮肤钙化病患者在治疗期间应每月复查,进行相关检查,以了解病情进展。
转移性皮肤钙化病经过积极治疗一般可以治愈。
转移性皮肤钙化病经过及时治疗,一般不影响患者的自然寿命。
转移性皮肤钙化病患者治疗期间应每月复查,进行血液学检查及皮肤检查,治愈后每年复查一次即可。
转移性皮肤钙化病患者的饮食需要避免高磷、高钙饮食,宜补充利尿、酸性食物,有助于钙的排泄,降低体内钙含量。
转移性皮肤钙化病患者,宜补充具有利尿作用的食物,碳酸含量高的食物。此外还有应多吃酸性的食物,比如柠檬,柠檬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以及柠檬酸,具有减少高钙血症的形成的作用。进入体内的钙元素,会以柠檬酸钙的沉淀析出,减少对钙质的吸收,还有冬瓜,冬瓜属于利尿性的食物,可促进水分的代谢,从而增加钠盐和钙盐的代谢,以起到辅助的降低高钙血症的作用。
转移性皮肤钙化病患者,避免食用高钙的食物和维生素D元素含量高的食物,如奶制品、豆制品等,此外还要忌吃磷元素含量高的食物,比如味精、菌藻、鸡腿菇,鸡腿菇含有丰富的磷元素。
转移性皮肤钙化病患者的护理需要注意伤口清洁和皮肤保护,患者及家属通过观察患者的皮肤损害范围和程度有无减轻进行病情监测,家属注意观察患者的心理状态。
术后患者需要注意伤口周围皮肤清洁和消毒,注意观察伤口有无出血和渗液,经常更换敷料避免粘连或感染。避免剧烈运动,待伤口愈合后可逐渐活动。
患者日常注意皮肤保护,避免经常摩擦刺激或外伤,外出注意防晒,穿防晒衣或打遮阳伞。
遵医嘱用药,了解药物相关信息,不可擅自更改药量,以免影响疗效。
患者及家属注意观察患者的皮肤损害范围和程度有无减轻,症状有无好转,注意观察患者用药后有无出现药物副作用,术后患者有无出现伤口红肿、化脓等异常情况,如有以上异常应及时告知医生。
部分患者因皮肤损害出现自卑、抑郁的心理,家属需要及时安慰和疏导,告知患者疾病治疗方式,鼓励患者积极面对疾病。
转移性皮肤钙化病的预防主要是减少钙磷的摄入,及早治疗原发疾病,如甲状旁腺疾病、肾脏疾病等,对于高危人群需要每年进行相关检查,有一定的早期筛查作用。
对于甲状旁腺功能亢进者、慢性肾衰竭者等高危人群需要每年进行血钙测定和皮肤检查,有一定的早期筛查作用。
日常减少钙磷的摄入,避免太阳直射,外出注意穿防晒衣或打太阳伞。
及早治疗甲状旁腺疾病、肾脏疾病,以及其他骨质破坏导致血钙升高的疾病。
4925点赞
[1]陈杰,祝安惠,于海涛等.慢性肾脏病透析患者继发转移性钙化的临床相关因素[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4,030(009):1387-1390.
[2]黄海庭,郭鹏威,马静.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致多发转移性钙化一例[J].中华肾脏病杂志,2019,35(10):777-780.
[3]吴红芬,李志,江雪梅.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左肺巨大转移性钙化一例[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8,12(07):421-422.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