雀斑为面部常见的褐色点状色素沉着斑,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皮肤病,多见色素斑呈点状或圆形、卵圆形,或呈各种不规则的形态,分布在颜面部,尤其是鼻与两颊周围最为常见,因皮损外观如鸟啄食,或雀卵上的斑点,故称雀斑。
雀斑可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引起,日光暴晒或者X射线、紫外线过量接触,以及不良生活习惯等可诱发雀斑的产生。
遗传因素是雀斑发病的主要原因,雀斑通常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如果父母有一方患有雀斑,子女中1/2可能发病。如果父母双方均患病,子女有3/4的可能发病。
日光暴晒或紫外线照射过多是导致雀斑的诱因。因此,雀斑多发生在皮肤裸露部位,常见于面部,此外,颈部、手臂等处也可出现。
不良的饮食及作息习惯可加重雀斑。
女性月经不调也可诱发雀斑。
化妆品以及电子产品设备的不当使用都会诱发或加重雀斑。
雀斑在温带地区常见。一般而言,肤色白、红色或金色头发的白人更常见。始发年龄一般为2岁,青春期数目增加,而成人后数目有减少趋势。
雀斑好发于年轻女性,尤其是白种人。
雀斑是呈密集分布的褐色斑点,多数呈对称性,主要发生于面部,严重者也可见于手背、颈、耳前后、肩臂等躯体暴露的部位。
雀斑如同针尖至米粒大小,直径一般在2毫米以下,呈淡褐色至深褐色不等,分布数量少者几十个,多者成百,多数呈密集分布,但互不融合,孤立的布散在面部周围,尤其是鼻部和面颊部,多数呈对称性。雀斑在出生时一般不会出现,通常在3~5岁时出现,女性多见,数量可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增加,具有夏重冬轻的特点。
雀斑对身体健康没有任何影响,一般无需就诊治疗。如果色斑比较密集,颜色较深且影响美观,可及时到皮肤科就诊,医生一般通过体格检查即可作出诊断,诊断不明确者可通过组织病理检查确诊。
面部等暴露部位出现密集色斑,严重影响美观,应及时到皮肤科就诊。
患者可首先考虑到皮肤科就诊,确诊者也可至激光中心进行治疗。
雀斑出现的时间?
雀斑是否发生变化,变大或者变多?
病情变化是否与季节有关?
父母、兄弟姐妹及其他家庭成员中是否有类似的症状?
是否经常日晒?
医生通过问诊、视诊、触诊等体格检查,通过可以确诊雀斑。
不易诊断者可进行组织病理检查,可进行诊断以及鉴别诊断。
根据典型症状,如褐色或者深褐色的色素沉着,大小不一,呈圆形或卵圆形,一般分布于面部,呈对称性分布,不融合,孤立生长,一般容易诊断。不易诊断者可进行组织病理检查,可见表皮内黑素增多,但黑素细胞不增多。电镜示该处的黑素细胞与邻近正常皮肤的黑素细胞有明显差异,表现较大且有较强的多巴阳性反应,有更多更长的树枝状突,黑素体呈长杆状。
颧部对称分布的黑灰色斑点,界限明显,多见于25~45岁女性,而雀斑常为褐色,多发于3~5岁儿童。
发病年龄在1岁或2岁左右,颜色较雀斑深,与日晒无关,无夏重冬轻变化,可发生在任何部位。病理示黑色素细胞数目增加。
雀斑样色素斑点周围有毛细血管扩张,色素斑点大小不等、深浅不匀、分布不均,见有萎缩性斑点,光敏突出。雀斑呈对称分布,通常无毛细血管扩张。
淡褐色到深褐色的色素斑对称分布面部,不累及眼睑和口腔,边缘清楚或呈弥漫性,有时呈蝶翼状,育龄期女性多见,通常较雀斑大。
咖啡斑又称咖啡牛奶斑,多发于幼年,面部、躯干、四肢均可发生,典型皮损为淡褐色卵圆形或不规则形斑,边界清楚、表面光滑,皮损一般较雀斑大,不同季节皮损不消退,可单独发病或者作为神经纤维瘤病的伴发症状之一。
对于雀斑主要是避免或减少日晒,严重影响面容者可利用药物治疗、激光治疗进行减轻或者消除。
患者注意避免或减少日晒,外出时可以打伞或者穿防晒衣,必要时可以涂抹遮光剂如2%~5%二氧化钛霜。
适用于颜色较轻的患者,可局部腐蚀斑点,使色斑局部表皮剥脱以达到治疗目的。但部分可能导致瘢痕或色素紊乱,现已很少应用。
维生素E乳可减轻雀斑颜色,但不能消除。
本病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中医认为肾水不能荣于面或阴虚火邪上炎是雀斑的病机,患者可内服知柏地黄丸或者犀角升麻汤,也可使用柿叶、浮萍、白术进行煎水外敷,具有减轻雀斑的作用。
根据选择性光热作用原理,使色素颗粒瞬间爆破,具有损伤小、疗效明显的特点,包括YAG激光、Q-开关红宝石激光、Q-开关翠绿宝石激光和IPL强脉冲激光等。
孤立或色素较深皮损可以采用液氮冷冻。
可使用1%~2%升汞酒精、水晶膏等。但此法局部外用须谨慎密切观察,以免引起大面积剥脱。
雀斑对身体健康没有任何影响,但面部雀斑会给患者带来负面的心理影响,经过积极正规的治疗,可以有效改善症状,但是本病具有一定的复发性。
本病具有复发性,一般不能彻底治愈。
雀斑不影响患者的自然寿命。
雀斑患者需要忌口刺激性食物和易过敏食物,防止症状加重,平时多喝水,排出体内毒素,多补充维生素。
宜食富含维生素C和维生素E的新鲜水果和蔬菜。
忌食光敏性药物及食物,如补骨脂素、甲氧补骨脂素等。
雀斑患者要注意避免皮肤刺激,同时要注意个人卫生清洁,保持心情舒畅,保持充足睡眠,做好防晒。治疗期间应遵循医嘱,合理用药。
注意个人卫生、保持皮肤清洁。
保持心情舒畅、愉快,避免增加心理压力。
保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避免熬夜。
外出做好防晒措施,避免过度日光照射。
治疗区勿碰水,勿用洗面奶及刺激性化妆品。
治疗后可涂修复剂或外敷修复型面膜。
掉痂时勿用手抓,让其自行脱落;痂脱落后一定要加强修复保湿、防晒。
雀斑具有遗传性,目前没有切实有效的预防措施。外出遮阳或使用防晒霜,避免长时间日晒可降低其发病风险。
平时应避免过度的日光照射,尤其夏季更应注意,外出应遮阳或使用防晒霜。
保持心情舒畅、愉快,避免忧思、抑郁的精神状态。
保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避免熬夜。
4033点赞
[1]郭丽英.临床皮肤病护理与实践宝典[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2]朱学骏,顾有守,王京.实用皮肤病性病治疗学[M].第4版.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7.
[3]张学军,郑捷.皮肤性病学[M].第9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