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酸性粒细胞性膀胱炎是一种急性罕见病,是膀胱局部嗜酸性粒细胞发生变态反应引起的疾病,病因不清,多数认为与细菌、药物、异体蛋白及食物过敏原有关。血吸虫卵沉积于膀胱壁,可形成血吸虫性嗜酸性肉芽肿,临床表现为尿频、血尿、排尿困难和耻骨上疼痛,重者出现尿潴留,症状反复发作危害膀胱,主要治疗为手术辅以药物治疗,预后尚可。
嗜酸性细胞增多症
外周血嗜酸性细胞增多性
急性嗜酸性粒细胞性膀胱炎
亚急性嗜酸性粒细胞性膀胱炎
慢性嗜酸性粒细胞性膀胱炎
嗜酸性细胞性膀胱炎可能由于药物、食物或者其他因素刺激,也可能是由于患者自身免疫力低下所导致,常好发于男性和一下免疫力低下的人身上,目前暂无具体的诱发因素。
如食物过敏、寄生虫、药物等所致。一些相关的危险因素有支气管哮喘、遗传性过敏性疾病、环境中的过敏原。
某些化疗药物亦可致病,如丝裂霉素C、塞替派、曲尼司特、青霉素等,但停药后症状短期内可消失。
常与泌尿道某些疾病伴发(如膀胱癌),前列腺增生及其电切术后,少数可独立发生。
免疫反应在本病的发病中起一定作用,IgE与多种抗原结合,激活巨噬细胞分泌白介素-5,吸引嗜酸粒细胞聚集释放损伤酶,最终引起黏膜下水肿,肌肉坏死及表层肌肉的纤维化等损害,其中嗜酸性阳离子可提高膀胱炎症反应并造成逼尿肌纤维化,引起各种症状。
嗜酸性粒细胞性膀胱炎为罕见病,流行病学统计不足,人口学统计资料180例患者中,男119例(66.11%),女61例(33.89%),年龄0.8~78岁;其中儿童37例,男30例(81.08%),女7例(18.92%)。从人口学资料分析显示男多于女,特别是儿童病例。
本病好发于男性,男性发病几率为女性4倍,可能使用由于男性尿道比女性尿道长,所以容易引发尿路感染,继而引发此疾病。
免疫力低下的人群,一些拥有免疫疾病的人群,例如系统红斑狼疮,可能会使人的免疫力下降,在各种抗体与抗原的结合下最终导致此疾病。
嗜酸性粒细胞性膀胱炎主要症状为尿频、尿痛、血尿、排尿困难和耻骨上疼痛,随着疾病的进展,重者出现尿潴留,症状反复发作。
小便时可见尿液中带血,持续性发生,严重程度不一。
有尿意但无法排尿,严重程度不一,以完全性排尿困难为重。
排尿次数增加,正常成人白天排尿4~6次,夜间0~2次,大于此数据为尿频。
部分嗜酸性粒细胞性膀胱炎患者有尿痛、耻骨上疼痛。
严重患者尿液排出困难,出现完全性排尿困难可并发尿潴留。
部分患者可并发肾积水,是由于泌尿系梗阻导致尿液潴留,肾内压力增高,使肾盂肾盏扩张,患者可以出现腹部包块、腰痛,可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
患者如出现尿频、血尿、排尿困难和耻骨上疼痛等情况,请立即前往医院泌尿外科就诊,进行膀胱镜、尿液分析等检查,排除急性膀胱炎、膀胱结石的可能性,以确诊嗜酸性粒细胞性膀胱炎。
如出现尿频、血尿、排尿困难和耻骨上疼痛等情况,请立即前往医院就诊。
患者绝大部分应前往泌尿外科就诊。
如所在医院有变态反应科,即可前往变态反应科就诊。
明确诊断后也可由小儿肾病内科医生治疗。
膀胱症状严重程度如何?
是否做过相关检查?(如尿液分析、尿培养、膀胱镜检查、静脉肾盂造影等)
是否经历过泌尿外科治疗?
是否进行过手术?
是否患有传染病?
是否有家族遗传性疾病病史?
进行膀胱病理活检,分析患者病变的具体病因和性质,是临床检查的金标准。
膀胱镜下可见膀胱内数处桔红色突出膀胱黏膜斑块。
观察是否有炎症细胞,是否为细菌感染性疾病,指导下一步诊断与治疗。
血常规检查可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尿常规检查可见蛋白尿、血尿或脓尿,中段尿培养阴性。
排泄性尿路造影(VIP)可显示输尿管扩张或反流。
可发现膀胱壁增厚、膀胱占位和上尿路积水,类似横纹肌肉瘤的改变,有些病例甚至出现盆腔淋巴结肿大。
嗜酸细胞性膀胱炎是膀胱局部嗜酸性粒细胞发生的变态反应,是一种罕见的膀胱炎。诊断主要依赖于以下几个方面。
有血尿或脓尿,尿频、尿急、尿痛,尿痛不因排尿而减轻,排尿困难,甚至出现尿潴留。症状多反复发作而趋于慢性,患者常有过敏史或哮喘史。
血常规检查可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尿常规检查可见蛋白尿、血尿或脓尿,中段尿培养阴性。
排泄性尿路造影(VIP)可显示输尿管扩张或反流。
可见膀胱内有广基新生物,多位于膀胱后壁和输尿管口周围,活组织病理检查可见膀胱黏膜内有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
急性膀胱炎不发生嗜酸性粒细胞聚集,与嗜酸性粒细胞性膀胱炎不同的是,血常规检查无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经抗生素治疗血尿可迅速消失。
膀胱结石可会出现间接性排尿中断,而嗜酸性粒细胞性膀胱炎常出现尿急、尿痛,甚至尿潴留。
嗜酸性粒细胞性膀胱炎主要是消除炎症,根据病人临床表现、意愿及病理检查选择手术术式,现多采用内科治疗与外科治疗联合,效果较满意。
常见的抗生素有青霉素、头孢菌素类红霉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治疗的原则为早期、足量、疗程足够,并根据患者对治疗的反应状况和细菌培养结果进行调整。口服抗生素作为初始治疗手段用于轻度感染的治疗,不良反应包括毒性反应、变态反应及二重感染较为多见,占不良反应总发生率的35%~40%。反应可累及全身各部分,许多脏器都可受累。
糖皮质激素具有强大的抗炎作用,炎症初期,减轻渗出、水肿从而缓解红、肿、热、痛等症状;炎症后期,防止粘连及瘢痕形成,减轻后遗症。其抗炎基本机制是基因效应,影响基因转录,改变介质相关蛋白水平,进而对炎症细胞产生影响而发挥抗炎作用,常见的糖皮质激素药品有泼尼松、地塞米松等。
用于防治变态反应性疾病的药物称为抗变态反应药或抗过敏药。根据作用机制可分为抗组胺药,主要是组胺H1受体拮抗药,如苯拉海明、异丙嗪等;变态反应介质阻释药,主要用于过敏性哮喘,如酮替芬、色甘酸钠等;白三烯受体拮抗药,包括白三烯受体拮抗药(如扎鲁司特、孟鲁司特等)和5-脂氧酶活性抑制药(如齐留通),主要用于呼吸系统过敏症。
经膀胱镜病灶切除,此类手术目的是明确诊断、切除炎症病灶,从源头阻断炎症,避免病情进一步恶化。
嗜酸性粒细胞性膀胱炎经过有效规范的治疗可以治愈,预后良好,基本不影响生活质量,无需终身服药。
嗜酸性粒细胞性膀胱炎患者一般可以治愈,治疗不彻底易复发。
本病及时治疗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术后半年内3个月复诊一次,不适随诊。
嗜酸性粒细胞性膀胱炎患者饮食无特殊,若进行手术治疗,需加强营养,加速病人的伤口恢复,有利于病情恢复。此外,患者还应保持良好饮水习惯,忌食甜腻食物。
需加强营养,除氮质血症病人外,应加强蛋白质摄入,有利于病情恢复。
勿吸烟饮酒,疾病恢复期间吸烟饮酒会延误病情恢复,酒精易与药品产生反应。
忌甜腻食物、油腻食物,如奶油、牛油等,高糖食物如巧克力、点心等,不利于伤口恢复,可减小免疫抑制剂药效,并影响治疗效果。
宜多食用纤维素类食物,如西兰花等,增加肠胃蠕动。
多饮水,保持良好饮水习惯,可稀释膀胱内尿液浓度,减小刺激。
嗜酸性粒细胞性膀胱炎患者无特殊护理,手术后病人应注意保持伤口干燥,近期内勿从事重体力劳动,以免伤口崩裂,定期观察伤口恢复情况,口服免疫抑制剂,应定期复查。
有的患者需要服用免疫抑制剂,须在医嘱建议下服用,定期复查各项常规。
注意伤口恢复情况,不适随诊。
生活中养成良好习惯,适当饮水,勿憋尿。
服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常见胃肠道反应是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骨髓抑制可出现白细胞以及血小板的减少,另外也可出现肝功能和肾功能损害,导致血压升高以及过敏反应,如出现以上反应,应前往医院进行检查。
嗜酸性粒细胞性膀胱炎目前病因不明确,故无法预防,以防治膀胱炎症状为主,适当饮水,勿憋尿,养成良好卫生习惯。
合理膳食,三餐规律,适当饮水。
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内衣裤,保持尿道周围清洁,避免憋尿。
保持良好阴部卫生习惯,避免高危性行为。
4270点赞
[1]周锦,王国丽,伏利兵等.儿童高嗜酸性粒细胞综合征13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6,31(7):528-532.
[2]武建军,董隽,曾强等.嗜酸细胞性膀胱炎1例并国内文献179例临床特征分析[J].疑难病杂志,2015,14(10):1059-1063.
[3]隋淑梅,邢智敏,王丽芬等主编.现代医护研究,中[M].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07,378
[4]杨登科,陈书奎主编.实用泌尿生殖外科疾病诊疗学[M].人民军医出版社,2015.08.416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