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指肠穿孔,是十二指肠溃疡、上腹部外伤常见并发症,病因为十二指肠完整性遭到破坏,肠内容物溢出到腹腔,引起化学性腹膜炎和细菌性腹膜炎,主要表现为剧烈腹痛,恶心、呕吐,并发细菌感染出现寒战、高热,严重时危及生命,大多需要急诊手术治疗,预后良好。
十二指肠穿孔病因,最常见为十二指肠溃疡,其次是由于腹部外伤,包括闭合性损伤和开放性损伤,少见为医源性损伤。好发于中老年人,诱发因素包括暴饮暴食、口服非甾体类抗炎药物等等。
既往十二指肠溃疡病史,近期出现溃疡活动,可导致穿孔。
各种暴力作用于腹部,导致腹部闭合伤或者开放伤,十二指肠完整性遭到破坏,出现穿孔。
如憩室炎等,可造成十二指肠穿孔。
上腹部手术,损伤十二指肠,导致穿孔。
暴饮暴食,以及生、冷、硬饮食,可以诱发溃疡、炎症发作,导致穿孔。
暴力直接用于腹部,挤压肠管于脊柱上,诱发穿孔。
药物,如强的松、地塞米松、阿司匹林、布洛芬等等,刺激胃肠道,胃酸分泌增多,尤其既往溃疡病史者,可以诱发穿孔。
十二指肠穿孔是常见病、多发病,各个季节均可发病,溃疡病穿孔以春秋季多见,人群溃疡患病率8%~10%,穿孔发生率为1%~2%,好发于南方城市人口。
十二指肠穿孔在各组年龄均可发病,青少年以外伤性居多,中老年以炎症、溃疡居多。
十二指肠穿孔是常见病、多发病,各个季节均可发病。主要表现为剧烈腹痛,恶心、呕吐,查体表现为弥漫性腹膜炎,立位腹平片见膈下游离气体。若治疗不及时,可以并发血压下降、尿量减少等感染中毒性休克表现,严重时并发多脏器功能衰竭。
多数病人有胃、十二指肠溃疡病史,突然出现刀割样上腹持续性剧痛,因腹痛而不敢移动体位,同时可伴有恶心、呕吐、腹部肌肉紧张,可呈板状强直,有明显的压痛和反跳痛。
早期病人体温并无升高,由于穿孔后的胃、十二指肠液的强烈化学刺激,病人可出现面色苍白、出冷汗、四肢发凉、脉搏细速,血压下降等症状。
后期由于肠道细菌进入腹腔引起的感染,病人出现高热,肠麻痹、腹胀等症状。由于胃肠道气体进入腹腔,X线检查可见膈下有游离气体。
突发腹部“刀割样”剧痛。各种原因导致十二指肠穿孔,消化液溢出至腹腔,引起化学性腹膜炎,出现腹部剧烈疼痛,不能忍受。
腹痛进行性加重,可伴有寒战、高热。初起为化学性腹膜炎,继发细菌感染,出现细菌性腹膜炎,导致腹痛加重,寒战、高热、心率加快。
可以出现低血压、休克、少尿、多脏器功能衰竭。感染扩散,出现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休克、重要脏器功能受损,出现少尿、呼吸窘迫、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心力衰竭等等。
恶心、呕吐,肛门停止排气排便。早期为反射性,后期出现肠麻痹,肠屏障功能障碍,细菌异位,毒素入血,以及电解质紊乱。
胃肠内容物流入腹腔产生化学性刺激,诱发化学性腹膜炎,继发细菌感染后成为化脓性腹膜炎,其中以大肠埃希菌最为多见,其次为厌氧拟杆菌、链球菌、变形杆菌等等,一般都是混合性感染,故毒性强,腹膜炎不易局限。
由于大量革兰氏阴性菌释放内毒素,与体内补体、抗体或其他成分结合后,刺激交感神经引起血管痉挛并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同时,内毒素促进组胺、激肽、前列腺素等炎症介质释放,引起全身性炎症反应,导致微循环障碍、代谢紊乱,出现休克。
感染扩散,微循环障碍,组织灌注不足,引起乳酸性酸中毒、少尿、急性意识障碍,呼吸衰竭等多个器官功能发生改变,不能维持其自身功能,严重威胁患者生命。
由于十二指肠穿孔以后,肠内容物外漏,流至腹膜,导致患者出现腹部压痛、反跳痛等症状。
腹部明确外伤史,或者既往具有十二指肠溃疡病史者,突然出现腹部“刀割样”剧痛,应及时就诊,进行立位腹部平片、B超等检查,十二指肠穿孔应与急性阑尾炎穿孔鉴别。
既往具有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应积极治疗,突然出现剧烈腹痛,提示十二指肠穿孔,应立即就医。
腹部外伤,剧烈腹痛,严重时出现低血压、休克患者,应立即就医。
十二指肠穿孔就诊科室为普通外科,急症时就诊于急诊科。
腹痛多长时间,是空腹发病还是餐后发病,有腹部外伤史吗?
腹痛初起部位是哪里,有他处放射吗?
有恶心、呕吐,呕血、便血吗?
有寒战、高热、尿量减少吗?
既往有十二指肠溃疡病史吗?
查体发现腹式呼吸减弱或者消失,全腹压痛、反跳痛、肌紧张,“板状腹”,叩诊肝浊音界缩小或者消失,移动性浊音可疑,听诊肠鸣音减弱或者消失,腹腔穿刺抽出气体或者肠内容物。
发现膈下游离气体,腹部CT发现腹腔积气、积液。
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增高,尿常规检查尿液浓缩,B超检查发现腹腔积液。
B超下可见在肝脏前缘与腹壁间的肝前间隙可见游离气体强回声带,后方常伴有多重反射。有的可在脾脏前缘及腹壁间显示游离气体强回声带,同时还可以看到穿孔被局限者亦可在胃窦、十二指肠周围、胆囊旁形成局部脓肿或炎性包块。包块境界不清,边缘不规则,内部回声强弱不均,和周围组织或脏器粘连。
腹腔穿刺抽得黄色浑浊液体,石蕊试纸呈酸性反应。
突发腹部“刀割样”剧痛,迅速弥散至全腹。
可伴有恶心、呕吐,寒战、高热。
腹部明确外伤史,或者既往十二指肠溃疡等慢性病史。
查体表现为弥漫性腹膜炎,腹式呼吸减弱或者消失,全腹压痛、反跳痛、肌紧张,“板状腹”,以病灶部位为著,叩诊肝浊音界消失,移动性浊音可疑,听诊肠鸣音减弱或者消失。
立位腹部平片见膈下游离气体,腹部CT发现腹腔积气、积液。
患者满足以上5条诊断标准即可确诊本病。
表现为转移性右下腹痛,恶心、呕吐,腹泻,查体腹式呼吸减弱,右下腹压痛、反跳痛,肌紧张,叩诊移动性浊音阴性,听诊肠鸣音减弱,腹部B超发现阑尾肿胀,周围渗液,大网膜包裹;十二指肠穿孔表现为腹部“刀割样”剧痛,查体全腹压痛、反跳痛、肌紧张,“板状腹”,立位腹平片见膈下游离气体可以鉴别。
表现为剧烈腹痛,恶心、呕吐,呕血,便血,早期出现休克,查体腹部可见孤立而涨大的肠袢,压痛,反跳痛、肌紧张不明显,最大的特点为症状重,体征轻。十二指肠穿孔表现为腹部剧痛,查体全腹压痛、反跳痛、肌紧张,“板状腹”,无孤立而涨大的肠袢,立位腹部平片见膈下游离气体,腹部CT发现腹腔积气、积液可以鉴别。
十二指肠穿孔诊断相对容易,主要采取手术治疗,部分患者可以采用保守治疗,包括持续胃肠减压、抗感染、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等等。治疗周期两周左右。
半卧位,吸氧,持续胃肠减压,抗感染、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等等。
溃疡引起者术后促进溃疡愈合,包括抑制胃酸分泌,杀灭幽门螺杆菌等等。
如果是空腹穿孔,腹膜炎有局限趋势,此为药物治疗适应症。应用对革兰氏阴性菌及混合菌感染有效的药物,如第二、三代头孢菌素,半合成青霉素,静脉输液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以及奥美拉唑抑制胃酸分泌等治疗。
如果餐后穿孔,腹膜炎范围逐渐扩大,同时合并有其他脏器损伤,此为药物治疗禁忌症。
诊断明确,腹膜炎无局限趋势,全身情况良好,可以耐受麻醉、手术者。
全身情况差,不能耐受麻醉、手术患者。
穿孔修补术、胃大部切除术等。
适合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时间超过12小时,腹腔污染严重,或者腹腔内其他脏器合并伤,须尽快结束手术患者,或者全身情况差,合并肝硬化、糖尿病患者。优点是手术时间短,多数患者均可耐受,缺点是导致穿孔的基础性疾病不能彻底根治,需要后期药物治疗或者再次手术。
适合于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时间小于12小时,腹腔污染轻,优点为彻底切除病灶,避免二次手术,缺点是手术时间长,患者打击较大,不利于术后恢复。
预见术后禁食水超过一周者可以静脉营养支持,部分患者可以施行肠内营养,保证机体足够热量。
持续胃肠减压,减少消化液刺激,减轻腹胀。
腹部远红外线治疗,促进切口愈合。
正常排气后,口服中药,促进胃肠功能恢复,减少粘连性肠梗阻的发生。
十二指肠穿孔的患者经过积极的手术治疗,大多恢复良好,能够治愈,不影响自然寿命,少数并发休克患者,可能危及生命。如果术后恢复欠佳,出现切口感染等并发症,恢复时间会明显延长。部分患者遗留粘连性肠梗阻。出院一周开始复查,直至恢复正常。
十二指肠穿孔的患者,经过积极治疗,能够治愈。
十二指肠穿孔的患者,手术成功后,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少数治疗不及时,出现多脏器功能衰竭,会出现死亡可能。
粘连性肠梗阻,由于腹腔内感染,手术刺激,纤维素沉着,导致肠管粘连成团,粘连带形成,牵拉肠管成角,出现腹痛、腹胀、恶心、呕吐,肛门停止排气、排便,需要积极治疗,避免形成绞窄性肠梗阻。
患者出院后一周左右复查,基础性疾病需定期随诊,如十二指肠溃疡,积极药物治疗,术后6周左右复查胃镜等。
十二指肠穿孔患者若是手术治疗,则术后早期禁食水,排气排便后进流食、半流食、普食。十二指肠溃疡导致穿孔者应进食易消化的食物,避免辛辣及生冷硬食物,减轻胃肠负担。
术后早期禁食水,肛门排气后少量喝水,如无不适症状,开始进流食,以清淡流食为主。
正常排便后进半流食、以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饮食为宜,避免辛辣等刺激性饮食。
进半流食后,无腹痛、腹胀、腹泻等不适症状,逐渐过度到普食,尤以粗纤维食物为宜,多吃绿色蔬菜,促进胃肠蠕动,避免出现便秘。
十二指肠穿孔患者的护理在术后应严密观察其生命体征变化,注意引流液以及肠道功能恢复状况,切口积极换药,定时翻身,防止压疮。造瘘口周围皮肤及时清洁,防止皮炎。注意休息,避免辛辣及生、冷、硬饮食,避免生活压力过大。指导患者及家属,出现消化道出血及肠梗阻表现及时就诊。
术后注意引流通畅,注意引流液的颜色和量。每日切口换药,注意有无感染。
定时翻身,清洁皮肤,防止压疮,1周内伤口避免沾水,避免挠抓。
术后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补充维生素,营养支持,避免吃非甾体类止痛药物。早期禁食水,排气后进流食,排便后正常饮食。
注意安全,早期下床活动,避免剧烈运动。
注意个人卫生,戒烟、戒酒。
术后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记录24小时尿量。病情恢复后,观察切口愈合情况,十二指肠溃疡引起者胃镜检查。
医护人员应正确指导患者及家属,术后出现呕血、便血,腹痛、腹胀,恶心、呕吐,停止排气、排便,及时就医。
预防十二指肠穿孔可以通过积极治疗十二指肠溃疡来实现,同时也要避免口服阿司匹林等非甾体抗炎药物,安全生产,避免腹部外伤等。
早期筛查十二指肠溃疡,40周岁以上人群,每五年筛查一次,筛查方法包括胃镜、碳13、14等检查,同时筛查幽门螺杆菌感染。
注意安全,避免腹部外伤。
既往十二指肠溃疡患者,积极治疗,杀灭幽门螺杆菌,促进溃疡愈合。避免吃激素类药物,以及非甾体抗炎药物,如阿司匹林、布洛芬、消炎痛等。
避免辛辣刺激性饮食,避免暴饮暴食。
5019点赞
[1]陈孝平,汪建平,赵继宗主编.外科学[M].第9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340-341.
[2]陈灏珠,钟南山,陆在英主编.内科学[M].第9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358-363.
[3]张武主编,现代超声诊断学,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M].2008.12,270.
[4]刘珍才著,常见多发病实用指南[M].广州出版社,2005.01,179.
[5]吴刚编著,现代外科疾病监护与治疗·下[M].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04,409.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