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是细菌性肾盂肾炎的一种特殊类型,临床较少见,最常见的致病菌是大肠埃希杆菌、变形杆菌以及耐青霉素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该病可导致弥漫性肾实质破坏产生,一般仅有单侧肾脏受累,少有双侧病变,其特征是肾实质损坏、肉芽肿性脓肿及肾间质大量含脂肪的巨噬细胞聚积。
病变开始于肾盂和肾盏,局限于肾脏内部。
病变穿透肾脏,侵犯肾脏周围的脂肪组织。
病变弥漫于大部分或整个肾脏,并广泛波及肾脏周围组织器官。
肾脏增大,其实质呈多个囊状,CT值10~30Hu。增强肿块边缘强化,肾皮质变薄,肾窦内脂肪域少。肾盂或输尿管内有结石。
囊状肿块呈局灶分布。病变如侵犯肾周间隙及邻近组织,可形成皮肤瘘道。
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主要是由细菌感染引起,好发于50~70岁的人群、长期泌尿道梗阻者、泌尿道反复感染者。
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的病因尚不清楚,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看法:
感染学说,即通过肾组织培养有多种细菌生长,并见有大量肾组织坏死。肾组织因受感染破坏的影响而释放类脂质,导致组织细胞的增生及吞噬,形成以泡沫细胞为特征的黄色肉芽肿。
由于患者自身代谢障碍和免疫功能的改变致病。
强调某种药物的作用,以及抗生素的滥用。
强调综合因素,如结石、梗阻、供血不足等因素综合所致。性别上以中年女性多见,这可能与肾盂肾炎多见于女性有关。以单侧肾患病为绝大多数,但亦有罕见的病例为双侧发病。
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多见于50~70岁人群,女性多于男性,其约占慢性肾盂肾炎总体的0.6%。
此类人群可能由于长期劳累或者其他原因导致肾功能不好,治疗不及时即可导致。
尿道梗阻会使人出现排尿困难的情况,由于尿道排出不及时,可能会导致出现炎症。
尿道反复感染,容易使细菌反复侵袭尿道,时间一长。可能会导致肾功能的损害。
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临床少见,常仅有单侧肾脏受累,罕有双侧病变,绝大多数患者出现肾区疼痛及反复发作的尿路感染、发热、消瘦、便秘等症状,其并发症包括多处脓肿、肾功能受损或丧失、急性腹膜炎。
绝大多数患者肾区疼痛及反复发作的尿路感染、尿频、尿急、尿痛,多为不规则发热、全身不适、乏力、厌食、消瘦和便秘。
本病少见,发病年龄多见于60岁左右,女多于男。
仅单侧肾脏受累,双肾同时受累罕见。
有报道73%患者有结石、梗阻性肾病或糖尿病病史,60%有肾肿块,40%有高血压,38%有尿路器械使用史。
细菌感染导致机体过度消耗,全身机能下降,会出现多处脓肿。
细菌感染导致肾功能受损或丧失,可表现为电解质紊乱,严重者可表现为心衰和呼吸困难。
腹膜的壁层和(或)脏层因细菌感染受到刺激或伤害,进而发生急性炎症反应,可表现为持续性腹痛、恶心、呕吐等。
普通人群若出现发热、乏力、全身不适、尿频等症状时,需要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实验室检查、肾-输尿管-膀胱造影等,注意与肾结核相鉴别。
普通人群若出现发热、乏力、全身不适、体重减轻等症状,需要及时就医,并在医生指导下,进一步进行检查。
普通人群出现肾区疼痛、尿频、尿急、尿痛、消瘦、血压升高等症状,及时就医。
如果有发热、乏力、全身不适,可以去内科就诊。
如果有肾区疼痛、尿频、尿急等症状,可以去肾内科就诊。
当出现血尿或者尿痛时,可以去泌尿外科就诊。
有哪些症状?症状持续多久了?
肾区疼痛剧烈吗?什么时候会加重?
小便时有什么异样的感觉吗?
食欲怎么样?饭量减少了吗?
体重有没有下降?
做过检查吗?检查结果怎么样?
进行过治疗吗?治疗的治疗效果怎样?
既往有什么病史吗?对什么药物过敏吗?
常有白细胞尿,血尿少见。尿细菌培养绝大部分呈阳性,以大肠埃希菌、变形杆菌最为常见,亦可见耐青霉素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晨尿离心沉渣涂片可见泡沫细胞,其阳性率达80%以上。如在一张切片上可看到五个以上的泡沫细胞,一般可诊断本病。血液检查常见贫血,血细胞计数增加和血沉加快。
可见单侧肾影增大,可见无功能肾、肾结石或输尿管结石、肾盏畸形、囊性病变或肿块内空洞。
可显示肾内多个结节状或较大肿块样低密度病灶,并可见肾盂或集合管系统的结石和钙化灶;也可表现为肾一极增大变形或局限性称肿块,等密度或略高密度,但增强后强化不明显,有时可侵犯肾周间隙和腰大肌。
平片可见肾影增大,常见肾结石。静脉肾盂造影则由于患肾多无功能,肾盂不显影。逆行肾孟造影可见肾盂肾盏扩张,不规则充盈缺损。血管造影亦无特征性。弥漫型者呈肾积水表现,血管牵张拉直,不规则狭窄,常见不规则小血管聚集及毛细血管染色区;局限性者可见异常血管形成,并聚合成团,似肿瘤或脓肿改变。
表现依不同时期而异。肾周脓肿早期肾周间隙可见液体积聚。脓肿形成,呈较均匀低信号,脓肿壁可厚薄不均,信号较皮质高,为高信号。肾包膜下脓肿,则可见肾皮质弧形受压。
肾皮质脓肿可见肾脏肿大,早期为边界不清的中强回声区,呈实性占位病变;晚期脓肿形成时,为壁厚之液性暗区。肾周脓肿在肾周脂肪区内见低回声团块,其声像切面成圆形、椭圆形、带状或螂鲜状。局部有压痛,晚期中心可见液区。
对有慢性尿路感染史的患者,晨尿离心沉渣涂片泡沫细胞阳性以及X线发现某些可疑病变者,应考虑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阳性。
X线的改变包括单侧肾肿大,静脉肾盂造影显示无功能肾,肾和(或)输尿管发现结石以及CT和MRI值有特征性发现。根据这些特点,对40%的病例可以做出诊断或术前拟诊。另外,由于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似由细菌感染引起,故尿细菌培养几乎均呈阳性,奇异变形杆菌和大肠埃希杆菌最常见。
尿细菌学检查多为阳性。
X线检查示单侧肾肿大。
肾盂造影示无功能肾、肾和(或)输尿管结石等特征性改变,血管造影显示无血管肿块或病变区血管减少。
须与肾脏恶性肿瘤相鉴别,应进一步作CT或核磁共振检查。
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有慢性尿路感染病史,临床表现为肾区痛、反复发作的尿路感染,而且多数患者尿细菌学定量培养为阳性,与慢性肾盂肾炎表现相似,易发生误诊。但慢性肾盂肾炎X线检查发现有局灶性,粗糙的皮质瘢痕,伴有邻近肾盏变钝或呈鼓槌状变形。而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X线检查可见单侧肾肿大,静脉肾盂造影呈现无功能肾伴肾结石。肾血管造影、IVU、B超、CT和MRI检查有特征性改变,以资鉴别。
肾肿瘤多有无痛性肉眼血尿,而XGP罕有血尿;肾肿瘤CT平扫检查的CT值在30~50Hu,而XGP为负值,增强后仍不明显;肾肿瘤DSA检查显示血管增粗紊乱,有动静脉短路,而XGP血管向周围推移、拉长、变细,肿块区血管稀疏,无动静脉“短路”。
XGP表现为慢性泌尿系统感染,伴有低热、贫血、营养不良,血沉增快,一侧肾功能严重损害,需与肾结核鉴别。肾结核有进行性加剧的膀胱刺激症状,而XGP罕见膀胱刺激症状;肾结核多有恶液质,而XGP虽是长期病程但无恶病质;肾结核尿沉渣查抗酸杆菌可阳性,而XGP为阴性;膀胱镜检查时,肾结核多有膀胱结核表现,而XGP没有。
本病抗菌治疗无效,且就诊时患肾多已无功能,大多数患者需行手术切除病肾,术后可以使用抗生素,避免重复感染。
对于儿童或双侧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患者,可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如哌拉西林、美洛西林,控制感染。
一旦确诊或高度怀疑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应及时施行手术,切除患侧,目的是去除病变严重的部分肾脏或丧失功能的整个肾脏。
对于局部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患者,可施行肾部分切除术或病灶切除术,术后选择高效抗生素,目的在于彻底清除感染,有利于患者更快康复。
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患者术后预后良好,治愈后一般不影响寿命,且无相关后遗症的发生,患者术后要按时复诊。
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患者经治疗多数预后良好,可以治愈。
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一般不会影响患者自然寿命。
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患者出院后一个月复诊一次,需携带个人病例和检查报告单等。医生通过血、尿检验和影像学检查评估感染,是否彻底痊愈,以及肾功能是否正常。
日常饮食注意均衡营养,保证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素的摄入。注意饮食禁忌,减少刺激食品的摄入,增加高营养食品摄入。
禁咖啡、酒、浓茶,禁过甜、过于辛辣的食物。
宜选用易消化,含足够热量、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如新鲜蔬菜和水果等。这些食物有助于增强机体抵抗力,有助于修复受损组织。
水肿病人宜低盐,血尿病人应多饮水。
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预防感染,同时注意饮食、休息,监控病情,必要时服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空气质量好时可以开窗通风。
防风保暖,避免感冒。
避免到商场等人员密集的封闭场所。
出院后定期复诊,服用抗生素避免感染。
注意护理,避免术后感染。出院后要注意保持伤口清洁,定期更换敷料,注意个人卫生,勤换衣物,保持尿道口干燥清洁。
良好的生活方式如戒烟、戒酒、适当运动等,对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的预防有所帮助,同时长期肾脏患有炎性疾病患者需要定期进行肾脏功能的检查。
注意阴部清洁。
适当运动,提高身体素质和抵抗力。
与性生活有关的感染,应于性生活后立即排尿,并在医生指导下预防性口服一次常用量抗生素。
避免滥用钙片,除非医生要求,否则容易引发泌尿道结石。
4700点赞
[1]梅长林,余学清.内科学.肾脏内科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2]马继,龚俞函,丁学谦等.实用肾内科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7.
[3]刘丽秋.肾脏疾病症状鉴别诊断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