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肠痉挛是由于肠壁平滑肌强烈收缩而引起的阵发性腹痛,是小儿急性腹痛中最常见的情况。主要表现为婴儿持续性或阵发性啼哭,哭时面部潮红、烦躁不安、难以安抚、腹胀而紧张、双腿屈曲和排气等现象。影响婴儿肠道舒适度、造成睡眠不安,使患儿父母产生焦虑情绪。可通过腹部按摩、改变饮食和药物治疗等方式进行治疗。该疾病是一种自限性疾病,预后良好,不会对孩子的生长发育产生不良影响。
肠痉挛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与肠道气体产生过多,肠道动力增高,食物过敏等多种因素有关。临床观察中发现,很多肠痉挛患儿有排气增多现象,或在排气后哭闹缓解,考虑消化不良致肠道气体产生过多是肠痉挛主要原因。
肠道气体产生过多。由于不正确的喂养方式、病理性吞气症等可吞入异常多的气体。摄入不易消化的碳水化合物、双糖酶缺乏或小肠细菌过度繁殖时,食物发酵产气过多。肠内气体是通过暖气、肛门排气、气体弥散人血以及细菌消耗等途径消散,肠道气体过度增加,可出现暖气、腹鸣、胀气和腹痛等症,使婴儿出现过度哭吵。
肠道动力增高。有研究发现过度哭吵儿的胃排空快,而且存在其他胃肠道和喂养问题。有人报道了一组消化不良、有类似肠痉挛症状的患儿中存在结肠蠕动增快和直肠压升高。
一些研究显示,母乳喂养儿发生肠痉挛与母亲饮用牛奶有关,食物过敏可能是肠痉挛发生的一个原因。牛奶蛋白不耐受(CMIP)可表现为哭吵,在所有哭吵患儿中约6%存在CMPI。当婴儿改用豆奶或水解酪蛋白奶方时,肠痉挛好转。
哺乳期婴儿母亲饮食不加控制,食用一些易致敏的食物,会诱发婴儿过敏,进而发生肠痉挛。
如果给婴儿喂食不规律,引起消化不良,可导致腹部胀气进而发生肠痉挛。不正确的喂养姿势也可能导致婴儿吞入过量空气,从而引起腹胀。
国外资料显示,婴儿肠痉挛多发生于3~4个月以内的婴儿,发生率为16%~26%。
哺乳期母亲如果使用牛奶、奶制品、鱼、蛋等食物,可能加大婴儿出现过敏的几率,进而引起肠痉挛。
喂养不规律,容易引起婴儿消化不良,进而导致腹部胀气。
婴儿肠痉挛的典型症状是无明显原因的阵发性哭吵,症状可从出生后1~2周开始出现,8周时有所减轻,3~4个月逐渐消失。
表现为持续性或阵发性、难以安抚的哭吵,哭时面部潮红。多在喂乳时或傍晚时发生。
腹部胀而紧张,可听见肠鸣音,排气或排便后可缓解。
该疾病一般不出现其他并发症。
如果发现孩子出现频繁的哭闹应引起重视,建议带孩子及时就医。若明确为婴儿肠痉挛可根据婴儿因肠痉挛哭吵的剧烈程度,采取分级治疗。
婴儿哭吵每天大于3小时,一周内大于3天,持续至少1周以上。
如患儿为出生28天内新生儿,应去新生儿科就诊。
出生时间大于28天的婴儿应去儿内科就诊。
发病频率,每次哭闹发生时间段、持续时间。
是否有以下症状?(如是否腹胀、大便是否正常)
什么情况下症状有所缓解?
婴儿是母乳喂养还是奶粉喂养?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肠痉挛患者的腹部触诊表现为发作时全腹触痛明显,发作间歇期腹部柔软,无压痛。
肠痉挛患者的肠鸣音听诊表现为发作时肠鸣音活跃或亢进,发作间歇期肠鸣音正常。
血常规检查包括有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白细胞(WBC)、白细胞分类计数及血小板(PLT)等,可排除急性阑尾炎、肠系膜淋巴结炎等疾病。
便常规化验包括检验粪便中有无红血球和白血球、细菌敏感试验、潜血试验(OB)以及查虫卵等,可排除寄生虫感染、急性肠炎或菌痢、消化不良或小儿腹泻等疾病。存在消化道出血时,便潜血结果阳性。
主要化验肝功、肾功和血液电解质,血糖和血脂等指标,排除有无肝病、肾病或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通过腹部立位片可排除肠道梗阻、肠套叠、嵌顿疝等疾病。
不明原因的哭闹,难以安抚,双手握拳,双下肢蜷曲于腹部或使劲伸蹬,排气后可有缓解,发作间歇一切正常。
每天发作1h及以上,每周至少3天。
无生长迟缓。
根据婴儿因肠痉挛哭吵的剧烈程度,采取分级治疗。轻者通过抚慰、按摩、热敷等方式减缓婴儿哭吵,同时可服用二甲基硅油及解痉药等药物,较严重者可通过改变患儿饮食的方式予以治疗。
给孩子以抚慰,摇动孩子,减低环境噪音,用热水袋捂婴儿腹部,可适当服用二甲基硅油。
可用解痉药(如西托溴铵)能阻断平滑肌的毒覃碱型受体,还可直接作用于平滑肌,解除平滑肌痉挛。
改变饮食,如母乳喂养的母亲不食用牛奶、奶制品、鱼和蛋类,人工喂养的婴儿给予豆奶或水解酪蛋白的奶方。
是一种非吸收性药物,通过改变气泡表面张力,使气泡融合或弥散,促进气体排出,对人体无副作用。可用来减少肠道气体。
能阻断平滑肌的毒覃碱型受体,还可直接作用于平滑肌,解除平滑肌痉挛。
为一种抗胆碱能药物,具有阿托品样的解痉作用,并有一定的中枢安定作用,在治疗婴儿肠痉挛方面有一定疗效。但有研究发现,6个月以内的婴儿用此药可发生呼吸暂停,因此需谨慎选择使用,不可在家自行服用。
具有抗过敏及镇静作用、弱的抗胆碱活性和弱的止吐作用,对于肠痉挛的缓解具有一定的作用。
该病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一些中药具有解痉作用,有研究表明服用中药(洋甘菊、马鞭草、甘草、苗香、香蜂草及薄荷组成的粉末)7天后,患儿肠痉挛有改善。
经过有效规范的治疗均可治愈,该疾病是一种自限性疾病,预后良好,不会对孩子的生长发育产生不良影响。
该疾病能治愈。
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根据患儿的状态,不适随诊。
为防止蛋白质过敏,母乳喂养的母亲不食用牛奶、奶制品、鱼和蛋类,人工喂养的婴儿给予豆奶或水解酪蛋白的奶方。同时注意患儿喂养要规律,每次喂养注意掌控喂养量,防止喂养过量。
母乳喂养的母亲不食用牛奶、奶制品、鱼和蛋类,也应忌食辛辣、海鲜等食物。
人工喂养的婴儿给予豆奶或水解酪蛋白的奶方。
每次喂养要适量。
关注患儿情绪,通过轻摇、抚摸等安抚患儿,可放舒缓轻柔的音乐,用热敷患儿腹部等方式促进患儿排气。加强患儿母亲及患儿饮食、喂养管理,采用正确喂养姿势,防治患儿吞入过量空气造成腹胀。
了解相关药物的作用、剂量、用法、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切忌不经医嘱自行服药,服药过程中患儿若出现不适反应需立即就医。
母乳喂养的母亲要注意忌口,不食用可能导致婴儿过敏的食物。喂养患儿时要定时适量,不要一次喂养过多。注意患儿哺乳、吸吮奶瓶时嘴部是否将乳头或奶嘴完全包裹住,及时调整,防止患儿吞入过量空气。
关注患儿是否哭闹,哭闹的时间段、持续时间、频率等。
主要在母乳喂养母亲的饮食管控、人工喂养婴儿的喂养调整等方面预防婴儿出现过敏、消化不良等症状。
关注患儿是否哭闹,哭闹的时间段、持续时间、频率等。通过问诊、体检及血常规、粪便常规、生化全项、腹部立位片等检查除外肠套叠、急性阑尾炎等疾病。
母乳喂养的母亲要注意忌口,不食用可能导致婴儿过敏的食物。
喂养患儿时要定时适量,不要一次喂养过多。
注意患儿哺乳、吸吮奶瓶时嘴部是否将乳头或奶嘴完全包裹住,及时调整,防止患儿吞入过量空气。
4236点赞
[1]黄瑛.婴儿肠痉挛[J].国外医学儿科学分册,1998,25(3):148-150.
[2]左怡萍.婴儿肠痉挛临床观察与干预50例[J].继续医学教育,2012,26(9):49-50.
[3]谢世民,魏爱玲.硝苯地平治疗婴儿严重肠痉挛的疗效观察[J].甘肃医药,2016,35(3):211-212.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