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腺瘤是大肠黏膜上皮细胞增生的真性肿瘤,其特点为在组织学检查中出现上皮内瘤变,即细胞和组织结构有异型性,以及细胞分化具有不成熟性,在组织学上腺瘤通常可分为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和混合性腺瘤。主要临床表现为便血、黏液便、腹痛和息肉脱垂等,与大肠癌关系密切,至少80%的大肠癌由大肠腺瘤演变而来,历时大约5年以上。本病主要通过手术治疗改善,但有复发的风险。
可有长短不等的蒂,或呈广基的无蒂状。
不形成息肉,肉眼仅黏膜发红、变化轻微。
较前两种体积小,易衍变成大肠癌,癌变时的平均直径为11mm。
肿瘤细胞排列成腺管状,具有异型性的腺管状结构至少占据腺瘤切面的80%。管状腺瘤最常见,占成人10%,其中60%在直肠,30%在乙状结肠,癌变率为5%。
常常无蒂,表面呈绒毛状,衬覆异型性上皮细胞的绒毛状结构至少占据腺瘤腔面的80%。绒毛状腺瘤发生率仅为管状腺瘤的1/10,有时可侵占肠周径的大部分,其表面可覆盖一层黏液,质地较管状腺瘤为软,但易癌变,癌变率为30%~40%。
又称管状绒毛状腺瘤,是指绒毛状腺成分所占比例20%~80%的腺瘤。在组织学上兼有管状腺瘤和绒毛状腺瘤的特征,并随着两种腺瘤成分比例的变异而有所不同,其恶变率介于管状腺瘤和绒毛状腺瘤之间。
大肠腺瘤具体病因尚不明确,可能是年龄因素、遗传因素、饮食、生活方式等若干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本病好发于有肠癌家族史者、50岁以上中老年者、2型糖尿病者、不良生活习惯者,吸烟也可诱发大肠腺瘤的发生。
年龄是大肠腺瘤明确的危险因素,40岁之后,大肠腺瘤的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50~55岁显著增加,随后每增加10岁,危险性加倍,至75岁达到发病高峰。
多发者常见于家族性腺瘤病、家族性结肠息肉症、胶质瘤息肉病综合征,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
脂肪摄入的数量及种类均与大肠腺瘤的危险性相关。饱和脂肪(动物脂肪中高含量)摄入量与大肠腺瘤发病率正相关,可能与增加胆固醇排泄有关,导致结肠上皮增殖加速、细胞膜改变、或促进细胞增生的前列腺素合成。大量肉类、脂肪、糖和甜点为特点的西式膳食模式,可增加大肠腺瘤的发病风险。
影响大肠腺瘤的发生及癌变过程。体重指数每增加5个单位,大肠腺瘤的风险增加19%。
与非糖尿病患者相比,大肠腺瘤的发病率增加27%。
吸烟为大肠腺瘤发病的危险因素,吸烟量大可诱发大肠腺瘤的发生。
大肠腺瘤一般临床检查发病率在2.6%~19.2%,且发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在40岁以前不常见,男性多于女性,但女性右半结肠的腺瘤癌变机会较大,发病部位以直肠和乙状结肠多见。癌变率约为5%,腺瘤越大癌变率也越高,大肠腺瘤的平均年龄比大肠癌患者年轻5岁。
大肠腺瘤有遗传倾向,所以有肠癌家族史的患者好发。
大肠腺癌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中老年人免疫功能下降,胃肠蠕动下降,发生肠道腺瘤风险增加。
2型糖尿病较非糖尿病者患大肠腺瘤风险较大。
如喜欢久坐,高热量、高糖、高脂饮食,患大肠腺瘤的可能性增加。
大肠腺瘤的症状与其大小及所处部位有关。小的腺瘤常无症状,较大腺瘤患者主要表现为便血、黏液便、腹痛、排便习惯改变,便秘或腹泻。本病治疗不及时可并发肠套叠或伴肠梗阻、贫血等全身症状。
便血或大便隐血阳性相对常见。根据腺瘤的部位,可呈鲜红色或暗红色,或仅粪便隐血阳性,多数与粪便不混,布于粪便表面,出血量一般不多,多为间歇性,偶有引起下消化道出血。当腺瘤位置较高,长期慢性小量出血时,可引起贫血。通常息肉愈大愈容易出血,直径<1cm的息肉很少出血。
大肠息肉患者排出黏液便较无息肉者多,尤其较大息肉者。有些较大绒毛状腺瘤可能排出大量黏液,称为分泌性腹泻,即所谓分泌亢进性绒毛状腺瘤。每日排出量可达3000ml以上,可能与腺瘤能产生前列腺素有关,排出液内钠、钾含量很高,因此可出现脱水、低钾低钠的症状,如不及时纠正体液紊乱和去除肿瘤,可危及生命。
少数情况下,较大的结肠内有蒂腺瘤可引起肠套叠、引起腹部绞痛等部分肠梗阻症状,部分患者会出现弥漫性腹痛,尤其是在大便时或者大便后加重。
位于直肠内较大的有蒂腺瘤可以在排便时脱垂于肛门外,在小儿较为常见,甚至需反复手法帮助回纳。
表现为腹泻或排便次数增多,多见于绒毛状腺瘤。也可能出现里急后重、便秘等症状,肠息肉位于结肠远端,并且体积较大时,很容易引起便秘,有些患者也会出现腹泻-便秘交替出现。
大肠腺瘤患者如果出现排便习惯改变、黏液便、腹痛及全身症状可以到消化内科或胃肠外科就诊,主要通过直肠指检、直肠镜与乙状结肠镜检查、X线检查、结肠镜、粪便潜血试验、内镜下活组织检查进行进一步确诊,要注意和肠结核、阑尾脓肿相鉴别。
如果患者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医:
腹泻或排便次数增多,排便习惯改变,便秘或腹泻-便秘交替出现。
大便性状改变,出现黏液便,里急后重。
腹痛或腹部不适,部分患者会出现弥漫性腹痛。
在排便时位于直肠内较大的有蒂腺瘤脱垂于肛门外。
贫血及全身症状,如消瘦、乏力等症状。
如果出现便血、黏液便、腹痛、排便习惯改变等症状可以到消化内科就诊。
如果出现息肉脱垂、肠套叠或伴肠梗阻等症状时,可以到胃肠外科就诊。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便血、黏液便、腹痛、腹泻或便秘、贫血等)
年龄有多大?
是否有吸烟、2型糖尿病、高糖高脂饮食等危险因素?
家族中是否有大肠腺瘤患者?
是否做过结肠镜检查?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指检可检查触摸其所及范围内的直肠黏膜,以发现黏膜表面有无息肉样突起。直肠指检还可了解病灶质地形状,可大致区分为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或混合性腺瘤,还可明确是广基还是带蒂的腺瘤。一般可发现距肛门口7~8厘米之内的直肠新生物,腺瘤或癌。而距肛门8厘米以上的病变仅在向下套叠或脱垂入下段直肠时,方可为直肠指检所探及,8厘米以上的腺瘤,则要靠肠镜或钡灌肠检查方可发现。
直肠镜可观察距肛门15厘米以内的直肠黏膜,检查设备简单,花费少,操作也不难,对低位大肠中有无腺瘤存在的检查结果十分可靠,是临床上检查低位大肠腺瘤最常用、最主要的方法。
钡剂灌肠X线检查一般只能发现较大的肠内腺瘤,1厘米以下的腺瘤80%以上不易被发现,1厘米以上者也有25%~50%可被漏诊,若采用结肠充气对比双重造影法检查则发现率可有所提高。
一般要求结肠镜应检查至盲肠或超过回盲部。结肠镜可以通过肉眼直接观察结肠黏膜有无病变,并可作活检明确病变的性质,可以澄清钡灌肠造影检查的可疑的病变。有些病人先天结肠发育或解剖结构变异,如乙状结肠环形肠曲或横结肠下垂、结肠套叠,以及发生过腹膜炎或肠黏连的病人,结肠镜检查则可能比较困难,无法顺利抵达盲肠。
一般可先用大便隐血实验做筛选检查。检查时应先无肉多渣饮食4天,将第二天至第四天的大便送检(现多为单克隆法检测,对饮食可无要求),只要有一次阳性并可除外上消化道出血等原因者应做进一步检查,以明确有关大肠肿瘤的可能,但应注意大便隐血的假阴性结果。
应多处或多次取材,最好将息肉全部切除送检,以提高诊断的阳性率。
大肠腺瘤可通过以下症状、体征、相关检查结果明确诊断。
便血为最常见的症状,但罕见有大量便血者。可伴有大便习惯改变,黏液样便和里急后重。低位直肠有蒂腺瘤排便时可脱出于肛门外,但大多数大肠息肉患者临床症状轻或无,本人并不重视。
腹部检查常阴性,低位直肠腺瘤直肠指检可触及质软的肿块。
乙状结肠镜检查是检查低位结直肠息肉的最主要方法,可发现50%以上的腺瘤病变。结肠镜检查是检查大肠腺瘤的正确而有效的方法,可发现X线检查难以发现的直径1cm以下的小腺瘤。
80%以上的腺瘤可以经钡剂灌肠或气钡双重造影证实。
大多数患者有原发性结核病灶存在,有午后低热、盗汗、消瘦等结核中毒症状,粪便多呈黄色稀便,带黏液而少脓血,腹泻与便秘常交替出现,结核菌素试验阳性,大肠腺瘤患者主要表现为便血、黏液便、腹痛、排便习惯改变,便秘或腹泻,没有午后低热、盗汗、消瘦等结核中毒症状。
有急慢性阑尾炎或右下腹痛史可有右下腹压痛及腹肌紧张,周围血象升高,腹部B超或CT检查可发现有下腹包块。大肠腺瘤会出现弥漫性腹痛,尤其是在大便时或者大便后加重,直肠指检可检查触摸其所及范围内的直肠黏膜表面有息肉样突起。
大肠腺瘤患者的主要治疗方案以内镜切除术为主,按照大肠腺瘤的大小不同,具体的镜下切除方式也不同,常包括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内窥镜下黏膜切除术、圈套凝切法、活检钳凝切法、电凝器灼除法、APC灼除法等。治疗目的主要在于切除腺瘤,并预防大肠癌的发生。
本病无需进行药物治疗。
对于可一次性完全切除的病变使用内镜黏膜切除术(EMR)治疗,内镜黏膜切除术的治疗安全有效的, 并且与外科手术相比具有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消耗小等优势,现多作为临床一线治疗的方法。治疗过程中,医生会通过内镜管在病变部位行黏膜下注射,之后用圈套器的前端顶住病变部位,然后张开圈套器将病变完全包裹在内,边下压圈套器,边收紧圈套器,在完全收紧之前暂停收紧,通过送气使肠管充分伸展后再次完全收紧,上提病变,接通高频电切除。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是在内镜黏膜切除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技术,结直肠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目前主要治疗肿瘤最大径在2~5厘米之间的结直肠腺瘤和早期结直肠癌病例。对不同部位、大小、浸润深度的病变,在进行黏膜下注射后使用特殊电刀,如T刀、Dual刀、Hook 刀等,逐渐分离黏膜层与固有肌层之间的组织,将病变黏膜及黏膜下层完整剥离的方法。该术具有整块切除、复发率低的优点。
对于较大的侧向发育肿瘤或黏膜内癌可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癌变者术后依据病理结果切片中无血管和淋巴管受累,决定是否追加外科手术,对于有蒂型腺瘤可行内窥镜下黏膜切除术或圈套切除,对于小于0.5cm的广基型腺瘤可采用活检钳凝切法或电凝器、APC灼除法,0.5~1cm的广基型腺瘤可采用圈套凝切法进行切除。
大肠腺瘤虽为大肠良性肿瘤,但一般预后不佳,大肠腺瘤切除后易复发,经过正规治疗后,一般不影响患者寿命,如果未经治疗,5年后则很容易导致大肠癌,严重危害患者生命。
大肠腺瘤患者经积极治疗后可达到临床治愈。
经过正规治疗后,一般不影响患者寿命。但是大肠腺瘤是最重要的结肠癌前病变,80%以上的大肠癌由大肠腺瘤演变而来,从腺瘤演变为大肠癌大约需要5年时间,如果演变为大肠癌则会严重影响患者寿命。
大肠息肉经治疗后易再发,应每隔半年至1年随访一次,如2年内无再发新的息肉,可2~3年随访一次。
大肠腺瘤患者宜进食高蛋白、易于消化的营养丰富的少渣饮食,宜食硒元素、胶原蛋白质含量高的食物,忌食腌制性、辛辣、坚硬食物。
对于有显著营养不良和体重下降的患者,应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易于消化的营养丰富的少渣饮食,以增加机体的抵抗力。
丰富的硒元素,有减少本病合并恶性感染性疾病发生的可能,同时可改善胃肠道的功能。
胶原蛋白具有促进组织的修复,促进皮肤黏膜胶原蛋白合成的作用。
含有较多的亚硝酸盐和亚硝酸胺,容易促使消化系统肿瘤的发生。
应忌辛辣、坚硬食物,如辣椒、火锅等,以减少对肠道的刺激。
大肠腺瘤患者应注意术后护理,保持大便通畅,术后避免剧烈运动,保持心情舒畅,注意监测疾病,防止恶化,若有任何不适,要及时到医院就诊。
保持大便通畅,便秘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给予缓泻剂,以免大便干结摩擦创面或残端引起出血。
术后2周内暂不适宜快走、慢跑、爬山、打球等运动,避免进行长时间下蹲、重体力劳动及剧烈运动。
术后注意保持伤口的清洁干燥,避免沾水。
患者平时应注意病情恶化相关症状,如便血、黏液便、腹痛、排便次数增多、便秘或腹泻、弥漫性的腹痛、乏力、贫血等症状,一旦出现要尽快就诊,进行相应的治疗。
患者出院后保持心情舒畅,对于老年患者来说,生理、心理承受能力均差,易产生焦虑、烦躁、忧郁、恐惧等心理特点,家属要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避免情绪激动,早日脱离癌症阴影,家人也要开导,并且陪护,给予精神上的安慰。
80%的大肠癌由大肠腺瘤演变而来,历时大约5年以上,所以,预防术后复发非常重要,遵医嘱定期复诊检查,有必要时行放疗抑制癌症转移。
大肠腺瘤的预防主要是通过改善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以及针对高危人群应早期筛查等方式可有效减少该病的发生。
对于年龄为50~75岁,有肠癌家族史者,如家族性腺瘤病、家族性结肠息肉症、胶质瘤息肉病综合征人群应早期到医院做相关检查进行筛查,此外对既往患有大肠腺瘤性息肉、溃疡性结肠炎的患者也要进行结肠镜筛查,如发现,要早诊断、早治疗。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戒烟限酒,合理体育锻炼,防止肥胖。
年老体弱或有某种疾病遗传基因者酌情吃一些防癌食品和含碱量高的碱性食品。
患者应保持良好的心情及精神状态。
4067点赞
[1]魏立平.结直肠疾病诊断治疗学[M].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50-57.
[2]方国恩,毕建威.普外科手册[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439-440.
[3]刘士辉,吴华臣,朱瑞先.临床疾病诊疗与护理大全下[M].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1482-1483.
[4]陆清华,王玉民,冯丽坤.306例内镜下大肠腺瘤切除术老年患者的护理[J].中国伤残医学,2015,23(21):144-145.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