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主要临床症状有长期午后潮热、倦怠乏力、盗汗、体重下降、腹部肿块等。常用检查包括血沉、结核菌素实验、涂片与培养、腹部X线等。治疗主要采取对症治疗及抗结核治疗,治疗过程较慢。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结核通常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
是指结核杆菌直接进入肠系膜淋巴结。
则指由肠结核或肺结核继发肠系膜淋巴结感染。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肠系膜淋巴结引起。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类型感染途径有所不同。
因结核分枝杆菌直接进入肠系膜淋巴结,导致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常因饮用受结核杆菌污染的牛奶或乳制品而发病。
患儿身体其它处结核杆菌,经淋巴或血行传播到肠系膜淋巴结,常见于继发肠结核和肺结核感染。
结核病在本世纪仍然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传染病。全球有约20亿人曾受到结核分枝杆菌的感染。
结核病的流行状况与经济水平大致相关。我国西部地区结合患病率明显高于全国水平。
主要经消化道传播,食用、饮用被结核分枝杆菌污染的食物、牛奶等,可引起原发性肠系膜淋巴结结核。
13岁以下儿童未接种过卡介苗而结核菌素试验阳性者。
与结核病人密切接触者。
免疫力低下者。
结核菌素试验呈强阳性者。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肠系膜淋巴结引起。症状主要包括两部分,即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的全身症状和消化道症状。
发热为最常见症状,多为长期午后潮热及下午或傍晚开始升高,翌晨降至正常。
部分病人有倦怠乏力、盗汗、食欲减退和体重减轻等。
育龄期女性病人可以有月经不调。
腹痛部位可为脐周、左上腹或右下腹。疼痛性质不固定,可为隐痛,也可表现为绞痛,常伴有恶心呕吐、腹泻腹胀等表现。
有时可触诊到腹部肿块,是淋巴结肿大的表现。
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的全身中毒症状和消化道症状,均可导致患儿营养不良。
随着疾病进展,肿大的淋巴结可压迫周围组织,产生一系列并发症。
肿大的淋巴结压迫门静脉,使门静脉回流受阻,导致腹水及腹壁静脉曲张。腹水时患儿可感觉腹胀,大量腹腔积液使腹部膨隆,状如蛙腹,甚至导致脐疝。横膈因此上移,运动受限,导致呼吸困难和心悸。腹壁静脉曲张是指出生后闭合的脐静脉与脐旁静脉,在门静脉高压时,重新开放及增殖,分别进入上下腔静脉。表现为患者腹部脐周的血管形态异常扭曲、无规律、颜色为紫黑色或紫红色。
肿大的淋巴结压迫下腔静脉,导致血液回流不畅,引起下肢水肿。
肿大的淋巴结压迫幽门部位,导致致幽门梗阻。患儿主要表现为腹痛和反复呕吐。病人初期症状表现为上腹部胀和不适,阵发性上腹部痛,同时伴有恶心,嗳气。随着症状加重,出现腹痛和呕吐,呕吐物为宿食,有腐败酸臭味,不含胆汁。当出现脱水时,可见皮肤干燥、皱缩、弹性降低、眼眶凹陷、尿量减少、尿液浓缩、色泽变深。上腹部可见胃型,晃动上腹部,可闻振水音。
肿大的淋巴结压迫肠道致不完全性肠梗阻,患儿可表现为腹痛、呕吐、腹胀、排气排便停止。
当患儿出现长期午后潮热、倦怠乏力、盗汗、食欲减退、体重下降、腹痛、腹泻、腹部肿块等症状时,应及时去感染科、消化内科就医。向医护人员交待病情,进行相应检查并治疗。
当患儿出现长期午后低热、盗汗、食欲减退、消瘦、腹痛、腹部肿块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
当患者出现剧烈腹痛、呕吐、胀气、停止排便排气,即肠梗阻表现时,需立即就医,且拨打120。
大多数患者于儿科就诊。
若有原发肺结核,可去感染科、呼吸内科就诊。
若有肠梗阻、幽门梗阻等并发症,可去消化科就诊。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长期午后低热、盗汗、食欲下降、腹痛、腹胀等症状)
患儿自己或家人有无结核病?
是否食用过牛奶等乳制品?
是否曾经患过肺结核或肠结核?
做过结核菌素试验吗?结果如何?
结核患者活动期血沉可加快,但血沉正常也不能排除活动性结核。
属于有创检查,不作为首选,淋巴结活检进行抗酸染色发现结核分枝杆菌确诊。
腹部B超可发现腹部结节、包块或钙化灶。
腹部X线平片可显示有钙化灶。
结核菌素试验广泛应用于检出结核分枝杆菌的感染。而非检出结核病结核菌素试验,对儿童、少年和青年的结核病诊断有参考意义。由于许多国家和地区广泛推行卡介苗接种结核菌素试验阳性,不能区分是结核分枝杆菌的自然感染,还是卡介苗接种的免疫反应。因此,结核菌素试验,使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检出,受到很大实验。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结核多继发于肠结核、肺结核,当患儿出现结核病的全身症状,如长期低热、盗汗、乏力、胸痛、呼吸困难、食欲下降、消瘦等症状时应考虑结核病的可能,结合腹部B超检查可发现腹部结节、包块或钙化灶,腹部X线显示有钙化灶,结核菌素试验阳性可确诊本病。
急性阑尾炎与本病均可有腹部脐周、右下腹腹痛的表现,但是阑尾炎患者起病急,没有结核病的症状,如长期午后低热、盗汗、乏力等。结核菌素实验阴性。阑尾炎患者腹部触诊有压痛,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结核患儿腹部触诊,可触到肿大的淋巴结,通过以上表现及检查可鉴别二者。
本病需长期持续性治疗,治疗主要为抗结核药物治疗、对症处理。当治疗无效时,可进行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的目的是杀灭病灶中的结核杆菌,防止血行播散,防止耐药菌株的产生,选用早期、适量、联合、规律、全程、分段治疗的治疗原则。目前常用的抗结核药物可分为两类,为杀菌药物及抑菌药物。
如异烟肼和利福平。对细胞内外处于生长繁殖期的细菌及干酪病灶内代谢缓慢的细菌,均有杀灭作用,且在酸性和碱性环境中,均能发挥作用。
如链霉素和吡嗪酰胺。链霉素能杀灭在碱性环境中生长分裂、繁殖活跃的细胞外的结核杆菌;吡嗪酰胺(原则上3岁以下禁用)能杀灭在酸性环境中细胞内结核杆菌及干酪病灶内代谢缓慢的结核杆菌。
常用者有乙胺丁醇及乙硫异烟胺。乙胺丁醇影响细胞内外处于生长繁殖期的结核杆菌菌体核糖核酸的合成,减缓耐药菌的产生。
如nifamate(内含异烟肼和利福平)、Rifater(内含异烟肼、利福平和吡嗪酰胺)等。
如利福喷丁,其是一种长效利福霉素的衍生物,对利福霉素以外的耐药结核分枝杆菌有较强的杀菌作用。
腹泻可以用止泻药,如蒙脱石散,淋巴结压迫导致肠梗阻可以进行胃肠减压等。
部分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结核患儿,淋巴结肿大压迫症状明显,影响生活质量。但是药物治疗效果有限,这时可以行淋巴结清除术,清除淋巴结中的干酪坏死样物质。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结核的预后,取决于早期诊断与及时治疗。当病变在早期阶段时,经治疗后可以痊愈,预后良好。若治疗不及时、不正规,则不可避免会出现相应并发症。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结核可治愈。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结核患者积极治疗后,一般不影响自然寿命。
治疗中患者每1~2个月复查1次腹部X线。
已经达到临床治愈标准者,每半年复查1次腹部X线。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结核患儿饮食应均衡营养,多吃富含维生素的蔬菜、水果,多吃高蛋白、易消化食物,以清淡饮食为主,保证营养丰富,禁忌辛辣刺激性食物。
护理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结核患儿日常生活中要注意消毒隔离。患儿盗汗严重时,要及时擦汗,补充水分。家属需安抚患儿,消除其紧张心理。
若患儿肠系膜淋巴结结核是由肺结核等其他部位结核引起,要注意消毒隔离,防止传染。比如肺结核患儿,护理时应戴好口罩。
患儿若盗汗严重,应及时擦汗,勤更换床单。注意补充水分,防止脱水。
遵医嘱服用抗结核药,不可中断,更不可自行减量或加量。
患儿容易有紧张心理,家长应安抚患儿,树立信心,积极应对疾病。
预防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结核,要防止感染、普及卡介苗接种、预防性化疗。平时注意勿随地吐痰,勿接触结核菌涂片阳性者。
早期发现和合理治疗涂片阳性的患者,是预防的根本措施。
小儿原发性肠系膜淋巴结结核可通过消化道传播,因此需不喝可能被结核分枝杆菌污染的乳制品等,防止出现原发性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结核。当与肺结核、肠结核患者有密切接触时,要做好防护措施,预防继发性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结核。禁止随地吐痰。
接种卡介苗接种是预防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结核的有效措施。还要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
4338点赞
[1]李兰娟,王宇明.感染病学.第3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2]陈灏珠,钟南山,陆再英.内科学.第9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62-74.368-373.
[3]桂永浩,薛辛东.儿科学.第3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