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经期尿失禁是指女性绝经期出现尿液不自主溢出的疾病。女性进入绝经期后全身各器官都在发生变化,泌尿生殖系统的变化也逐渐显著。雌激素缺乏,使耻骨肌、筋膜、韧带等松弛,支持组织功能下降,不能维持正常尿道位置和膀胱张力,就会出现尿液不自主流出。
腹压突然增加导致尿液不自主流出。
膀胱炎症刺激或中枢抑制功能减退导致的尿急不能控制排尿,出现尿失禁。
尿道括约肌损伤或先天异常导致的尿失禁。
因神经病变引起的逼尿肌反射亢进为主的尿失禁。
尿失禁是由于不自主的尿道和膀胱压力梯度改变,使膀胱内压高于尿道内压而导致的。女性绝经期尿失禁则主要是由于盆底组织松弛引起的,而导致盆底组织松弛的原因主要有妊娠与阴道分娩损伤、绝经后雌激素水平降低等。
女性进入围绝经期,卵巢开始衰败,雌激素分泌量降低,阴道、尿道黏膜上皮变薄,膀胱颈周围致密弹力纤维组织及围绕尿道和膀胱颈的腺体和导管变薄,就会导致尿失禁。另外,雌激素缺乏能降低膀胱的稳定性,也会引起尿失禁。
女性妊娠分娩时会造成盆底组织松弛,随着年龄增大,盆底组织越来越松弛,就会导致尿失禁。
绝经期女性出现尿失禁多为压力性尿失禁,当患者咳嗽、打喷嚏时,会出现短暂的腹压增加,导致溢尿。
此类运动会引起腹压增加,引发尿失禁。
资料显示,30~59岁女性患尿失禁的比例高达25%,60岁以上女性患尿失禁高达38%,其中绝大多数为压力性尿失禁。
围绝经期女性雌激素水平开始下降,容易导致尿失禁。
卵巢早衰患者会出现雌激素异常降低,导致尿失禁。
盆底组织松弛是导致女性尿失禁的重要原因,盆底组织松弛则无法维持正常的功能,易导致女性出现尿失禁。
绝经期尿失禁可见不自主溢尿、尿急、尿频、排尿后膀胱区胀满感,多数患者还会伴有阴道膨出症状,少数患者还会出现外阴感染等症状。
不自主溢尿,由于各种诱因导致的溢尿。
尿急、尿频等尿路感染症状。
紧迫性尿失禁会出现排尿后膀胱区胀满感。
压力性尿失禁一般会伴有阴道膨出的症状。
部分患者有外阴部灼热痛、排尿痛等症状,一般是由于尿液感染外阴导致。
由于外阴长时间被尿液浸渍,且绝经后女性的抗感染能力下降,易导致外阴皮肤以及泌尿系统出现感染。
绝经期尿失禁一般需要就医治疗,当患者自觉出现无法忍住尿意、尿频、溢尿等情况时,应引起重视,情况越发严重时应积极寻求医生帮助,及时到医院就医。
进入围绝经期的女性要注意定期体检,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相应治疗处理。
当绝经期妇女偶尔出现不自主溢尿时,一般可以先进行盆底肌锻炼改善,效果不明显时应及时就医。
患者优先考虑去妇科就诊。
若患者出现泌尿系感染,可到相应科室就诊,如泌尿外科。
不自主溢尿症状出现多久了?
目前除不自主溢尿外还有什么症状?(如尿急、尿频等)
是否有以下症状?(如排尿后膀胱区胀满感、阴道膨出等症状)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手术史?
近期是否有做过化验以及影像学检查?
患者膀胱充盈时,取截石位检查,医生会让患者咳嗽的同时观察尿道。如果每次咳嗽时均伴随着尿液不自主溢出,则可提示压力性尿失禁,延迟溢尿或有大量尿液溢出提示非抑制性膀脱收缩,如果截石位状态下没有尿液溢出,应让患者站立位时重复压力试验。
检查者把中、示指放入阴道前壁尿道两侧,指尖位于膀胱与尿道交接处,向前上抬高膀胱颈,再行诱发压力试验,如压力性尿失禁现象消失,则为阳性。
患者仰卧位,将涂有利多卡因凝胶的棉签置入尿道,使棉签头处于尿道膀胱交界处,分别测量患者在静息时及紧闭声门时棉签棒与地面之间形成的角度,静息及做动作时该角度差小于15°为良好结果,说明有良好的解剖学支持。如角度差大于30°,说明解剖学支持薄弱。15~30°时,结果不能确定。
包括膀脱内压测定和尿流率测定,膀胱内压测定主要观察逼尿肌的反射以及患者控制或抑制这种反射的能力,膀胱内压力的测定可以区别患者是因为非抑制性逼尿肌收缩还是压力性尿失禁而引起的尿失禁,尿流率测定可以了解膀脱排尿速度和排空能力。
可以了解患者膀胱位置,评估膀胱颈的活动度,更加清晰直观。
以绝经期女性出现不自主溢尿为主要诊断依据。
压力试验阳性。
该疾病具有较强的特征,暂不需要与其他疾病进行鉴别。
绝经期尿失禁治疗方式主要包括药物疗法、物理疗法,多数情况下可以两种方法同时应用,如效果不显著或有加重趋势,可以视情况进行手术治疗。
尿道主要受α-肾上腺素能交感神经支配。α-肾上腺素能激动剂可以刺激尿道和膀胱颈部的平滑肌收缩,提高尿道出口阻力,改善控尿能力。常用药物盐酸米多君片,主要用于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下肢静脉充血时血循环体位性功能失调而造成的低血压等。严重的心血管疾病、高血压、心律失常、急性肾脏疾病、肾功能不全、前列腺肥大伴残留尿、机械性尿阻塞、尿潴留、嗜铬细胞瘤、甲状腺机能亢进、青光眼、妊娠及哺乳期妇女禁服。
对雌激素低下导致尿失禁的妇女主要用雌激素替代治疗,绝经期尿失禁一般用雌激素治疗。单用雌激素替代治疗可以缓解10%~30%的绝经后张力性尿失禁症状,还可以减轻尿急等其他泌尿道症状。另外,雌激素治疗可以联合α-肾上腺素能激动剂,增加治疗效果。阴道内给雌激素比口服给药见效快,但从保持疗效来说,两者是一样的。常用的药物有戊酸雌二醇片,主要用于治疗与自然或人工绝经相关的雌激素缺乏引起的各种不适症状。妊娠和哺乳期女性,未确诊的阴道出血、已知或可疑乳腺癌、已知或可疑受性激素影响的癌前病变或恶性肿瘤患者禁用。
手术操作在腹膜外耻骨后间隙进行,目的在于恢复患者膀胱颈及尿道的正常位置,手术后一年治愈率为85%~90%,随着时间推移会稍有下降。
适用于尿道内括约肌障碍型压力性尿失禁和合并有急迫性尿失禁的混合性尿失禁,悬吊带术可用自身筋膜或合成材料。合成材料的悬吊带术现已成为一线治疗压力性尿失禁的方法,术后一年治愈率在90%左右,最长术后11年随诊的治愈率在70%以上。
增强患者膀胱颈及尿道后壁的力量,该方法适用于压力性尿失禁合并膀胱膨出的患者。
电刺激通过增强盆底肌肉力量,提高尿道关闭压来改善控尿能力。每次20分钟,一周两次,6周为一个疗程。
止尿器是由硅橡胶材料制成,形状像帽子,使用时将乳头对准尿道外口,靠乳头产生的微弱负压,并用药膏将外缘密封。其作用是乳头产生的负压将尿道外口黏膜和远端尿道吸入,并使之对合,同时对尿道远端组织起稳定及支托作用。这种方法治疗需要从正规医疗机构购买止尿器。
通过反复收缩耻骨尾骨肌可以增强盆底肌肉组织的张力,减轻或防止尿失禁。这种方法主要针对症状轻的患者治疗,以及配合其他治疗方法改善症状。具体方法为做缩紧提肛肌的动作,每次收紧不少于3秒钟,然后放松,连续做15~30分钟,每天进行2~3次,或每天做150~200次,6周为一个疗程。30%~40%的病人症状会有不同程度改善,生活质量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膀胱训练是指通过记录每天的饮水和排尿情况,填写膀胱功能训练表,有意识地延长排尿间隔,最后达到2.5~3小时排尿一次,使病人学会通过抑制尿急延迟排尿。此法要求病人无精神障碍。对有压力性尿失禁和逼尿肌不稳定的混合性尿失禁有一定疗效。
经过有效规范的治疗大多数患者可治愈,一般都能够减轻或改善尿失禁症状,尿急、尿频等症状一般都可治愈,绝大多数患者通过治疗锻炼都能改善生活质量。
大多数患者通过手术治疗能治愈,但部分患者仅能减轻症状,无法彻底治愈,经过系统治疗一般都能得到改善。
该病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手术治疗患者要定期随诊,药物治疗患者要按照规定周期复诊。
绝经期尿失禁患者应合理、均衡分配各种营养物质,合理饮水,避免过多或过少饮水,减少喝咖啡、茶等利尿饮品。忌食辛辣温热食物,慎食肥甘油腻之品,合理摄入纤维,防止便秘。
少吃辛辣、甜腻食物,容易导致便秘以及诱发外阴皮肤感染。
少喝咖啡、茶水、饮料等容易刺激膀胱的饮品,避免加重尿失禁症状。
多进食高纤维素饮食,如粗粮以及各种蔬菜和水果。
注意保持外阴干燥洁净,出现溢尿后要及时更换衣物,避免造成感染,加强盆底锻炼,改善病情。进行手术的患者应遵医嘱防止感染,定期复查。
了解各类治疗绝经期尿失禁药物的作用、剂量、用法、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定时、定量正确服用药物。
使用棉质内裤以及容易穿脱的宽松裤子,出现溢尿时要及时更换衣物,及时洗涤衣物,避免长时间接触尿液造成感染。
术后患者一定保持伤口敷料干燥、清洁,防止感染,并在术后24小时观察有无渗血、渗液,有异常情况及时通知医生。
注意患者心理状态,当患者出现低落、焦虑、紧张、羞愧等心理情绪时,家属应及时正确的引导患者,避免造成更严重的心理伤害,不利于治疗,要引导患者积极锻炼配合治疗。
绝经期尿失禁主要由于雌激素降低以及妊娠分娩时受损,导致盆底组织松弛受损引起,因此应注意及时修护盆底组织,避免较短时间内多次妊娠生产,出现不自主溢尿后要及时就医检查治疗。
产后要积极进行恢复性锻炼,加强盆底肌肉锻炼,减缓盆底组织松弛情况。
对于盆腔肿物应尽早发现并积极治疗。
绝经期出现严重不适时应及时治疗、改善。
尽量蹲便式排便,有利于盆底肌张力维持和提高。
尽量避免饮用酒、咖啡、茶水、饮料等易引发尿失禁的饮品。
清淡饮食,多食富含纤维的食物,防止便秘而出现腹压增高,加重不自主性溢尿。
4061点赞
[1]沈铿,马丁.妇产科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290.
[2]谢幸,苟文丽.妇产科[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9:284.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