黏多糖病是由于人体细胞的溶酶体内降解黏多糖的水解酶发生突变导致其活性丧失,黏多糖不能被降解代谢,最终贮积在体内而发生的疾病。本病是罕见的遗传病,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临床常表现为面容粗丑、角膜混浊、关节畸变等。本病无特效治疗方法,对症支持治疗、骨髓移植或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有效。
黏多糖病Ⅰ型为α-1艾杜糖醛酸苷酶缺乏症,是因该酶的某种等位基因的突变所致。
黏多糖病Ⅱ型由艾杜糖醛酸-2-硫酸酯酶缺乏所致,呈X连锁隐性遗传。该酶缺乏使硫酸皮肤素和硫酸类肝素降解障碍,在体内储留并由尿中排出。
黏多糖病Ⅲ型又称Sanffilippo综合征,由硫酸肝素降解所需要的酶缺乏所致,该酶缺乏可引起硫酸类肝素在体内的蓄积,由尿中排出硫酸类肝素增多。
黏多糖病Ⅳ型又称Morquio氏病,是由半乳糖-6-硫酸酯酶或β-D半乳糖酶缺乏所致,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上述酶缺乏导致硫酸软骨素和硫酸角质素降解障碍,在细胞内沉积并由尿中排出。
黏多糖病Ⅵ型又称Maroteaux-Lamy综合征,由N-乙酰半乳糖胺-4-硫酸酯酶缺乏所致,呈常染色体瘾性遗传。
黏多糖病Ⅶ型由β-D-葡糖醛酸酶缺乏所致,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极为罕见,由于透明质酸酶基因突变所致引起的溶酶体黏多糖病。
黏多糖病是一种遗传性疾病,主要病因为遗传因素,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或X连锁隐性遗传。由于降解黏多糖的酶缺乏,导致机体内黏多糖堆积过多而导致各个系统异常表现,患者多有家族遗传史,父母近亲结婚者多见。
黏多糖病中仅有黏多糖病Ⅱ型为X-性连锁隐性遗传,男性患病,女性均为患病基因携带者。其他各型黏多糖病均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只有纯合子基因型才发病。各型黏多糖病发病的基础都是因为编码黏多糖代谢的酶基因变异(包括点突变、缺失、插入、复等),导致黏多糖降解所需的各种酶功能缺失,引起黏多糖在角膜、软骨、骨骼、皮肤等组织内大量堆积,导致脏器结构与功能的损害。
黏多糖病较为罕见,患病率约为1/10万,男性多于女性,多见于近亲结婚者的后代,多有家族史。
黏多糖病是一种遗传性疾病,有家族史的人群与正常人相比,患病风险增加。
黏多糖病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或X连锁隐性遗传,父母近亲结婚者表现出隐性基因特性的概率增加,患病风险增加。
黏多糖病的典型症状根据分型不同有不同的表现,常见的有为面容粗丑、角膜混浊、关节畸变。此外患者还可有体格发育障碍、智能障碍、腕管综合征等表现。本病可并发动脉硬化、视网膜色素沉着、寰椎半脱位等疾病。
轻度黏多糖病I型患者,通常在2岁前无异常临床表现。大多在3~10岁发病,临床症状的发展速度在个体间差异较大。部分患者在20~30岁死亡,部分患者的寿命可等同于正常人。
此型患者的面部粗糙程度一般轻于严重性黏多糖病Ⅰ型患者,可仅表现为短颈、口唇宽厚、宽下巴和小颌。其他症状,如发育迟缓、肝脾大、听力受损、神经系统症状、认知功能障碍等也均较轻。
骨骼和关节受损是轻度黏多糖病I型患者致畸致残的主要原因。腕管综合征的临床症状大多出现在13岁左右。患者多有膝外翻、弓形足,踮脚尖走路步态等。11~12岁时可渐出现心血管系统受累,多表现为心脏瓣膜反流或狭窄。轻度黏多糖病I型患者的智力基本正常。
早发性黏多糖病Ⅱ型患者可以在出生时表现正常,随年龄增长,渐渐出现粗糙面容,巨舌症、上眼框脊突出、宽鼻、宽鼻梁、厚嘴唇等临床表现。
患儿一般在5岁前身高增长快于正常儿童,而5岁后表现为身材矮小,头大(有或无交通性脑积水)、嗓音粗糙、传导性或感应性听力障碍。
早发性黏多糖病Ⅱ型往往累及骨骼系统,表现为关节挛缩尤其指骨关节挛缩脊柱畸形、髋关节发育不良、腕管综合症等。
黏多糖可在舌、喉部软组织和气管积聚,导致呼吸道阻塞。大多数患儿可有心脏畸形,约80%的患者可出现心脏病的临床症状,大多数患者有肝大或者脾大,脐疝或腹股沟疝。
黏多糖病Ⅲ型患者通常在出生时无异常表现,其后逐渐出现以神经系统症状为主的临床症状,相较于其他类型的黏多糖病,黏多糖病Ⅲ型较少累及骨骼和其他组织器官。
ⅢA亚型患者的神经系统症状出现较早且表现最为严重,一般在儿童早期2~6岁即可出现临床症状。首发症状通常表现为言语和行为发育迟缓,有急躁、躁动、好动、破坏性行为、睡眠不安等。其后逐渐出现智力障碍、退行性功能丧失等,疾病后期可出现癫痫和运动功能障碍等。
一般而言,黏多糖病Ⅲ型的其他临床症状轻于其他类型的黏多糖病。如面部粗糙通常不明显,肝脏轻度增大。头部增大、脐部或腹股沟疝气亦不明显,有些患者可有身材矮小、关节僵直、轻度多发性骨骼畸形。
通常会有慢性腹泻、耳部感染和复发性上呼吸道感染等非典型症状,有的患者也可有听力和视力受损情况,此型患者可存活至青少年或成人期。
此型患者一般在儿童早期出现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骨骼发育异常,如身材矮小、膝外翻、肋骨畸形、胸骨畸形脊柱畸形、髋骨和腕部骨骼畸形等。患者大多会有关节松弛、过度屈伸或关节活动受限等表现。
黏多糖病IV型患者的眼角膜可逐渐出现云翳,并最终导致视力丧失。某些患者可出现反复耳部感染和听力损伤。
气道阻塞狭窄可引起反复上呼吸道感染、睡眠呼吸暂停等症状。此型患者也可有中等程度的面部粗糙特征,牙齿异常、心脏瓣膜畸形、中度肝大脾大,轻度脐部或者腹股沟疝。
黏多糖病Ⅵ型患儿在出生时一般生长发育正常,儿童早期开始出现临床症状。典型临床特征包括头颅大、脑积水、粗糙面容、舌大。随病情进展,逐渐出现心脏瓣膜异常和肝大脾大。
呼吸道变窄导致反复上呼吸道感染和睡眠呼吸暂停。
眼部角膜出现云翳,可发展为视力丧失。
如累及骨骼系统时,也可表现为身材矮小、关节畸形和挛缩、多发性骨发育障碍等。黏多糖病VI型患者的智力发育一般正常。
患儿多有腕管综合征,表现为手部和手指麻木、刺痛、无力等。颈部脊髓腔狭窄时可导致脊髓受压和损伤,产生相应严重症状。
婴儿期可表现为严重黄疸合并肝大、脾大。典型的黏多糖病Ⅶ型患者在儿童早期(>4岁)即开始出现临床症状和体征,包括头大、脑积水、粗糙面容、舌大、脐部或腹股沟疝气等。
某些患者可逐渐出现呼吸道狭窄症状,反复上呼吸道感染、呼吸睡眠暂停等。眼部角膜出现云翳,逐渐发展为视力丧失。
也可发生耳部感染、听力丧失、生长发育迟缓、智力障碍等,某些患者的智力也可正常。
随着年龄增长,患儿的骨骼畸形逐渐明显,表现为身材矮小和关节畸形。
大多数患儿可发生腕管综合征,表现为手部和手指麻木感、刺痛感、无力等。如颈部脊髓腔狭窄,可出现脊髓受压和损伤症状。
患者临床症状表现很轻,只有轻度的身材矮小和关节周围有软组织肿块,可能出现囊肿、耳部感染、腭裂,无神经及内脏受累。
黏多糖沉积可导致动脉硬化,常见的有动脉粥样硬化、动脉中层钙化、小动脉硬化3种。表现为头晕、头痛、胸闷、胸痛、腹痛、顽固性高血压、下肢坏疽等症状。
Ⅰ、Ⅱ和Ⅲ型可能有视网膜色素沉着,检眼镜检查见橘红色的视网膜上散布着数目不等、形态不同的黑色斑点。
Ⅳ型患者可因第二颈椎齿状突发育欠佳和关节韧带松弛而常发生寰椎半脱位,多慢性起病。表现为颈部疼痛、四肢无力、走路不稳、手不灵活,严重者可有四肢瘫痪,甚至呼吸衰竭而死亡。
患者出现面容粗丑、角膜混浊、关节畸变、格发育障碍、智能障碍等情况,应及时到内分泌科或儿科就诊。进行尿黏多糖检查、外周血溶酶体酶活性测定、X线检查等相关检查,以明确诊断。黏多糖病需与小儿佝偻病、呆小症等疾病进行鉴别。
孩子出现头大、面容丑陋、前额和双颧突出、眼裂小、眼距宽、鼻梁低平、鼻孔大、下颌较小、唇厚的情况下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患者出现角膜混浊、关节畸变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患儿有体格发育障碍、智能障碍等表现,应立即就医。
大多数患者优先考虑去内分泌科就诊。
若患者为儿童、婴幼儿或新生儿,可到儿科就诊。
面容什么时候开始变化的?
什么时候发现骨骼畸形的?
有没有发现其他异常表现?
家里时候有其他人有类似表现?
本病患者尿黏多糖定性试验可呈阳性,24小时尿黏多糖测定可有尿黏多糖量增加。尿黏多糖电泳分析可见硫酸皮肤素条带、硫酸类肝素条带或硫酸角质素条带,有助于明确疾病分型。
黏多糖贮积症Ⅰ型患者可见血溶酶体酶活性明显降低。
头颅在出生后6个月以内基本正常,其后逐渐出现颅缝早闭,前囟门闭合延迟。头颅前后径增大呈舟状。脊柱椎体上下缘呈双凸或椭圆形,齿状突短小,可有寰枢关节半脱位。肋骨脊柱端细小,中段至胸骨端逐渐增宽,呈“船桨“样改变。骨盆的髂骨翼外展,髂骨基底部内下方变窄,坐骨闭孔呈椭圆形,耻骨联合增宽。上肢改变较下肢明显。由于骨干的塑形障碍,致使骨干粗而短,两端逐渐变细,骨皮质变薄,骨髓腔增大。短管骨及腕部,掌(跖)、指(趾)近端增粗,远端变尖,呈弹头样。
骨骼系统改变类似于黏多糖病Ⅱ型,但出现时间相对较晚、进展较慢。主要改变包括长骨骨干增宽,多发性骨发育障碍,蝶鞍呈"J形扩大,“船桨样肋骨改变,腰椎呈鸟嘴样突出。
本型的骨骼异常较轻微,可有颅顶、颞后部及枕骨增厚,乳突气化不良。椎体上下缘稍隆起,或呈椭圆形。骨髓腔窄小,不规则。
黏多糖病IV型
头颅、蝶鞍正常,早期椎体略呈圆形,其后逐渐变为扁平,前缘正中有舌样突出,椎间隙增宽;齿状突细小或缺如,易引起寰枢关节不稳。
骨骼发育不良,关节挛缩。部分患者可有骨骺缺血性坏死样改变,以股骨头骨骺多见。
主要为多发性骨发育不良,X线表现与黏多糖病I-H型相似。
查角膜是否浑浊,有助于本病的诊断。
查是否有脑积水、脑室增大等表现,有助于本病的诊断。
有黏多糖病家族史,患者有特殊的临床表现,如面容粗丑、角膜混浊、关节畸变,结合尿黏多糖检查阳性、外周血溶酶体酶活性降低等检查结果,可明确诊断。
小儿佝偻病多由维生素D缺乏所致,患儿多表现为睡眠不安、易激惹、骨骼畸形软化等症状,可有生长发育迟缓。小儿佝偻病患儿补充维生素D后症状可有改善。但黏多糖病生长发育迟缓、骨骼畸形与维生素D缺乏无关,补充维生素D后无明显改善。
呆小症表现为生长发育过程明显受阻,特别是骨骼系统和神经系统,可有身体矮小、上身长、下身短、四肢骨畸形、表情淡漠、精神呆滞、体温偏低、毛发稀疏、面部浮肿等表现。呆小症患儿3~6个月时可出现明显症状,3个月时明确诊断并补充甲状腺素,则患儿基本正常发育。而黏多糖病生长发育迟缓与智力低下与是否补充甲状腺素无关,智力低下多于1周岁时出现,尿黏多糖定性试验可呈阳性。24小时尿黏多糖测定可有尿黏多糖量增加,尿黏多糖电泳分析可见硫酸皮肤素条带、硫酸类肝素条带或硫酸角质素条带。
黏多糖病目前尚无特别有效的治疗方法,目前尚不能治愈,需终身间歇性治疗。酶替代治疗和骨髓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本病的特异性治疗方法,此外可进行康复治疗、角膜移植、人工耳蜗、心瓣膜置换等支持对症治疗。
药物治疗主要为酶替代治疗,适用于Ⅰ型、Ⅱ型、IV型、VI型和V型患者,如拉罗尼酶注射剂。
角膜混浊严重患者可进行角膜移植,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若患者出现听力障碍,应用人工耳蜗可帮助患者改善听力,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黏多糖沉积累及心瓣膜,出现严重的瓣膜损害症状,可进行心瓣膜置换治疗,改善相关临床症状。
骨髓造血干细胞移植是针对黏多糖病的特异性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最大的缺点是存在较高的死亡率,大概是70%左右。目前的共识是对于Ⅰ型的重型患者,若能在2岁前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能改变疾病的自然进程,促进身高的增加。改善多脏器的贮积症状,特别是神经系统的受益大,但对已经发生的心脏瓣膜改善作用不大。Ⅵ型患者骨髓移植效果也可,但随着时间的进展,造血干细胞可能会逐渐被排除掉。
黏多糖病为遗传性疾病,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不能治愈,大部分患儿多在10岁左右死亡。本病患者应定期门诊随访,检测各系统病变情况,以便及时给予治疗。
黏多糖病目前不能治愈。
一般患儿多在10岁左右死亡,部分病人可活到50岁。
患者应定期门诊随访,至少1个月一次,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心电图、超声心动图、X线检查、眼科检查等相关检查。以便及时掌握各个系统病变情况,针对较严重的症状给予治疗,必要时可进行骨髓移植。
黏多糖病无特殊饮食调理,营养丰富均衡即可。
黏多糖病患者的护理包括了解替代酶的相关知识,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注意保护颈部等。家长应定期带领患儿到医院进行检查,检测各系统病变情况,针对患儿制定适当的教育方法。此近期健康发展,也应注意了解骨髓移植相关知识,以便出现异常及时就医。
了解替代酶的作用、不良反应、注意事项和用药的必要性,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酶替代治疗,出现不良反应及时咨询医生。
适当的锻炼有助于增强患者的抵抗力,家长可通过改变家具摆放位置等方法引导患儿多走动。也可以带领患儿进行散步、慢跑等有氧运动。
黏多糖病可并发寰椎半脱位,患者应保护颈部,避免进行体操、蹦床等影响到颈部运动的活动。
黏多糖病病程较长,患儿易产生心理疾病,家长应注意与医生沟通。针对患儿制定个性划的教育方案,鼓励患儿独立和交朋友,促进其健康发展。
骨髓移植可有口腔溃疡、出血性膀胱炎、肝静脉闭塞病、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弥漫性肺泡出血综合征、腺体分泌功能减退等并发症。甚至可能继发恶性肿瘤,患者及家属应了解相关知识,以便出现异常及时就医。
黏多糖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目前无特异性预防措施,仅能通过避免近亲结婚、高危家庭积极进行遗传咨询、产前诊断等方法来避免本病患儿的出生。
黏多糖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孕妇,尤其是有家族史的孕妇定期产检,进行羊水检查等相关检查,有助于产前诊断,减少患儿的出生率。
黏多糖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遵从婚姻法规定,避免近亲结婚,有助于减少后代遗传病发病率。
有家族史的人进行孕前遗传咨询,孕期定时产检,进行羊水检查有助于产前诊断,减少患儿的出生率。
4850点赞
[1]欧阳笠.罕见病之黏多糖贮积症[J].家庭健康,2018,(6):26.
[2]吴南海,栾佐,鲍亮等.无关脐血移植治疗Ⅰ型黏多糖病[J].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5,30(8):604-607.
[3]彭慧明(综述),沈建雄(审校).黏多糖病骨科并发症的治疗进展[J].中国骨与关节外科,2013,(6):558-561.
[4]黄永兰,李社勇,赵小媛等.52例黏多糖病酶学分型及临床特点分析[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2,14(7):510-514.
[5]张新顺,张惠文,顾学范.黏多糖病Ⅱ型的产前诊断[J].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2011,28(5):536-538.
[6]唐湘凤,栾佐.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黏多糖病研究进展[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1,26(003):162-165.
[7]陈静编.可治性罕见病[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7(02):91-95.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