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脑脓肿是化脓性致病菌侵入脑组织内,形成坏死性脓腔,是中枢神经系统局灶性化脓感染的常见类型,在儿科虽然少见,但却十分重要。儿童脑脓肿的病因多样,常与外伤、感染有关,临床表现主要是颅内压增高的相关症状与体征,以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为主,一般可以治愈。
儿童脑脓肿形成原因多样,主要包括外伤性、血源性、临近感染局部扩散和隐源性等,多见于存在外伤患者、感染心内膜炎患者等。
儿童脑脓肿最常见的感染途径,占发病的40.68%多为先天性心脏病引起。如右心的静脉血不经过肺毛细血管的过滤作用,直接流入体循环,导致周围静脉中的细菌通过上述途径进入脑组织,也可因存在逆向分流,肺组织血流量明显减少,肺血氧交换不足,使得此类患者的脑部常处于严重的慢性缺氧状态。血红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明显升高,致使血液黏稠度增高,脑静脉血流减缓,产生小面积的脑梗死或软化,从而利于细菌生长繁殖。
创伤脑脓肿则是因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引起。
即是离脑组织较近的化脓性感染灶,如中耳炎、乳突炎、鼻窦炎等感染灶可直接向脑内蔓延,形成脑脓肿。
大多数微生物,如细菌、真菌或寄生虫均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局灶性化脓性感染。引起脑脓肿的最常见的细菌是链球菌、葡萄球菌、肠道细菌和厌氧菌。
大多数由真菌引起。常见的真菌是念珠菌和曲霉菌;隐球菌通常引起脑膜炎,但也可引起脑脓肿。芽生菌、组织脑浆菌和球孢子菌等也偶可引起脑脓肿。
菌血症或脓毒血症可经血行播散到颅内引发本症。
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易形成血栓,其他先心病患儿易发生细菌性心内膜炎,均易形成脓性栓子而引发本症。
脑脓肿的发病率随着不同地理位置和生活水平而不同,其中儿童的发病率中,西方国家为8%~38%,发展中国家为46%。发病高峰为4~8岁,8~18岁下降,多见于男性。
感染性心内膜炎患儿,易发生血源性脑脓肿。
中耳炎、鼻窦炎患儿,是邻近组织感染灶的直接蔓延。
外伤患儿,存在器官组织损伤易导致细菌感染,从而导致脑脓肿的形成。
儿童脑脓肿的临床表现主要是颅内压增高的症状与体征,同时伴有局限性神经功能损害的症状与体征,严重患者可并发脑疝、偏瘫等疾病。
因为细菌的化脓感染导致的,一般初期会有急性的感染表现,比如出现发热、寒战以及头痛、恶心、呕吐等。
突发肢体抽搐、口吐白沫、牙关紧闭、双眼上视等,另外脓肿周围会形成严重的脑水肿,从而形成颅内压增高,表现为剧烈头痛、喷射样呕吐更严重者造成意识障碍。
脓肿会对于周围脑组织造成压迫,而出现局灶性的脑功能受损表现,比如出现肢体的偏瘫、失语等。严重的可以导致昏迷、眼球震颤、步态不稳,共济失调和同侧肢体肌张力减低等。
随着病情发展,颅内压增高严重致脑疝,病人昏迷,呼吸衰竭而死亡。脓肿接近于脑表面或脑室,自动或穿刺破裂入蛛网膜下腔或脑室,则病情迅速恶化,表现为突然高热、昏迷、抽搐,血象和脑脊液白细胞剧增,如不及时救治则迅速死亡。
如果患儿水肿比较厉害,没有得到有效的脱水治疗,可能会出现脑疝,从而导致昏迷,呼吸衰竭而死亡。
也可出现颈项强直,也可以刺激脑组织异常放电而导致出现癫痫发作,表现为突发的肢体抽搐、口吐白沫、牙关紧闭、双眼上视等。
因为脑脓肿在脑实质里面,如果水肿压迫了功能区,会造成偏瘫。
当儿童出现高热、头痛、意识障碍、情感异常等特殊情况应及时就医,根据症状的轻重程度不同前往不同的科室就诊,儿童脑脓肿可以根据检查、临床结果与其他疾病相区别,从而确定疾病,以免引起严重的后果。
若出现感染中毒表现、颅内压增高症候和局灶体征,在急性脑炎期主要表现为感染中毒症状,常见头痛、呕吐、烦躁、易激惹和惊厥发作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
若患儿出现高热、持续性头痛、癫痫等症状时,应拨打急救电话立即就医。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儿科就诊。
若患者出现其他严重不适反应或并发症,如意识障碍、眩晕等,可到相应科室就诊,如神经内科等。
做过心、脑、肺方面的检查吗?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高热、头痛、眩晕等)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之前做过什么治疗?
病史中注意有无身体其他部位的感染灶及全身感染病史,有无发热、抽搐等症状。对于先前有中耳炎、鼻窦炎、先天性心脏病及开放性头颅外伤,后而出现颅内压增离者,均要考虑存在颅内感染的可能。此外体格检查时注意头颅中线部位有无皮肤窦道,皮肤窦道合并颅内皮样囊肿继发感染时亦可引起脑脓肿。
可以通过白细胞数目轻度升高,判断是否有细菌感染的表现;脑脊液检查稳定期脑脓肿脑脊液多无明显异常,可有蛋白轻度升高,白细胞稍高或正常,糖轻度降低,压力多数升高。在病程早期,特别是并发脑膜炎症明显者,脑脊液可有显著异常。
脑脓肿期CT平扫时病灶呈低密度可见密度稍高的环,增强扫描时该环明显强化,环中央的低密度区为脓液,无强化表现。脓肿可单房或多房,脓肿周围常有明显水肿伴占位效应。
在脓肿期占位病灶在T1加权像上为高信号,T2加权像上呈长T2高信号,周围有低信号壁围绕伴大范围脑水肿,增强扫描病灶呈环形强化,中央及周围水肿无强化。
凡儿童有颅内高压表现或不能用胃肠道疾患解释的顽固性呕吐,或有阳性神经系统病征如偏瘫、抽搐、失语、小脑性共济失调者,均应想到脑脓肿的可能。
若有发热感染史,则可能性更大,必须进行深入检查。如脑CT平扫发现为低密度或不规则环形影,增强扫描发现球形或椭圆形影象,伴有均匀环形增强,内壁光滑,周围脑水肿明显,即可确诊。
脑瘤多数无发热病史,起病缓慢,可有头痛、呕吐,一般脑脊液蛋白增高而细胞数正常,但髓母细胞瘤和室管膜瘤脑脊液亦可有炎症样改变。儿童脑脓肿可出现发热、寒战,脑脊液检查稳定期脑脓肿脑脊液多无明显异常可有蛋白轻度升高,白细胞稍高或正常,糖轻度降低。
脑膜炎发病急,有发热及脑膜刺激征、脑脊液炎症改变、病毒抗体检测为阳性。儿童脑脓肿可有急性感染症状、颅内压增高症状,头颅CT检查可见病灶呈低密度影,其内可见密度稍高的环状影。
儿童脑脓肿的处理原则是在脓肿尚未完全局限以前,应进行积极的抗炎症和控制脑水肿治疗,脓肿形成后,手术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
对于脑脓肿脑炎期,早期脑脓肿及小于2cm直径的脑脓肿,应用广谱β-内酰胺酶抗生素及头孢噻肟+甲硝唑成为经验治疗的标准。应用抗生素期间每2周应复查CT或MRI一次,如临床症状恶化,脓肿扩大或3~4周后脓肿不缩小者,则应考虑手术治疗。
儿童脑脓肿多为巨大脓肿,周围脑水肿严重,占位效应强、颅内高压明显,易发生脑疝。及时有效地应用脱水药物及地塞米松等糖皮质激素治疗是必要的。在强力抗菌素应用的同时,可合用地塞米松等糖皮质激素,有抑制炎症和减轻脑水肿的作用,但时间宜短,一旦感染控制,脑水肿及占位效应缓解,应尽早减量或停药。
主要用于治疗早期脑脓肿、重要功能区及深部脑脓肿或病情危急不能耐受脓肿切除手术者。此法安全可靠、创伤轻、后遗症少,脑CT能动态观察病情变化及转归,治疗效果肯定,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如果脑脓肿病员突然发生意识障碍、角弓反张,脑膜刺激征阳性及脑疝者,均应考虑脑脓肿破入脑室的可能,应当即行手术治疗,剖颅彻底切除脓壁,脑室系统用抗菌素盐水充分冲洗,持续引流。
由于早期诊断和治疗水平的提高,大部分儿童脑脓肿患者可完全恢复而不留后遗症,存活者中少部分并发癫痫发作,患儿经治疗后需定期复诊。
本病经过积极治疗,大多数儿童脑脓肿是可以治愈的。
本病积极治疗一般不影响自然寿命。
疾病治愈后一般3个月后回院复查,抽血复查白细胞系数是否恢复正常,或者影像学复查,是否还存在异常情况。若期间出现发热、头痛等不适要随时就诊。
儿童脑脓肿患儿无需特殊饮食调理,小儿建议母乳喂养,大儿保持营养丰富均衡即可。
儿童脑脓肿的护理是为了疾病早日康复,避免术后感染以及并发症的发生,减少对患儿的损害,术后用药的护理更是重要,特别是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时,要注意不良反应。
使用抗生素时要注意病菌对所用的抗生素是否敏感,以及治理效果。服药期间要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若出现比较严重的不良反应,如用药后厌食、恶心等,可及时回医院就诊。
小儿应进行适度的运动,如跑步、散步等。同时注意劳逸结合,要有充分的休息。这样才能调理身体,增强免疫力。
密切监测患儿的生命体征及其病情变化,同时注意脑脓肿患者的姿势,尽量平卧的同时头偏向一侧,以免出现并发症。
家属应亲近患儿,减少患儿的紧张感,取得患儿的信任,使患儿保持愉悦的心情。
术后应注意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避免脓肿扩散造成疾病加重,脑脓肿的起因就是细菌、病毒感染。
儿童脑脓肿的预防在于避免可能引起脑脓肿的原因,其他方面只能从养成良好健康的生活习惯等方式来进行预防。
防止局部感染,如细菌感染、病毒感染可以诱发此病的发生,可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可加强锻炼,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有效减少感染性侵害。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早睡早起,保证充足的睡眠。
注意保护儿童日常活动安全,防止外伤,尤其是头部开放性外伤。
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如先天性心脏病。
4743点赞
[1]张建宁,杨树源,胡震.脑脓肿的细菌学研究[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0,16(6):397-381.
[2]蔡嘉琳,吴洁.儿童脑脓肿43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7,7(22):540-541.
[3]李积涛,周克林主编.临床儿科常见病诊断治疗[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8(01):314-315.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