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铅中毒是指环境中的铅及其化合物进入人体,引起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和免疫系统急性或慢性损害。铅是亲神经毒物,任何水平的血铅均会对儿童的大脑发育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儿童对铅中毒具有易感性。小儿铅中毒严重威胁儿童生长发育和健康,其损害是终身不可逆的。
小儿铅中毒根据血铅水平分为轻、中、重度铅中毒:
血铅水平为200~249μg/L。
血铅水平为250~449μg/L。
血铅水平等于或高于450μg/L。
小儿铅中毒主要病因包括环境因素以及儿童自身因素,多因长期暴露于铅污染的环境中或经常接触到铅源所致。好发于母亲涂抹含铅化妆品者、购买质检不合格含铅超标的家具或者玩具者、生活环境被铅污染者。
电池制造业、金属冶炼业、印刷业等不仅对人们的生存环境造成破坏与污染,更是引起儿童铅中毒的重要因素之一。
大量从事与铅有关的相关工作人员工作结束,若未能及时将工作中穿着的衣物进行更换及淋浴,则有可能将工作过程中沾附在衣物、毛发上的铅带往家中而导致污染。
使用煤制品做饭、取暖的家庭或室内吸烟、室内装修中使用含铅的油漆等均会造成铅污染。
对于儿童来说,长期使用含铅的学习用品或玩具,若经常吮吸手指或咬铅笔,不注意个人卫生,做完作业或玩游戏后不洗手均会导致铅的摄入量过多;再加上日常经常食用爆米花、皮蛋、罐装食品等均可能引起血铅升高。
居住在马路附近、周围有工厂、周围墙皮脱落或儿童使用含铅量较多的护肤品,外用药膏等也可导致铅通过接触儿童皮肤及呼吸道等进入体内导致中毒。
消化道作为儿童吸收铅的主要途径,较成年人经过呼吸道吸收高出5~10倍;再加上婴幼儿及少年儿童生长发育的需要,在吸收大量营养物质的同时也可进一步加重铅的吸收情况;对于儿童来说,由于胃排空速度较成年人更快,因此,在胃排空的前提下对铅的吸收较充盈时更超过45%,甚至更多。同时,儿童体内由于各组织器官发育尚未完善导致其排铅的能力较小,通过大小便排出的铅仅有65%左右,仍有剩余35%滞留在体内。
据我国流行病学数据显示,小儿铅中毒流行率多在85%以上。
母亲涂抹含铅化妆品者:母亲通过与儿童接触,易使儿童发生小儿铅中毒。
购买质检不合格含铅超标的家具或者玩具者。
生活环境被铅污染者。
服用不明来源药物者。
不良生活习惯的儿童,如啃玩具、异食癖等。
小儿铅中毒的患儿常见症状有多动、注意力不集中、脾气暴躁、攻击性行为和头痛、腹痛、腹泻、便秘、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和异食癖等,其并发症包括急性铅中毒性脑病、肝肾功能损害、消化道损害。
急性中毒的患儿口中会有较重的金属味,同时出现烦躁、流口水、恶心、呕吐、盗汗、腹痛、厌食等症状。当急性铅中毒引发脑病时,会突然出现呕吐、呼吸增快、斜视、共济失调、惊厥、昏迷等症状。重症铅中毒常伴随有间歇性腹痛,还可能会伴随有肝大、肾脏损害、黄疸、昏迷等症状。严重时会引发肢体瘫痪、肋间肌瘫痪、呼吸困难,甚至是呼吸衰竭。
慢性铅中毒常发生在3岁以后的患儿身上,潜伏期约为3~6个月。主要症状为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导致运动过度,产生攻击行为,语言发育障碍,甚至彻底丧失等,重症病例会出现失明或偏瘫的症状。
出现急性铅中毒性脑病时,会有剧烈头痛、顽固性呕吐,伴有呼吸频率和脉搏速度加快、共济失调、斜视、惊厥、昏迷等,此时也可出现血压增高及视神经乳头水肿。
慢性铅中毒可导致肝肾功能损害,但其机制尚不明确,可出现肝大、黄疸(黄疸主要表现为巩膜、黏膜、皮肤呈现黄染,小便呈浓茶样,大便呈现为白陶土色等)。
可有消化道出血(上消化道出血常表现为呕血、柏油样大便,下消化道出血常表现为暗红色大便)和麻痹性肠梗阻(出现明显的腹胀,通常伴恶心、呕吐、排便停止)。
适龄儿童若出现智力发育迟滞,以及有铅污染环境暴露史或铅源接触史,不管是否出现相应症状,尽快前往儿童专科医院就诊,进行血铅、尿铅检查,注意与溶血性贫血等疾病相鉴别。
患儿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学习成绩下降、啃手指、腹痛、偏食等情况,日常暴露于铅污染环境或有铅源接触史,需及时就医。
患儿出现惊厥、昏迷、黄疸、呼吸困难等症状,需立即就医。
既往有铅污染环境暴露史或铅源接触史的人,不论有无出现相关症状,都应尽快小儿内科或儿科、血液科就医。
因为什么来就诊?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口内有金属味、腹痛、腹泻、呕吐、大便呈黑色等)
是否有以下症状?(如头痛、头晕、失眠、心悸、面色苍白、烦躁易怒等)
智力发育是否正常?
是否曾接触到某种铅源或暴露于铅污染环境?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PbB为接触铅的首选检测指标,主要反映近期接触铅量和软组织中铅含量。
PbU是反映近期铅接触水平的敏感指标,筛查铅中毒观察对象的灵敏度较低,但筛查轻度铅中毒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均较好甚至优于PbB。由于PbU具有取样方便、无创等优点,特别适合用于铅中毒患儿的跟踪治疗和随访。
驱铅试验一般在怀疑而不能确诊铅中毒时进行,对于有铅接触史而无明显症状的患儿,尿铅测定正常,可作驱铅试验。
中度以上铅中毒可出现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减少、红细胞嗜多染、点彩红细胞增加。
尿δ-ALA有着很高的特异度,可作为诊断轻度铅中毒的辅助指标,其正常值我国定为6mg/L。
铅中毒患儿脑脊液压力可高达58.8~78.4kPa(600~800mmH2O),蛋白量高,白细胞正常,偶达0.03×10^9/L(30/mm^3),多数为淋巴细胞,糖正常。
铅中毒患儿粪便偶见鲜血或潜血,是由于大量铅质刺激肠道所致,血糖往往会升高。
铅中毒时患儿常见症状有多动、注意力不集中、脾气暴躁、攻击性行为和头痛,腹痛、腹泻、便秘、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和异食癖等。急性铅中毒时患儿口内常有金属味,呕吐物常呈白色奶块状。
诊断性驱铅试验,尿铅≥3.86μmol/L(0.8mg/L、800μg/L)或4.82μmol/24h(1mg/24h、1000μg/24h)者,可诊断为轻度铅中毒。血铅≥2.9μmol/L(0.6mg/L、600μg/L)或尿铅≥0.58μmol/L(0.12mg/L、120μg/L),且具有下列一项表现者,可诊断为轻度中毒:
尿δ-氨基-γ-酮戊酸≥61.0μmol/L(8mg/L、8000μg/L)者;
血红细胞游离原卟啉(EP)≥3.56μmol/L(2mg/L、2000μg/L);
红细胞锌原卟啉(ZPP)≥2.91μmol/L(13.0μg/gHb);
有腹部隐痛、腹胀、便秘等症状。
在轻度中毒的基础上,具有下列一项表现者:
腹绞痛。
贫血。
轻度中毒性周围神经病。
具有下列一项表现者:
铅麻痹。
铅中毒性脑病。
铅中毒性贫血应与其他溶血性贫血鉴别,慢性贫血应与其他铁粒幼细胞性贫血、红细胞嘧啶5'-核苷酸酶缺陷相鉴别。主要依靠铅接触史、铅吸收的证据以及其他铅中毒症状鉴别。
铅中毒性脑病应与结核性脑膜炎鉴别,铅中毒患儿和结核性脑膜炎患儿均可出现头痛、头昏、呕吐、乏力、食欲不振,甚至昏迷、癫痫发作等。但结核性脑膜炎患儿往往有其他部位结核病史,并且皮肤结核菌素试验呈阳性或胸部X片,可见活动性或陈旧性结核感染证据。
对铅中毒儿童应及时予以恰当治疗,主要以药物治疗为主,目前临床用于驱铅治疗的药物主要包括二巯丁二酸、依地酸钙钠等。
一般治疗包括脱离铅污染源和营养干预及卫生宣传。
首先要脱离铅污染源及中毒环境,避免中毒加重。对于吸入中毒者,立即脱离中毒环境,脱去污染的衣物、鞋、帽等,然后用肥皂和清水冲洗干净。对于口服者要尽快催吐、洗胃排毒,排查与脱离污染源是处理小儿铅中毒的最根本方法。
加强对各区域群众,尤其是污染严重地区人民的相关知识宣传及普及推广工作,使人民群众认识与了解到铅中毒的危害以及对少年儿童的损伤,最大程度地避免或减少由于接触导致的铅中毒,培养儿童良好的卫生习惯,少吃或不吃含铅高的食物;勤洗手,常开窗通风,尽量避免使用铅含量高的玩具等;尽量减少儿童在汽车、机动车多的马路边散步,减少呼吸道吸入等。
口服中毒者可立即给予大量浓茶或温水,刺激咽部以诱导催吐,然后给予牛奶、蛋清、豆浆,以保护胃黏膜。
对症急救:对腹痛者可用热敷或口服阿托品;对昏迷者应及时清除口腔内异物,保持呼吸道的通畅,防止异物误入气管或呼吸道引起窒息。
经上述现场急救后应立即送医院抢救,以免耽误时间,危及患者生命。
常用洗胃药有1%硫酸钠、硫酸镁等。常用的导泻药有硫酸镁、硫酸钠、琼脂等。
治疗首选二巯丁二酸,对无法完全脱离铅污染环境的儿童则应采用依地酸钙钠进行治疗,这些药物可以降低铅负荷,改善中毒症状。
若出现惊厥症状,可用地西泮、苯巴比妥加以控制;如有颅内高压症状,可用20%甘露醇或50%葡萄糖降颅压;出现急性腹痛,可视情况给予阿托品、山莨若碱等,或10%葡萄糖酸钙缓慢静注。
常用药物有葛根素、槲皮素、姜黄素、大蒜素和褪黑素,这五种药物能有效降低血铅含量,提高体内抗氧化酶活性并降低氧化应激水平,修复铅对细胞、器官、组织的损伤,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小儿铅中毒的患儿发现、治疗及时能治愈,且不会影响患儿自然寿命,未能及时治疗的患儿可能会出现不可逆的神经损伤,建议患儿应每三月复诊一次。
小儿铅中毒的患儿经过治疗后能治愈。
一般来讲只要发现、治疗及时,铅中毒不会影响患儿寿命。
如果不及时治疗,可导致患儿出现身体发育迟缓、智力发育迟缓、肝肾损害,甚至不可逆的神经损伤等。
小儿铅中毒的患儿应每三月复查一次血铅及尿铅,以便监测体内铅浓度的指数。
铅中毒的患儿要合理膳食,并注意摄入含钙、磷、铁、锌、锰等丰富的食物,如牛奶、豆浆、坚果、海带、海参、紫菜、黑枣、麦皮、刺梨、猕猴桃等,以减少铅的吸收和促进铅的排出。牛奶、胡萝卜、金针菇以及富含维生素C的新鲜蔬菜、水果可促进铅从人体中的排泄,患有铅中毒的儿童应多食此类食物。
少吃含铅量高的食物,如松花蛋、爆米花、罐头、饮料等,不宜饮用长时间滞留在管道中的水。
对于小儿铅中毒的患儿在日常中要养成良好的饮食和卫生习惯,治疗过程中要记录患儿的大小便及血压情况,出院后要遵从医嘱复诊,家属要耐心的鼓励患儿,并按医嘱给患儿服药。
对于患儿及其家长应进行必要的健康指导,讲解相关知识,帮助他们了解铅中毒的原因及进入人体的途径。
教育患儿养成良好的饮食和卫生习惯,勤洗手,有条件时应定期做血铅检查。
小儿铅中毒的患儿入院后,护理人员应对患儿的营养状况以及智力情况做常规评估,记录患儿的大小便及血压情况,出院后遵从医嘱进行驱铅治疗,定期进行血铅检查。
患儿饱受病痛折磨的同时,心理上也会产生很多消极、负面的情绪,不利于治疗的进行,患儿家属也难免会有焦虑、不安的心情。医护人员应积极疏导患儿及其家属,缓解其不良情绪,耐心为其讲解铅中毒的相关知识,并在患儿出院后进行进一步的指导,防止复发。还要多倾听患儿家长担忧的问题,并帮助家长逐一排解,树立康复信心。
使用口服驱铅药物前应确保脱离污染源,否则会导致消化道内铅的吸收增加。
缺铁患儿应先补充铁剂后再行驱铅治疗,因缺铁会影响驱铅治疗的效果。
小儿铅中毒的预防应通过开展环境干预、健康教育、检测筛查等方式达到预防、早发现、早治疗的目的,最重要的是避免儿童接触铅源,对于适龄儿童及可能暴露在铅污染环境中的儿童应定期进行血铅含量测定。
对于6个月至6岁儿童及可能暴露在铅污染环境中的儿童,应定期进行血铅含量测定。对于已经出现惊厥、智力发育迟缓或行为异常等症状,经常腹痛及生长速度较慢或存在贫血症状的儿童也应密切观察。
采取各项措施增强在环境受到污染情况下对铅毒的防御能力,尽量减少儿童铅暴露的机会。家庭成员如接触含铅物质后要及时换衣服、洗手、洗脸、洗澡;家长尽量不吸烟,不制造人为的铅污染环境。
应加强对儿童的引导和教育,使其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餐前洗手,勤剪指甲,一旦接触过含铅物品应及时洗手,不使用含铅高的玩具和餐具,如劣质的油彩画,颜色鲜艳的奶嘴、奶瓶等。要注意摄入钙、磷、铁、锌、锰等丰富的食物,以减少铅的吸收和促进铅的排出。少吃和不吃含铅高的食物,如皮蛋、爆米花、烧烤、罐头食品等。
家长要密切关注孩子生长环境,及时纠正孩子不良习惯,如啃手指、异食癖、挑食等。
4789点赞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儿童高铅血症和铅中毒预防指南(一)[J].中国学校卫生,2006,17(5):931.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儿童高铅血症和铅中毒分级和处理原则[J].中国生育健康杂志,2006,17(4):932.
[3]WHO.Leadpoisoningandhealth.2019.
[4]范承武.小儿铅中毒原因及防治的进展[J].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2019(5).
[5]史明杰.浅析儿童铅中毒症状与预防治疗[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8(011):183-184.
[6]徐继辉.浅谈小儿铅中毒的症状及其护理[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5,000(022):195-196.
[7]梁嘉斌,麦剑平,郭嘉明,张晋蔚,蔡洁燕.铅中毒实验室检查指标的应用和探讨[J].中国工业医学杂志.2020.
[8]郜振彦.儿童铅中毒的相关原因与健康教育[D].苏州大学.2014.
[9]董建光,冯书芳,李盟,邱泽武.铅中毒的诊断和治疗[J].灾害医学与救援.2018(5).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