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源性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指某些药物在个体身上通过获得免疫性机制,由抗体介导使红细胞免疫性损伤而引起溶血。按照免疫机制可分为四种,即半抗原型、免疫复合物型、自身抗体型和非免疫性蛋白吸附型。最主要的治疗是及时停用致病药物,并进行对症治疗,经积极治疗后,多预后良好。
又称抗原/药物吸附型。药物作为半抗原,与红细胞膜蛋白或血清内蛋白结合成全抗原,具有抗原性诱发抗体产生。产生的抗体与吸附在红细胞表面的药物发生反应,破坏有药物结合的红细胞,但对正常红细胞无作用。有药物依赖性,剂量大时引起溶血,停药后溶血反应一般在2周内停止。代表药物为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
药物与红细胞膜抗原结合成新抗原,或药物的代谢物与血浆蛋白结合成为免疫原性复合物引发抗药抗体,与此复合物形成免疫复合物附于红细胞上激活补体引起血管内溶血。代表药物有奎尼丁、奎宁、异烟腆、头孢菌素类、利福平、胰岛素等。
药物与红细胞结合后改变膜抗原性,再激发自身抗体与自身或同质的红细胞在无药物下反应。停药后溶血可逐渐停止。代表药物有甲基多巴、左旋多巴、头孢菌素类、普鲁卡因酰胺等。
非免疫性蛋白吸附于红细胞后可通过巨噬细胞上Fc和补体C3受体反应引起血管外的红细胞破坏。此种新机制引起的DIHA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为阳性,多在头孢类抗菌药使用后发生。
药源性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最常见的病因是使用了某些药物,如青霉素、奎尼丁、布洛芬、链霉素、异烟肼、奥美拉唑等,导致了自身免疫的发生,破坏红细胞而引起溶血,好发人群是长期服用药物的患者。
药源性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目前缺乏具体的流行病学资料。
100种药物与直接抗球蛋白试验阳性或溶血性贫血有关,包括青霉素及其衍生物、头孢菌素、甲基多巴、β-内酰胺酶抑制剂和奎尼丁等,部分机制不明的药物还包括布洛芬、链霉素、异烟肼、奥美拉唑、卡铂等。所以长期服药的患者,可能因这些药物导致自身免疫的发生,破坏红细胞,引起溶血。
药源性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典型症状是皮疹、寒战、高热、呕吐及腰痛等表现,严重者可出现休克、急性肾功能衰竭等并发症。
急性患者可表现为高热、寒战、腰背痛,皮肤和巩膜发黄,小便颜色为深褐色或红色。
慢性患者可表现为发热、腹痛、脾脏肿大,皮肤和巩膜起初表现为苍白,之后逐渐发黄,小便颜色转变为深黄。
患者可出现头昏、乏力、气促等症状,以及恶心、呕吐或腹泻等胃肠道症状。
部分患者由于溶血反应较轻,可长期无症状。
药物作为半抗原,在免疫复合体形成后,有时可引起血小板破坏,机理不明,部分患者可出现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部分患者的溶血反应较重,可出现血红蛋白血症和血红蛋白尿,严重者可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
当长期服用药物的患者出现皮疹、寒战、高热及腰痛等症状时,应该及时至急诊科或者血液科就诊,做血常规、肝功能等检查尽快确诊,并与自身免疫性溶血相鉴别。
对于长期服用药物的患者,如果出现皮疹、寒战、高热及腰痛,小便颜色为深褐色或红色,或恶心、呕吐或腹泻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患者优先考虑去血液科就诊。
因为哪里不舒服来就诊的?
长期服用什么药物吗?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皮疹、寒战、高热及腰痛等)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如肿瘤疾病等)
近期是否在服用抗生素或者在进行化疗?
除红细胞、血红蛋白减少外,可见球形细胞、嗜酸细胞增多,一般无特殊表现。
血胆红素增高,以间接胆红素增高为主。血清游离血红蛋白增高、结合珠蛋白下降等。
抗人球蛋白直接、间接试验均呈阳性,通常为IgG型。
怀疑出现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时,需进行凝血功能检查,可见血小板减少。
结合有服用药物的病史,典型的临床症状及相关的辅助检查可以诊断。
主要见于青霉素、四环素、甲苯磺丁脲、非那西丁、磺胺类药物等药物。
长期服用药物的患者出现皮疹、寒战、高热及腰痛,小便颜色为深褐色或红色,或恶心、呕吐或腹泻等症状。
血常规检查见红细胞、血红蛋白减少外,可见球形细胞、嗜酸细胞增多。白细胞和血小板总数增多。抗人球蛋白直接、间接试验均呈阳性。
属于一种获得性溶血性疾患,由于免疫功能紊乱产生抗自身红细胞抗体,与红细胞表面抗原结合,或激活补体使红细胞加速破坏而致溶血性贫血,一般无用药史。而药源性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常有用药史,如青霉素、奎尼丁、布洛芬、链霉素等,导致自身免疫的发生,破坏红细胞而引起溶血,即可进行鉴别。
药物相关性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最主要的治疗是及时停用致病药物,并根据病情进行对症治疗,如输血。
立即停用一切可疑药物,尤其是严重溶血者,同时监测血细胞比容、网织红细胞计数和Coombs试验(抗人球蛋白试验)效价。
有些药物应用后可出现Coombs试验(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而无溶血表现,不必停药观察。
轻度贫血患者不用,但是重度贫血患者可考虑使用,减轻贫血症状。常用泼尼松等。
作用是碱化尿液,保护肾功能,适用于急性溶血。
起利尿作用,加快体内液体代谢,帮助缓解病情。常用药物为呋塞米。
药物相关性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暂无手术治疗方式。
若贫血严重,可以通过输血来减轻贫血的症状。但由于红细胞抗体的存在增大了交叉配血的难度,且有可能造成无效输注(即输血后未使血红蛋白计数升高,未减轻贫血症状),因此需谨慎进行配血。
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经过及时的正规治疗后,停止使用导致溶血药物后,可以治愈,但是如果治疗不及时,造成重要脏器功能损害(如肾脏、心脏),有可能导致死亡。所以要及时复诊,服药期间查血常规和肝功能。
本病及时治疗可以治愈。
积极治疗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出现严重并发症则可能威胁生命。
一般在服用药物1个月复查血常规和肝功能检查。
药源性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患者一般无特殊饮食调理,保持营养丰富均衡,多食用新鲜的蔬菜和水果。
需停止使用导致本病的药物,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更换其他药物。
糖皮质激素多用于治疗自身免疫溶血性贫血,该药物使用时间长,应注意副作用,定期测血压、血糖,观察大便有无上消化道出血,库欣综合征一般在减药及停药后可逐渐消失。
严重贫血(指血红蛋白小于60g/L)或正处于疾病发作期应卧床休息,慢性期及轻中度贫血(指血红蛋白小于120,大于60g/L)可以休息与活动交替进行,以休息为主。
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患者,应该注意观察尿量,尿量一天小于400ml属于少尿,应及时处理。
药源性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是由药物引起,长期服药的患者应该谨慎使用药物,定期监测血常规等,对于用药后有可疑溶血,应在医生指导下改为作用相似的其他药物,并注意避免由已知的药物诱发本病。
4923点赞
[1]黄书然.利福平致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一例[J].华夏医学,2014(4):127-127.
[2]李源,李全红,赵平,等.头孢曲松钠致儿童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病例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2017(24):4586-4586.
[3]陈孝平,汪建平,赵继宗,外科学.[M].第9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7:P21-27.
回复快